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市土地执法三级联网全程监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先伟 徐柱 +3 位作者 陈涛 方从刚 刘彩凤 付飞飞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6-69,共4页
介绍土地执法从动态巡查到立案查处再到移送移交全过程的业务模型,提出集成运用网络实时动态GPS、移动GIS、RS技术、无线通信、移动计算、Web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土地执法全程监管的技术方案,给出平台建设与应用实例,并分析其中的技术特... 介绍土地执法从动态巡查到立案查处再到移送移交全过程的业务模型,提出集成运用网络实时动态GPS、移动GIS、RS技术、无线通信、移动计算、Web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土地执法全程监管的技术方案,给出平台建设与应用实例,并分析其中的技术特点与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集成 土地执法 网络化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一号02B卫星影像几何外检校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祝小勇 张过 +2 位作者 唐新明 祝欣欣 翟亮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8,27,共4页
针对资源一号02B卫星,建立影像的严密成像几何模型,研究系统误差的补偿方法。实验采用GPS和AOCS的观测数据,将资源一号02B高分辨率影像的定位精度从860个像素(RMS)提高到216个像素(RMS)。分析误差产生的根源,求解俯仰、滚动2个旋转角度... 针对资源一号02B卫星,建立影像的严密成像几何模型,研究系统误差的补偿方法。实验采用GPS和AOCS的观测数据,将资源一号02B高分辨率影像的定位精度从860个像素(RMS)提高到216个像素(RMS)。分析误差产生的根源,求解俯仰、滚动2个旋转角度和俯仰、滚动、偏航3个旋转角度时,均明显提高了影像的几何定位精度,对于沿轨道方向的误差加入偏航角校正优于不加偏航角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一号02B卫星 严密成像模型 几何外检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土地供需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辜寄蓉 陈先伟 杨海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5,共5页
用地供需矛盾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土地集约度是其重要的调控指标。将集约度作为土地供应的阀门,建立集约度与供给、需求影响因素之间的反馈关系,进行集约用地约束下的土地供需研究。模型模拟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 用地供需矛盾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土地集约度是其重要的调控指标。将集约度作为土地供应的阀门,建立集约度与供给、需求影响因素之间的反馈关系,进行集约用地约束下的土地供需研究。模型模拟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市土地储备量、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差、城市总体节约度共同决定。建设用地供给量在储备足够的情况下,由建设用地供需差决定,在低度集约模式下,用地规模过大,用地方式粗放,导致供需出现恶性循环;在过度集约模式下,用地规模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人均用地面积过低,不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在适度集约模式下,既满足一定的用地规模又可节约集约用地,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 用地需求 模拟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沈震宇 陈先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0年第2期32-37,共6页
结合土地管理的特点和目前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 GIS技术 ,通过总结对比土地信息系统原有建设模式 ,以土地管理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 ,提出建立一种紧密结合政府部门行政办公系统 ,体现土地管理特性 ,能够处理土地业务的、... 结合土地管理的特点和目前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 GIS技术 ,通过总结对比土地信息系统原有建设模式 ,以土地管理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 ,提出建立一种紧密结合政府部门行政办公系统 ,体现土地管理特性 ,能够处理土地业务的、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高度集成的土地管理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信息系统 GIS 土地管理 计算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用地”的四川丘陵区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供需格局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廖桂堂 林正雨 +5 位作者 何鹏 高雪松 方从刚 邓欧平 王珊 邓良基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科学评估乡镇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乡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定量核算以及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以四川丘陵区215个典型乡镇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三生用地”)分类系统和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定... 科学评估乡镇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乡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定量核算以及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以四川丘陵区215个典型乡镇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三生用地”)分类系统和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了乡镇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及供需格局特征,并引入和弦图清晰表达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聚集特征,总体上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ESV高于北部和中部,中部地区ESV最低同时,ESV热点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冷点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北。(2)2015年,研究区ESV为62705元·hm^(-2),以调节服务为主(75.69%),其次为食物生产(9.07%)和生境服务(6.45%)。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导的乡村“三生用地”格局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四川丘陵区ESV偏低,提升生态用地的数量与质量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对ESV的贡献率较高的“三生用地”类型为:乔木林地(41.25%)、河流湿地(22.95%)、水田(15.08%)、旱地(12.13)。(3)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与其他三类服务均存在权衡关系,而调节、文化和生境服务之间为协同关系。随着人类对食物与水资源获取能力的增强,可能导致研究区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4)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较为明显,供需模式以L-H(39.98%)和H-L(35.92%)为主,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H-H模式“三生用地”结构合理,经济生态效益协调,是乡镇尺度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模板。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乡村振兴空间布局优化以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供需格局 三生用地 乡镇尺度 四川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籍数据库对象-事件模型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辜寄蓉 陈先伟 窦义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分析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数据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籍业务事件的特点及其对时空地块状态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地籍业务联动更新的地籍数据库模型:对象-事件模型,通过将地籍数据对象化、地籍业务事件化,建立对象、事... 在分析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数据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籍业务事件的特点及其对时空地块状态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地籍业务联动更新的地籍数据库模型:对象-事件模型,通过将地籍数据对象化、地籍业务事件化,建立对象、事件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地籍业务与地籍数据联动更新。根据对象-事件模型原理,对地籍对象、事件进行提取,设计地籍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成都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事件模型 地籍对象 地籍业务 地籍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区域耕地供需动态变化预测与模拟--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成毅 邓良基 +4 位作者 李宏 方从刚 胡玉福 凌静 高雪松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64-69,共6页
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基于区域1996-2004年耕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他相关预测方法,对未来年期内耕地供需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与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的... 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基于区域1996-2004年耕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他相关预测方法,对未来年期内耕地供需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与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内耕地供给呈直线下降,且趋势较为明显,而耕地的需求量却逐年增加。在此双重影响下,研究区耕地的供、需形势将日趋紧张。因而,文章分别从经济、法律、市场机制以及节约和集约型利用机制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供需动态变化 灰色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的征信数据产品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冯义从 辜寄蓉 +2 位作者 潘泓君 方从刚 黄志勤 《征信》 2017年第8期37-40,共4页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库的建立,不动产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应用成为当前热点。不动产数据中的查封、抵押信息是个人和单位征信信息的重要补充。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提取个人/企业社会属性特征、不动产权属特征及物理特征,形成三类征...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库的建立,不动产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应用成为当前热点。不动产数据中的查封、抵押信息是个人和单位征信信息的重要补充。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提取个人/企业社会属性特征、不动产权属特征及物理特征,形成三类征信数据产品。一是面向金融机构的不动产基础信息查询产品,二是面向税务机构、法院的公民不动产信息查询,三是面向金融机构、法院的不动产特殊信息查询。基于不动产登记数据的征信产品,突破仅收集金融属性信息的传统征信体系,完善了征信体系内容,对健全法律、监管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信数据产品 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 查封 抵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面覆盖模式对樱桃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俊朴 黄圣杰 +4 位作者 陈涛 方从刚 马鑫鹏 郭文涛 黄成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65-2472,共8页
【目的】评价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对樱桃园土壤有机碳库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构建樱桃园可持续的地面管理模式。【方法】以传统清耕(CK)为对照,研究自然生草覆盖(NGM)、野豌豆覆盖(VSM)和地布覆盖(GCM)下樱桃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各活性有... 【目的】评价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对樱桃园土壤有机碳库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构建樱桃园可持续的地面管理模式。【方法】以传统清耕(CK)为对照,研究自然生草覆盖(NGM)、野豌豆覆盖(VSM)和地布覆盖(GCM)下樱桃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自然生草覆盖和野豌豆覆盖于0~20 cm土层剖面有机碳平均浓度较清耕均显著增加,而地布覆盖与清耕无显著差异,并有下降趋势。自然生草覆盖、野豌豆覆盖和地布覆盖下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溶解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及分配比例均高于清耕;其中自然生草覆盖下0~20 cm土层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平均浓度最高,分别达到4.82、1.56、3.79 g/kg,野豌豆覆盖下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配比例最高。3种覆盖模式下土壤纤维素酶、淀粉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清耕,并且自然生草覆盖和野豌豆覆盖的提升效果优于地布覆盖,各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均有显著相关关系,颗粒有机碳主要受蔗糖酶和纤维素酶影响,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主要受蔗糖酶和脲酶影响,易氧化有机碳主要受纤维素酶影响。【结论】自然生草覆盖和野豌豆覆盖均增强了樱桃园土壤碳库和酶活性,是樱桃园较为理想的地面覆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园 地面覆盖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对樱桃园土壤团聚体及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圣杰 陈俊朴 +2 位作者 陈涛 方从刚 黄成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探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以新津县樱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试验,设置清耕(CK)、自然生草覆盖(NGC)、野豌豆覆盖(VC)和地布覆盖(GCM)4个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 为探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以新津县樱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试验,设置清耕(CK)、自然生草覆盖(NGC)、野豌豆覆盖(VC)和地布覆盖(GCM)4个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及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生草覆盖、野豌豆覆盖、地布覆盖和清耕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均以>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而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5 mm和5~2 mm含量较高。在两个土层中,自然生草覆盖、野豌豆覆盖和地布覆盖与清耕相比,均提高了R_(0.25),MWD,GMD,降低了PAD和E_(lt),同时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有机碳提升效果以自然生草覆盖处理最好,而全氮提升效果以野豌豆覆盖处理最好。综上,覆盖处理能够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稳定性 覆盖模式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化肥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及趋势模拟 被引量:23
11
作者 田若蘅 黄成毅 +4 位作者 邓良基 方从刚 薛超 杨连心 雷永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39-1751,共13页
系统评估农业化肥过量施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危害,可为制定下一阶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于2000—2015年化肥施用量和耕地面积等数据,采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探讨了四川省化肥施用及环境风险的时空变化特... 系统评估农业化肥过量施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危害,可为制定下一阶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于2000—2015年化肥施用量和耕地面积等数据,采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探讨了四川省化肥施用及环境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设置延续现状和政策干预两种情景,模拟了四川省2016—2018年执行化肥施用零增长行动期间的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省化肥施用总量在2000—2015年间整体呈增加态势,2015年四川省化肥施用强度为376.63 kg?hm^(-2),超过了中国生态市建设的化肥施用强度250 kg?hm^(-2)的生态标准。四川省2015年化肥施用的环境总风险指数为0.69,处于中等风险程度;氮、磷、钾肥施用的环境风险指数分别为0.69、0.72和0.46。钾肥施用的环境风险处于安全状态;氮肥和磷肥的环境风险区域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呈现中等风险程度并有成片聚集特征。延续现状情景下,四川各地区化肥施用环境总风险指数处于0.48~0.69,存在不同程度增加。与延续现状情景相比,四川在完成化肥施用零增长行动的任务规划前提下,2016—2018年政策干预情景的化肥施用环境总风险呈现下降趋势。以关键时间点2018年来看,川东北经济区化肥施用环境总风险下降最明显,较2015年执行化肥零增长时下降4.24%。但四川省多数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化肥施用环境污染风险,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压力。建议省级部门加强对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化肥面源污染监测,根据各地区差异特征制定不同施肥方案,协调粮食增产和生态保护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施用 环境风险指数 情景模拟 灰色预测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