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丹 李谢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利用25个气象站1990~202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地理国情和历史灾情数据,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暴雨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百分位数法通过建立由... 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利用25个气象站1990~202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地理国情和历史灾情数据,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暴雨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百分位数法通过建立由暴雨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组成的综合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的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中东部和南部暴雨灾害风险较高,其中昆明中部及南部、曲靖南部、红河南部、西双版纳南部等地区暴雨灾害风险最高;暴雨灾害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曲靖北部、文山西南部、普洱西部、保山北部、楚雄西北部等地,而西北部的迪庆和怒江两州的暴雨灾害风险较低。区划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云南暴雨灾害的分布情况,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灾害 风险区划 AHP法 GIS技术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宽度学习系统的云南省多源降水数据融合模型研究
2
作者 周媛媛 杨晓辉 肖天贵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491,共17页
准确的降水量是精准预报降水引发的相关灾害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获取准确的降水量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宽度学习系统(Broad learning system,BLS)的多源降水融合模型,以获取更准确的降水数据。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 准确的降水量是精准预报降水引发的相关灾害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获取准确的降水量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宽度学习系统(Broad learning system,BLS)的多源降水融合模型,以获取更准确的降水数据。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选用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的3B42V7、IMERG、GSMaP、CMORPH、PERSIANN卫星数据以及雨量计数据作为源数据,加入经纬度信息,进行多源数据融合。留一年交叉验证法(Leave-one-year-out cross validation,LOYOCV)用于验证所提融合模型的性能,并使用相关系数(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纳什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 of efficiency,NSE)和克林-古普塔效率系数(Kling-Gupta efficiency,KGE)等统计指标量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融合降水量的准确性。同时,分别对比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的融合模型,评估了经纬度信息在所提融合模型中的效力。在LOYOCV中,BLS融合降水的日平均CC、RMSE、MAE、NSE均优于5个卫星产品。在时间尺度上,融合降水能够捕捉实际雨量计降水的时间趋势,且能较准确地估计2017年云南省的暴雨量;BLS融合降水在雨季(5-10月)和干季(11月到次年4月)均优于5个卫星产品中表现最好的CMORPH降水产品。在空间尺度上,相比5个卫星产品,BLS融合降水能在大部分地区表现出最高的CC、NSE以及最小的RMSE、MAE。BLS融合模型对实际降水的模拟能力高于SVM融合模型,且相对于DNN模型用时更短、更高效。此外,经纬度信息的加入能提升融合降水的准确性。总之,考虑了经纬度信息的基于BLS的多源降水融合模型能够提升云南省降水量的准确性,在多源降水数据融合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降水数据 数据融合 宽度学习系统 经纬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云南航空安全的四类气象要素分析
3
作者 吴宝军 陈明升 +1 位作者 宋敏红 向卫国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2-506,共15页
为了研究云南地区影响航空安全的四类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区域变化特征,利用2010-2021年云南125个气象站逐日逐时地面观测数据与2013-2019年腾冲驼峰机场的机场地面观测数据,首先分析了云南地区关键气象要素四季的主要变化特征,接着针对15... 为了研究云南地区影响航空安全的四类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区域变化特征,利用2010-2021年云南125个气象站逐日逐时地面观测数据与2013-2019年腾冲驼峰机场的机场地面观测数据,首先分析了云南地区关键气象要素四季的主要变化特征,接着针对15个机场城市典型季节短时强降水和大风事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进一步选取典型高原山地机场-腾冲驼峰机场和腾冲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夏季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年发生日数、春季大风事件的日频发时段,最后分析了四类气象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了云南地区航空安全日和危险日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夏季最为显著,自保山、腾冲经临沧至普洱等地为短时强降水的高发区;大风春季最为显著,宁蒗和昆明两地为春季大风日数高值区且均呈增多趋势;秋季低能见度最为显著,主要发生在临沧、沧源、普洱、西双版纳的滇西南地区,并呈增加趋势;低云四季空间分布相似且变化较平缓,夏、秋季的发生日数和分布区域均高于冬、春季;(2)夏季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日数与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发生时段与机场主要航运时段相吻合,春季大风各机场差异明显,且多发于14:00-23:00(北京时);(3)天气系统的局地性使机场地区发生的天气现象同所在地区之间存在频数差异,但在变化规律上存在相关性;(4)大理-昆明一线以北地区的航空飞行安全日显著多于云南南部地区,云南多数地区安全日呈减少趋势;危险日则集中在普洱以东至文山以西的云南边缘地区,且沿迪庆-丽江-昆明以西地区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航空安全 关键气象因子 时空特征 安全日 危险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镇(街道)的成都双流区降水精细化特征分析
4
作者 龚平 姚鹏 +1 位作者 涂朝勇 廖利娟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85-88,共4页
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为例,2019—2023年双流区9个镇(街道)气象降水监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双流区降水变化特征。通过收集的实况降水数据及采用数理方法计算的平均值,运用经典统计学、线性回归方法探究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学方法... 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为例,2019—2023年双流区9个镇(街道)气象降水监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双流区降水变化特征。通过收集的实况降水数据及采用数理方法计算的平均值,运用经典统计学、线性回归方法探究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学方法对降水量空间分布进行评估分析。此次对双流区降水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解读,有利于弥补地区研究的不足,强化本地气候背景认知,为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依据和背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精细化特征分析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一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多尺度分析
5
作者 邓意学 肖天贵 肖藜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6-1549,共14页
基于再分析资料、多源观测资料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1年5月31日午后出现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一次EF0级龙卷的环流背景、环境潜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发生在副热带高压... 基于再分析资料、多源观测资料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1年5月31日午后出现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一次EF0级龙卷的环流背景、环境潜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气流,700 hPa风速辐合区,850 hPa切变线上,且中层大气有干冷空气的侵入,具备龙卷发生所需的热力和水汽条件,但动力条件不利于龙卷出现,即低层和深层垂直风切变均显著弱于我国中东部的非超级单体龙卷。(2)较高的地面温度、云图上的水汽边界和中尺度辐合线共同导致了滇东南地区对流风暴的触发。受复杂地形影响,对流单体出现分裂并加强,不断向西北方向海拔较高的广南县城推进。(3)龙卷形成的可能机制是:广南盆地内较高的地面温度形成对流性不稳定,盆地东侧对流单体下方的冷池出流进入盆地并向西扩张,冷暖空气的交汇使新的单体开始沿辐合切变线触发,其下方的冷池与环境温度差有利于龙卷生成。随后该对流单体沿盆地西侧的地形发展成狭长形态,并在风暴低层形成初始涡旋,地形强迫作用加强了初始涡旋上空的抬升运动,使其向上倾斜拉伸的同时涡度增加,最终形成此次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环境潜势 复杂地形 初始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万象航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梅 文小航 +1 位作者 白爱娟 宋敏红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7-520,共14页
2020年3月23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26日08:00在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国际航线途经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以冰雹、雷暴大风为主并伴随有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本文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4.2(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 2020年3月23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26日08:00在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国际航线途经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以冰雹、雷暴大风为主并伴随有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本文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4.2(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资料,模拟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并利用中国气象局逐小时气象站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可靠性检验。此外,对WRF模式输出的多种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期为云南昆明-老挝万象航线的航空气象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气温、可降水量等要素,但在白天期间近地面风场的模拟值偏大。(2)模拟输出的物理量场可以指示强雷暴天气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一定的时空预报预警作用,可根据其判断强对流天气对飞行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3)此次强对流主要是受南支槽东移影响,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空气上,形成不稳定结构,被地面辐合线触发而引起。航线途经地区的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不稳定能量大,水汽条件充沛,9 km高度以下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交替出现,容易对航班造成颠簸。加之0℃层位于3 km左右的高度,航班在飞行时容易造成机身覆冰或遭遇冰雹天气,给飞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万象航线 WRF模式 强对流天气 CAPE 航空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落差山地边界层方案的订正及臭氧模拟
7
作者 罗才桂 樊晋 +4 位作者 刘梦璇 颜廷昱 苏有琦 李茂善 张小玲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357-5366,共10页
通过在大落差山地开展边界层湍流脉动量观测,基于观测数据对一阶非局地边界层方案进行本地适用性订正,并评估订正后对臭氧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订正方案显著缓解了区域地面臭氧浓度的低估问题,将模拟偏差由−5.14×10^(-9)降低至−2.3... 通过在大落差山地开展边界层湍流脉动量观测,基于观测数据对一阶非局地边界层方案进行本地适用性订正,并评估订正后对臭氧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订正方案显著缓解了区域地面臭氧浓度的低估问题,将模拟偏差由−5.14×10^(-9)降低至−2.32×10^(-9),其中臭氧平流与化学过程为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修改YSU(Yonsei University)边界层方案中的最小湍流扩散系数,不同下垫面高空臭氧浓度呈现出平流与垂直混合过程的相反贡献特征,揭示了大落差山地与毗邻平原在不同高度层臭氧输送机制的显著差异.研究成果为复杂地形区域边界层参数化优化与臭氧模拟精度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臭氧模拟 WRF-Chem 最小湍流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8月24—26日巴中市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服务应对
8
作者 杨永红 涂朝勇 +4 位作者 于树海 赵庆 王茂书 倪长健 黄威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10-114,共5页
2023年8月24—26日巴中市出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深入理解巴中市暴雨发生机制,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巴中市国家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 2023年8月24—26日巴中市出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深入理解巴中市暴雨发生机制,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巴中市国家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局地性强的特点;此次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和低涡切变共同影响的背景下,受台风“苏拉”影响,高空槽东移缓慢,形成有利于持续性降水的环流形势;偏强的西南风低空急流增强了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增大了水汽辐合与垂直输送,是产生此次大范围暴雨的关键因素。此次天气过程巴中气象台服务主动及时,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可为巴中市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天气预测预警 服务应对 四川省巴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酿酒葡萄物候模型优选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琰琰 史学家 +4 位作者 杜宏娟 徐佩瑶 李芳 王静 张晓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147,共10页
为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酿酒葡萄物候期变化规律,该研究利用2007—2022年西北地区地表温度数据及酿酒葡萄(赤霞珠、黑比诺、美乐和霞多丽)物候观测数据(萌芽期、开花期和转色期),对酿酒葡萄物候模型(积温模型,包含生长日度模型(gr... 为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酿酒葡萄物候期变化规律,该研究利用2007—2022年西北地区地表温度数据及酿酒葡萄(赤霞珠、黑比诺、美乐和霞多丽)物候观测数据(萌芽期、开花期和转色期),对酿酒葡萄物候模型(积温模型,包含生长日度模型(growing degree day model,GDD)及葡萄开花转色期模型(grapevine flowering veraison model,GFV),BRIN模型、WE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和模拟比较,选取最适模型结合气候模式数据预测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酿酒葡萄物候期的变化。结果表明:1)萌芽期,BRIN模型最适用于赤霞珠、美乐和霞多丽,GDD5模型最适于黑比诺;2)开花期,GDD10模型最适用于赤霞珠和美乐,GFV和WE模型分别适用于黑比诺和霞多丽;3)转色期,WE模型最适用于赤霞珠、黑比诺和美乐,GFV模型则最适于霞多丽;4)在SSP245情景下,西北地区2035—2065年与2055—2085年4种葡萄的3个物候期分别平均提前2 d与4 d;在SSP585情景下,西北地区2035—2065年4种葡萄的3个物候期平均提前5 d,2055—2085年除了天山北麓地区的酿酒葡萄转色期因夏季高温影响而平均延后6 d外,其他酿酒葡萄物候期平均提前10 d,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高温是导致转色期延迟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适应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障西北地区酿酒葡萄生产优势地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气候变化 物候学 酿酒葡萄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