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WCNTs对锂离子电池LMRO电极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欧阳丽霞 黄贤凯 +4 位作者 黄宏基 张军 赵红利 徐肖飞 王建涛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2-1620,共9页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含量对高电压下LMRO电极性能的影响,用SEM和EIS分析了MWCNTs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随MWCNTs含量的增加,LMRO电极的循环性能先提升后衰减,高MWCNTs含量电极的面电阻更低,倍率性能更优。循环性...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含量对高电压下LMRO电极性能的影响,用SEM和EIS分析了MWCNTs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随MWCNTs含量的增加,LMRO电极的循环性能先提升后衰减,高MWCNTs含量电极的面电阻更低,倍率性能更优。循环性能最佳的LR-3MWCNTs电极的面电阻为8.54Ω,是LR-1MWCNTs电极的15.5%。MWCNTs可在MWCNTs与LMRO颗粒间形成非断点式、非曲折的电子传输路径,从而在电极中形成更均匀、更完善的三维导电网络结构,因此可减低电极阻抗、抑制电极极化。当MWCNTs含量超过3%时MWCNTs团聚严重,反而降低电极的循环性能。循环40次时,LR-3MWCNTs电极的R_(e)(13.79Ω)最低,是LR-1MW-CNTs电极的22.7%;LR-3MWCNTs电极的R_(ct)(61.81Ω)最小,为LR-5MWCNTs电极的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WCNTS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 阻抗 极化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M811/SiC@石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冀亚娟 官群 +1 位作者 谢英朋 赵瑞瑞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0,共8页
针对NCM811/SiC@石墨锂离子电池体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DSC-TG)方法,研究了满电态下电池各组件的释热时序及释热量,观察到满电态硅负极与电解液共存时的释热温度最低,即为第一热触发组件,而满电态正极、负极与电解液发生释热... 针对NCM811/SiC@石墨锂离子电池体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DSC-TG)方法,研究了满电态下电池各组件的释热时序及释热量,观察到满电态硅负极与电解液共存时的释热温度最低,即为第一热触发组件,而满电态正极、负极与电解液发生释热反应的释热量最大。设计了不同荷电状态(SOC)下,负极、负极+电解液、负极+正极以及负极+正极+电解液的热反应实验,发现空电态下的正极+负极+电解液依然存在释热反应,不能完全杜绝热失控。此外,还研究了满电态硅负极与单一溶剂电解液高温存储产气特性,发现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基电解液与满电硅负极高温存储后的产气率最大,推测FEC基电解液对满电硅负极的热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 热稳定性 热量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GCF对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欧阳丽霞 黄贤凯 +3 位作者 张梦琦 张子恒 徐肖飞 王建涛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9-1446,共8页
研究了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的含量对高电压条件下富锂锰基电极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和EIS分析了VGCF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VGCF含量由2%增加至6%(质量分数)时,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的面电阻先急剧降低而后趋于平缓,... 研究了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的含量对高电压条件下富锂锰基电极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和EIS分析了VGCF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VGCF含量由2%增加至6%(质量分数)时,高电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的面电阻先急剧降低而后趋于平缓,电极的大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均得到提升。6%VGCF电极在3 C大倍率放电时的比容量为73.7 mAh/g,为2%VGCF电极的2.23倍;其200次循环后的比容量为108.5 mAh/g,容量保持率为71.0%。分析表明,提高一维结构的VGCF含量能在锂离子电池内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颗粒与铝箔集流体之间、活性材料颗粒之间搭建更多直通的电子快速传输通道,构建更完整的高效导电网络,从而有效抑制了电极阻抗的增长,减小电极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 VGCF 阻抗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F_(x)锂原电池自放电率的比较研究及其应用建议
4
作者 杨微 李治国 +8 位作者 赖彩婷 赵瑞瑞 李瑀 周盈科 黄依玲 朱立才 封伟 王文龙 袁中直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2-3753,共12页
新型高比能氟化碳(CF_(x))材料不断涌现,使Li/CF_(x)原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特性持续提升,特别是功率型Li/CF_(x)电池已开始用于小型商业化动力系统中,可能成为比能量最高的动力型锂原电池。但不同类型CF_(x)材料制备的Li/CF_(x)锂原电... 新型高比能氟化碳(CF_(x))材料不断涌现,使Li/CF_(x)原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特性持续提升,特别是功率型Li/CF_(x)电池已开始用于小型商业化动力系统中,可能成为比能量最高的动力型锂原电池。但不同类型CF_(x)材料制备的Li/CF_(x)锂原电池的自放电情况尚缺乏比较研究。本文选择4种典型的新型CF_(x)材料,根据其应用目标分为能量型和功率型材料,其中2种能量型CFx的F/C比接近1,具有更稳定而饱和的C—F化学键,而2种功率型CF_(x)材料F/C比略低,离子型C—F键更多,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和更好的倍率性能。通过工业化设备工艺制备成的BR18650型Li/CF_(x)原电池经55℃高温储存后,无论是否放电过,能量型电池的自放电率几乎为0,具有长寿命货架储存特性;而功率型电池55℃储存后,放电深度(DOD)越高的电池的内阻越大、自放电率也越大,锂原电池常用的预放电处理工艺会导致功率型电池的自放电率上升,意味着功率型电池一旦预放电激活后就应立即投入使用。功率型电池间歇式使用会导致其自放电率增大和内阻增加,原因可能是松散LiF保护膜的破坏造成新鲜CF_(x)界面暴露于电解液中继续反应,但能量型CF_(x)材料因其具有更多稳定的饱和C—F共价键而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电池 原电池 自放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电池模组膨胀力特性研究及仿真分析
5
作者 樊慧敏 彭浩鸿 +6 位作者 孟辉 唐梦宏 易昊昊 丁静 刘金成 徐成善 冯旭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8-2497,共10页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膨胀力,其受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影响。对于储能磷酸铁锂电池,其膨胀力特性是有关储能电池系统电性能及安全性能的重要特性之一,而大容量储能磷酸铁锂电...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膨胀力,其受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影响。对于储能磷酸铁锂电池,其膨胀力特性是有关储能电池系统电性能及安全性能的重要特性之一,而大容量储能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内膨胀力的演变特性及机理尚不清晰。本工作选择一款容量为280安时的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将其组装成不同串数的模组,采用膨胀力夹具模拟其在实际储能模组中的应用场景,开展了循环耐久性测试,并对全SOC及全生命周期下电池模组膨胀力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石墨和磷酸铁锂材料的结构特性,充电过程在约30%SOC和100%SOC有2次膨胀力峰值,放电过程也在100%SOC和30%SOC有2次膨胀力峰值。各膨胀力峰值随着电池的衰减呈现不同的演变规律,100%SOC时的膨胀力由最大值逐渐演变成最小值,30%SOC时的膨胀力演变成最大值。此外,在SOH衰减至约90%后,模组膨胀力与SOH呈线性相关,且电芯串联数量的增加没有改变模组最大膨胀力的增长趋势,1P12S模组的最大膨胀力在70%SOH时达到了2365 kgf。根据实测数据对模组的膨胀力仿真分析表明,模组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能够满足全生命周期内的结构安全性能。该工作初步探究了磷酸铁锂电池模组的膨胀力特性,有助于为模组层级的膨胀力仿真和预测提供参考,为后期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系统模组的安全设计开发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膨胀力 储能模组 SOC S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能量锂/硫原电池的研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卓华兰 袁中直 刘金成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42-1245,共4页
研制了高比能量锂/硫原电池,电池型号为14335。利用热处理法制得碳硫复合正极材料,锂片为负极,使用LiClO4/(PC+DME+DOL)为电解液,制备锂/硫原电池。通过XRD(X射线衍射),TG(热重分析),BET,TEM(透射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镜仪)观察碳硫... 研制了高比能量锂/硫原电池,电池型号为14335。利用热处理法制得碳硫复合正极材料,锂片为负极,使用LiClO4/(PC+DME+DOL)为电解液,制备锂/硫原电池。通过XRD(X射线衍射),TG(热重分析),BET,TEM(透射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镜仪)观察碳硫复合物相结构与形貌特点,并在不同电流与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电流大小为1.08 mA(电流密度为0.01 mA/cm2)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性能较低温时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原电池 高比能量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锂原电池技术进展与未来 被引量:4
7
作者 袁中直 刘金成 +2 位作者 吕正中 祝媛 卜芳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5-738,共4页
近10年来中国锂原电池工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液态阴极锂电池制备技术方面,通过对多孔碳阴极的孔型与孔结构的有效控制,解决了多孔阴极制造过程中的结构不均匀性,实现了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调控;同时开发了电压匹配的锂离子电池电... 近10年来中国锂原电池工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液态阴极锂电池制备技术方面,通过对多孔碳阴极的孔型与孔结构的有效控制,解决了多孔阴极制造过程中的结构不均匀性,实现了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调控;同时开发了电压匹配的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与锂原电池并联组合构成复合电源,有效解决了锂原电池因钝化造成的电压滞后难题,实现了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的完美结合;固态阴极锂电池技术方面,通过阴极材料改性、造粒等工艺,大幅提升了电池电化学性能和一致性;锂原电池制造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但是二次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也对锂原电池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锂原电池的寿命预计方法及其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电池 钝化 电压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闭孔微球隔膜对高镍高硅软包电池热安全改善研究
8
作者 黄佳苑 谢英朋 +3 位作者 赵瑞瑞 刘建华 刘金成 冀亚娟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5-562,共8页
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热安全问题凸显,亟待解决方案。基于PE微球的热闭孔隔膜(PX02隔膜),在120℃以下能快速热响应,关闭锂离子传输通道,防止电池进入自加温的热失控状态。研究表明:PX02隔膜实验组电池在高温外短路、8.4 V过充和150℃热滥用... 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热安全问题凸显,亟待解决方案。基于PE微球的热闭孔隔膜(PX02隔膜),在120℃以下能快速热响应,关闭锂离子传输通道,防止电池进入自加温的热失控状态。研究表明:PX02隔膜实验组电池在高温外短路、8.4 V过充和150℃热滥用下较PX00隔膜对照组电池热失控温升降低约10~20℃,热失控时间延缓11 min;通过电芯ARC热失控测试结果显示PX02隔膜实验组电池较商业化陶瓷隔膜对照组电池起始温度(θ_(1))升高了19℃,热失控触发温度(θ_(2))升高了16℃,延缓了电池热失控起始时间,安全性更高。此外,在电性能方面,PX02隔膜表现出较好的倍率及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因此,PX02隔膜有望改善高镍/高硅体系商业化面临的热安全问题,加速下一代高比能硅基电池产品的落地和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闭孔微球隔膜 热响应功能 安全性 ARC热失控 高镍/高硅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乙烯基硅烷在高镍硅碳软包电池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谢英朋 冀亚娟 +3 位作者 黄佳苑 刘建华 刘金成 赵瑞瑞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0-945,共6页
高镍/硅碳体系软包电池存在高温下产气、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反复破裂生长等问题,导致电芯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差。选用石墨掺混20%硅碳为负极,NCM811为正极,考察四乙烯基硅烷(TVSi)电解液添加剂在正负极表面的成膜作用及机理。实验... 高镍/硅碳体系软包电池存在高温下产气、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反复破裂生长等问题,导致电芯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差。选用石墨掺混20%硅碳为负极,NCM811为正极,考察四乙烯基硅烷(TVSi)电解液添加剂在正负极表面的成膜作用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TVSi可以优先在正极和负极表面形成致密且稳定的界面膜,从而极大地改善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与基础电解液相比,含TVSi方案的电池25℃循环寿命提升112次,45℃循环寿命提升407次,60℃存储30天容量恢复率提升3%,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表征了TVSi在正负极表面的作用机理。利用TVSi添加剂可解决当前高镍硅碳电池体系的日历寿命问题,加快高能量密度电池产品的产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高硅体系 四乙烯基硅烷 循环寿命 存储寿命 表面稳定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P添加剂对高镍高硅软包电池高温产气改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冀亚娟 黄佳苑 +3 位作者 吴倩 谢英朋 杨雨寒 赵瑞瑞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高镍/高硅软包电池存在日历寿命差及高温存储产气问题。通过满电态正负极与电解液间电化学稳定性分析表明,正极侧溶剂氧化分解是产气主要来源。研究表明:电解液中加入0.5%TPP,电池60℃存储7天,产气率由132%迅速降至6%,这归因于TPP添加... 高镍/高硅软包电池存在日历寿命差及高温存储产气问题。通过满电态正负极与电解液间电化学稳定性分析表明,正极侧溶剂氧化分解是产气主要来源。研究表明:电解液中加入0.5%TPP,电池60℃存储7天,产气率由132%迅速降至6%,这归因于TPP添加剂可构建高热稳定性的正极界面CEI膜,抑制溶剂氧化,同时TPP因含3个不饱和炔基官能团,在硅负极表面与FEC共同参与成膜,增强SEI膜韧性,负极界面阻抗由9.45Ω降低至1.19Ω,降低87%。此外,TPP添加剂对硅基电池高温循环改善效果显著,45℃下1 C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由82.3%升至86.9%。TPP因其优异的高温成膜稳定性,有望解决高镍/高硅体系商业化面临的日历寿命不足问题,加快下一代高比能硅基电池产品的快速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高硅体系 高温存储性能 磷酸三丙炔酯(TPP) 日历寿命 界面稳定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Ge^(4+)掺杂Li_4Ti_5O_(1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彩霞 袁中直 +2 位作者 刘玲 程思洁 刘金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7-732,共6页
以Ti(OC4H9)4、CH3COOLi.2H2O和GeO2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尖晶石型Li4Ti5-xGexO12(x=0、0.05、0.1、0.15)电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以及交流阻抗对材料进行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 以Ti(OC4H9)4、CH3COOLi.2H2O和GeO2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尖晶石型Li4Ti5-xGexO12(x=0、0.05、0.1、0.15)电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以及交流阻抗对材料进行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适量Ge4+掺杂不会改变Li4Ti5O12的尖晶石结构,但对其颗粒尺寸和形貌均产生影响。由于掺Ge4+后样品的颗粒尺寸减小,使得Ge4+掺杂Li4Ti5O12倍率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Li4Ti4.9Ge0.1O12显示出较好的倍率性和循环稳定性,0.2C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72.43 mAh/g,5C下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为140.62 mAh/g,容量保持率为9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4TI5O12 Ge4+掺杂 倍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FeS_2/VGCF的合成与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玲 袁中直 +2 位作者 邱彩霞 程思洁 刘金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91-1295,共5页
以草酸亚铁(FeC2042H20)、硫粉(s)、气相生长的碳纤维(VGCF)~原料,通过固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材料FeS2/VGCF。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循环等方法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 以草酸亚铁(FeC2042H20)、硫粉(s)、气相生长的碳纤维(VGCF)~原料,通过固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材料FeS2/VGCF。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循环等方法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二硫化亚铁材料呈条块状。在1.0~2.6V(vsLi/Li’)电压范围内,以0.1c(1C=890mA/g)倍率进行恒电流充放电,FeS2与FeS2/VGCF的放电容量分别为692、872mAh/g,在0.5C倍率下,经过50、100、200次循环后纯FeS2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68、71、28mAh/g,而FeS2/VGCF的放电比容量可分别保持在469、417、254mAh/g,较之无VGCF修饰的FeS2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FeS2 VGCF 固相法 倍率性能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术语(草案)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林 孙传灏 +7 位作者 袁中直 张若楠 苏育专 张寿波 张新河 俞会根 郑杰允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48-153,共6页
结合国内外历史尚和当前的用词习惯,本文对锂电池在研究和开发中常见的定义、术语、名词进行了归纳、整理,部份容易引起歧义的进行了解读。相关文件已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信息标准中全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 结合国内外历史尚和当前的用词习惯,本文对锂电池在研究和开发中常见的定义、术语、名词进行了归纳、整理,部份容易引起歧义的进行了解读。相关文件已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信息标准中全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文为草案,非正式发布文本,标注部分将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文件中,请以正式发布文本为准,本文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术语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铝壳腐蚀机理研究与防护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舒宽金 何巍 +2 位作者 陈星宇 刘建华 刘金成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6-449,共4页
研究了方型铝壳锂离子电池的铝壳腐蚀机理,并归纳了铝壳抗腐蚀的防护方法。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铝壳腐蚀位置和腐蚀失效机理模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分析腐蚀表面形貌以及能量散射光谱(EDS)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法(I... 研究了方型铝壳锂离子电池的铝壳腐蚀机理,并归纳了铝壳抗腐蚀的防护方法。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铝壳腐蚀位置和腐蚀失效机理模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分析腐蚀表面形貌以及能量散射光谱(EDS)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法(ICP)分析元素,得出方型铝壳锂离子电池的铝壳腐蚀现象是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协同并存的腐蚀反应结果;通过消除离子通道改善电池内部绝缘防护,可改善电池的铝壳内部腐蚀现象。这为方型铝壳锂离子电池结构设计、绝缘防护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铝壳 腐蚀 离子通道 绝缘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钴酸锂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联合浸出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祝宏帅 袁中直 +2 位作者 曾文强 李亚德 刘金成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3-656,672,共5页
针对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浸出方法试剂消耗量大的问题,利用废钴酸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联合浸出钴、锂,从而大幅减少双氧水试剂的消耗。通过条件实验得到了优化的钴酸锂、磷酸铁锂联合浸出方案:反应温度... 针对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浸出方法试剂消耗量大的问题,利用废钴酸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联合浸出钴、锂,从而大幅减少双氧水试剂的消耗。通过条件实验得到了优化的钴酸锂、磷酸铁锂联合浸出方案:反应温度为60℃,按铁钴摩尔比(Fe/Co)1.1∶1进行混料,硫酸、双氧水用量分别为反应当量1.05和1.1倍。反应完成后,钴、锂的浸出率分别为96.21%、96.65%,浸出液中钴、锂的浓度分别为64.41、17.23 g/L,铁、磷杂质含量降至0.02 g/L以内;通过成分分析结果可知,浸出渣主要成分为FePO4·2 H2O与碳粉的混合物,其中钴、锂的残留量降至0.2%(质量分数)以内。采用磷酸铁锂与钴酸锂进行联合浸出的方案与采用双氧水分别浸出两种材料的方案相比,每处理1 t混合料可节约815 kg双氧水(分析纯,质量分数30%),且可将钴、锂浸出率提升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酸锂 磷酸铁锂 浸出 电池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磷酸磷酸铁钠基钠离子电池日历老化容量衰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瑞瑞 彭燕秋 +7 位作者 赖学君 吴志隆 高杰 许文成 王立娜 丁沁 方永进 曹余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24-4132,共9页
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探索其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机理对提高电池系统日历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磷酸磷酸铁钠[Na_(4)Fe_(3)(PO_(4))_(2)P_(2)O_(7)]基钠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 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探索其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机理对提高电池系统日历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磷酸磷酸铁钠[Na_(4)Fe_(3)(PO_(4))_(2)P_(2)O_(7)]基钠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维度分析技术,全面剖析了正负极活性材料在高温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率、结构、形貌及界面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存储后电极活性材料的比容量仅出现轻微衰减,正负极活性材料结构也未见受损,且正极铁元素溶出串扰并不显著。然而,负极侧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增厚现象十分显著,表明存储期间负极SEI膜会不断溶解生长,且新生成的SEI膜以有机物为主。这一发现揭示了负极侧界面副反应是钠离子电池存储容量损失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钠离子电池日历老化机制的理解,也为后续提升电池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日历老化 容量衰减机理 固体电解质膜 Na_(4)Fe_(3)(PO_(4))_(2)P_(2)O_(7)正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瓦楞纸板等效力学性能研究
17
作者 彭子腾 郝天照 +2 位作者 王瑞 姜洋 张鹏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92-199,共8页
目的为提升瓦楞纸板压缩性能仿真效率,采用有限元方法替代试验测试,以节省时间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瓦楞纸箱的优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从箱板纸和瓦楞原纸性能出发,对瓦楞纸板的最小单元进行1∶1建模分析,通过ANSY... 目的为提升瓦楞纸板压缩性能仿真效率,采用有限元方法替代试验测试,以节省时间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瓦楞纸箱的优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从箱板纸和瓦楞原纸性能出发,对瓦楞纸板的最小单元进行1∶1建模分析,通过ANSYS对瓦楞纸板压缩性能进行仿真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到一种瓦楞纸板力学性能的等效方法。利用瓦楞纸板的等效力学性能对瓦楞纸板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以达到在保证一定求解精度的情况下,提高求解速度的目的。结果箱板纸和瓦楞原纸的力学性能可用双线性等向强化模型等效;瓦楞纸板压缩过程分为4个阶段:弹性、屈服、平台、密实化。通过ANSYS Workbench的Static Structure模块进行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仿真能有效预测其压缩性能。简化瓦楞纸板为均质长方体后,仿真结果显示,简化模型平压有限元分析求解时间减少13%~60%,内存减少37%~62%,且模型尺寸越大,减少得越多。结论使用该方法对瓦楞纸板的压缩性能进行仿真,解决了以往通过反复试验来优化包装设计的弊端,能节约时间,降低瓦楞纸板的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纸板 平压试验 有限元分析 简化模型 等效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六西格玛和价值流在动力电池生产改善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枚莲 曾艳 刘建雄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28,共11页
针对A公司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成本高、交货周期长及产品合格率低等问题,在分析价值流和六西格玛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流和六西格玛集成的改善方案,将价值流的工具和方法集成到六西格玛技术路线中,并通过集成后的DMAIC方法... 针对A公司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成本高、交货周期长及产品合格率低等问题,在分析价值流和六西格玛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流和六西格玛集成的改善方案,将价值流的工具和方法集成到六西格玛技术路线中,并通过集成后的DMAIC方法流程进行改善。改善结果表明:改善后动力电池的交货周期变成了6 d,是改善前交货周期的1/4;操作人数减少为改善前的50%;生产线平衡率从50. 42%提高到87%;激光点焊合格率从78%提高到95%。运用集成后的DMAIC方法不仅能减少在制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时间、准确快速响应顾客需求,还减小了生产流程中的变异,提高了其过程能力和产品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 价值流 六西格玛 动力电池 DMA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MEA与改进AGREE法的分体式飞行汽车对接系统可靠性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贺朝霞 邢增飞 +1 位作者 王星哲 卢晓煜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23,共7页
分体式飞行汽车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港口运输不便的困境,飞行模块和乘客舱之间设计可靠度高、低空间占比、小质量的对接系统是分体式飞行汽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结合DFMEA风险评估与改进的AGREE可靠性分配法以期在设计之初保证产... 分体式飞行汽车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港口运输不便的困境,飞行模块和乘客舱之间设计可靠度高、低空间占比、小质量的对接系统是分体式飞行汽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结合DFMEA风险评估与改进的AGREE可靠性分配法以期在设计之初保证产品质量和系统可靠度。首先完成自主上对接系统的详细结构设计,采用DFMEA的评级准则,根据行业专家评分完成风险评估,确定飞行汽车上对接系统工作中的3类主要潜在失效模式。根据分体式飞行汽车对接系统可靠性要求,基于DFMEA中潜在失效的风险优先数将重要度与复杂度进行修正,建立改进的AGREE分配法,完成飞行汽车上对接系统各部分的可靠性分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针对第一类潜在失效模式实现有效的可靠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体式飞行汽车 对接系统 DFMEA风险评估 可靠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活化对碳热还原法LiFePO_4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杜伟 周震涛 刘金成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5-389,共5页
为了考察机械活化对碳热还原法磷酸铁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采用机械活化与碳热还原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LiFePO4/C正极材料,考察了前驱体的机械活化工艺(球料比、球磨介质、球磨气氛、球磨温度)等因素对LiFePO4/C材料结构与电性能的影响。... 为了考察机械活化对碳热还原法磷酸铁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采用机械活化与碳热还原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LiFePO4/C正极材料,考察了前驱体的机械活化工艺(球料比、球磨介质、球磨气氛、球磨温度)等因素对LiFePO4/C材料结构与电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粒径分析仪、比表面仪和恒流充放电技术等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铁锂材料制备过程中最优的前驱体机械活化工艺为:球料比为6∶1,在25℃的氩气气氛下于玛瑙球磨罐中球磨。据此所制备的LiFePO4/C材料的晶粒尺寸约为500~600 nm,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1 C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3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活化 碳热还原法 LIFEPO4 正极材料 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