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毅 王军 +2 位作者 朱海龙 梁夷 吴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723-1725,1729,共4页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接受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接受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营养干预前后营养状态、肠黏膜功能及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营养状态、肠黏膜功能及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外周血中营养状态指标Hb、TP、ALB、PA、T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AO、D-乳酸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大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添加双歧杆菌的肠内营养干预可增强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营养状态、优化肠黏膜功能,减轻肠道菌群分布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梗死 肠内营养 双歧杆菌 营养状态 肠道菌群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崁醇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2
作者 吴芝璇 王茂娟 李作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和依达拉奉右崁醇组,每组44只,后3组构建急性ICH模型,每组按...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和依达拉奉右崁醇组,每组44只,后3组构建急性ICH模型,每组按评估时间分为1、3、7和14 d 4个小组,每个小组11只。造模2 h后腹腔注射给药:假手术组和ICH组(生理盐水6 mL/kg)、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6 mg/kg)、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依达拉奉右莰醇7.5 mg/kg),随后每12 h给药1次直至14 d。各组大鼠分别采用mNSS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生化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免疫组化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CD16、CD206含量。结果: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在3 d(病情高峰期)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6±0.5)、(14.0±1.6)、(9.8±0.8)、(10.4±1.1);脑含水量(%)分别为:(63.2±2.14)、(85.61±1.43)、(81.48±1.9)、(76.77±1.44);NO含量(单位μmol/gprot)分别为:(2.45±0.46)、(9.98±0.54)、(8.77±0.36)、(7.92±0.43);T-AOC含量(单位mM/mgprot)分别为:(0.67±0.02)、(0.74±0.03)、(0.78±0.02)、(0.84±0.03);CD16含量(单位iod值定量)分别为(143.8±15.82)、(3673.81±166.33)、(2970.74±132.75)、(2521.69±140.74);CD206含量(单位iod值定量)分别为:(548.46±93.68)、(726±97.81)、(915.28±100.33)、(1119.51±160.52);依达拉奉右茨醇组的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可以减轻脑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及氧化应激,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依达拉奉 脑出血 氧化应激 小胶质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丙氨酰谷胺酰胺对SAP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及氧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海龙 王军 +2 位作者 张毅 梁夷 吴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4期3389-339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丙氨酰谷胺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及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7年7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SAP患者90例,根据营养方式不同分为常规EEN组、强化EEN组,各45例。常规EEN组接...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丙氨酰谷胺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及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7年7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SAP患者90例,根据营养方式不同分为常规EEN组、强化EEN组,各45例。常规EEN组接受早期EEN干预,强化EEN组在早期EEN基础上加入丙氨酰谷胺酰胺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肠道排泄物中菌群分布,血清中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肠道排泄物中菌群分布,血清中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强化EEN组肠道排泄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高于常规EEN组,肠球菌、大肠杆菌计数低于常规EEN组(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17、IL-23的含量低于常规EEN组(P<0.05);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MPO、XO的含量低于常规EEN组(P<0.05),SOD、CAT的含量高于常规EEN组(P<0.05)。结论:SAP患者接受EEN联合丙氨酰谷胺酰胺治疗,可有效均衡肠道菌群并抑制全身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早期肠内营养 丙氨酰谷胺酰胺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纳洛酮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血气变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娟 王军 张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2期3077-3080,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血气变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80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法治...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血气变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80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血气变化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FEV1、FVC、PEF、PaCO_2、PaO_2、PaO_2/FiO_2、TNF-α、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FEV1、FVC、PEF水平分别为(70.01±0.36)%、(2.16±0.41)L、(2.98±0.45)L/s和(81.71±0.53)%、(3.65±0.55)L、(4.36±0.43)L/s,与同组内治疗前相比,两组FEV1、FVC、PE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PaCO_2、PaO_2及PaO_2/FiO_2水平分别为(59.62±6.47)mmHg、(65.53±7.36)mmHg、(323.89±10.47)和(46.59±6.64)mmHg、(73.65±8.26)mmHg、(398.64±14.06),与同组内治疗前相比,两组PaCO_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aO_2、PaO_2/FiO_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TNF-α、PCT水平分别为(23.28±4.53)pg/mL、(5.22±2.13)ng/mL和(16.61±4.12)pg/mL、(2.07±1.21)ng/mL,两组治疗后TNF-α、PCT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能有效降低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水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纳洛酮 COPD伴呼吸衰竭 肺功能 血气变化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的汉化及信度效度检验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洁 刘婧 +3 位作者 黄霞红 向玉萍 阮婷婷 刘豪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4期522-525,共4页
目的:汉化英文版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并分析中文版量表的信度、效度。方法:对英文版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及文化调试,确定中文版量表的维度和条目。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296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目的:汉化英文版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并分析中文版量表的信度、效度。方法:对英文版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及文化调试,确定中文版量表的维度和条目。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296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量表的信度、效度。结果:中文版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共包含13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568%;量表水平S-CVI/Ave为0.920,条目水平的I-CVI为0.830~1.000;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771,重测信度为0.966;区分度分析显示,轮值夜班护士与非轮值夜班护士报警疲劳量表得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中文版ICU护士报警疲劳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国内ICU护士的报警疲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护士 报警疲劳 量表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C 0/A期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评分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胜 唐豪佑 +4 位作者 杨洋 曾新 黄孝彬 顾秋红 李建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13-2119,共7页
目的建立BCLC 0/A期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评分预警系统(PLC-EWSPRS)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行根治性切除的232例BCLC 0/A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话或门诊资料... 目的建立BCLC 0/A期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评分预警系统(PLC-EWSPRS)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行根治性切除的232例BCLC 0/A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话或门诊资料随访术后5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03例)和非复发组(129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检验。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CLC 0/A期HC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2分,危险因素赋值为1分,建立PLC-EWSPRS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AST(Z=3.864,P<0.001)、ALT(Z=4.587,P<0.001)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术前Alb(t=-5.628,P<0.001)复发组明显低于非复发组;复发组HBsAg阳性、包膜侵犯、微血管侵犯(MVI)、肿瘤直径≥5 cm、肝硬化(中重度)、非R0切除、5年死亡数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χ2值分别为35.539、22.325、13.398、7.130、4.312、4.034、18.527,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lb<40 g/L(OR=5.796,P<0.001)、术前ALT≥40 U/L(OR=3.029,P=0.002)、MVI(OR=3.981,P=0.003)、HBsAg阳性(OR=7.829,P<0.001)、包膜侵犯(OR=5.357,P<0.001)、非R0切除(OR=3.048,P=0.018)均为根治性切除的BCLC 0/A期HCC术后5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PLC-EWSPRS系统拟定的赋分标准,复发组最低分2分,最高分14分;非复发组最低分0分,最高分11分,复发组分值明显高于非复发组,两组患者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根治性切除的BCLC 0/A期HCC者术后5年内复发的AUC(95%CI)为0.918(0.883~0.953),P<0.001;亚组预测低、中、高分数段术后5年内复发的AUC(95%CI)分别为:0.796(0.695~0.896),P=0.002;0.859(0.791~0.927),P<0.001;0.944(0.839~1.000),P=0.044。结论PLC-EWSPRS对BCLC 0/A期HCC患者术后5年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根治性切除的BCLC 0/A期HCC患者术后复查及治疗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