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2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7
1
作者 陈云霞 王金胜 +3 位作者 张翠英 张雄鹰 孟莉 程红兵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24-128,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是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实验技术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重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引入企业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了“医学微生... 《医学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是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实验技术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重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引入企业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企业实践三部分组成,并初步建立和实施了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所助益,有效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企业实践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性教学—提高药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红英 马秀敏 +1 位作者 孙利杨 丁剑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8-109,共2页
从药学微生物学的内涵出发,对本科教育在理论课、实验课上采用了针对专业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药学专业的微生物教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 针对性 微生物学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SSCP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桂芳 张卓然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9-93,共5页
PCR- SSCP是利用DNA单链构象具有多态性进行基因检测的一种分析技术 ,对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学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了总结。
关键词 PCR-SSCP 微生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的分析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轶博 吴囡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11-112,共2页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在客观地分析授课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与调查,从教材选择、师资培养、授课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的建议,为更好开展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伦理教育 被引量:4
5
作者 雷迎峰 杨敬 徐志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4期454-455,共2页
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贯彻医学伦理教育和理念,从提高教师医学伦理学素养、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融入到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联系微生物学研究热点蕴含的医学伦理等几个方面实施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养成、... 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贯彻医学伦理教育和理念,从提高教师医学伦理学素养、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融入到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联系微生物学研究热点蕴含的医学伦理等几个方面实施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对其进入临床实践后加深医学伦理思考并做出独立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伦理学 教学 人文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切入点”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卫 何小艳 龙北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病原微生物 生物学特性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慧斌 邓婧 +1 位作者 王云 杨堃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通过对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失败病例根管内各种细菌的检出率及优势菌;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特殊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根管治疗失败病例共40颗患牙,根据症状分为疼痛组、窦道组和无症状组,... 目的:通过对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失败病例根管内各种细菌的检出率及优势菌;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特殊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根管治疗失败病例共40颗患牙,根据症状分为疼痛组、窦道组和无症状组,去除根管内充填物,根管内细菌取样,PCR检测鉴定。结果: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主要呈混合感染,共检出6种细菌,粪肠球菌是最常检出的细菌,产黑普氏菌与疼痛、衣氏放线菌与瘘管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根管内的微生物感染持续存在,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组成有其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治疗失败 粪肠球菌 临床症状 衣氏放线菌 产黑普氏菌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转化模型研究苯丙哌林的代谢产物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海华 崔洪霞 +1 位作者 钟大放 杜宗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1,共5页
选用短刺小克银汉霉菌AS 3.15 3对苯丙哌林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 .根据液相色谱和质谱数据推测 ,转化产物分别为苯丙哌林单羟基化物 (约6 5 % ) ,苯丙哌林双羟基化物和苯丙哌林单羟基化物的硫酸酯结合物 .发现苯丙哌林的微生物转化与其在... 选用短刺小克银汉霉菌AS 3.15 3对苯丙哌林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 .根据液相色谱和质谱数据推测 ,转化产物分别为苯丙哌林单羟基化物 (约6 5 % ) ,苯丙哌林双羟基化物和苯丙哌林单羟基化物的硫酸酯结合物 .发现苯丙哌林的微生物转化与其在人体内的药物代谢有很多相似之处 ,转化菌株能产生人体Ⅰ相代谢产物和部分Ⅱ相代谢产物 .考察了影响单羟基转化产物形成的因素 ,发现以pH 6 .5 ,底物浓度 0 .0 5 % ,转化反应持续 72h等条件较为适宜 .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出两种主要转化产物 ,经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确证其结构分别为 4 羟基苯丙哌林和 4′ 羟基苯丙哌林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哌林 生物转化 液相色谱-质谱 微生物转化模型 镇咳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钉螺微生物的筛选及功效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崔国艳 汪世平 +3 位作者 程红兵 何鑫 闾丘思嘉 黄成铭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消灭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病重要工作,筛选出一种高效、低毒、持久及价廉的杀螺细菌是有意义的探索。方法本文从钉螺孳生的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杀螺作用的强毒菌株,分别制备成细菌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悬液进行浸泡杀螺比较,取得了初... 目的消灭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病重要工作,筛选出一种高效、低毒、持久及价廉的杀螺细菌是有意义的探索。方法本文从钉螺孳生的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杀螺作用的强毒菌株,分别制备成细菌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悬液进行浸泡杀螺比较,取得了初步结果。结果经初筛,分离出4株(B8、B27、B36、B59)对钉螺具有毒性作用的细菌;灭螺实验结果表明,4株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悬液均显示出不同的毒杀作用,综合比较发现,B59菌株的灭螺效果最好,其次是B27、B36菌株,B8菌株最弱。在细菌发酵上清液各菌株间灭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6,P=0.002);各菌株发酵液的灭螺效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7.298,P=0.008);但各菌株菌体悬液之间的灭螺效果未显示统计学差异(χ2=7.579,P=0.271)。结论细菌的代谢产物,尤以B59菌株的发酵上清液有较好的灭螺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钉螺 微生物 灭螺效果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自身免疫病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欣 邓国英 +2 位作者 杨淑凤 李星云 戴晓冬(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169-2173,F0004,共6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由过强自身免疫应答导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学研究认为AID的发病主要源于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叠加作用。在环境因素中,微生物感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与AID发生的相关性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由过强自身免疫应答导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学研究认为AID的发病主要源于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叠加作用。在环境因素中,微生物感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与AID发生的相关性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病原微生物感染与AID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微生物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非培养鉴定技术在临床标本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卓然 高鹏 +2 位作者 李琳 周世航 詹銮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24,共7页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设计通用引物(universal primer,up),用PCR扩增标本中微生物的16S rRNA或16S~2...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设计通用引物(universal primer,up),用PCR扩增标本中微生物的16S rRNA或16S~23S rRNA序列,通过毛细管电泳(CE)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筛选基因的点突变以达到快速鉴定微生物(到属和种)。用PCR-CE-SSCP和PCR-CE-RFLP分析系统检测了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标本中感染的病原菌;用PCR-CE-SSCP系统检测了男性泌尿道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建立PCR-CE-RFLP分析系统,用非培养法鉴定技术检测脓汁、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标本,检测并鉴定了临床标本中的多种病原菌;对人体肠道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该法可协助腹泻的病原学诊断;检测生殖道常见的致病菌;用PCR-CE-SSCP系统建立了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方法。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比传统方法缩短20h,为临床感染症的诊断提供快速、准确的依据。结果可见,利用16S~23S 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和PCR-CE-SSCP系统可以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快速种属鉴定,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优点,可用于临床感染症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将替代培养法而成为病原学诊断新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诊断 微生物非培养法鉴定技术 16S RDNA PCR—CE—SSCP PCR—CE—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志凯 戚中田 +1 位作者 胡福泉 杨瑞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综述国内外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提出未来军队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和综述近5年来国内外在一些重要病毒(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和细菌(... 目的综述国内外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提出未来军队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和综述近5年来国内外在一些重要病毒(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和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2型猪链球菌、鼠疫耶尔森菌、炭疽杆菌和幽门螺杆菌)及其所致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各种传染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最重要的一类疾病。特别是近30年来,一些"新现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人类对病原微生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付病原微生物的手段也不断完善。结论 "十二五"期间,军队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应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一批功能先进配套的科研基地和技术平台,组织申报和落实重大项目,取得一批具有原始创新和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在若干重大前沿、主流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细菌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微生物的检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琥琥 廖筑华 +1 位作者 温秀明 谭绮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宫颈炎 非淋菌性 诊断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苔微生物在口臭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翁金龙 陈霄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625-628,共4页
舌背微生物群是人体生态学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但有关舌背微生物群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却知之甚少,舌苔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大部分不为人知。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口臭与挥发性硫化物、丙酸、丁酸、尸胺、腐胺、吲哚和粪臭素等,特别是与硫化... 舌背微生物群是人体生态学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但有关舌背微生物群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却知之甚少,舌苔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大部分不为人知。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口臭与挥发性硫化物、丙酸、丁酸、尸胺、腐胺、吲哚和粪臭素等,特别是与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舌背的诸多明确或未明确的甚至特异的微生物与这些口臭物质关系密切。通过刷牙、刷舌和刮舌等机械清除法控制舌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控制舌背微生物群,或者机械清除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有效减轻口臭。本文就舌苔的微生态环境、舌苔细菌与口臭和舌苔的控制与口臭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苔 舌苔微生物 口臭 产硫化物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对常见口腔微生物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季惠惠 刘腾飞 +6 位作者 王小林 鞠雯 张平 陈美玲 王璨 闫珺涵 闫志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96-99,共4页
初步研究吸烟对人口腔内常见微生物的影响。制备并分别取不同浓度的尼古丁、烟草浸出液、烟雾提取物,选择几种口腔中常见的微生物作为指示菌,混合培养后,观察并比较其对指示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采集男性吸烟与不吸烟志愿者漱口水,培养... 初步研究吸烟对人口腔内常见微生物的影响。制备并分别取不同浓度的尼古丁、烟草浸出液、烟雾提取物,选择几种口腔中常见的微生物作为指示菌,混合培养后,观察并比较其对指示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采集男性吸烟与不吸烟志愿者漱口水,培养后观察比较2组间细菌种类和数量的差异。高浓度的尼古丁对多数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低浓度对细菌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指示菌生长的影响表现也不同;各浓度的烟雾提取物对实验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志愿者漱口液中微生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吸烟对口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微生物种类不同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烟草 微生物 口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对人型支原体的抗微生物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艳冰 吴移谋 +3 位作者 余敏君 尹卫国 张文波 黄澍杰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型支原体 (Mh)临床株的抗微生物作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 10 3株Mh对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在 6种药物中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Mh活性最强 ,MIC50 分别为0 .0 312 ... 目的 :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型支原体 (Mh)临床株的抗微生物作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 10 3株Mh对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在 6种药物中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Mh活性最强 ,MIC50 分别为0 .0 312 5mg /L和 0 .2 5mg /L ,MIC90 均为 1mg /L。其次为左氧氟沙星MIC50 和MIC90 分别为 1mg /L和 4mg /L ,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MIC50 和MIC90 均分别为 2mg /L和 8mg /L。诺氟沙星的抗Mh活性最差 ,其MIC50 和MIC90 分别达到 32mg /L和 6 4mg /L。结论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抗Mh活性较临床沿用的品种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型支原体 氟喹诺酮类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在微生物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永建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0-54,共5页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在微生物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郭永建一、微生物基因分型微生物分型对于社区和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播途径的了解和阻断、以及发病机理研究,极为重要。传统的表型分型方法,有许多局...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在微生物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郭永建一、微生物基因分型微生物分型对于社区和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播途径的了解和阻断、以及发病机理研究,极为重要。传统的表型分型方法,有许多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基因分型 DNA 扩增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其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5-377,共3页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微生物基因组 生命科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李斯特菌噬菌体的分离、保存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凌云 毛盼 +5 位作者 陈晋妮 李玲玲 王艳 宋敬东 陈峥宏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41,共7页
目的从食品销售环境样本中分离李斯特菌噬菌体,并对分离获得的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宿主谱及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和点滴法,以分离的英诺克李斯特菌Lin08作为宿主菌,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株烈性噬菌体LMLPA5,使用... 目的从食品销售环境样本中分离李斯特菌噬菌体,并对分离获得的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宿主谱及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和点滴法,以分离的英诺克李斯特菌Lin08作为宿主菌,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株烈性噬菌体LMLPA5,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以及理化稳定性,同时探索噬菌体在4℃、-20℃及-80℃下的保存效果。结果分离获得的LMLPA5噬菌体属于肌尾噬菌体科,其形成的噬菌斑清晰透明,周围无晕环。该噬菌体为广谱的李斯特菌烈性噬菌体,能裂解多个李斯特菌种及单增李斯特菌多个血清型菌株。LMLPA5的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10 min,平均裂解量为95.2 PFU/cell。LMLPA5对高温较敏感,在70℃暴露1 h即完全失活,而在4℃~40℃作用32 h以上噬菌体仍能保持稳定。在pH为4~10 LMLPA5的活性不受影响,经紫外线照射60 min后噬菌体被完全灭活。LMLPA5对氯仿不敏感,为无囊膜型噬菌体。噬菌体在4℃及-80℃的保存效果较好,可稳定保存8个月以上。结论本研究获得的1株广谱李斯特菌肌尾噬菌体LMLPA5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抵抗力和稳定性,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菌噬菌体 裂性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思维变革
20
作者 范雄林 徐志凯 《医学与哲学》 2001年第1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 研究 思维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