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升管压降对循环流化床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的影响
1
作者 元泽民 马素霞 +2 位作者 赵贯甲 杨海瑞 岳光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85-5193,I0021,共10页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平均粒径为190μm的石英砂颗粒作为床料,控制表观气速为4、5、6 m/s,获得提升管压降约1.5~9.0 kPa范围内提升管内颗粒浓度整体和局部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循环流率Gs、密相区颗粒浓度与Gs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本粒径床料,在4、5、6 m/s表观气速下,随着提升管压降分别增大至约5.5、6.5、7.5 kPa时,提升管内物料流化状态由气力输送转变为快速流化状态,底部逐渐出现明显的密相区,上部稀相区颗粒浓度相应地逐渐增大直至基本不变;对于颗粒循环流率,当提升管压降超过流态转变对应值后,循环流率基本不再增大,此时达到了气流最大携带能力。可知,提升管压降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有显著影响,合理控制提升管压降可以优化CFB锅炉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压降 轴向颗粒浓度分布 循环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SO_(2)、NO_(x)及粉尘排放特性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元泽民 黄中 +5 位作者 武广剑 杨云凯 杨海瑞 赵贯甲 岳光溪 马素霞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为了解煤泥、煤矸石等多元低热值煤掺烧下CFB锅炉污染物生成排放特性,以某电厂350 MW超临界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运行实测数据,研究了该锅炉在30%~99%负荷率下烟气SO_(2)、NO_(x)生成及粉尘排放随负荷变化的特性,并分析了锅炉运... 为了解煤泥、煤矸石等多元低热值煤掺烧下CFB锅炉污染物生成排放特性,以某电厂350 MW超临界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运行实测数据,研究了该锅炉在30%~99%负荷率下烟气SO_(2)、NO_(x)生成及粉尘排放随负荷变化的特性,并分析了锅炉运行负荷、平均床温、过量空气系数及流化风率等关键运行参数对其生成与排放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机组在30%~99%全负荷条件下总排放口烟气污染物排放均能够满足超低排放标准;SO_(2)、NO_(x)排放浓度随锅炉负荷的降低基本呈现先降低后迅速升高的趋势,粉尘排放浓度随锅炉负荷的降低而降低;所研究关键运行参数中,锅炉床温对SO_(2)、NO_(x)生成与排放水平起主导作用;低负荷下锅炉平均床温较低、炉膛过量空气系数较大,SO_(2)、NO_(x)生成浓度偏高,且二者排放浓度与过量空气系数及流化风率基本呈正相关。综合考虑,应适当控制锅炉平均床温在800℃以上,过量空气系数应不高于1.3为宜;低负荷下可采取烟气再循环措施来降低烟气含氧量,同时维持物料正常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 SO_(2) NO_(x) 床温 粉尘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i^(+)催化甲基环己烷脱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索娇 陈琳 +2 位作者 赵贯甲 尹建国 马素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有机液体储氢是极具潜力的氢气存储方式,在原子水平上研究储-释氢催化机理,是寻找高效低廉催化剂的重要途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甲基环己烷(MCH)在过渡金属二聚体离子NiTi^(+)催化下逐步脱氢制甲苯的反应机理,考察了反应... 有机液体储氢是极具潜力的氢气存储方式,在原子水平上研究储-释氢催化机理,是寻找高效低廉催化剂的重要途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甲基环己烷(MCH)在过渡金属二聚体离子NiTi^(+)催化下逐步脱氢制甲苯的反应机理,考察了反应物、中间体和生成物的能量变化.采用波函数分析方法,观察反应过程中原子电荷变化,并分析了初始化合物的态密度(DOS)等性质.结果表明:NiTi^(+)与甲基环己烷的反应是在混合势能面上进行的放热反应,三个脱氢分子机理相似,反应整体放热为-12.19 kcal·mol^(-1),反应过程出现了中间体甲基环己烯和甲基环己二烯,与实验结果一致.整个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为第三个脱氢反应过程中的IM10→TS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 密度泛函理论 态密度 反应机理 NiTi^(+) 甲基环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吸式气化炉主动配风工况特性模拟研究
4
作者 牛毅 郑仙荣 崔志刚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77-383,共7页
以某公司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FOAM研究在给定流量条件下联合配风和双层配风工况在沿炉高压力变化、速度场分布和气化剂停留时间等方面的特性差异。在建模过程中,选用RNG k-e模型和改进的孔隙模型,使用专为多孔介质床... 以某公司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FOAM研究在给定流量条件下联合配风和双层配风工况在沿炉高压力变化、速度场分布和气化剂停留时间等方面的特性差异。在建模过程中,选用RNG k-e模型和改进的孔隙模型,使用专为多孔介质床层设计的求解器求解。结果表明:下层配风口位置即为压力提升位置且流量与压力正相关,联合配风在0~0.73 m压力提升较小,相对于双层配风有更合理的压力分布;该气化炉内流场呈现多个漩涡,速度分布具有良好对称性,说明炉内流场旋流稳定持续;联合与双层配风工况中二次风的通入,使气化剂停留时间分别增加46.6%和23.9%;联合工况气化剂停留时间较双层工况提升18.3%。0.60~1.20 m的流速随中心管流量增加而增大,最大平均流速达0.21 m/s;0~0.60 m的压力随下层管流量增加而增大,最大压力为38.9 kPa。联合配风工况具有最佳流动状态,拥有比较理想的气化压力和气化剂停留时间分布;在主动配风时具有一定灵活性,有利于物料与气化剂的充分混合,对实际配风操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吸式气化炉 生物质 配风工况 OPENFOAM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gner型通用蒸汽压方程优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建国 可晋军 +1 位作者 赵贯甲 马素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046-7054,共9页
针对Wagner型通用蒸汽压方程中优化算法(optimization algorithm by Setzmann and Wagner,OPTIM)存在容易早熟收敛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优化算法,通过改变变异规则,增强原有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采用新的控制参数,最大... 针对Wagner型通用蒸汽压方程中优化算法(optimization algorithm by Setzmann and Wagner,OPTIM)存在容易早熟收敛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优化算法,通过改变变异规则,增强原有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采用新的控制参数,最大程度的保留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提高算法搜索效率。采用改进算法对R134a和新一代环保替代制冷剂R1234yf、R1336mzz(Z)的蒸汽压方程进行了优化计算,并与文献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算法在全局搜索能力、算法稳定性和计算效率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优化得到了R1234yf和R1336mzz(Z)的Wagner型通用蒸汽压方程,通过分析发现项库中各项的重要性具有耦合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第2项和第3项;5项通用方程和Wagner方程拟合2种替代工质的压力平均绝对相对偏差分别为0.1027%、0.1144%和0.0881%、0.1395%,前者较后者拟合精度分别提高了10.2%和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算法 Wagner 蒸汽压方程 项库 热力学性质 R1234yf R1336mzz(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相条件下NO与CO、NCO的反应机理研究
6
作者 陈琳 赵贯甲 +2 位作者 王剑飞 冯彪 马素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6,共8页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与CO、NCO在均相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并进行了动力学和平衡常数的分析.CO与NO的均相反应存在两条反应路径:两者首先反应形成中间体CNO_(2),CNO_(2)不易稳定存在,其继续与CO、NO反应分别生成NCO、N_(2)O.NC...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与CO、NCO在均相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并进行了动力学和平衡常数的分析.CO与NO的均相反应存在两条反应路径:两者首先反应形成中间体CNO_(2),CNO_(2)不易稳定存在,其继续与CO、NO反应分别生成NCO、N_(2)O.NCO的生成速率大于N_(2)O,但两条反应路径的反应速率常数都很小.与已发现的反应路径相比,反应中间体CNO_(2)可以降低均相条件下CO与NO的反应能垒,分析发现CNO_(2)中的N原子是易发生反应的活性位点.NCO与NO的反应同样存在两条路径,优势反应路径随温度升高而改变,但非优势路径对反应的贡献不能忽略,分析平衡常数可知N_(2)的存在对反应影响可以忽略,因此燃烧环境中NCO与NO的反应既生成N_(2)O和CO,也生成N_(2)和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O 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模拟 反应机理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SAFT方程结合重整化群理论计算R1224yd(Z)的热力学性质
7
作者 赵贯甲 可晋军 +1 位作者 尹建国 马素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498-4504,共7页
R1224yd(Z)作为一种氢氟烯烃(hydrofluoroolefin,HFO)类物质,具有环境友好、热力性能优良的特性,在制冷空调、高温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传统的平均场理论状态方程没有考虑密度的涨落,无法准确描述流体在临界点附... R1224yd(Z)作为一种氢氟烯烃(hydrofluoroolefin,HFO)类物质,具有环境友好、热力性能优良的特性,在制冷空调、高温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传统的平均场理论状态方程没有考虑密度的涨落,无法准确描述流体在临界点附近的热力学性质。基于PC-SAFT(Perturbed-Chain statistical associating fluid theory)状态方程,用重整化群理论修正Helmholtz自由能密度来考虑涨落的影响,计算了R1224yd(Z)在临界点附近和远离临界点区域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始PC-SAFT方程,重整化修正使得饱和蒸气压的复现精度略有下降,但显著改善了临界点附近和远临界区域的气液平衡密度描述精度,对单相密度和气相音速也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也为R1224yd(Z)在制冷空调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SAFT 状态方程 重整化群 热力学性质 R1224yd(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高压氢气分级充注系统的设计与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镕驿 王怀忠 +3 位作者 王依芮 赵贯甲 尹建国 马素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研究单级氢气充注时,氢气充注速率、初始温度和压力对氢气终了温度的影响。通过调用NIST REFPROP中标准氢状态方程,模拟氢气在充注过程温度、压力、充注率等参数的变化。设计和模拟两级和三级氢气充注系统。结果表明:多级充注时,存在最... 研究单级氢气充注时,氢气充注速率、初始温度和压力对氢气终了温度的影响。通过调用NIST REFPROP中标准氢状态方程,模拟氢气在充注过程温度、压力、充注率等参数的变化。设计和模拟两级和三级氢气充注系统。结果表明:多级充注时,存在最佳的中间压力,使得充灌终了氢气温度最低,且增加级数可降低终了氢气温度。最后,对多级充注系统的能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级数的增加,系统的总能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储氢 氢能 压力 能耗 分级充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 MPaⅢ型车载储氢气瓶充氢过程的热力学响应特性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宋冠强 王依芮 +2 位作者 赵贯甲 尹建国 马素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88-492,共5页
大容量高压车载储氢气瓶充氢过程的热力学响应特性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氢气安全充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CFD模型,对70 MPaⅢ型车载储氢气瓶在不同长径比、充氢速率、气瓶初始压力、气源温度条件下充氢过程的热力学响应特性进行模拟。... 大容量高压车载储氢气瓶充氢过程的热力学响应特性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氢气安全充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CFD模型,对70 MPaⅢ型车载储氢气瓶在不同长径比、充氢速率、气瓶初始压力、气源温度条件下充氢过程的热力学响应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高压下氢气不可视为理想气体;重力对充氢过程的影响不能忽略;容积100 L储氢气瓶的最佳长径比为3.55;气源温度对充氢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气瓶初始压力与充氢速率,与热力学分析获得的结论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 CFD 氢气 重力 温度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相变模型的重力热管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家绪 尹建国 +1 位作者 赵贯甲 马素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09-3116,共8页
基于改进相变模型和工质饱和蒸汽压关系式对重力热管相变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文献结果和该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了冷凝过程质量转换时间松弛因子(冷凝系数)和相变判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冷凝系数的优化促进了... 基于改进相变模型和工质饱和蒸汽压关系式对重力热管相变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文献结果和该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了冷凝过程质量转换时间松弛因子(冷凝系数)和相变判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冷凝系数的优化促进了热管启动过程的热质平衡,合理控制冷凝系数的变化速率可显著降低计算域质量偏差,并提高管壁温度模拟精度;饱和温度对热管蒸发段壁面温度影响最大,对冷凝段壁面温度影响最小,同等条件下低于合理取值的饱和温度将导致更大的管壁温度模拟偏差;采用工质饱和蒸汽压关系式作为相变判据能获得合理的饱和温度,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基于改进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直观再现了热管内部相变传热传质过程。结果可为热管相变传热数值模型的优化改进提供指导,有助于加深对热管内部传热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热管 数值模拟 冷凝系数 相变 饱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酸甲酯及棕榈酸乙酯高温热物理性质的研究
11
作者 元泽民 赵贯甲 +1 位作者 尹建国 马素霞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3,共7页
为了获取两种脂肪酸酯类燃料棕榈酸甲酯和棕榈酸乙酯的热物理性质,并为将其作为燃料和燃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和试验数据支持,利用表面光散射法、振动管法和全反射法在较宽温区下分别研究了两种棕榈酸酯类的表面张力、黏度、密度和折射率。... 为了获取两种脂肪酸酯类燃料棕榈酸甲酯和棕榈酸乙酯的热物理性质,并为将其作为燃料和燃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和试验数据支持,利用表面光散射法、振动管法和全反射法在较宽温区下分别研究了两种棕榈酸酯类的表面张力、黏度、密度和折射率。密度和折射率数据分别关联成了温度的多项式和线性函数,棕榈酸甲酯和棕榈酸乙酯的密度试验值与方程计算值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033%和0.013%,折射率试验值与方程计算平均偏差均为0.004%;黏度数据关联成了温度倒数的多项式,棕榈酸甲酯和棕榈酸乙酯的试验值与方程计算值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1.76%和2.30%;表面张力数据利用了van der Waals方程进行关联,棕榈酸甲酯和棕榈酸乙酯的试验值与方程计算值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86%和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张力 黏度 密度 折射率 棕榈酸甲酯 棕榈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及其二元混合物界面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2
作者 刘晓娜 赵贯甲 +1 位作者 尹建国 马素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8-362,共5页
己酸乙酯和月桂酸乙酯是常用的化石燃料添加剂,其纯质及混合物的表面张力是设计燃料喷射系统所需的重要数据,在较宽的温度范围获取该物性参数非常必要。文章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这两种纯质及其二元混合物在温度范围为298... 己酸乙酯和月桂酸乙酯是常用的化石燃料添加剂,其纯质及混合物的表面张力是设计燃料喷射系统所需的重要数据,在较宽的温度范围获取该物性参数非常必要。文章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这两种纯质及其二元混合物在温度范围为298.15~448.15 K和308.15~413.15 K的界面性质,包括表面张力、界面层厚度和密度分布。己酸乙酯、月桂酸乙酯以及二者混合物的表面张力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2.7%,5.1%,6.5%。采用“10-90”原则计算了体系随温度和组分变化的界面层厚度,发现界面层厚度随温度升高呈增大趋势,并且在高温条件下,界面层厚度增加的幅度与己酸乙酯的摩尔分数呈正相关。根据混合体系的密度分布可知,低温时己酸乙酯倾向于在汽-液界面区域出现,随着温度升高这一现象逐渐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乙酯 月桂酸乙酯 表面张力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温热泵混合工质替代R245fa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彪 张昭 +2 位作者 简琳睿 赵贯甲 马素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949,共9页
【目的】目前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高温热泵作为一种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将大量低品位余热提升为高品位能量加以利用。合适的工质对系统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方法】提出了5种环保热泵工质:R1233zd(E)/R1234ze(Z)(0.15:0.85),R600a/R123... 【目的】目前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高温热泵作为一种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将大量低品位余热提升为高品位能量加以利用。合适的工质对系统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方法】提出了5种环保热泵工质:R1233zd(E)/R1234ze(Z)(0.15:0.85),R600a/R1233zd(E)(0.70:0.30),R600a/R1233zd(E)/R600(0.01:0.15:0.84),R600a/R1233zd(E)/环氧乙烷(0.34:0.01:0.65)和R1233zd(E)/R1234ze(Z)/R245ca/R600a(0.39:0.58:0.01:0.02).比较了新工质与现有工质R245fa在基础热物性、循环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结果】对于基础热物性,所提出的5种替代工质在黏度、比定压热容、导热系数和冷凝热等参数方面均优于R245fa,且环保性能突出;对于循环性能,在冷凝温度110℃工况下,替代工质性能系数(COP)与R245fa接近,单位容积制热量分别是R245fa的111%,144%,125%,144%和108%;用基团贡献法对新工质的可燃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R1233zd(E)/R1234ze(Z)(0.15:0.85)、R600a/R1233zd(E)(0.70:0.30)和R1233zd(E)/R1234ze(E)/R245ca/R600a(0.39:0.58:0.01:0.02)预估为不可燃混合物。【结论】5种工质都具有替代R245fa的潜力,推荐选择R1233zd(E)/R1234ze(Z)(0.15:0.85),其综合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工质 循环性能 可燃性 全球变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光散射法热/质扩散系数同时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鹏 赵贯甲 +1 位作者 尹建国 马素霞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8-169,共12页
流体工质的热、质扩散系数是表征其传热和传质的重要迁移性质,往往需要采用不同设备测量获得。为探索可同时测量热、质扩散系数的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了采样时间、入射角、黏度、折射率偏差及路易斯数Le等因素对测量可靠性及精度的影响... 流体工质的热、质扩散系数是表征其传热和传质的重要迁移性质,往往需要采用不同设备测量获得。为探索可同时测量热、质扩散系数的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了采样时间、入射角、黏度、折射率偏差及路易斯数Le等因素对测量可靠性及精度的影响。利用二元混合流体正己烷/正癸烷、正己烷/正十六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采样时间为弛豫时间的1.5~3倍且入射角度为8°~12°时,具有较低黏度、较高折射率偏差(>4%)的体系且Le值为10~80时,可以同时可靠地获取流体热、质扩散系数,且测量不确定度低于5%;与已有方法对比,热、质扩散系数的偏差分别为4.00%和3.56%,证明了该测量方法和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光散射法 热扩散系数 质扩散系数 正己烷 正癸烷 正十六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癸烷纳米液滴润湿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王鹏来 王怀忠 +1 位作者 聂文洁 赵贯甲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4,共9页
流体液滴在固体表面的浸润性对其润滑性能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正癸烷纳米液滴在铜表面上的润湿特性.结果表明:在平坦光滑表面上,壁面的厚度和分子数目对润湿效果影响不大.随着壁面能量势阱参数ε_(s)增大,接触角线性... 流体液滴在固体表面的浸润性对其润滑性能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正癸烷纳米液滴在铜表面上的润湿特性.结果表明:在平坦光滑表面上,壁面的厚度和分子数目对润湿效果影响不大.随着壁面能量势阱参数ε_(s)增大,接触角线性减小.随着温度升高,液滴的接触角减小.在沟槽粗糙表面上,随着粗糙度因子增大,对于疏液表面,接触角增大到一定值后基本保持不变,符合Cassie理论;中性和亲液表面接触角则会减小,为Wenzel润湿模式.当表面分数增大时,疏液与亲液表面接触角整体呈减小的趋势,对中性表面影响不大.当温度升高时,粗糙疏液表面接触角会增大,润湿效果更差,而粗糙中性和亲液表面液滴润湿性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 分子动力学模拟 正癸烷 接触角 纳米液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混合工质的氧化分解机理研究
16
作者 冯彪 简琳睿 +1 位作者 赵贯甲 马素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4,共8页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对低全球变暖潜值工质R152a与R600a进行了氧化分解机理研究.通过对它们的主要起始反应路径分析及能量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R152a与R600a热分解的起始反应可以分为工质自身热分解和与氧气碰撞分解两类,其中工...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对低全球变暖潜值工质R152a与R600a进行了氧化分解机理研究.通过对它们的主要起始反应路径分析及能量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R152a与R600a热分解的起始反应可以分为工质自身热分解和与氧气碰撞分解两类,其中工质自身热分解的反应能垒比工质与氧气反应的能垒高,并且R600a比R152a更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在二者混合后的起始反应阶段,R600a更容易先发生分解,而链式反应中R152a与自由基的反应更占优势;两种工质与自由基的反应大部分为放热反应,可以向反应体系提供热量,促进链式反应的进行.相关结果可为新型混合工质的氧化分解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分解 工质 R152A R600A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