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车路试的工程机械液力传动油长寿命周期 被引量:1
1
作者 甄鹏厚 王月行 +2 位作者 安海珍 董志磊 李华君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7-470,共4页
随着工程机械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对变速箱液力传动油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工程机械现用变速箱液力传动油存在品质不高、换油周期短等缺点,国外工程机械和变速箱制造商针对各自的产品都开发了专用液力传动油,改善了油品的性质.为提高国... 随着工程机械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对变速箱液力传动油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工程机械现用变速箱液力传动油存在品质不高、换油周期短等缺点,国外工程机械和变速箱制造商针对各自的产品都开发了专用液力传动油,改善了油品的性质.为提高国内液力传动油品的竞争力,开发了两款性能优异的工程机械液力传动油,并进行真实工况下的行车路试,通过观察油样的理化性能随行车时间的变化来考察油品的换油周期.结果表明:研发的两种工程机械液力传动油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抗磨损性能及稳定可靠的使用性能,换油周期都有较大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机械 液力传动油 换油周期 行车路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轮不平衡对自卸车行驶平顺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登峰 蒋荣超 +1 位作者 刘汉光 徐昌城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3,共5页
为了研究由车轮不平衡引起的前轮摆振对重型自卸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非独立悬架汽车转向轮摆振的数学模型和考虑前轮不平衡的某重型自卸车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所建整车模型的正确性。接着利用所建模型,... 为了研究由车轮不平衡引起的前轮摆振对重型自卸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非独立悬架汽车转向轮摆振的数学模型和考虑前轮不平衡的某重型自卸车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所建整车模型的正确性。接着利用所建模型,对前轮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下的整车行驶平顺性进行了仿真。最后,研究了前轮不平衡量对自卸车前轮摆振和整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并确定了影响自卸车行驶平顺性的车轮不平衡量限值为10kg·cm,为重型自卸车制造、使用和维护中前轮不平衡量的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卸车 行驶平顺性 前轮摆振 车轮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防冲击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燕 韩家威 张笑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89-92,共4页
针对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在快操作时出现压力冲击的问题,以汽车起重机卷扬系统为载体进行防冲击技术研究。采用AMESim软件建立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结合实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分析,找出导致压力冲击的根源。在此基础... 针对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在快操作时出现压力冲击的问题,以汽车起重机卷扬系统为载体进行防冲击技术研究。采用AMESim软件建立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结合实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分析,找出导致压力冲击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对液压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和整机测试数据均表明:采用三通流量阀原理的防冲击阀,能有效降低液压系统压力冲击幅值,防冲击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敏感 液压系统 压力冲击 防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 0.5型全液压矿运车直线行走工况联合仿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相 柳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7-593,共7页
LD 0.5型全液压矿运车主要工作于空间狭小的井下巷道,完成对矿石、器材和工具的运输。直线行走是矿运车作业时间最久的工况,良好的行驶性能对矿石转运机械具有重要意义。依据Bekker地面力学理论,文章建立了矿运车直线行驶的运动学和动... LD 0.5型全液压矿运车主要工作于空间狭小的井下巷道,完成对矿石、器材和工具的运输。直线行走是矿运车作业时间最久的工况,良好的行驶性能对矿石转运机械具有重要意义。依据Bekker地面力学理论,文章建立了矿运车直线行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学模型,借助ADAMS和AMESim软件建立矿运车动力学、液压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分析了矿运车直线行驶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液压系统压力特性,并针对矿运车直线行驶工况设计了实验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矿运车具有较好的直线行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液压矿运车 轮胎-地面力学 机液联合仿真分析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品牌特征的压路机造型设计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蹤雪梅 李向洲 陈明明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6-119,共4页
为解决压路机产品的造型设计问题,探讨了品牌特征对造型设计的意义,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压路机,总结出基于品牌特征的压路机造型设计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压路机造型设计与分析,验证了基于品牌特征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对于企业造型设计... 为解决压路机产品的造型设计问题,探讨了品牌特征对造型设计的意义,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压路机,总结出基于品牌特征的压路机造型设计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压路机造型设计与分析,验证了基于品牌特征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对于企业造型设计的管理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能进一步深化企业的产品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 压路机 品牌特征 工程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轮轴磨削系统中机械传动环节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机仿真
6
作者 王勋龙 张红燕 +1 位作者 隋振 郭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15-117,37,共4页
凸轮轴作为汽车发动机等的重要部件,其磨削精度由数控磨床中凸轮旋转轴(C轴)和砂轮进给轴(x轴)共同决定。作为单轴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机械传动环节模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成为建立各个单轴数学模型的关键。将C轴和x轴机械传动环节等效为... 凸轮轴作为汽车发动机等的重要部件,其磨削精度由数控磨床中凸轮旋转轴(C轴)和砂轮进给轴(x轴)共同决定。作为单轴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机械传动环节模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成为建立各个单轴数学模型的关键。将C轴和x轴机械传动环节等效为二阶振荡系统,逐一确定系统中的未知参数,最终推导出两轴机械传动环节的传递函数。应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调整周期较短,具有良好的跟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轮磨削 机械传动环节 数学模型 MATLAB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载机工作装置销轴载荷测试方法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万一品 宋绪丁 +1 位作者 郁录平 员征文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在分析装载机工作装置铲斗受力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动臂与铲斗销轴处的动态载荷测试问题,提出一种考虑装载机工作装置侧向力的销轴动态载荷测试方法,采用该测试方法可以准确获取动臂与铲斗铰接点处的销轴水平、竖直和侧向三个方向的动态... 在分析装载机工作装置铲斗受力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动臂与铲斗销轴处的动态载荷测试问题,提出一种考虑装载机工作装置侧向力的销轴动态载荷测试方法,采用该测试方法可以准确获取动臂与铲斗铰接点处的销轴水平、竖直和侧向三个方向的动态载荷。在不改变工作装置受力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销轴传感器的设计与铲斗的结构改装建立了装载机工作装置销轴力动态测试系统,选取含有颗粒状铁矿石的原生土作为铲装作业工况,进行铲装试验测试,获得了动臂与铲斗铰接点处销轴三个方向的动态载荷变化。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销轴力动态测试系统能够准确地获得铰接点处销轴三个方向动态载荷;装载机工作装置动臂与铲斗销轴传感器测得的三个方向的动态载荷与铲装作业过程有密切的关系;首次获得了侧向力随铲装作业过程变化的动态载荷。这对于研究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受力特性、载荷谱和疲劳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载机 销轴 动态载荷 侧向力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铰点实测载荷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向清怡 吕彭民 +1 位作者 王斌华 薛璐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3-1070,共8页
为了定量分析实际工况下铰点载荷特征,为关键零部件载荷谱整理提供方法和依据,以XE215G中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方法获取铰点载荷:第一种方法采用三维销轴力传感器,直接实测铲斗与斗杆铰点处的正载、侧载和偏载,采用连杆力传感器... 为了定量分析实际工况下铰点载荷特征,为关键零部件载荷谱整理提供方法和依据,以XE215G中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方法获取铰点载荷:第一种方法采用三维销轴力传感器,直接实测铲斗与斗杆铰点处的正载、侧载和偏载,采用连杆力传感器实测连杆力,利用力学平衡方程计算其余铰点载荷;第二种方法利用实测的动臂、斗杆和铲斗油缸压力和位移数据,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间接计算所有铰点载荷。同时测试动臂、斗杆大应力部位的应力-时间历程。两种方法获取的铰点载荷吻合较好,表明测试数据比较可靠。针对方法一所得铰点载荷,计算大应力测点疲劳损伤在考虑和不考虑侧载及偏载时的相对偏差,结果表明,除了损伤明显小的测点外,其余测点损伤相对偏差不超过6.98%,表明侧载和偏载对结构损伤的影响较小。针对方法二所得铰点载荷,利用载荷-应力传递系数获取结构大应力测点的计算应力,并与对应测点实测应力对比,结果表明,各测点两种应力曲线吻合较好,且各测点的计算损伤相对实际损伤的最大偏差为8.33%,表明方法二所得铰点载荷可以较好的复现结构大应力测点的应力及损伤。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挖掘机工作装置铰点载荷可以近似不考虑侧载和偏载的影响,而采用简易可行的测量油缸压力和位移的方法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挖掘机 铰点载荷 侧载 偏载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臂悬挂机动平台运动姿态调节最优控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韩子勇 苑士华 +2 位作者 裴伟亚 李雪原 周俊杰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84-2194,共11页
摇臂悬挂机动平台运动自由度多且运动姿态调节复杂,以机构运动学控制为主的运动控制方法,不能准确描述驱动关节力矩与车体轨迹和姿态的关系。基于质心动力学模型和二次规划方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轮腿复合移动类型车辆整体运动姿态调节... 摇臂悬挂机动平台运动自由度多且运动姿态调节复杂,以机构运动学控制为主的运动控制方法,不能准确描述驱动关节力矩与车体轨迹和姿态的关系。基于质心动力学模型和二次规划方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轮腿复合移动类型车辆整体运动姿态调节的通用动态优化控制框架;以基于动力学模型的二次规划方法为主,结合系统逆运动学控制,实现了对车轮地面反作用力的直接控制。利用上述控制方法,对机动平台的侧倾、俯仰、联合姿态调节及其在颠簸路面下的应用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动力学运动姿态调节动态优化控制方法能够满足实时性和控制精度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臂悬挂机动平台 运动姿态 姿态调节 最优控制 质心动力学 二次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载机工作装置动态载荷测试方法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万一品 宋绪丁 +1 位作者 陈乐乐 员征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0-845,共6页
为获得装载机铲装作业过程中工作装置各铰接点处的动态载荷时间历程,基于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了动平衡状态下工作装置的受力模型,提出一种考虑构件重力和惯性力的动态载荷测试方法.构建铰点力、油缸压力、油缸位移和动臂应变等多参数同步... 为获得装载机铲装作业过程中工作装置各铰接点处的动态载荷时间历程,基于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了动平衡状态下工作装置的受力模型,提出一种考虑构件重力和惯性力的动态载荷测试方法.构建铰点力、油缸压力、油缸位移和动臂应变等多参数同步采集系统,进行散状物料铲装试验,获得了求解受力模型的基础数据.建立动臂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对比分析测点应力实测值和仿真值.结果表明:提出的测试方法获得的结构应力值能够准确地反映工作装置在铲掘作业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规律,仿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数学模型和测试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载机 工作装置 达朗贝尔原理 动态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Fe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雪姣 李毅 +2 位作者 崔海霞 朱鹏霄 张翔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123,129,共4页
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结合SHS技术制备TiC/Fe基表面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硬度及其耐磨性。在MMW-1型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采用TiC涂层和基体材料作为试样,研究了不同载荷条件下两种材料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大,TiC... 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结合SHS技术制备TiC/Fe基表面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硬度及其耐磨性。在MMW-1型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采用TiC涂层和基体材料作为试样,研究了不同载荷条件下两种材料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大,TiC涂层和基体材料的磨损量均增加。在不同的载荷条件下,TiC涂层的耐磨性能均优于基体材料的耐磨性能,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形貌 磨损量 TIC颗粒 销盘磨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立轴破转子磨损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龙飞 侯志强 廖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12-316,共5页
为了深入研究立轴冲击式破碎机转子的磨损机制,将离散元仿真方法与表面磨损理论有效融合,以Archard模型及Rabinowiciz模型作为表面磨损计算模型嵌入离散元仿真程序EDEM中,建立了立轴破转子磨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耐磨件的磨... 为了深入研究立轴冲击式破碎机转子的磨损机制,将离散元仿真方法与表面磨损理论有效融合,以Archard模型及Rabinowiciz模型作为表面磨损计算模型嵌入离散元仿真程序EDEM中,建立了立轴破转子磨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耐磨件的磨损形式及磨损量的特征,获得了各耐磨件的主要磨损特性及部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利用所述规律,可针对转子耐磨性能提升及耐磨材料的有效利用的改进设计提出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 转子 离散元法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喷浆机械手支腿最大支反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金东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2-247,共6页
分析了由喷浆机械手车架、支腿和支承面组成的柔性支承系统的支承状况对其支腿所受支反力的影响,发现其所受的最大支反力与旋转臂架相对于支承点的位置关系和整机的机构尺寸有关;给出了如何分析支腿所受可能最大支反力的判定方法,将柔... 分析了由喷浆机械手车架、支腿和支承面组成的柔性支承系统的支承状况对其支腿所受支反力的影响,发现其所受的最大支反力与旋转臂架相对于支承点的位置关系和整机的机构尺寸有关;给出了如何分析支腿所受可能最大支反力的判定方法,将柔性支承系统的实际支承情况作为确定支腿所受最大支反力和建立方程的条件,提出了支腿所受可能最大支反力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出了其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浆机械手 支腿 支反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模型的驾驶室悬置系统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蒋荣超 王登峰 +2 位作者 吕文超 刘汉光 徐昌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350,共7页
为提高某国产自卸车行驶平顺性,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重型自卸车整车虚拟样机分析模型,并通过行驶平顺性道路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选取驾驶室悬置刚度和阻尼参数为设计变量,以驾驶室地板垂向和座椅支撑面俯仰加权加速度均方根... 为提高某国产自卸车行驶平顺性,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重型自卸车整车虚拟样机分析模型,并通过行驶平顺性道路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选取驾驶室悬置刚度和阻尼参数为设计变量,以驾驶室地板垂向和座椅支撑面俯仰加权加速度均方根为优化目标,以驾驶室前后悬置动挠度为约束条件,结合最优拉丁方试验设计拟合Kriging近似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自卸车行驶平顺性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Pareto最优解集,并选取一个最优解进行整车行驶平顺性实车试验。结果表明,Kriging近似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可大幅提高自卸车行驶平顺性优化效率;基于Kriging近似模型的多目标优化结果可通过权重系数对各个优化目标进行权衡,有效改善了自卸车行驶平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室悬置系统 Kriging近似模型 行驶平顺性 粒子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式装载机驱动桥疲劳试验及其疲劳可靠性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梁佳 宋绪丁 +2 位作者 吕彭民 魏永祥 吕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6-122,共7页
为了对轮式装载机驱动桥进行抗疲劳设计和疲劳可靠性评估,在获得ZL50G轮式装载机驱动桥输入轴实际工作扭矩载荷谱和转速统计的基础上,对驱动桥扭矩载荷谱进行了等效疲劳强化处理和正反转加载疲劳试验,并对驱动桥进行了极小子样疲劳可靠... 为了对轮式装载机驱动桥进行抗疲劳设计和疲劳可靠性评估,在获得ZL50G轮式装载机驱动桥输入轴实际工作扭矩载荷谱和转速统计的基础上,对驱动桥扭矩载荷谱进行了等效疲劳强化处理和正反转加载疲劳试验,并对驱动桥进行了极小子样疲劳可靠性评估.结果表明:驱动桥疲劳破坏主要发生在主减速器螺旋锥齿轮处,螺旋锥齿轮以弯曲疲劳破坏形式为主;轮边行星齿轮以接触疲劳破坏形式为主.在给定工作寿命的条件下,基于疲劳寿命试验结果的极小子样疲劳可靠性评估,获得了驱动桥工作时间与可靠度的关系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装载机 驱动桥 扭矩载荷谱 疲劳试验 疲劳破坏 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Y_2O_3对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表面微观组织与耐磨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庆祥 赵斌 +2 位作者 员霄 蹤雪梅 周野飞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7,53,共7页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添加纳米Y2O3的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改善堆焊合金粗大的初生M7C3碳化物,提高堆焊合金的耐磨性。方法采用明弧堆焊的方法制作堆焊合金,用金相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用洛氏硬度计对其表面硬度进行测量,...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添加纳米Y2O3的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改善堆焊合金粗大的初生M7C3碳化物,提高堆焊合金的耐磨性。方法采用明弧堆焊的方法制作堆焊合金,用金相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用洛氏硬度计对其表面硬度进行测量,用砂带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表面耐磨性进行评价,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磨损形貌进行观察。最后,利用错配度理论对M7C3的细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由初生M7C3和共晶组织(共晶M7C3、奥氏体及部分马氏体)组成。未添加Y2O3的堆焊合金初生M7C3比较粗大,其平均尺寸在22μm,硬度为55HRC,磨损量为0.85mg/mm2。经纳米Y2O3改性之后,堆焊合金的初生M7C3尺寸变小,其平均尺寸为16μm,硬度为57HRC,磨损量减少为0.59 mg/mm2,Y2O3的(001)面与正交M7C3的(100)面之间的二维错配度为8.59%。结论 Y2O3可以成为M7C3的非均质形核核心,从而细化了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的初生M7C3碳化物,提高了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表面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Y2O3 过共晶Fe-Cr-C堆焊合金 M7C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喷涂Fe-Cr-B涂层的钨极氩弧重熔处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蹤雪梅 王井 +2 位作者 员霄 李稳 王光存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108,共7页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及钨极氩弧重熔技术分别制备Fe-Cr-B喷涂层及其重熔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仪、显微硬度仪、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喷涂试样及重熔试样的相结构、微观组织、残余应...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及钨极氩弧重熔技术分别制备Fe-Cr-B喷涂层及其重熔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仪、显微硬度仪、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喷涂试样及重熔试样的相结构、微观组织、残余应力、纵截面硬度、耐磨性及磨损表面形貌进行观察与测试。结果表明,重熔处理后,电弧喷涂Fe-Cr-B涂层的组成由Fe基非晶和硼化物相转为Cr_2B、(Cr,Fe)_2B、α-Fe相,涂层与基体由机械结合转为冶金结合,重熔试样由表层至基体的显微组织分别是初生硼化物以及共晶组织、共晶硼化物+马氏体+奥氏体、初生奥氏体以及共晶组织、热影响区组织。重熔处理后,涂层显微硬度由689 HV0.1上升为960 HV0.1,磨损失重率由0.088 g/(cm^2·min^(-1))降为0.004 6 g/(cm^2·min^(-1))。喷涂层的磨粒磨损机制主要是微断裂,重熔层的磨粒磨损机制主要是变形磨损和微切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极氩弧重熔 高速电弧喷涂 Fe-Cr-B 动载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超声冲击处理Q345钢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 被引量:8
18
作者 邓彩艳 刘夕 王东坡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7-50,115,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超声冲击处理装置,对Q345钢对接接头焊趾区分别进行了室温(20℃),250,350及450℃下的高温超声冲击处理,并对处理后接头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应力比R=0.1的条件下,室温及高温超声冲击处理均能有效改善Q345钢... 利用自行研制的超声冲击处理装置,对Q345钢对接接头焊趾区分别进行了室温(20℃),250,350及450℃下的高温超声冲击处理,并对处理后接头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应力比R=0.1的条件下,室温及高温超声冲击处理均能有效改善Q345钢对接接头的疲劳性能,且250℃超声冲击处理接头的疲劳性能与原始焊态相比,改善程度最大,高达99.41%.此外,在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因素的影响下,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改善程度随超声冲击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声冲击 焊接接头 疲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LED专利池技术分析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军荣 丁璇 +1 位作者 袁晓东 孟奇勋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4,共5页
专利池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对专利池技术能力进行评估并指出其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专利关系的静态技术信息分析和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动态技术发展分析发现,目前深圳LED专利池已经突显出了若干优势技术,但专利质量... 专利池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对专利池技术能力进行评估并指出其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专利关系的静态技术信息分析和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动态技术发展分析发现,目前深圳LED专利池已经突显出了若干优势技术,但专利质量和专利结构有待改进,尤其是缺乏较高质量的核心专利,专利池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深圳LED专利池运行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池 LED技术分析 专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辊轧机轧制极薄带的板形控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员征文 任忠凯 +1 位作者 肖宏 余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0-866,共7页
针对二十辊轧机辊间压扁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将轧辊视为有限长度的半无限体,基于边界积分方程法建立1个精确的辊间压扁模型;基于该辊间压扁模型、耦合轧辊弯曲模型,轧件塑性变形模型、建立更精确的二十辊轧机板形控制耦合模型。基于该... 针对二十辊轧机辊间压扁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将轧辊视为有限长度的半无限体,基于边界积分方程法建立1个精确的辊间压扁模型;基于该辊间压扁模型、耦合轧辊弯曲模型,轧件塑性变形模型、建立更精确的二十辊轧机板形控制耦合模型。基于该二十辊轧机板形控制耦合模型,针对极薄带轧制工况,分析二十辊轧机第一中间辊锥度、轴向移动、不同压下量等因素对带钢出口厚度、轧制力分布、辊间压力分布等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该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间辊的锥度和轴向移动对板形控制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辊缝形状的微小改变会引起板形产生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辊轧机 辊间压扁 有限长半无限体 边界积分方程 极薄带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