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AR1介导的RNA编辑在血液肿瘤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万星煜 郭焕平 +5 位作者 黄瑞昊 王筱淇 曾令宇 吴涛 夏琳 张曦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08,共9页
RNA编辑是发生于双链RNA(dsRNA)上的一类重要转录后反应,可通过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的方式改变RNA的核苷酸序列从而丰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多样性。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RNA编辑是ADAR家族介导的腺嘌呤-次黄嘌呤编辑(A-to-I),其在碱... RNA编辑是发生于双链RNA(dsRNA)上的一类重要转录后反应,可通过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的方式改变RNA的核苷酸序列从而丰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多样性。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RNA编辑是ADAR家族介导的腺嘌呤-次黄嘌呤编辑(A-to-I),其在碱基配对过程中被识别为鸟嘌呤。人类转录组中已报道了数百万个A-to-I编辑位点,而ADAR1是最主要的催化酶。在血液肿瘤中,ADAR1的失调将直接影响基因编码区、非编码区和miRNA前体的A-to-I编辑状态,从而导致一系列分子事件改变,如蛋白质编码序列改变、内含子滞留、选择性剪接和miRNA生物发生受抑制。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常的RNA编辑导致分子调控网络的紊乱,促进细胞增殖、凋亡受阻和细胞耐药,是白血病干细胞(LSCs)生成和干性维持的重要因素。目前,以RNA编辑为靶点的新药(如rebecsinib)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良好疗效。有别于传统抗肿瘤药,表观遗传抗肿瘤药有望克服血液肿瘤的耐药、复发难题,为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本综述总结了ADAR1介导的RNA编辑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的进展,并探讨了其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RNA编辑 表观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淮海淋巴瘤协作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单慧蓉 张庆 +8 位作者 王玲 史玉叶 苗雨青 朱太岗 叶静静 张旭东 王亮 沈子园 桑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目的:探索鼻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1年4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0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38例鼻外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受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培门冬酶方案疗效,并... 目的:探索鼻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1年4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0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38例鼻外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受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培门冬酶方案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138例鼻外NKTCL患者,中位年龄46岁,男女比例约2∶1。胃肠受累39例,口咽受累患者32例,皮肤受累患者17例,淋巴结受累11例,眼眶受累11例,其他部位受累28例。皮肤受累患者较口咽受累患者伴有更高比例的晚期疾病和更低比例的CD56阳性率。胃肠受累患者中使用培门冬酶治疗方案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未使用的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肌酐是皮肤受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27,95%CI:1.001-1.054,P=0.040),ECOG PS评分和EBV DNA是胃肠受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635,95%CI:1.096-6.338,P=0.030;HR=4.772,95%CI:1.092-20.854,P=0.038),ECOG PS评分和CA分期是口咽受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3.875,95%CI:2.517-76.496,P=0.002;HR=20.261,95%CI:2.466-166.470,P=0.005)。结论:受累部位不同的鼻外NKT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不同,需要进一步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鼻外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骆丹 单琪淼 +3 位作者 丁华 刘娇 黄紫晴 朱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并且接受治疗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1例患者均为... 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并且接受治疗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58(19-85)岁。其中19例患者以咽痛起病,有12例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8例患者表现为咽部肿块,2例患者表现为发音模糊。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4例,占58.54%)。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3例患者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41例患者中11例(26.83%)获得完全缓解,14例(34.15%)获得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60.98%(25/41)。中位随访时间为37(6-107)个月,5年总生存(OS)率为70.81%,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6.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Ki-67、β_(2)-微球蛋白、IPI评分对患者的PFS、OS均有显著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是影响患者P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IPI与其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 淋巴瘤 临床特征 非霍奇金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3例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内感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冯丹 张永甜 +1 位作者 邱婷婷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2-608,共7页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100 d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本院血液科313例HSCT患者感染时送检培养结果,分析其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药敏实验结果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313例HSCT...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100 d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本院血液科313例HSCT患者感染时送检培养结果,分析其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药敏实验结果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313例HSCT患者中,262(83.7%)例患者在100 d内出现感染,其中234例(89.3%)患者感染时处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共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血流感染位列第一,占64.1%。分离菌株中,革兰阴性(G^-)菌86株(55.1%),高于革兰阳性(G^+)菌(31.4%,49株),真菌占13.5%(2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在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6.4%和31.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8.20%和5.3%,对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约为29.5%和10.5%。发酵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差异较大,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仅发现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G^+菌中仅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存在耐药率为14.30%,其余G^+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100%。真菌中以曲霉菌(10.3%)为主。本院HSCT以异基因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移植前疾病状态、HLA配型、首次移植住院时间、粒缺时间;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HLA配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患者HSCT术后感染多发生在移植后粒缺期,致病菌以G^-菌为主,耐药情况较严峻,且HLA配型不合是allo-HSCT术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监测本院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感染危险因素,有利于更加合理、规范的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病原菌 感染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徐州地区成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调查和建立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孝天 齐昆明 +2 位作者 曹江 徐开林 程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9-556,共8页
目的:建立徐州地区正常成人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正常人群(男性41 257人,女性41 257人,共82 514人)静脉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相关参数。结果:各项参数的... 目的:建立徐州地区正常成人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正常人群(男性41 257人,女性41 257人,共82 514人)静脉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相关参数。结果: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如下:红细胞计数(RBC)在男性为(4.33-5.51)×10^(12)/L,在女性为(3.82-4.85)×10^(12)/L;血红蛋白水平(Hb)在男性为(132-172)g/L,在女性为(107-145)g/L;红细胞压积(HCT)在男性为(40-50)%,在女性为(34-44)%;血小板计数(Plt)在男性为(113-268)×10~9/L,在女性为(126-289)×10~9/L;白细胞计数(WBC)在男性为(4.00-9.40)×10~9/L,在女性为(3.54-9.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在男性为(1.91-5.76)×10~9/L,在女性为(1.67-5.30)×10~9/L;单核细胞计数(MONO)在男性为(0.18-0.58)×10~9/L,在女性为(0.16-0.52)×10~9/L;淋巴细胞计数(LYM)在男性为(1.3-3.4)×10~9/L,在女性为(1.2-3.1)×10~9/L等等。结论:徐州地区成人部分血细胞参数,与国内外相关调查结果对比有显著差异。其中徐州地区成年女性Hb参考区间的下限明显偏低,成人的Plt计数参考区间上、下限明显低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而WBC计数参考区间上、下限与国内地区接近,但低于部分国外地区。初步建立徐州地区成人血细胞参考区间,其中RBC、Hb、HCT和Plt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已为其分别建立了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参考值 成人 徐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对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惠卉 余浩源 李德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血小板计数加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75例MDS患...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血小板计数加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75例MDS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MDS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是否加倍分为血小板倍增组和血小板非倍增组,并进行组间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治疗反应及疗效。此外,还比较了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中的差异。结果:血小板倍增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ORR明显优于非倍增组(P=0.002),两组获血液学改善的病例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此外,血小板倍增组和非倍增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26和11个月(P=0.001)。血小板倍增组的总生存期(OS)、1及2年OS率也明显优于血小板非倍增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是MDS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3)。阿扎胞苷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与地西他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23.8%,P>0.05)。结论: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可作为MDS患者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率和较长OS的预测指标。此外,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去甲基化药物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之玮 刘琼 孙海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allo-HSCT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MV、EBV感染进行分组,采...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allo-HSCT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MV、EBV感染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MV、EBV共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allo-HSCT后发生CMV和EBV共激活患者(CMV^(+)+EBV^(+)组,即CMV及EBV合并感染)30例,CMV血症患者(CMV^(+)组)101例,EBV血症患者(EBV^(+)组)149例,CMV、EBV未激活患者(CMV-+EBV-组)28例。与其他组相比,CMV^(+)+EBV^(+)组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更高(53.3%vs 42.6%、36.9%、17.9%,P<0.001;36.7%vs 32.7%、22.8%、10.7%,P=0.042)。CMV^(+)+EBV^(+)组与CMV^(+)组、EBV^(+)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的发生率类似(3.3%vs 3.0%、3.4%,P=0.8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CMV^(+)持续时间、EBV^(+)持续时间是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组相比,CMV^(+)+EBV^(+)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2年无病生存率较低(46.7%vs 74.9%、83.4%、71.4%,P<0.001;46.7%vs 70.9%、79.5%、69.9%,P=0.002),2年非复发死亡率较高(48.2%vs 22%、13.6%、18.7%,P<0.001)。结论:移植后CMV^(+)持续时间、EBV^(+)持续时间是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更低,非复发死亡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共同激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郎芯悦 张秋荣 徐金格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4-1617,共4页
关于外泌体参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及预后判定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外泌体在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免疫抑制、骨髓瘤骨病的产生及骨髓瘤耐药等病理生理过... 关于外泌体参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及预后判定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外泌体在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免疫抑制、骨髓瘤骨病的产生及骨髓瘤耐药等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外泌体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外泌体 骨髓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个月内疾病进展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瑞雪 张芊芊 +6 位作者 陈惠敏 胡瑾 陆丰艺 韩倩楠 李振宇 徐开林 陈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2-707,共6页
目的:探讨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对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总生存的影响,比较POD24和非POD24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有治疗指征且经过正规治疗的MCL患者50例,根据POD24发生情... 目的:探讨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对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总生存的影响,比较POD24和非POD24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有治疗指征且经过正规治疗的MCL患者50例,根据POD24发生情况进行分组,进行预后评估及临床特征比较。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发生POD24、PLT、白蛋白、MIPI评分、ECOG PS评分、LDH均是影响初诊MCL患者OS的因素(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POD24[HR=16.797(95%CI:3.671-76.861),P=0.001]、白蛋白<40 g/L[HR=3.238(95%CI:1.095-9.572),P=0.034]、ECOG PS≥2分[HR=4.005(95%CI:1.033-15.521),P=0.045]是影响M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OD24患者较非POD24患者起病时PLT<100×10^(9)/L的发生率(33.3%vs 5.9%,P=0.033)及ECOG PS≥2分的发生率(45.5%vs 5.9%,P=0.040)明显增高。结论:POD24为影响MCL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起病时伴PLT<100×10^(9)/L、ECOG PS≥2分的患者发生POD24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24个月内疾病进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6J小鼠背景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制备及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春晓 赵莉 +2 位作者 陈娴娴 田宇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5-602,共8页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 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CD3抗体+可溶...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 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CD3抗体+可溶性CD28抗体(anti-CD3 coated+soluble anti-CD28)和包被CD3抗体(anti-CD3 coated)3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12 h和24 h,后续培养24 h、48 h和72 h并记录细胞克隆数。在上述3种条件下分别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12、24和36 h,然后加入白介素(IL)-2(100 U/ml),镜下记录培养24 h、48 h和72 h的细胞克隆数;此条件下取刺激24 h的CD3^(+)T细胞,感染m CD19 CAR-T逆转录病毒,制备m CD19 CAR-T细胞,流式检测48 h时3组中GFP+CAR-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利用获得BALB/c小鼠m CD19 CAR-T细胞的最优化条件,制备C57BL/6J小鼠的m CD19 CAR-T细胞感染效率仅5.23%;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24 h,终止刺激继续培养至48 h时细胞克隆数最高;在上述条件刺激24 h后加入IL-2培养48 h,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组T细胞增殖克隆数量显著增加,且CAR-T细胞感染效率为17.63%±4.17%。结论:C57BL/6J小鼠来源T细胞制备CAR-T细胞的最佳条件与BABL/c小鼠不同;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IL-2刺激条件下诱导的T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后可获得最高效率的m CD19 CAR-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6J小鼠 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ATG5、ATG7基因对RPMI-8226细胞铁死亡敏感性的影响
11
作者 姜晶晶 陈翀 +4 位作者 年丽 刘洋 马金 王聪月 李振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4-1449,共6页
目的:探讨ATG5、ATG7基因对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发生铁死亡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RPMI-8226细胞株中自噬关键基因ATG5和ATG7;Western blot法鉴定基因敲除细胞并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的表达变... 目的:探讨ATG5、ATG7基因对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发生铁死亡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RPMI-8226细胞株中自噬关键基因ATG5和ATG7;Western blot法鉴定基因敲除细胞并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敲除细胞对RSL3敏感性的变化;检测基因敲除细胞内亚铁离子含量和活性氧水平。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RPMI-8226细胞中ATG5、ATG7基因被成功敲除。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PMI-8226细胞存活率与不同浓度RSL3呈剂量依赖关系(r=-0.969);用10μmol/L的RSL3诱导对照组和基因敲除组细胞发生铁死亡,48 h后基因敲除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ATG5、ATG7基因敲除后细胞内Fe^(2+)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活性氧水平亦明显下降(均P<0.001)。结论:敲除ATG5、ATG7基因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铁死亡,LAP途径可能参与其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ATG5 ATG7 LC3相关吞噬作用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PAK1对MPLW515L突变的MPN细胞分化、凋亡及6133/MPL移植小鼠存活的影响
12
作者 张启岗 王淑瑾 +3 位作者 于翔茹 张丽伟 徐开林 付春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2-1478,共7页
目的:探讨下调p21蛋白激活激酶1(PAK1)对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密码子515突变(MPLW515L)的MPN细胞(6133/MPL)增殖、分化、凋亡及移植小鼠存活的影响。方法:使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转染技术干扰6133/MPL细胞中PAK1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 目的:探讨下调p21蛋白激活激酶1(PAK1)对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密码子515突变(MPLW515L)的MPN细胞(6133/MPL)增殖、分化、凋亡及移植小鼠存活的影响。方法:使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转染技术干扰6133/MPL细胞中PAK1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下调PAK1对6133/MPL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计数法检测其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PAK1对6133/MPL细胞中多倍体DNA形成能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D3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HE染色法观察移植小鼠脾脏和骨髓的肿瘤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下调PAK1能显著抑制6133/MPL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敲低PAK1后,6133/MPL细胞中多倍体DNA含量从31.8%增加到57.5%和48.0%,凋亡比例约增至10.8%;下调PAK1能够减少6133/MPL移植小鼠脾脏和骨髓肿瘤细胞的浸润,从而延长其生存期。结论:下调PAK1能显著抑制6133/MPL细胞生长促进多倍体DNA的形成,诱导6133/MPL细胞凋亡,延长6133/MPL移植小鼠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巨核细胞 p21蛋白激活激酶1 细胞凋亡 多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R抑制剂AEW541对伊马替尼杀伤SUP-B15细胞的增效作用
13
作者 王聪月 张雯雯 +4 位作者 年丽 曹旭 席静静 郭纹彤 陈翀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4-1710,共7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处理Ph^(+)ALL细胞株SUP-B15时是否出现细胞增殖受抑但不凋亡的耐受状态,探索IGF1-R抑制剂AEW541能否打破这种耐受状态以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伊马替尼或AEW541处理SUP-B15细胞,Deep Blue试剂测定细胞增殖,An...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处理Ph^(+)ALL细胞株SUP-B15时是否出现细胞增殖受抑但不凋亡的耐受状态,探索IGF1-R抑制剂AEW541能否打破这种耐受状态以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伊马替尼或AEW541处理SUP-B15细胞,Deep Blue试剂测定细胞增殖,Annexin V/7-AAD测定细胞凋亡;AEW541和伊马替尼联合处理SUP-B15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标志caspase-3和PARP1切割以及ABL下游信号STAT5、ERK1/2和AKT的磷酸化;STAT5和MEK-ERK1/2抑制剂进一步确认伊马替尼联合AEW541诱导SUP-B15细胞凋亡的关键机制。结果:伊马替尼单药处理能有效抑制SUP-B15细胞增殖,但没有显著增加SUP-B15细胞的凋亡率从而出现耐受状态;AEW541单药对SUP-B15细胞增殖与凋亡没有显著影响,但与伊马替尼合用时能显著增加SUP-B15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和PARP1的切割;AEW541与伊马替尼联合处理SUP-B15较伊马替尼单药STAT5和ERK1/2磷酸化水平更低而对AKT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STAT5抑制剂AC-4-130而非MEK-ERK1/2抑制剂曲美替尼能诱导SUP-B15细胞凋亡。结论:SUP-B15细胞株可对伊马替尼呈现药物耐受,IGF1-R抑制剂AEW541可进一步降低STAT5的活化,继而增强伊马替尼对SUP-B15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这为打破耐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耐受 细胞凋亡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AEW5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T细胞治疗后CRS的发热特征和生物标志物变化
14
作者 华田 王娇娇 +5 位作者 计胜伟 刘佳颖 陈子涵 邵灵燕 程海 曹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4-1751,共8页
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热特征和血清生物标志物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预测、治疗CRS。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 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热特征和血清生物标志物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预测、治疗CRS。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CAR-T治疗的104例R/R MM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热特征和血清生物标志物与CRS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04例接受CAR-T治疗的R/R MM患者中,有8例(7.7%)未观察到CRS发生,96例(92.3%)发生CRS。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的患者发生CRS的风险较高(P=0.040),而既往接受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发生CRS的风险较低(P=0.004)。1-2级和3-5级CRS患者之间发热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6)。采用不同处理方案的患者发热最高温度有差异(P=0.001)。发生CRS患者总蛋白的下降程度较未发生CRS的患者明显(P=0.002)。CAR-T输注一个月内,3-5级CRS患者白蛋白恢复程度较0-2级CRS患者低(P=0.037)。相较于1-2级CRS患者,3-5级CRS患者在CAR-T细胞输注后观察到明显的心率升高(P=0.013),同时IL-6、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铁蛋白(SF)也有明显的升高(P=0.007,P<0.001,P=0.003)。结论: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是发生严重CRS的危险因素。较长的发热持续时间是严重CRS的临床特征。CRP能更好地反映CRS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CMA突变体构建BCMA CAR-T细胞体外杀伤功能评价模型
15
作者 张小雪 华静涵 +3 位作者 侯睿 刘丹 施明 曹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3-500,共8页
目的:为解决野生型B细胞成熟抗原(BCMA)被γ分泌酶切割导致表达不稳定的问题,构建抵抗γ分泌酶切割的BCMA突变体并构建靶细胞,用于评价BCMA CAR-T细胞的杀伤功能。方法:将野生型BCMA的穿膜域替换为人CD8α穿膜域,构建抵抗γ分泌酶切割的... 目的:为解决野生型B细胞成熟抗原(BCMA)被γ分泌酶切割导致表达不稳定的问题,构建抵抗γ分泌酶切割的BCMA突变体并构建靶细胞,用于评价BCMA CAR-T细胞的杀伤功能。方法:将野生型BCMA的穿膜域替换为人CD8α穿膜域,构建抵抗γ分泌酶切割的BCMA突变体(BCMA-CD8αTM),构建过表达该突变体的U266(U266^(BCMA Mut))、K562(K562^(BCMA Mut))、SKOV3(SKOV3^(BCMA Mut))和CHO(CHO^(BCMA Mut))细胞;构建装载NFAT-EGFP报告基因的BCMA CAR Jurkat细胞(BCMA-CAR-Jurkat-Reporter)与U266^(BCMA Mut)细胞共培养,采用FCM检测该细胞中EGFP表达水平以指示NFAT激活水平,荧光素酶法检测BCMA CAR-T细胞对Luciferase标记的K562^(BCMA Mut)细胞的杀伤作用,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RTCA)检测BCMA CAR-T细胞对SKOV3^(BCMA Mut)和CHO^(BCMA Mut)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应用γ分泌酶抑制剂LY411575抑制γ分泌酶活性,显著增强野生型U266细胞表面BCMA表达水平,平均荧光强度上调10倍以上;但撤除抑制剂后BCM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BCMA-CD8αTM突变体可抵抗γ分泌酶的切割作用,在U266细胞表面稳定表达(P>0.05);U266细胞及过表达BCMA-CD8αTM的U266细胞与BCMA-CAR-Jurkat-Reporter细胞共培养后都可激活Reporter系统、增强EGFP表达,但该效应在BCMA-CD8αTM过表达的U266细胞中更显著(P<0.01);BCMA-CD8αTM在BCMA表达阴性的K562、SKOV3和CHO 3种靶细胞中成功过表达,且在LY411575处理下该突变体的表达水平仅有小幅度升高;荧光素酶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效靶比下,BCMA CAR-T细胞均可特异、高效杀伤过表达BCMA-CD8αTM的K562细胞;RTCA结果显示,不同效靶比下,BCMA CAR-T细胞均可有效识别、杀伤过表达BCMACD8αTM的SKOV3和CHO细胞,但同等效靶比下的Mock-T细胞无此效应。结论:本实验构建的BCMA-CD8αTM突变体能够抵抗γ分泌酶的切割,在多种靶细胞表面稳定表达,为评价BCMA CAR-T细胞体外杀伤的有效性和特异性提供多种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成熟抗原 Γ分泌酶 CD8α穿膜域 CAR-T细胞 杀伤功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陈惠敏 马瑞雪 +6 位作者 张芊芊 陆丰艺 胡瑾 韩倩楠 李振宇 徐开林 陈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4-1400,共7页
目的:探讨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比较低EASIX组和高EASIX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 目的:探讨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比较低EASIX组和高EASIX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9例初诊AITL和PTCL-NO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EASIX的最佳截断值,卡方检验分析EASIX与AITL和PTCL-NO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EASIX的最佳截断值为0.95以此为界将患者分为低EASIX(<0.95)组和高EASIX(≥0.95)组。与低EASIX组患者相比,高EASIX组PTCL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晚、IPI评分高中危以上、LDH升高、易发生低白蛋白血症与贫血、易合并B症状、结外累及和骨髓累及等临床特点。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9例PTCL患者中,高EASIX组患者的OS和PFS较低EASIX组患者均明显缩短(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ASIX是影响患者OS[HR=7.217(95%CI:1.959-26.587),(P=0.003)]和PFS[HR=2.718(95%CI:1.032-7.161),P=0.04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AITL和PTCL-NOS患者高EASIX提示患者预后不良,高EASIX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Ph^(+)骨髓细胞的获取及小鼠Ph^(+)B-ALL模型的建立
17
作者 赵莉 唐东海 +1 位作者 任春晓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9-1916,共8页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骨髓细胞的小鼠模型,然后获取发病小鼠脾脏和骨髓的原代细胞冻存。C57BL/6J小鼠经亚致死剂量照射后,接受第一代Ph^(+)细胞进行体内传代,顺序传代获得第三、四代Ph^(+)细胞及小鼠B-ALL模型。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H&E染色、外周血涂片等对建模小鼠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病变检测。结果:输注含有P210-NGFR逆转录病毒的骨髓细胞后,小鼠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双下肢瘫痪、弓背等症状。发病小鼠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观察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肝脏小叶中央静脉周围以及肝脏边缘有明显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脾脏中CD19+NGFR+细胞随传代增加百分率逐渐升高,G1、G2和G3分别为19.0%、47.3%和61.0%。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h^(+)细胞在B淋巴细胞中稳定传代,且随着传代增多Ph^(+)B淋巴细胞占比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小鼠Ph^(+)原代细胞,并顺利完成体内传代及B-ALL小鼠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B淋巴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城染色体核型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洋 徐晓曼 +1 位作者 张民 王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7-1406,共10页
目的:探究费城染色体核型(Ph)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血液科429例ALL患者的资料,根据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Ph^(+)组(n=64)、Ph^... 目的:探究费城染色体核型(Ph)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血液科429例ALL患者的资料,根据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Ph^(+)组(n=64)、Ph^(-)单体核型(MK)组(n=53)和Ph^(-)非MK组(n=312)。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allo-HSCT组(n=236)和non-allo-HSCT组(n=193)。分别分析核型和allo-HSCT对ALL患者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结果:在429例ALL患者中,6例(1.40%)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亡,60例(13.99%)无反应,最终达到完全缓解(CR)共363例(84.62%),达到微小残留病灶阴性(MRD^(-))共有287例(66.90%)。Ph^(+)组、Ph^(-)MK组、Ph^(-)非MK组的近期疗效(CR%、CR1%、MR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0例无反应未达到CR的患者的中位OS为6.9个月(95%CI4.6-8.2个月),363例达到CR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9.8个月(95%CI:28.6-45.9个月)。Ph^(+)组、Ph^(-)MK组和Ph^(-)非MK组远期疗效[5年累计复发率(CIR%)、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29例患者中,共有55.01%(236/429例)的患者行alloHSCT。完成≥2个巩固周期后行allo-HSCT的患者近期疗效(CR%、MRD^(-)%)和远期疗效(CIR%、DFS%、OS%)均优于non-allo-HSCT组(P<0.05)。Ph^(+)组、Ph^(-)MK组和Ph^(-)非MK 3个亚组内,行allo-HSCT法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也优于non-allo-HSCT患者。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为CIR、DFS、OS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分别为1.23(95%CI:1.08-2.78,P=0.032)、1.21(95%CI:1.03-2.34,P=0.038)、1.25(95%CI:1.08-2.97,P=0.028)。未行allo-HSCT是CIR、DFS、OS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分别为2.34(95%CI:1.18-5.39,P<0.001)、2.15(95%CI:1.10-4.34,P<0.001)、2.28(95%CI:1.09-4.11,P<0.001)。结论:核型(Ph^(+/-)和MK/NMK)对A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似乎没有影响;allo-HSCT影响A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可改善其预后;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及不实行allo-HSCT治疗策略是AL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单体核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贺晨露 沈子园 +16 位作者 王颖 张颢 王飞 顾伟英 史玉叶 王春玲 朱太岗 王英杰 苗雨青 王玲 叶静静 纪春岩 桑威 徐开林 夏瑞祥 刘沁华 淮海淋巴瘤协作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2-477,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临床特征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505例老年DLBCL(≥60岁)患者。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GNRI的最佳截断值,应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均衡组间协变量,比较匹...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临床特征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505例老年DLBCL(≥60岁)患者。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GNRI的最佳截断值,应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均衡组间协变量,比较匹配前后两组基线特征、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273例(54.1%),中位生存时间为62.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RI、年龄、乳酸脱氢酶(LDH)、Ann Arbor分期是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为99,经PSM后,成功匹配GNRI<99与GNRI≥99组各102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GNRI可以对BCL-2^(-)组、BCL-6^(+)组和CD5^(+/-)组、Ann Arbor分期中Ⅲ~Ⅳ期和IPI评分处于中高危和高危组的患者进行精准分层。结论GNRI、年龄、LDH和Ann Arbor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GNRI在评估老年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且提示GNRI≥99的患者预后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倾向性评分匹配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倩 沈子园 +10 位作者 贺晨露 顾伟英 王飞 贾韬 朱太岗 闫冬梅 刘沁华 夏瑞祥 徐开林 桑威 淮海淋巴瘤协作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探讨病因及临床特征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淮海淋巴瘤协作组(HHLWG)中5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04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统计量确定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目的探讨病因及临床特征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淮海淋巴瘤协作组(HHLWG)中5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04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统计量确定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用于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0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50%),中位生存时间为2.13月,最常见病因为EBV感染(35.7%),其次为淋巴瘤(18.2%)。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年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三酰甘油(TG)、白蛋白(ALB)和血肌酐(C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0岁、2.27 g/L、150×10^(9)/L、2.87 mmol/L、30.3 g/L和56μmol/L。不同病因所致HLH的总生存期(OS)不同,其中淋巴瘤相关HLH(LAHS)和EBV感染相关HLH(EBV-HLH)患者5年OS分别为15.8%和30.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LB、Cr和FIB是成人HLH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BV感染是成人HLH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在不同的HLH病因中,LAHS患者的预后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 病因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