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典 陈伟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7-291,共5页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的1种。研究发现,50%-70%的ET患者存在JAK2基因V617F突变,该研究成果成为ET研究的里程碑。近年来,有关ET的发病机制研究,诸如JAK2V617F、MPL、CALR等相关基因突变、ET发病过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的1种。研究发现,50%-70%的ET患者存在JAK2基因V617F突变,该研究成果成为ET研究的里程碑。近年来,有关ET的发病机制研究,诸如JAK2V617F、MPL、CALR等相关基因突变、ET发病过程中表观遗传学异常、ET骨髓微环境改变及相关因子调控又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本文从以上3个方面对ET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增殖性肿瘤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肾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付瑞雪 赵恺 +3 位作者 潘彬 王军杰 杨璞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肾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的267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横断面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肾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的267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横断面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诊AL患者按血清白蛋白四分位分组,血肌酐水平随白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第1-4四分位组肌酐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2.0、65.2、62.8和58.6μmol/L)。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每升高1 g/L,血肌酐下降0.89μmol/L。将血清白蛋白以四分位分组进入模型,以第1四分位组为参考组,随着Alb增高,β值呈阶梯下降(第2-第4四分位组β值分别为-12.7,-14.81,-15.98),趋势线检验P<0.05。结论: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肌酐水平呈负相关,其升高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血清白蛋白 血肌酐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EDC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庄万传 吴庆运 +1 位作者 孟凡静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探讨CUEDC1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52例初诊AML(非M3型)患者纳入AML(非M3)组,选取同期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纳入对照组,从患者骨髓中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 目的:探讨CUEDC1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52例初诊AML(非M3型)患者纳入AML(非M3)组,选取同期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纳入对照组,从患者骨髓中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CUEDC1的表达水平。比较各亚型AML患者BMMC中CUEDC1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CUEDC1 mRNA表达水平将初诊AML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第一疗程化疗结束后比较初次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缓解组和未缓解组CUEDC1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CUEDC1在初诊的52例AML(非M3型)各亚型及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BMMC中均表达,但在AML患者组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最高(P<0.05);CUEDC1低表达的AML患者第一疗程诱导完全缓解率(76.2%,16/21)高于高表达的AML患者缓解率(67.7%,21/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AML(非M3型)缓解组CUEDC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0.05)。结论:CUEDC1在AML初诊患者BMMC中高表达,且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患者BMMC中的表达最高,初诊AML患者CUEDC1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其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EDC1 急性髓系白血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在PGI-DLBCL疾病进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克盟 桑威 +5 位作者 徐林艳 闫冬梅 宋旭光 孙财 孙晓坤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I-DLBCL)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I-DLBCL)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学确诊为PGI-DLBCL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分析LMR与患者2年PFS(%)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ROC曲线PGI-DLBCL患者LMR最具差异性的界限值为2.6。单因素分析显示,LMR(P<0.05)、大包块病变(P<0.01)和IPI(P<0.05)为影响患者2年PFS(%)的预后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LMR<2.6[(危险比(RR)=3.083,95%CI1.828-8.313,P<0.01)]、大包块病变(RR=2.718,95%CI1.339-6.424,P<0.05)为2年PFS(%)的不良预后相关因素。结论:LMR<2.6,大包块病变与PGI-DLBCL患者疾病的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疾病进展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徐州地区成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调查和建立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孝天 齐昆明 +2 位作者 曹江 徐开林 程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9-556,共8页
目的:建立徐州地区正常成人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正常人群(男性41 257人,女性41 257人,共82 514人)静脉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相关参数。结果:各项参数的... 目的:建立徐州地区正常成人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正常人群(男性41 257人,女性41 257人,共82 514人)静脉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相关参数。结果: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如下:红细胞计数(RBC)在男性为(4.33-5.51)×10^(12)/L,在女性为(3.82-4.85)×10^(12)/L;血红蛋白水平(Hb)在男性为(132-172)g/L,在女性为(107-145)g/L;红细胞压积(HCT)在男性为(40-50)%,在女性为(34-44)%;血小板计数(Plt)在男性为(113-268)×10~9/L,在女性为(126-289)×10~9/L;白细胞计数(WBC)在男性为(4.00-9.40)×10~9/L,在女性为(3.54-9.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在男性为(1.91-5.76)×10~9/L,在女性为(1.67-5.30)×10~9/L;单核细胞计数(MONO)在男性为(0.18-0.58)×10~9/L,在女性为(0.16-0.52)×10~9/L;淋巴细胞计数(LYM)在男性为(1.3-3.4)×10~9/L,在女性为(1.2-3.1)×10~9/L等等。结论:徐州地区成人部分血细胞参数,与国内外相关调查结果对比有显著差异。其中徐州地区成年女性Hb参考区间的下限明显偏低,成人的Plt计数参考区间上、下限明显低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而WBC计数参考区间上、下限与国内地区接近,但低于部分国外地区。初步建立徐州地区成人血细胞参考区间,其中RBC、Hb、HCT和Plt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已为其分别建立了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参考值 成人 徐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初诊初治时外周血粒淋比与血栓事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典 程海 +2 位作者 陈伟 李振宇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初诊初治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栓事件发生和进展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P=0... 目的:探讨初诊初治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栓事件发生和进展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P=0.001)和JAK2V617F突变(P=0.003)是诊断时血栓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0.037)、NLR(P<0.001)、WBC计数(P=0.047)及初诊时血栓病史(P=0.036)是随访过程中未来血栓事件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ROC WBC计数以及初诊时血栓病史。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高NLR组血栓事件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22.3个月, 95%CI:17.8-26.8)明显低于低NLR组(中位生存时间55.5个月, 95%CI:53.4-57.5)。低NLR组60个月血栓事件无进展生存率为97.4%,而高NLR组60个月血栓事件无进展生存率为46.7%。结论:ET患者初诊初治时外周血NLR水平较传统临床指标对未来血栓事件进展具有更好的诊断预测价值,但与诊断时已经发生的血栓事件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淋比 血栓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KK2抑制剂LY240988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璞 高翔 +4 位作者 焦俊 徐林艳 桑威 孙晓珅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86-1092,共7页
目的:探讨IKK2抑制剂LY240988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LY2409881对DLBCL细胞株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IKK2抑制剂LY240988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LY2409881对DLBCL细胞株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细胞凋亡及其凋亡机制。结果:LY2409881明显抑制多种DLBCL细胞株的增殖,并引起细胞周期G_1期阻滞;LY2409881抑制c-FLIP表达,并诱导DR4、caspase8等的活化;同时升高促凋亡蛋白BAX,降低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论:LY2409881抑制DLBCL细胞增殖,引起G_1期细胞阻滞,并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细胞凋亡通路诱导DLBCL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LY2409881 IKK2抑制剂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雪 祁娜 +6 位作者 马莎 宋旭光 闫志凌 吴庆运 王林 陈翀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为Ph^+ALL研究提供工具。方法:用M 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骨髓细胞产生CML样小鼠,分选CML样小鼠BCR-ABL^+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ALL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 目的: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为Ph^+ALL研究提供工具。方法:用M 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骨髓细胞产生CML样小鼠,分选CML样小鼠BCR-ABL^+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ALL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BCR-ABL转录和蛋白表达。结果:M 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后小鼠迅速发生CM L样病变,输注来自CM L样小鼠的BCR-ABL^+B细胞后受鼠均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显示白血病细胞CD19^+;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BCR-ABL,符合Ph^+ALL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论: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Ph^+ALL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能够为研究Ph^+ALL提供一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R-ABL 白血病动物模型 逆转录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抑制剂ROC-325抗多发性骨髓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石檬涯 姚瑶 +3 位作者 邓飓 袁灿丽 刘慧敏 李振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7-804,共8页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ROC-325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其与硼替佐米联合用药的细胞学效应。方法:不同浓度的ROC-325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用Caspase-3/7、Caspase-9活性测定法检...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ROC-325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其与硼替佐米联合用药的细胞学效应。方法:不同浓度的ROC-325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用Caspase-3/7、Caspase-9活性测定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小体数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和Caspase-3)和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和LC3A/B)的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ROC-325联合硼替佐米对硼替佐米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ROC-325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RPMI 8226、RPMI 8226-BTZ100、U266和IM9细胞增殖(r=-0.8275,r=-0.9079,r=-0.9422,r=-0.9305),72 h IC50分别为2.795、4.020、5.432和4.755μmol/L。Caspase-3/7、Caspase-9活性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aspase-3/7和Caspase-9相对活性逐渐升高(r=0.9648,r=0.9377,r=0.9318;r=0.9087,r=0.9431,r=0.8914)。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内自噬泡数量随着ROC-325浓度的提高逐渐增多(r=0.9565,r=0.9373,r=0.923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OC-325可诱导凋亡相关蛋白PARP、Caspase-3表达上调以及自噬相关蛋白P62、LC3-Ⅱ/LC3-Ⅰ表达上调,Beclin-1表达下调。ROC-325联合硼替佐米的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ROC-325与硼替佐米对耐药细胞株RPMI 8226-BTZ100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结论:ROC-325可以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通过影响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抑制骨髓瘤细胞的自噬,ROC-325联合硼替佐米后可以克服硼替佐米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325 自噬 凋亡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CD45dimCD117+细胞检测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乾 张焕新 +6 位作者 扈臣媛 韩雅慧 卜欣婷 李护君 李振宇 闫志凌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2-707,共6页
目的:探索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获得第一次完全缓解(CR1)后2周内CD45dimCD117+表型细胞对复发、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诱导治疗的初诊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资料,解析初诊时临床特征... 目的:探索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获得第一次完全缓解(CR1)后2周内CD45dimCD117+表型细胞对复发、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诱导治疗的初诊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资料,解析初诊时临床特征、CR1后2周内CD45dimCD117+表型细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检测CD45dimCD117+表型细胞的患者共91例,初诊时年龄中位数为51岁,WBC中位数为11.60×109/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中位数0.35。按照FAB分型,M0 1例(1.1%),M1 7例(7.7%),M2 38例(41.7%),M4 20例(22.0%),M5 21例(23.1%),M6 4例(4.4%)。按NCCN危险度分组,预后良好30例(33.0%),预后中等51例(56.0%),预后不良10例(11.0%)。CR1后2周内CD45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中位数1.8500(0.0236-8.0000)%。中位随访时间为473(64-1454)d,自开始诱导治疗至获得CR的中位时间为46 d,中位RFS时间为319 d,中位OS时间为352 d。复发45例,其中14例死亡;46例未复发,其中3例死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到CD45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的阈值为2.055%(Se=0.733,Sp=0.761),CD45dimCD117+表型细胞>2.055%者44例,中位数为3.075%,复发33例,死亡12例;CD45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2.055%者47例,中位数为1.150%,复发12例,死亡5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50×109/L、CD45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 2.055%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D45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2.055%组2年RFS率为54.3%,2年OS率为52.8%;CD45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2.055%组2年RFS率为86.6%(P=0.018),2年OS率为85.3%(P=0.033)。结论:对于成人AML患者,CR1后2周内CD45dimCD117+表型细胞比例> 2.055%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RFS和OS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样白血病 CD45dimCD117+表型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pase1抑制剂Ac-YVAD-CMK在防治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孔庆玲 陈伟 +7 位作者 苏贵珍 曹江 程海 齐昆明 潘秀英 李振宇 曾令宇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阻断Caspase1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Ac-YVAD-CMK阻断Caspase1活化。实验小鼠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脾细胞输注(TS组,n=12)、TS+低剂量Caspase1抑制剂(TS+C低... 目的:探讨阻断Caspase1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Ac-YVAD-CMK阻断Caspase1活化。实验小鼠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脾细胞输注(TS组,n=12)、TS+低剂量Caspase1抑制剂(TS+C低组,n=16)和TS+高剂量Caspase1抑制剂(TS+C高组,n=19)共3组。检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观察小鼠GVHD临床评分;应用HE染色观察GVHD靶器官的(肝脏、肺、结肠、皮肤)病理学改变,并作病理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中IL-1β、IFN-γ、IL-1α、IL-18水平。结果:AC-YVAD-CMK能减轻小鼠aGVHD:与TS组相比,TS+C低组和TS+C高组的aGVHD严重程度明显减轻(P<0.05);通过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发现,与TS组相比,TS+C低组和TS+C高组的Th1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Th2和Th17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5);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IL-1β、IFN-γ、IL-18和IL-1α显示,TS+C高组和TS+C低组与TS组相比,上述4种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Ac-YVAD-CMK通过抑制Caspase1活化,减少炎症性介质释放,从而减轻aGVH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c-YVAD-CM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快速建立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祁娜 王雪 +4 位作者 吴庆运 闫志凌 王林 陈翀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1-346,共6页
目的:改良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的方法,为Ph^+ALL提供更加便捷的研究工具。方法:使用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前体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ALL模型;应用外周血涂片,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和Weste... 目的:改良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的方法,为Ph^+ALL提供更加便捷的研究工具。方法:使用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前体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ALL模型;应用外周血涂片,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BCR-ABL转录和蛋白表达,并分离发病小鼠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再次输注。结果: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后小鼠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血涂片观察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示白血病细胞CD19+;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BCR-ABL,符合Ph^+ALL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再次输注未经照射的同系小鼠能迅速发生B-ALL。结论:改良建立的Ph^+ALL小鼠模型,能够为研究Ph^+ALL提供更简便而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小鼠模型 逆转录病毒载体 前体B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6J小鼠背景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制备及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春晓 赵莉 +2 位作者 陈娴娴 田宇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5-602,共8页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 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CD3抗体+可溶...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 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CD3抗体+可溶性CD28抗体(anti-CD3 coated+soluble anti-CD28)和包被CD3抗体(anti-CD3 coated)3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12 h和24 h,后续培养24 h、48 h和72 h并记录细胞克隆数。在上述3种条件下分别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12、24和36 h,然后加入白介素(IL)-2(100 U/ml),镜下记录培养24 h、48 h和72 h的细胞克隆数;此条件下取刺激24 h的CD3^(+)T细胞,感染m CD19 CAR-T逆转录病毒,制备m CD19 CAR-T细胞,流式检测48 h时3组中GFP+CAR-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利用获得BALB/c小鼠m CD19 CAR-T细胞的最优化条件,制备C57BL/6J小鼠的m CD19 CAR-T细胞感染效率仅5.23%;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24 h,终止刺激继续培养至48 h时细胞克隆数最高;在上述条件刺激24 h后加入IL-2培养48 h,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组T细胞增殖克隆数量显著增加,且CAR-T细胞感染效率为17.63%±4.17%。结论:C57BL/6J小鼠来源T细胞制备CAR-T细胞的最佳条件与BABL/c小鼠不同;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IL-2刺激条件下诱导的T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后可获得最高效率的m CD19 CAR-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6J小鼠 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Ph^(+)骨髓细胞的获取及小鼠Ph^(+)B-ALL模型的建立
14
作者 赵莉 唐东海 +1 位作者 任春晓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9-1916,共8页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骨髓细胞的小鼠模型,然后获取发病小鼠脾脏和骨髓的原代细胞冻存。C57BL/6J小鼠经亚致死剂量照射后,接受第一代Ph^(+)细胞进行体内传代,顺序传代获得第三、四代Ph^(+)细胞及小鼠B-ALL模型。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H&E染色、外周血涂片等对建模小鼠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病变检测。结果:输注含有P210-NGFR逆转录病毒的骨髓细胞后,小鼠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双下肢瘫痪、弓背等症状。发病小鼠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观察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肝脏小叶中央静脉周围以及肝脏边缘有明显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脾脏中CD19+NGFR+细胞随传代增加百分率逐渐升高,G1、G2和G3分别为19.0%、47.3%和61.0%。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h^(+)细胞在B淋巴细胞中稳定传代,且随着传代增多Ph^(+)B淋巴细胞占比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小鼠Ph^(+)原代细胞,并顺利完成体内传代及B-ALL小鼠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B淋巴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ATG5、ATG7基因对RPMI-8226细胞铁死亡敏感性的影响
15
作者 姜晶晶 陈翀 +4 位作者 年丽 刘洋 马金 王聪月 李振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4-1449,共6页
目的:探讨ATG5、ATG7基因对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发生铁死亡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RPMI-8226细胞株中自噬关键基因ATG5和ATG7;Western blot法鉴定基因敲除细胞并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的表达变... 目的:探讨ATG5、ATG7基因对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发生铁死亡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RPMI-8226细胞株中自噬关键基因ATG5和ATG7;Western blot法鉴定基因敲除细胞并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敲除细胞对RSL3敏感性的变化;检测基因敲除细胞内亚铁离子含量和活性氧水平。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RPMI-8226细胞中ATG5、ATG7基因被成功敲除。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PMI-8226细胞存活率与不同浓度RSL3呈剂量依赖关系(r=-0.969);用10μmol/L的RSL3诱导对照组和基因敲除组细胞发生铁死亡,48 h后基因敲除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ATG5、ATG7基因敲除后细胞内Fe^(2+)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活性氧水平亦明显下降(均P<0.001)。结论:敲除ATG5、ATG7基因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发生铁死亡,LAP途径可能参与其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ATG5 ATG7 LC3相关吞噬作用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PAK1对MPLW515L突变的MPN细胞分化、凋亡及6133/MPL移植小鼠存活的影响
16
作者 张启岗 王淑瑾 +3 位作者 于翔茹 张丽伟 徐开林 付春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2-1478,共7页
目的:探讨下调p21蛋白激活激酶1(PAK1)对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密码子515突变(MPLW515L)的MPN细胞(6133/MPL)增殖、分化、凋亡及移植小鼠存活的影响。方法:使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转染技术干扰6133/MPL细胞中PAK1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 目的:探讨下调p21蛋白激活激酶1(PAK1)对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密码子515突变(MPLW515L)的MPN细胞(6133/MPL)增殖、分化、凋亡及移植小鼠存活的影响。方法:使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转染技术干扰6133/MPL细胞中PAK1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下调PAK1对6133/MPL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计数法检测其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PAK1对6133/MPL细胞中多倍体DNA形成能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D3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HE染色法观察移植小鼠脾脏和骨髓的肿瘤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下调PAK1能显著抑制6133/MPL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敲低PAK1后,6133/MPL细胞中多倍体DNA含量从31.8%增加到57.5%和48.0%,凋亡比例约增至10.8%;下调PAK1能够减少6133/MPL移植小鼠脾脏和骨髓肿瘤细胞的浸润,从而延长其生存期。结论:下调PAK1能显著抑制6133/MPL细胞生长促进多倍体DNA的形成,诱导6133/MPL细胞凋亡,延长6133/MPL移植小鼠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巨核细胞 p21蛋白激活激酶1 细胞凋亡 多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R抑制剂AEW541对伊马替尼杀伤SUP-B15细胞的增效作用
17
作者 王聪月 张雯雯 +4 位作者 年丽 曹旭 席静静 郭纹彤 陈翀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4-1710,共7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处理Ph^(+)ALL细胞株SUP-B15时是否出现细胞增殖受抑但不凋亡的耐受状态,探索IGF1-R抑制剂AEW541能否打破这种耐受状态以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伊马替尼或AEW541处理SUP-B15细胞,Deep Blue试剂测定细胞增殖,An...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处理Ph^(+)ALL细胞株SUP-B15时是否出现细胞增殖受抑但不凋亡的耐受状态,探索IGF1-R抑制剂AEW541能否打破这种耐受状态以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伊马替尼或AEW541处理SUP-B15细胞,Deep Blue试剂测定细胞增殖,Annexin V/7-AAD测定细胞凋亡;AEW541和伊马替尼联合处理SUP-B15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标志caspase-3和PARP1切割以及ABL下游信号STAT5、ERK1/2和AKT的磷酸化;STAT5和MEK-ERK1/2抑制剂进一步确认伊马替尼联合AEW541诱导SUP-B15细胞凋亡的关键机制。结果:伊马替尼单药处理能有效抑制SUP-B15细胞增殖,但没有显著增加SUP-B15细胞的凋亡率从而出现耐受状态;AEW541单药对SUP-B15细胞增殖与凋亡没有显著影响,但与伊马替尼合用时能显著增加SUP-B15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和PARP1的切割;AEW541与伊马替尼联合处理SUP-B15较伊马替尼单药STAT5和ERK1/2磷酸化水平更低而对AKT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STAT5抑制剂AC-4-130而非MEK-ERK1/2抑制剂曲美替尼能诱导SUP-B15细胞凋亡。结论:SUP-B15细胞株可对伊马替尼呈现药物耐受,IGF1-R抑制剂AEW541可进一步降低STAT5的活化,继而增强伊马替尼对SUP-B15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这为打破耐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耐受 细胞凋亡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AEW5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恢复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兵 扈臣媛 +6 位作者 于迪 张焕新 闫冬梅 桑威 李振宇 闫志凌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76-982,共7页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生率及其影响HC恢复的因素,为HC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2016年连续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3例患者发生HC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全...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生率及其影响HC恢复的因素,为HC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2016年连续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3例患者发生HC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全部病例分为HC和非HC(对照)2组,以预处理实施之日为随访起点,移植后180 d作为随访终点。选择10个临床参数作为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25岁和≥25岁)、原发疾病、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抗胸腺免疫球蛋白(ATG)、移植供受体性别差异、HLA嵌合、巨细胞病毒(CMV)血症、EB病毒血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原发病复发,所有单因素分析P<0.01的危险因素进入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例移植患者中位年龄为28岁,共有31例(27.4%)发生HC;其中Ⅰ度5例(4.4%),Ⅱ度19例(16.8%),Ⅲ度5例(4.4%),Ⅳ度2例(1.8%),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术后37(26-70)d,中位持续时间为14(5-55)d。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处理方案中含ATG(RR=6.170,95%CI:1.875-20.306,P<0.01)、CMV血症(RR=7.633,95%CI:2.318-25.133,P<0.01)、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RR=0.307,95%CI:0.137-0.686,P<0.01)、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RR=1.891,95%CI:0.918-3.898,P>0.05)为影响HC恢复的高危因素。对上述有统计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发现,CMV血症(RR=4.770,95%CI:1.394-16.326,P<0.01)为影响HC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监测CMV血症、积极抗病毒治疗是预防HC发生,促进HC好转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出血性膀胱炎 血症R.R.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复合体在儿童ITP治疗前后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伟 乔健 +3 位作者 纵书芳 梁丹丹 孙浩淼 李淼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66-1569,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炎性复合体NLRP3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前后的变化,明确其在ITP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例于徐州市儿童医院确诊并治疗的ITP患儿为观察组,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NLRP3、ASC和... 目的:通过检测炎性复合体NLRP3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前后的变化,明确其在ITP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例于徐州市儿童医院确诊并治疗的ITP患儿为观察组,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NLRP3、ASC和Caspase-1的m 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高迁移率蛋白B1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LRP3的表达。结果:初诊ITP患儿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高迁移率蛋白B1水平明显降低(P<0.05)。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治疗后m R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NLRP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NLRP3炎性复合体及下游炎症因子在初诊ITP患儿治疗有效后明显降低,可以作为治疗有效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NLRP3炎性复合体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Β 高迁移率蛋白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下调K562细胞株FMI表达对其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雅慧 张焕新 +7 位作者 洪菲 于迪 扈臣媛 孙乾 曾令宇 李振宇 闫志凌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8-716,共9页
目的:探讨稳定下调K562细胞株FMI表达对其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K562细胞、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慢性髓系急变病人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MI蛋白表达;设计... 目的:探讨稳定下调K562细胞株FMI表达对其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K562细胞、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慢性髓系急变病人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MI蛋白表达;设计靶向人FMI的特异性干扰序列,连接入慢病毒载体LV3;用三质粒系统包装慢病毒颗粒,感染K562细胞,筛选稳定下调FMI的K562细胞;应用CCK8法鉴定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药物敏感性的变化,AnnexinⅤ/7-AAD双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血病细胞FMI、Fz8的转录水平,Western-Blot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FMI、Fz8、NFAT1、BCR-ABL、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在CML急变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K562细胞可检测到FMI蛋白表达,在CML缓解期病人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未检测到FMI表达。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LV3/FMI,并包装慢病毒,筛选出稳定下调FMI蛋白的K562细胞株;稳定下调K562细胞FMI表达后,在相同药物浓度作用下白血病细胞增殖率降低、凋亡率升高,Fz8基因转录水平降低,Fz8蛋白表达水平下降,NFAT1总蛋白水平增高,核转位增加,BCR-ABL融合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总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稳定下调FMI表达后,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药物敏感性增高,凋亡增加,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FMI-Fz8信号通路而激活Ca2+-NFAT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K562细胞 FMI表达 甲磺酸伊马替尼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