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溶性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杨昊楠 刘丰 +3 位作者 孟箭 周霖 戴雨薇 陈寅瑜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300,共8页
目的:为提高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水溶性及对肿瘤的被动靶向作用,设计并合成两亲性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十八胺嵌段共聚物,形成包裹PTX的聚合物胶束,并探索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覆PTX的PEG-十八胺... 目的:为提高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水溶性及对肿瘤的被动靶向作用,设计并合成两亲性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十八胺嵌段共聚物,形成包裹PTX的聚合物胶束,并探索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覆PTX的PEG-十八胺聚合物胶束(polyethylene glycol-octadecylamine polymer micelles-paclitaxel,PEG-ODA-PTX),并对其粒径和Zeta电位、包封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ion microscope,TEM)微观形态及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细胞摄取、CCK-8法及活/死细胞染色实验,在细胞水平检测其抗肿瘤效应及细胞毒性。构建裸鼠CAL-27细胞移植瘤模型,检测其体内抗肿瘤效果及生物安全性。结果:结果显示PEG-ODA-PTX粒径为(188.4±7.9)nm,电位为(28.50±0.1)mV,包封率为(76.43±1.2)%、TEM下观察为大小均一的球状结构,稳定性良好。PEG-ODA-C6对CAL-27细胞具有显著的靶向作用,且PEG-ODA-PTX对CAL-27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PEG-ODA-PTX可显著减小裸鼠瘤体体积(P<0.05),抑瘤率达到72%。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证实PEG-ODA-PTX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聚合物胶束PEG-ODA-PTX,其具有显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靶向性,并在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均表现出优良的抗OSCC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十八胺 紫杉醇 聚合物胶束 口腔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的药敏分析与初步临床应用
2
作者 陈霖 陈寅瑜 +3 位作者 李欣然 葛良玉 王守鹏 孟箭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5-721,共7页
目的:基于所建立的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对相应患者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与实验结果的匹配性。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活检或根治手术获得新鲜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建立患者源性类器官模型,依托... 目的:基于所建立的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对相应患者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与实验结果的匹配性。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活检或根治手术获得新鲜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建立患者源性类器官模型,依托此模型对6种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药物(顺铂、紫杉醇、5-FU、西妥昔单抗、阿培利司、Nutlin-3)的敏感性进行测定,并对其中4例活检患者参考实验结果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观察两个疗程后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10例OSCC类器官(成功率10/12,83.3%),均可稳定传代、扩增达4代以上,且与亲本肿瘤组织表现出高度一致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在药敏实验结果中表现出个体化差异,4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肿瘤控制结果均达到部分缓解标准,与实验结果一致。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高度还原了同源亲本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基于该模型的体外药敏实验与相应患者临床治疗反应一致,为建立个性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精准药物治疗新体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源性类器官 口腔鳞状细胞癌 体外药敏实验 精准治疗 临床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角型骨性Ⅲ类患者拔牙掩饰性或手术治疗后上气道容积和舌骨位置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景胙 刘浩洁 +4 位作者 林成钊 刘振浩 翟烨 郭舒瑜 徐荣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目的比较2种矫治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气道影响差异,尤其关注气道容积、形态、腭角、下颌旋转及骨位移等方面的具体改变,并通过寻找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气道指标,以期为预防OSAHS提供新的监测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3... 目的比较2种矫治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气道影响差异,尤其关注气道容积、形态、腭角、下颌旋转及骨位移等方面的具体改变,并通过寻找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气道指标,以期为预防OSAHS提供新的监测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临床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n=18)和掩饰性治疗(n=18)组。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锥形束CT及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气道容积、横径、腭角、下颌骨及舌骨等变化。结果掩饰性治疗后鼻咽容积、舌咽容积均有增大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鼻咽容积、气道鼻咽段和舌咽段横径、腭角、下颌旋转及舌骨位移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舌咽段横径、腭角及舌骨至蝶鞍点距离等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在舌咽段截面积、腭角及舌骨的改变较掩饰性治疗组明显。OSAHS的易感人群多出现舌骨下移及气道最小截面积减小,因此在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时应格外注意其气道形态的改变,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饰性正畸治疗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气道容积 舌骨位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锁定表面模式对全牙列扫描精度的影响
4
作者 纪建华 查旭喆 +3 位作者 魏路明 郭慧颖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0-405,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表面锁定模式对于全牙列扫描精度(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完成实验模型的设计与3D打印。然后,采用不同的锁定表面模式(P1:不锁定表面;P2:锁定1/4牙弓表面;P3:锁定1/2牙弓表面和P4:... 目的:探究不同表面锁定模式对于全牙列扫描精度(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完成实验模型的设计与3D打印。然后,采用不同的锁定表面模式(P1:不锁定表面;P2:锁定1/4牙弓表面;P3:锁定1/2牙弓表面和P4:锁定3/4牙弓表面)依次采集上、下颌标准树脂牙列模型的口内光学扫描数据(n=10),并与牙颌模型扫描仪所获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不同锁定表面模式间所获印模精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准确度与精密度评价中,P2模式测得的Δd2~Δd4值均显著大于其他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论是准确度还是精密度,各锁定模式下扫描所测得的Δd3和Δd4值,均表现为下颌大于上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锁定表面模式会显著影响全牙列扫描的精度,其中锁定表面位于后牙区咬合面时能够获得相对高的扫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 数字化印模 口内扫描仪 锁定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晋虎 李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5-418,共4页
如何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愈率、生存率和保持较高的生存质量,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彻底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常会导致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故目前对其常采用以手术为主配合化疗或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近年来研究... 如何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愈率、生存率和保持较高的生存质量,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彻底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常会导致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故目前对其常采用以手术为主配合化疗或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对缩小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瘤体和减少复发都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对^(125)I粒子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放射性粒子 恶性肿瘤 口腔颌面部 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材料结合分子影像技术及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热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李芃 徐凯 +6 位作者 袁峥鼎 郝申 谭新 滕荣 陈卓 闫翔宇 王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39-443,共5页
肿瘤热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以低毒副作用、高治愈率为主要特征的纳米医学治疗手段。局部热疗,尤其是结合手术、放化疗等常规手段,对治疗包括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在内的恶性肿瘤有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热剂量控制、靶向治疗区域筛选以及... 肿瘤热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以低毒副作用、高治愈率为主要特征的纳米医学治疗手段。局部热疗,尤其是结合手术、放化疗等常规手段,对治疗包括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在内的恶性肿瘤有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热剂量控制、靶向治疗区域筛选以及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等。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已用于头颈部癌症的局部热疗,结合分子影像学手段靶向示踪癌细胞并通过局部热疗进行同步追踪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文主要对纳米复合材料结合分子影像技术靶向示踪及其在OSCC热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纳米复合材料 分子影像技术 热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纳米分子影像探针靶向示踪口腔鳞状细胞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李芃 王永 +6 位作者 谭新 袁峥鼎 陈卓 滕荣 闫翔宇 费杰 徐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4-367,共4页
既往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在体内迁移能力进行实验分析时,多采用侵袭性方法,即在细胞移植后一定时间内处死实验动物,对其口腔颌面部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并不能对同一实验动物OSCC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增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近年... 既往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在体内迁移能力进行实验分析时,多采用侵袭性方法,即在细胞移植后一定时间内处死实验动物,对其口腔颌面部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并不能对同一实验动物OSCC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增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近年来,随着非侵袭性检查手段不断进步,通过以纳米颗粒作为对比剂的MR检查技术,可标记OSCC细胞内高度特异性表达的蛋白,从而靶向示踪其在体内的迁移,并由此推测OSCC的具体分期。本文主要对MR纳米分子探针靶向示踪OSC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鳞状细胞 磁共振成像 纳米探针 非侵袭性 靶向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部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陆欣悦 潘玥彤 +1 位作者 孙昕奕 吕中静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90-894,共5页
目的:分析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骨折行手术治疗后发生感染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该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骨折行手术... 目的:分析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骨折行手术治疗后发生感染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该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骨折行手术治疗后未发生感染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发现手术时长≥3 h、合并糖尿病、钛钉使用数量≥20个是颌面部骨折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据筛选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风险预测模型:Logit(P)=-0.747+手术时长×1.730+合并糖尿病×1.789+钛钉使用数量×1.07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χ^(2)=2.015,P=0.365),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728,提示模型具有一定区分能力;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0.3~0.8的横坐标范围内,预测模型曲线位于两条极端曲线的上方,提示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尚可。结论: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与手术时长、合并糖尿病、钛钉使用数量有关,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骨折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生物打印构建HGFs和HUVECs共培养体系促进HUVECs成血管
9
作者 李俊俊 王雯 +3 位作者 郭慧颖 袁长永 夏廷旭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03,共7页
目的:构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体系,促进HUVECs成血管。方法:取HGFs和HUVECs培养传代至3~5代进行实验。通过慢病毒转染用红色... 目的:构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体系,促进HUVECs成血管。方法:取HGFs和HUVECs培养传代至3~5代进行实验。通过慢病毒转染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HUVECs。构建HGFs和HUVECs二维共培养体系,将HGFs与HUVECs以不同比例(4∶1、1∶1、1∶4)共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网络形成情况。配制5%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30胶,构建HGFs和HUVECs三维共培养体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网络的形成情况。对HUVECs形成的血管网络进行定量分析。将HUVECs从三维共培养系统中分离出来,评估单独培养和共培养一定时间后HUVECs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效果以及相关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二维共培养时,当HGFs和HUVECs以比例1∶1共培养时血管网络形成的效果最佳。三维共培养时,HGFs可以促进HUVECs血管生成。HGFs和HUVECs共培养组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效果更好,相关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HUVECs单独三维培养组。结论:HGFs和HUVECs共培养能够引导和促进HUVECs出芽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生物打印 成血管 组织工程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O5A 35号外显子跳跃对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
10
作者 卢芳 宁彤彤 +4 位作者 王婕 赵嘉 房静 宁倩倩 李家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探讨MYO5A基因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作为预后分子标志物的潜力。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HNSCC队列的RNA-Seq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数据,单变量Cox回归分析MYO5A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从TCGA... 目的:探讨MYO5A基因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作为预后分子标志物的潜力。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HNSCC队列的RNA-Seq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数据,单变量Cox回归分析MYO5A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从TCGA SpliceSeq数据库下载MYO5A基因的可变剪接类型,根据剪接百分比(percent spliced in,PSI)值识别差异性表达的MYO5A基因的可变剪接,并分析其与HNS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最后通过RT-PCR和Sanger测序在细胞系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结果:MYO5A基因在HNSCC队列中显著高表达,但MYO5A基因整体表达水平并不能作为独立的HNSCC预后风险指标。MYO5A 35号外显子跳跃在HNSCC中发生频率增加,且与预后密切相关。MYO5A 35号外显子跳跃在细胞系及临床样本中均得到了验证。结论:MYO5A 35号外显子跳跃而不是MYO5A基因整体表达水平可作为HNSCC预后独立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5A 头颈鳞状细胞癌 可变剪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上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增龄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朱绍跃 魏路明 +5 位作者 袁长永 刘浩 周瑶 刘雨苗 刘宗响 谢妮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9-1094,1106,共7页
目的测量不同年龄组儿童上颌第一乳磨牙的解剖参数,评估牙冠增龄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了154例4~8岁儿童患者308颗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乳磨牙的多个重要指标。结果髓顶厚度H1(... 目的测量不同年龄组儿童上颌第一乳磨牙的解剖参数,评估牙冠增龄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了154例4~8岁儿童患者308颗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乳磨牙的多个重要指标。结果髓顶厚度H1(左侧,P=0.01;右侧,P=0.02)和髓室底厚度H3(左右侧P<0.01)与年龄呈正相关,而髓腔高度H2(左右侧P<0.01)和腭尖的高度D1(左侧P=0.003,右侧P=0.002)与年龄呈负相关。颊尖的高度与年龄无关。4、5岁年龄组与8岁年龄组之间的H1和H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年龄组与6、7岁和8岁年龄组之间的H2和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第一乳磨牙牙冠的年龄相关性变化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通过CBCT数据进行精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影像 增龄性变化 上颌第一乳磨牙 髓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种植体抗菌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政 杨锋 +1 位作者 李家锋 曹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5-595,共11页
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钛基材料种植体缺乏抗菌能力,所以通过对种植体表面进行元素掺杂和形貌改性来提高种植体的抗菌能力,预防种植体周围炎,是提高种植成功率的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然而,受限于其制作高成本、流... 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钛基材料种植体缺乏抗菌能力,所以通过对种植体表面进行元素掺杂和形貌改性来提高种植体的抗菌能力,预防种植体周围炎,是提高种植成功率的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然而,受限于其制作高成本、流程复杂、抗菌效果不尽稳定,目前临床中鲜有应用含抗菌修饰结构的种植体。本文从种植体抗菌材料的分类切入,叙述其抗菌机制及抗菌效果,重点介绍了口腔种植体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并且归纳总结抗菌材料研究存在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种植体 表面改性 抗菌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重建及3D打印复合导板在经口气管插管复杂颌面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顾徐嘉 孟箭 李志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85-791,共7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设计3D打印复合骨折复位导板在经口插管全身麻醉下辅助颌面部复杂骨折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1例2021年10月~2023年6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颌面部复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3D打印导板组(实验组)10例,传统手法复... 目的:探讨个性化设计3D打印复合骨折复位导板在经口插管全身麻醉下辅助颌面部复杂骨折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1例2021年10月~2023年6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颌面部复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3D打印导板组(实验组)10例,传统手法复位组(对照组)11例进行手术,术后进行色谱图评价、临床评价及选取颌骨解剖标志点进行对称性评价。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节省手术时间平均约40 min,术后3月复查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对照组1例患者仍存在咬合错乱。实验组色谱图分析显示与术前虚拟手术模型的平均偏差度和最大偏差度的均值分别为(0.13±0.97)mm和(2.72±0.99)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32±0.23)mm及(3.91±1.02)mm(P<0.05)。面下1/3对称性分析表明实验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使用导板辅助手术能更精确达到术前预期(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设计3D打印复合导板能辅助手术医生在经口插管全身麻醉条件下快速重建咬合,缩短手术时间,进行骨折段精准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骨折复位导板 气管插管 颌面部复杂骨折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牙本质肩领和冠根比对不同桩核材质修复后前磨牙残根抗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雨昕 李迎梅 +3 位作者 杜琛 徐志铭 孟庆飞 孟箭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61-116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牙本质肩领与冠根比值对前磨牙残根经铸造或纤维桩核修复后抗折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0颗完整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将牙冠自颊侧釉牙骨质界上方2.0 mm处切除,形成的残根模型为水平型,并对其进行常规根管预备及根管充填。8... 目的:探讨不同牙本质肩领与冠根比值对前磨牙残根经铸造或纤维桩核修复后抗折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0颗完整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将牙冠自颊侧釉牙骨质界上方2.0 mm处切除,形成的残根模型为水平型,并对其进行常规根管预备及根管充填。80颗残根随机均分成A、B两组,每组再均分为5个小组,分别记为A0~A4组、B0~B4组。A组为纤维桩核修复,其中A0组为无肩领组,在A1~A4组残根颈部分别通过模拟冠延术制备1.0~4.0 mm高的牙本质肩领。B组为铸造桩核修复,B0~B4组肩领设计同A组。所有样本均采用钴铬合金全冠修复。自冠颈缘根方2.0 mm将样本埋于自凝树脂块内。以自凝树脂包埋平面为界计算各组试件的临床冠根比值依次为0.62(A0、B0组)、0.75(A1、B1组)、0.91(A2、B2组)、1.10(A3、B3组)和1.33(A4、B4组)。将试件放置于试验机上,与牙长轴根方成135°、以1.0 mm/min的加载速度,在颊尖顶加载至试件出现折裂,记录折裂时最大载荷及断裂模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折裂载荷均值(kN)分别为:A0(0.54±0.09)、A1(1.03±0.11)、A2(1.06±0.17)、A3(0.85±0.11)、A4(0.57±0.10);B0(0.55±0.09)、B1(0.88±0.13)、B2(1.08±0.17)、B3(1.05±0.18)、B4(0.49±0.09)。肩领/冠根比可显著影响残根抗折力(P<0.05),桩核材质对牙体抗力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间存在协同作用(P<0.05)。根据线性回归方程,A组残根折裂载荷达峰值的肩领和冠根比分别为1.92 mm和0.90,B组则为2.07 mm和0.92。结论:在残根颈部预备一定高度牙本质肩领并行铸造或纤维桩核修复时,应使桩核冠修复后牙齿的临床冠根比在0.90~0.92以内,以提高牙齿的抗折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根比 牙本质肩领 残根 抗折力 桩核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氯酸钠和EDTA预处理对釉质白斑树脂渗透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倪恪 王琰 +4 位作者 贺晶宇 李迎梅 马艳红 孟箭 孟庆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56-1062,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预处理剂对釉质白斑表面孔隙暴露率、树脂渗透效果和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方法:96颗完整离体前磨牙在牙冠颊面正中切取4 mm×4 mm×2 mm釉质块。经体外脱矿3 d建立釉质白斑脱矿模型。将样本随机分为4组(n=24):A组... 目的:比较不同预处理剂对釉质白斑表面孔隙暴露率、树脂渗透效果和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方法:96颗完整离体前磨牙在牙冠颊面正中切取4 mm×4 mm×2 mm釉质块。经体外脱矿3 d建立釉质白斑脱矿模型。将样本随机分为4组(n=24):A组为对照组;B组用5.25%NaClO预处理;C组用17%EDTA预处理;D组用5.25%NaClO+17%EDTA联合处理,所有样本预处理结束后均使用15%盐酸酸蚀处理。每组各8个样本观察计算釉质表面孔隙暴露面积和暴露率;每组另取8个样本经树脂渗透治疗后观察树脂渗透深度和渗透面积百分比;每组剩余8个样本测量树脂渗透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值。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样本的釉质表面孔隙暴露面积、暴露率、树脂渗透深度、渗透面积百分比和树脂渗透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均显著提高(P<0.05);经17%EDTA或5.25%NaClO+17%EDTA处理后,C、D组脱矿釉质的显微硬度值明显低于A、B组(P<0.05)。结论:5.25%NaClO和17%EDTA预处理均可显著增加釉质孔隙暴露率,提高树脂渗透深度和表面显微硬度,但17%EDTA预处理会降低脱矿釉质的显微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质白斑 树脂渗透 预处理 次氯酸钠 乙二胺四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腭裂修复方式治疗过宽不完全腭裂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天一 徐明耀 +5 位作者 万延俊 张阳 成雨生 张红闯 王超 张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比较兰氏法和改良兰氏法修复过宽不完全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腭裂修复术的不完全腭裂患儿40例,年龄2~5岁,裂隙宽度均大于2.5 cm,按接受腭裂修复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实... 目的:比较兰氏法和改良兰氏法修复过宽不完全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腭裂修复术的不完全腭裂患儿40例,年龄2~5岁,裂隙宽度均大于2.5 cm,按接受腭裂修复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实验组:20例,行改良兰氏法(兰氏法联合颊肌黏膜瓣)修复腭裂,对照组:20例,行兰氏法修复腭裂。2017年1月~2019年9月(术后5~7年)进行随访,此时两组患者年龄7~9岁,平均年龄为8岁。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区恢复状态,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比较上颌骨发育情况,使用头颅侧位片评价腭咽闭合功能,并且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恢复较好,术区瘢痕轻微,上颌骨发育好,腭咽闭合完全,语音清晰度高。结论:对于裂隙过宽的腭裂患者,使用联合颊黏膜瓣的兰氏法可有效避免裸露的骨面,减轻了瘢痕增生,有利于上颌骨发育,增进腭咽闭合,提高了语音清晰度是一种更为值得推广的腭裂新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CBCT 兰氏法 颊肌黏膜瓣 上颌骨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例成釉细胞癌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壮 罗号 +2 位作者 吴开柳 贺捷 孟箭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81-985,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查阅文献,探讨成釉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0~2018年收治的病理诊断明确为成釉细胞癌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中,男10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查阅文献,探讨成釉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0~2018年收治的病理诊断明确为成釉细胞癌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中,男10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2.5∶1;发病年龄15~71岁,平均发病年龄40.9岁;病灶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8例,上下颌骨比例为0.75∶1;均行手术治疗,随访0.5~7年,9例复发,其中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出现肺转移。结论:成釉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恶性肿瘤,继发性成釉细胞癌多由重复手术干预导致。成釉细胞癌复发率与病灶位置、治疗方式密切相关,目前手术扩大根治仍然是成釉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癌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患者骨碱性磷酸酶、钙、磷代谢变化及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杨锋 孙玉华 +5 位作者 刘佃滨 吕中静 秦莹 周田园 马训 孙晋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60-1166,共7页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的代谢状况。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例,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的代谢状况。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例,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检测,并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牙槽骨骨密度,药物治疗后6月时重复以上检测和检查,观察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分析以上血生化指标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及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变化与牙槽骨骨密度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药物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440,P<0.05;r=-0.419,P<0.05),药物治疗后6月两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亦呈负相关(r=-0.642,P<0.05;r=-0.442,P<0.05)。结论 (1)血清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BMD呈统计学负相关;(2)强骨胶囊可用以提高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骨密度;(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估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牙槽骨 骨密度 骨碱性磷酸酶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皮质切开术通过促进成骨影响大鼠牙齿快速移动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绍跃 刘宗响 +2 位作者 李晓明 刘浩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研究骨皮质切开术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其组织学改建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骨皮质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在手术组大鼠行骨皮质切开术,对照组大鼠行对照手术后,构建正畸牙移动模型。在牙移动0、1、3、7... 目的:研究骨皮质切开术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其组织学改建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骨皮质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在手术组大鼠行骨皮质切开术,对照组大鼠行对照手术后,构建正畸牙移动模型。在牙移动0、1、3、7d分别处死2组大鼠各6只。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备组织学切片行HE染色、骨钙素及Runx2免疫组织化染色。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骨皮质切开组大鼠在移动3d后牙移动速度大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牙移动第3天和第7天,手术组大鼠张力区新骨面积大于假手术大鼠(P<0.05),同时,此时手术组张力区骨钙素阳性成骨细胞增加(P<0.05)。手术组大鼠牙移动3d及7d时张力区Run2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同时促进牙周组织成骨活性,这可能是保障牙移动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切开术 牙移动 成骨细胞 RUNX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制作后牙种植单冠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晓飞 李晶珊 +4 位作者 董文静 秦雁雁 胡刚刚 李敢 刘宗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比较椅旁数字化系统和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不同方式制作的后牙全瓷冠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单个后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135例,冠修复时随机分为3组(n=45),分别用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制作二氧化锆全瓷冠(A组);椅旁数字化设... 目的:比较椅旁数字化系统和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不同方式制作的后牙全瓷冠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单个后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135例,冠修复时随机分为3组(n=45),分别用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制作二氧化锆全瓷冠(A组);椅旁数字化设备制作二硅酸锂全瓷冠(B组);椅旁数字化设备制作二氧化锆全锆冠(C组)。随访1年,用改良USPHS标准和患者满意度调进行评价。结果:牙周评价和修复体形态: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体颜色、修复体邻接、咬合关系:B组和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A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取模感受和治疗舒适度方面B和C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A组(P<0.05);在修复效果上C组的满意度低于A、B组(P<0.05)。结论:采用椅旁数字化技术完成的二硅酸锂全瓷种植修复体形态、色泽、咬合和邻接等方面都符合临床应用要求,患者更舒适,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印模 椅旁CAD/CAM 二硅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