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胶质瘤病诊断和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建设 张涛 +3 位作者 李向阳 唐天友 章龙珍 姚元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55-959,共5页
背景与目的: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定义为大脑肿瘤胶质细胞弥散性的浸润,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本研究探讨G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7月年在我科诊治的11例GC患者的临... 背景与目的: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定义为大脑肿瘤胶质细胞弥散性的浸润,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本研究探讨G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7月年在我科诊治的11例GC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讨论。结果: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反复发作,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与精神障碍。病理检查多为低级别胶质瘤。影像学检查示病变弥散,侵犯大脑半球2个或2个以上脑叶。8例患者行肿瘤切除术,11例行术后放疗。随访至2007年7月有7例死亡,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是22个月。结论:GC的诊断可参考临床表现与MRI检查,确诊需靠病理学检查;综合利用手术、化疗和放疗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胶质瘤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放射治疗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磁性探针转染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曹爱红 石红建 +2 位作者 聂芳 杨芳 滕皋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48-1951,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及应用纳米磁探针体外标记EPCs的方法,磁共振(MR)进行标记细胞成像。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 目的建立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及应用纳米磁探针体外标记EPCs的方法,磁共振(MR)进行标记细胞成像。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同时应用VEGF和bFGF诱导,使之向内皮细胞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贴壁细胞的内皮标志。制备Fe2O3-arginine复合物,对EPCs进行磁探针标记,应用MR进行细胞群成像。结果经VEGF和bFGF诱导后的EPCs的内皮标志CD31、CD34、Flk21和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普鲁士蓝染色可见铁颗粒位于细胞质内,标记率接近100%;磁共振成像(MRI)显示标记的细胞群信号强度的变化较未标记细胞群信号降低。结论大鼠外周血中含有EPCs,在体外特殊诱导环境下,可定向分化为内皮样细胞。Fe2O3-arginine可以有效标记EPCs构建纳米生物探针,临床应用型1.5TMR可在体外进行标记细胞群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纳米生物探针 内皮细胞 分化 离体 标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向针刺切割活检诊断恶性纵隔病变 被引量:4
3
作者 曹爱红 王绪 +3 位作者 杨欣 刘亮 张林泉 张旭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18-1820,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向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对恶性纵隔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临床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mm)的71例患者,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MD-TECH活检枪和与之配套的活检针进行78例次纵隔肿块自动切割活检(AC... 目的探讨CT导向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对恶性纵隔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临床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mm)的71例患者,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MD-TECH活检枪和与之配套的活检针进行78例次纵隔肿块自动切割活检(ACNB)与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经手术(46例)、尸检(3例)与1年以上随访(22例)证实:敏感性为93.8%(30/32),特异性为92.3%(36/39),准确度为93.0%(66/71)。结论CT导向经皮纵隔病变ACNB是一种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CT扫描结合痰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4
作者 曹爱红 王绪 石红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I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mm)...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I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mm)、并疑诊为早期周围型肺癌(T1N0M0),行CT导向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33例,经皮肺针刺活检22例)后24h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16甲基化状态,并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只有61.8%(34/55)。端粒酶活性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3.6%;p16甲基化的敏感性为32.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2%;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3%。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9.5%(2/21),无1例检测到p16甲基化。结论:CT扫描与端粒酶活性、p16甲基化联合检测可弥补痰液的细胞学检查的不足,提高肺癌痰检的敏感性,有助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痰液 端粒酶 P16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