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补体替代途径对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调控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1
作者 石长玉 李勇 +2 位作者 邓静 朴春梅 金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3-715,共13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补体替代途径对小鼠结直肠癌(CRC)肝转移模型的调控作用,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以“CRC肝转移”为关键词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取GSE81558 GEO数据集,包括正常结肠组织样本、CRC组织样本和...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补体替代途径对小鼠结直肠癌(CRC)肝转移模型的调控作用,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以“CRC肝转移”为关键词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取GSE81558 GEO数据集,包括正常结肠组织样本、CRC组织样本和CRC肝转移组织样本,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R和Cytoscape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利用检索相互作用基因/蛋白质(STRING)数据库对DEGs相关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进行评估,绘制PPI网络图。12只C57BL/6小鼠脾脏注射SL4肿瘤细胞,并于0、7和14 d后采集小鼠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小鼠肝转移灶中补体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小鼠CRC肝转移模型验证补体信号通路,将小鼠分为对照组、B因子(FB)敲除组(FB^(-/-))和C4因子敲除组(C4^(-/-)),每组6只,检测各组小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对照组和FB^(-/-)组小鼠CRC肝转移灶形态表现并计算肝转移灶面积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对照组和FB^(-/-)组小鼠肝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计算巨噬细胞浸润百分率。结果:正常结肠组织样本与CRC组织样本以及CRC组织样本与CRC肝转移组织样本之间距离较远,提示样本间差异性较大,可以对DEGs进行后续分析。在正常结肠组织样本与CRC组织样本数据集中共筛选出1908个DEGs,其中771个DEGs上调,1137个DEGs下调。在CRC与CRC肝转移数据集中共发现23个上调的DEGs及100个下调的DEGs。GO功能富集分析,与正常结肠组织样本比较,CRC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集中于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过程、细胞分裂、对激素的反应、有丝分裂核分裂和对脂质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BP);与CRC组织样本比较,CRC肝转移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富集于凝血反应过程中,如血小板脱颗粒、凝血调节、急性期反应、止血调节和凝血调节等BP。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与正常结肠组织样本比较,CRC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为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与CRC组织样本比较,CRC肝转移组织样本的DEGs主要富集于与补体、凝血级联和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DEGs的PPIs网络鉴定出的枢纽基因和血液蛋白有关。RT-qPCR法检测,与0 d组比较,7 d组小鼠CRC肝转移组织样本中补体相关基因补体1q(C1q)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补体3(C3)、补体5(C5)、FB和D因子(FD)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14 d组小鼠CRC肝转移组织样本中补体通路相关基因C1q、补体2(C2)、C3、补体片段3a受体(C3aR)、C5、补体片段5a受体(C5aR)、衰变加速因子(DAF)、FB和FD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FB^(-/-)组小鼠肝脏质量明显降低(P<0.01),C4^(-/-)组小鼠肝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与对照组比较,FB^(-/-)组小鼠CRC肝转移灶明显减少,CRC肝转移面积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与对照组比较,FB^(-/-)组小鼠CRC肝转移灶中巨噬细胞浸润减少,巨噬细胞浸润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体级联反应与CRC肝转移有关,替代补体通路调控CRC肝转移,提示该通路是CRC肝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叶秋碱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2
作者 邓静 王萱 +3 位作者 石长玉 杨斯琦 邹亲玲 金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目的:探讨一叶秋碱(SEC)对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皮下移植肿瘤模型裸鼠分为对照组(n=6)、奥沙利铂(OXA)组(n=7)和SEC组(n=7),检测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并计算肿瘤抑制率。将不同剂... 目的:探讨一叶秋碱(SEC)对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皮下移植肿瘤模型裸鼠分为对照组(n=6)、奥沙利铂(OXA)组(n=7)和SEC组(n=7),检测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并计算肿瘤抑制率。将不同剂量SEC (5~120μmol·L^(-1))分别作用于SW620细胞12、24、48和72 h,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确定SEC最适药物剂量。将SW620细胞分为对照组、20μmol·L^(-1)SEC组、40μmol·L^(-1) SEC组和40μmol·L^(-1) OXA组。采用TUNEL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JNK (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磷酸化p38 (p-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磷酸化ERK (p-ER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EC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及质量明显减小(P<0.05或P<0.01或P<0.001);SEC组和OXA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0.42%及6.50%。CCK-8法检测,与0μmol·L^(-1) SEC比较,SEC剂量大于20μmol·L^(-1)时,SW620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01);选定20μmol·L^(-1) SEC、40μmol·L^(-1) SEC和24 h作为细胞后续实验干预剂量及时间。TUNEL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 mol·L^(-1) SE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40μmol·L^(-1) SE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JC-1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01)。DCFH-DA荧光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及40μmol·L^(-1) OXA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40μmol·L^(-1) SEC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及40μmol·L^(-1) OXA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1) SEC组细胞中p-JNK/JNK、p-p38/p38及p-ERK/ERK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SEC可抑制SW620细胞增殖,增加细胞中ROS水平,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线粒体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叶秋碱 结肠肿瘤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酰化修饰中的Writers,Erasers与Readers
3
作者 李盈彦 陈丽艳 金艳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5-932,共8页
乳酰化是一种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能够通过修饰赖氨酸残基调控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在肿瘤、免疫调节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乳酰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尚不明晰,尤其是催化该修饰的“写入者”(Writers)、“擦除者”(Erasers)和“读取... 乳酰化是一种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能够通过修饰赖氨酸残基调控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在肿瘤、免疫调节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乳酰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尚不明晰,尤其是催化该修饰的“写入者”(Writers)、“擦除者”(Erasers)和“读取者”(Readers)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近年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乳酰化修饰的三类核心调控因子,概述了其结构特征、作用机制及下游功能影响,并结合具体疾病模型,解析其在肿瘤发生、免疫逃逸、代谢调控等过程中的潜在机制。通过总结乳酰化修饰的动态调控网络与典型靶蛋白质,本文旨在为深入理解乳酰化的生物学意义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靶向乳酰化的疾病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乳酰化修饰 乳酰基转移酶 脱乳酰酶 乳酰化阅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4
作者 许惠仙 徐慧 +1 位作者 全吉淑 郑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7-895,共9页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改良Solt-Faber法构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将制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GBR组,每组10只。...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改良Solt-Faber法构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将制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GBR组,每组10只。取各组大鼠肝组织观察其形态表现,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质量、肝脏指数和肝脏再生度,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蛋白表达情况,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GS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Ⅰα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TI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1受体(TβR)、抗DPP同源物(Smad)2/3、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质量和肝脏指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脏质量、肝脏指数和肝再生度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法,假手术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嗜酸性,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呈条索状向四周放射状排列,肝板间有不规则肝窦,仅于汇管区有少许胶原纤维存在和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失去正常排列,肝小叶结构消失,汇管区有以卵圆细胞为主的小细胞增生,纤维隔内有大量胶原沉积,有较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胞浆疏松,发生广泛的变性水肿,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甚至灶状坏死,肝小叶中见增生的嗜碱性肝细胞形成细胞增生区,其细胞胞浆透亮,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体积不大,染色质丰富,有1或2个明显核仁,肝小叶内还可见体积增大,细胞核和细胞浆着色浅而透明呈毛玻璃样的透明肝细胞灶;IGBR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基本存在,可见肝细胞炎性病变减轻,水肿较轻,可见较多点状坏死或灶状坏死,核异型性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或双核。免疫组织化学法,GST-Pi蛋白阳性灶为胞浆染色,呈棕黄色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观察到GST-Pi蛋白阳性灶,提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制作成功。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观察到散在的GST-Pi蛋白阳性灶,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γ-GT活性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γ-GT活性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GST活性及MDA水平升高(P<0.05),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GST活性及MDA水平降低(P<0.05),SOD、CAT和GSH-Px活性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α1、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MMP1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TIMP1/MMP13和TIMP2/MMP2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α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MMP1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TIMP1/MMP13和TIMP2/MMP2比值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Smad2/3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Smad2/3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和肝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及调控TIMP/MMP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 肝脏癌前病变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超氧化物岐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苁蓉多糖对THP-1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5
作者 马新月 徐慧 +2 位作者 刁佳雯 金爱花 全吉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9-1511,共13页
目的:探讨草苁蓉多糖(BRP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采用LPS诱导THP-1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00、200、500、1000和2000μg&#... 目的:探讨草苁蓉多糖(BRP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采用LPS诱导THP-1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00、200、500、1000和2000μg·L^(-1))LPS及不同浓度(0、12.5、25.0、50.0、100.0和200.0 mg·L^(-1))BRPS处理后THP-1巨噬细胞存活率,选取后续实验药物浓度。将THP-1巨噬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BRPS组(25.0 mg·L^(-1)BRPS)、中剂量BRPS组(50.0 mg·L^(-1)BRPS)和高剂量BRPS组(100.0 mg·L^(-1)BRPS)。采用P38抑制剂SB203580、ERK抑制剂U0126、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和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BAY11-7082对THP-1细胞进行验证。另取THP-1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抑制剂组、100.0 mg·L^(-1)BRPS组和抑制剂+100.0 mg·L^(-1)BRPS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水平,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THP-1巨噬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THP-1巨噬细胞膜损伤情况,JC-1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THP-1巨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THP-1巨噬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消皮素D(GSDMD)-N、IL-1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NF-κB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LPS浓度为100~2000μg·L^(-1)时,THP-1巨噬细胞存活率均>90%;与0μg·L^(-1)LPS组比较,100、200、500、1000和2000μg·L^(-1)LPS组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提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明显增强,因此选用100μg·L^(-1)LPS构建炎症模型;12.5、25.0、50.0、100.0和200.0 mg·L^(-1)BRPS处理THP-1巨噬细胞,THP-1巨噬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2%、93.8%、91.4%、90.6%和91.8%,选取25.0、50.0和100.0 mg·L^(-1)BRPS作为后续实验中低、中和高剂量BRPS组药物浓度。ELISA法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IL-6、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BRPS组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IL-6、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HP-1巨噬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BRPS组THP-1巨噬细胞中RO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法观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HP-1巨噬细胞膜损伤程度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BRPS组THP-1巨噬细胞膜损伤程度明显减少。JC-1荧光染色法观察,空白组THP-1巨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较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HP-1巨噬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BRPS组THP-1巨噬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逐渐升高。蛋白印迹法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HP-1巨噬细胞中COX-2、HMGB1、NLRP3、Caspase-1、GSDMD-N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及p-P38/P38、p-ERK/ERK、p-JNK/JNK和p-NF-κB/NF-κB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和高剂量BRPS组THP-1巨噬细胞中HMGB1、NLRP3、Caspase-1、GSDMD-N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及p-P38/P38、p-ERK/ERK、p-JNK/JNK和p-NF-κB/NF-κB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BRPS组THP-1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BRPS组THP-1巨噬细胞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THP-1巨噬细胞p-P38/P38、p-ERK/ERK、p-JNK/JNK和p-NF-κB/NF-κB比值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抑制剂组、100 mg·L^(-1)BRPS组和抑制剂+100 mg·L^(-1)BRPS组THP-1巨噬细胞中p-P38/P38、p-ERK/ERK、p-JNK/JNK和p-NF-κB/NF-κB比值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100 mg·L^(-1)BRPS组THP-1巨噬细胞p-P38/P38、p-ERK/ERK、p-JNK/JNK和p-NF-κB/NF-κB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BRPS抑制THP-1细胞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BRPS调控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苁蓉多糖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TGF-β1诱导的HepG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金爱花 朱洁波 +1 位作者 尹学哲 全吉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5-1182,共8页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TGF-β1诱导肝癌HepG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作用。方法用10μg/L TGF-β1诱导HepG2肝癌细胞株构建肝癌细胞EMT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IGBR组3组,对照组用无血清DMEM处理,模型组用10μg/...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TGF-β1诱导肝癌HepG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作用。方法用10μg/L TGF-β1诱导HepG2肝癌细胞株构建肝癌细胞EMT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IGBR组3组,对照组用无血清DMEM处理,模型组用10μg/L TGF-β1处理,IGBR组用10μg/L TGF-β1和500 mg/L IGBR联合处理,培养48 h。利用细胞黏附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lug、Twist1、ZEB1、p-STAT3、STAT3的蛋白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TGF-β1诱导后,模型组HepG2细胞呈现长梭形改变;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细胞黏附率降低,抑制细胞迁移、侵袭能力(P值均<0.05),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增高(P值均<0.05),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值均<0.05),Slug、Twist1、ZEB1蛋白表达和p-STAT3蛋白表达均降低(P值均<0.05)。结论IGBR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epG2细胞EMT过程,从而减弱HepG2细胞黏附力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上调E-钙黏蛋白,下调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上调Slug、Twist1、ZEB1、STAT3的蛋白表达,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STAT3通路下调Slug、Twist1、ZEB1等EMT转录因子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列当 环烯醚萜类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及自噬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宪春 朱坤 +2 位作者 徐明 车拴龙 陈丽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霉素(TSA)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及自噬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T47D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TSA对人乳...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霉素(TSA)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及自噬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T47D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TSA对人乳腺癌细胞T47D具有增殖抑制作用(P<0.05);TSA诱导T47D细胞发生凋亡,下调BCL-2/Bax比值,上调Caspase-3的表达(P<0.05);同时自噬相关蛋白LC3B及Beclin-1的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TSA体外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TSA 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细胞骨架调节蛋白基因Nelin的原核表达与分离纯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尤昕 时娜 +3 位作者 柳明洙 曹慧青 刘冬青 孟宪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原核表达并分离纯化人细胞骨架调节蛋白基因Nelin。方法: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Nelin的B细胞表位,选择Nelin基因B细胞表位较多、特异性最强的片段。用DNA重组技术,将此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C末端带有His6标签的原核表... 目的:原核表达并分离纯化人细胞骨架调节蛋白基因Nelin。方法: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Nelin的B细胞表位,选择Nelin基因B细胞表位较多、特异性最强的片段。用DNA重组技术,将此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C末端带有His6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Nelin,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产物用Ni2+金属螯合吸附层析柱纯化。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Nelin表达载体,IPTG诱导后表达分子量约为17000的可溶性蛋白,Nelin-His6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8%,经Ni2+金属螯合层析柱纯化,得到了电泳纯的Nelin-His6蛋白。结论:建立了稳定的Nelin基因的表达体系,为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lin基因 原核表达 分离纯化 B细胞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TF1-NP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肖斌 刘荣荣 +1 位作者 刘炳彤 张学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8-1123,I0012,共7页
目的:通过不同剂量长白山珍珠梅黄酮纳米粒(TTF1-NP)分别诱导不同种人肝癌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凋亡,探讨TTF1-NP对不同细胞的作用及涉及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不同种人肝癌细胞(Hep3B、HepG-2和PLC/PRF/5)和人肝细胞(C... 目的:通过不同剂量长白山珍珠梅黄酮纳米粒(TTF1-NP)分别诱导不同种人肝癌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凋亡,探讨TTF1-NP对不同细胞的作用及涉及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不同种人肝癌细胞(Hep3B、HepG-2和PLC/PRF/5)和人肝细胞(Chang Liver)为模型,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Fu)和TTF1-NP实验组,TTF1-NP处理浓度分别为50、100和200μmol·L-1。采用MTT法检测TTF1-NP对不同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选择最佳抑制效果细胞(HepG-2)为主要研究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丁酸(4-PBA)作用,再次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TTF1-NP组4种细胞生长抑制率升高(P<0.05或P<0.01),且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细胞凋亡检测,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TF1-NP实验组随药物浓度增加其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P<0.05或P<0.01);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GRP78和caspase-4随着TTF1-NP浓度增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4-PBA有效抑制GRP78和caspase-4表达,与TTF1-N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TTF1-NP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途径是TTF1-NP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梅黄酮纳米粒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1蛋白激活激酶4在三阴乳腺癌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子航 陈丽艳 米旭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6-639,共4页
目的:探讨p21蛋白激活激酶4(PAK4)在三阴乳腺癌细胞增殖存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三阴乳腺癌BT549和MDA-MB-231细胞中转染PAK4干扰载体,荧光定量法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PAK4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变化;MTT法检测转染PAK4干扰载体对三阴乳... 目的:探讨p21蛋白激活激酶4(PAK4)在三阴乳腺癌细胞增殖存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三阴乳腺癌BT549和MDA-MB-231细胞中转染PAK4干扰载体,荧光定量法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PAK4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变化;MTT法检测转染PAK4干扰载体对三阴乳腺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周期分析检测,转染PAK4干扰载体对三阴乳腺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印迹分析,转染PAK4干扰载体对三阴乳腺癌细胞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干扰内源PAK4表达后,三阴乳腺癌BT549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下降(36.51±4.24)%和(38.54±5.43)%,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到(66.40±2.82)%和(72.01±3.13)%,ERK1/2磷酸化显著降低;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处理后,三阴乳腺癌BT54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下降(46.41±7.16)%。结论:PAK4在三阴乳腺癌增殖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促增殖作用是通过ERK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乳腺癌 PAK4 增殖 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灌胃大鼠脑组织SOD活力和MDA及铁离子含量
11
作者 吴光 柳明洙 +2 位作者 金海燕 姜美子 金英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49,共3页
在酒精中毒机制的研究中,自由基和铁离子的作用颇受重视,认为酒精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为脑损伤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大多基于脑细胞水平的研究,且有关参与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消除的酶系变化的报道不一[1]。从亚细胞... 在酒精中毒机制的研究中,自由基和铁离子的作用颇受重视,认为酒精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为脑损伤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大多基于脑细胞水平的研究,且有关参与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消除的酶系变化的报道不一[1]。从亚细胞水平对酒精性脑损伤的研究甚少,本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病理机制 脑组织 SOD活力 MDA 铁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萜醇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朱坤 丁米娜 +2 位作者 杨洋 车拴龙 陈丽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蒲公英萜醇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采用噻唑蓝比色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蒲公英萜醇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 目的:探讨蒲公英萜醇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采用噻唑蓝比色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蒲公英萜醇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蒲公英萜醇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给药后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核固缩,可见凋亡小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蒲公英萜醇可极显著提高Bax/Bcl-2的比值(P<0.01)以及上调活化型Caspase-3/9的表达(P<0.01),下调PARP的表达(P<0.01)。结论:蒲公英萜醇能够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并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蒲公英萜醇 凋亡 线粒体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丁对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金芳多 张天 +2 位作者 张钊 尹学哲 全吉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7-1123,I0001,共8页
目的:探讨芦丁对肝癌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组(给予400μmol·L^-1TBHP)和0.25、0.50、1.00μmolL^-1芦丁组... 目的:探讨芦丁对肝癌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组(给予400μmol·L^-1TBHP)和0.25、0.50、1.00μmolL^-1芦丁组(给予0.25、0.50和1.00μmol·L^-1芦丁+400μmol·L^-1 TBHP)。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活性和各组肝癌HepG2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各组肝癌HepG2细胞中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二氯荧光素乙酰乙酸盐(DCFH-DA)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肝癌HepG2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肝癌HepG2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B(p-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芦丁摩尔浓度≤1μmol·L^-1时,肝癌HepG2细胞的存活率均>90%,不显示细胞毒性;当芦丁摩尔浓度>1μmol·L^-1时,肝癌HepG2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均<90%,显示细胞毒性。与对照组比较,TBHP组HepG2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TBHP组比较,不同浓度芦丁组HepG2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比色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TBHP组肝癌HepG2细胞中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GSH水平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TBHP组比较,不同浓度芦丁组肝癌HepG2细胞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GSH水平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DCFH-DA染色,与对照组比较,TBHP组肝癌HepG2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与TBHP组比较,不同浓度芦丁组肝癌HepG2细胞中ROS水平降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TBHP组肝癌HepG2细胞中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NF-κB、p-NF-κB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TBHP组比较,不同浓度芦丁组肝癌HepG2细胞中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NF-κB、p-NF-κB和p5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芦丁对肝癌HepG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和NF-κB两条信号通路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叔丁基过氧化氢 氧化应激 肝细胞损伤 肝细胞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LR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士鹏 刘颖 +3 位作者 王馨悦 杨洋 全吉淑 林贞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4-713,共10页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原发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患者预后差。重组人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isozymes R/L,PKLR)属于丙酮酸激酶家族,哺乳动物丙酮酸激酶同工酶有4种:L、R、M1和M2,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原发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患者预后差。重组人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isozymes R/L,PKLR)属于丙酮酸激酶家族,哺乳动物丙酮酸激酶同工酶有4种:L、R、M1和M2,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经有研究发现,PKLR会促进乳腺癌的转移。探究PKLR蛋白在胰腺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分析PKLR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KLR蛋白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定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PKLR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阳性表达率和强阳性表达率,并分析PKLR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小干扰RNA转染技术敲减PKLR表达观察其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噻唑蓝实验检测敲低PKLR后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平板克隆实验检测敲减PKLR后BxPC-3和MIA PaCa-2细胞菌落形成数量的变化;应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PKLR对胰腺癌细胞横向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PKLR对胰腺癌细胞纵向迁移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KLR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相关标志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KLR荧光信号定位于BxPC-3和MIA PaCa-2胰腺癌细胞的细胞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KLR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5.2%)和强阳性表达率(48.6%)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14.3%和7.1%)(P<0.01);且其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小干扰RNA转染技术敲减PKLR表达后,PKLR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MTT结果显示,敲减PKLR后,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且呈时间依赖性(P<0.05);平板克隆实验发现,敲减PKLR可显著减少BxPC-3和MIA PaCa-2细胞的集落形成数量;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发现敲减PKLR后胰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检测PKLR对EMT标志物的影响发现,下调PKLR表达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并上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P<0.05)。结论:PKLR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促癌角色,我们将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PKLR 增殖 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甲基腺嘌呤联合曲古霉素A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生长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坤 徐明 +2 位作者 丁米娜 林贞花 陈丽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24-1527,共4页
目的:探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霉素A(TS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SA对MDA-MB-231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 目的:探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霉素A(TS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SA对MDA-MB-231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MTT法检测3-MA联合TS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TSA可有效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TSA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迁移能力,并诱导细胞发生自噬;3-MA可有效抑制TSA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自噬,并进一步抑制细胞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MA可明显增加TS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曲古霉素A 3-甲基腺嘌呤 自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应激预处理减轻高温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作用的试验
16
作者 施江敏 黄圆圆 +4 位作者 朱慧敏 吴雨佳 刘洋 吕士杰 高俊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观察热应激预处理减轻高温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选择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热应激模型组和热应激预处理组。通过八臂迷宫、旷场试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酶联免... 观察热应激预处理减轻高温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选择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热应激模型组和热应激预处理组。通过八臂迷宫、旷场试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酶联免疫法检测海马组织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热应激模型组大鼠潜伏期(P<0.05)、工作记忆错误(P<0.05)、参考记忆错误(P<0.05)、总错误次数均显著升高(P<0.05),海马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与热应激模型组比较,热应激预处理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旷场试验中,各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高温可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而热应激预处理可延缓学习记忆功能损伤进程,减轻损伤程度,这种保护作用与减轻海马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激 热应激预处理 学习记忆 海马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