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D_(3)缺乏及补体升高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庄宁宁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N患病率高达67.6%,DPN诱发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其中疼痛常表现为灼热感、刺痛感、刺痛感和/或射击感、电击样感觉。痛性DPN的早期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趾和指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长筒袜和手套的模式向近端扩展。目前,治疗痛性DPN的药物主要有普瑞巴林、度洛西汀和他喷他多,但上述药物常受肾功能限制所影响,且具有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刺痛感 灼热感 慢性高血糖 电击样 度洛西汀 维生素D 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在慢性疼痛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济玮 尤浩军 雷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慢性疼痛全球患病率超过30%,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其产生及维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目前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给病人带来了极大困扰。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现也被认为是一种多效性神经类固醇。研究表明维生素... 慢性疼痛全球患病率超过30%,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其产生及维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目前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给病人带来了极大困扰。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现也被认为是一种多效性神经类固醇。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疼痛,但目前维生素D对于慢性疼痛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就维生素D调控慢性疼痛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疼痛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维生素D 胆钙化醇 麦角钙化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尿管与肾结石的相互作用及其疼痛行为研究
3
作者 刘勇岗 苏丽君 +1 位作者 刘少宝 卢天健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8-218,共1页
目的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长期折磨着人类。然而,目前关于对结石症的临床治疗重点依旧是如何将结石排出或者取出体外,患者的疼痛感受及治疗体验往往被临床医生忽视。为能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更好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提高... 目的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长期折磨着人类。然而,目前关于对结石症的临床治疗重点依旧是如何将结石排出或者取出体外,患者的疼痛感受及治疗体验往往被临床医生忽视。为能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更好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提高不同患者的治疗体验,本文对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方法通过类比皮肤与输尿管疼痛的电生理机制,将用于皮肤组织的疼痛统一模型推广到了输尿管,建立了评估由结石引发输尿管疼痛的电生理量化模型,对由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基于该疼痛量化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得到梗阻结石与输尿管壁之间的接触应力,据此定量化计算了对应的梗阻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水平。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梗阻结石,当结石尺寸大于输尿管内径7.5%~20%时,结石越大则引起输尿管疼痛水平越高;但当结石尺寸继续增大时疼痛水平不再变化。输尿管刚度越大且壁厚越薄,则其对结石引发的痛觉越敏感。对于正常体重的人群,引起疼痛的结石临界尺寸比输尿管内径大8%~13%,且体重正常的人群较其他肥胖人群对输尿管疼痛更为敏感。结论本文所得结果有望为临床个性化精准诊断结石患者病况并定量化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石排出 正常体重 肥胖人群 临床医生 输尿管壁 电生理机制 肾结石 结石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飞行或模拟微重力引发航天员腰背痛的机制及缓解措施
4
作者 刘延峰 雷静 尤浩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6,共14页
长期太空飞行会对航天员的心血管、骨骼和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由失重导致的航天员骨骼和肌肉系统出现的结构和功能性变化,可引发腰背痛,严重降低航天员执行任务、应急能力及返航后的生活质量。与正常重力环境不同,失重环境下腰背痛的... 长期太空飞行会对航天员的心血管、骨骼和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由失重导致的航天员骨骼和肌肉系统出现的结构和功能性变化,可引发腰背痛,严重降低航天员执行任务、应急能力及返航后的生活质量。与正常重力环境不同,失重环境下腰背痛的产生、维持和缓解机制复杂,是目前空间特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原因可能与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肿胀和(或)突出、脊柱伸长、腰椎弧度减小、椎旁肌肉退行性病变、神经系统改变、心理因素及其他解剖病理改变有关。为了降低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执行任务时出现的腰背痛,可以通过特殊服装、体位、运动、光生物调节、心理、药物及其他针对性的对抗措施进行缓解。本文就近年来太空飞行或模拟微重力诱发腰背痛的可能原因及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做一简要综述,以期能更深入地阐明失重环境下的腰背痛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制订适用于长期太空飞行腰背痛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指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飞行 微重力 椎间盘肿胀 腰背痛 痛觉内源性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卢雅梦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3,共6页
随着全民健康理念的提出,运动和锻炼已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而骨骼肌损伤则是运动锻炼中最常出现的且较难避免的损伤类型。骨骼肌损伤既包括急性的肌肉拉伤、挫伤及撕裂伤等,也包括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慢性损伤。骨骼肌损伤不仅产生炎症... 随着全民健康理念的提出,运动和锻炼已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而骨骼肌损伤则是运动锻炼中最常出现的且较难避免的损伤类型。骨骼肌损伤既包括急性的肌肉拉伤、挫伤及撕裂伤等,也包括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慢性损伤。骨骼肌损伤不仅产生炎症和疼痛,更对受累肌肉的功能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限制病人的日常活动。伤后的不恰当运动更会导致骨骼肌损伤难以迅速康复,进而导致症状持续和疼痛慢性化。近年来,骨骼肌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其疼痛治疗已愈发得到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针对骨骼肌损伤后疼痛的治疗,针灸、手法、运动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以其高效性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骨骼肌急、慢性损伤的致痛机制,非药物疗法在骨骼肌损伤的康复治疗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给予综述,为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损伤 疼痛 非药物疗法 痛觉内源性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诱发的镇痛效应:脊髓、皮层下和皮层机制 被引量:9
6
作者 徐子涵 尤浩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1-491,共11页
在健康受试者或部分慢性疼痛人群中,一定强度和时长的运动锻炼或针对性的运动疗法,已被广泛验证可以有效提高疼痛阈值并改善疼痛症状。上述运动诱发的镇痛效应(exercise induced hypoalgesia,EIH)被认为与痛觉内源性调控系统在神经系统... 在健康受试者或部分慢性疼痛人群中,一定强度和时长的运动锻炼或针对性的运动疗法,已被广泛验证可以有效提高疼痛阈值并改善疼痛症状。上述运动诱发的镇痛效应(exercise induced hypoalgesia,EIH)被认为与痛觉内源性调控系统在神经系统不同水平上的调控作用紧密联系;合适类型的运动刺激可以在脊髓水平诱发镇痛效应,亦可激活脊髓以上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痛觉内源性调控系统,进而对脊髓水平的伤害性反应进行调控。病理性痛状态下,EIH的产生与运动皮层的激活水平以及痛觉下行抑制作用均有关。研究脊髓、皮层下和皮层水平EIH效应的确切机制,将为非药物运动手段预防疼痛慢性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的镇痛效应 慢性疼痛 运动疗法 痛觉下行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疼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0-334,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由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疾病,通常以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疼痛作为帕金森病非运动性症状之一,以其发生率高和对病人生活影响大的特点,愈发受到关注。针对帕金森病机制研究,目前已建立多种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由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疾病,通常以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疼痛作为帕金森病非运动性症状之一,以其发生率高和对病人生活影响大的特点,愈发受到关注。针对帕金森病机制研究,目前已建立多种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本文就帕金森病疼痛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在痛觉研究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疼痛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莉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43-848,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病人损伤部位及以下出现感觉、运动及其他功能障碍。临床上SCI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而作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的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因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顽固且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已愈发...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病人损伤部位及以下出现感觉、运动及其他功能障碍。临床上SCI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而作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的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因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顽固且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已愈发受到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复杂且治疗方法众多。本文将就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机制及相关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SCI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病理性疼痛 中枢可塑 痛觉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痛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纹纹 雷静 尤浩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8-866,共9页
内脏痛是内脏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炎症、痉挛、应激和缺血等刺激所致的疼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症。与躯体痛相比,内脏痛的产生、维持和调控机制更为复杂,因此是目前疼痛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建立符合临床内脏疾病病理生... 内脏痛是内脏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炎症、痉挛、应激和缺血等刺激所致的疼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症。与躯体痛相比,内脏痛的产生、维持和调控机制更为复杂,因此是目前疼痛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建立符合临床内脏疾病病理生理学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对研究内脏痛的产生、维持、调控机制及筛选相关内脏疾病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脏痛动物模型主要按照造模刺激方式进行分类,分为炎性内脏痛模型、电刺激性内脏痛模型、机械扩张性内脏痛模型及缺血性内脏痛模型等,且每种动物模型具有不同特点。本文就近年来内脏痛基础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特点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内脏痛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更深入研究内脏痛的复杂机制及筛选相关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痛 内脏痛敏 动物模型 内源性下行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疗法在肌肉骨骼疼痛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傅少琪 尤浩军 雷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08-613,共6页
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 pain,MP)是由损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肌肉或骨骼组织的疼痛,在成年人中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以及激素类药物等,药物的不良反应... 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 pain,MP)是由损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肌肉或骨骼组织的疼痛,在成年人中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以及激素类药物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不同适应证的药物疗效差异给MP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扰。激光疗法是一种非侵入、安全、无创的治疗手段,临床上治疗MP时,被证明可以减少炎症,并具有诱导镇痛和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但激光疗法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对激光疗法在治疗MP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做相应综述,为临床更好治疗MP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疼痛 激光疗法 镇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肌痛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亚梅 尤浩军 雷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97-701,705,共6页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疼痛综合征,常见于女性及中老年群体,主要表现为肌肉骨骼持续性疼痛。由于FM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缺乏特异的客观诊断指标及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给病人带来严重困扰。目前,被广泛接受...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疼痛综合征,常见于女性及中老年群体,主要表现为肌肉骨骼持续性疼痛。由于FM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缺乏特异的客观诊断指标及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给病人带来严重困扰。目前,被广泛接受的FM的发生机制包括外周与中枢敏化、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水平异常、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病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以及异常性疼痛等。本文就FM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做相应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更好地治疗FM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肌痛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腱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傅少琪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218,共6页
跟腱痛是跟腱损伤后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常伴病程的发展而进展。有关跟腱损伤的研究多聚焦于跟腱组织的损伤及修复,较少考虑疼痛的发生及其对跟腱康复的影响。跟腱痛的产生源于跟腱受到的持续伤害性刺激,或跟腱本身的病变,例如炎症、组... 跟腱痛是跟腱损伤后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常伴病程的发展而进展。有关跟腱损伤的研究多聚焦于跟腱组织的损伤及修复,较少考虑疼痛的发生及其对跟腱康复的影响。跟腱痛的产生源于跟腱受到的持续伤害性刺激,或跟腱本身的病变,例如炎症、组织结构改变、生物力学传导异常或神经系统变化等。目前跟腱痛的发生机制仍不甚清楚,本文将就跟腱损伤疼痛的表现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跟腱损伤致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疼痛 外周损伤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夏 李珍珍 +4 位作者 刘万能 窦志伟 刘可欣 罗层 尤浩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1-687,共7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中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C57BL/6)DRG中MCHR1的表达分布情况。采用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SN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雄性小鼠随...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中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C57BL/6)DRG中MCHR1的表达分布情况。采用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SN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实验组(SNI组),通过von Frey纤维丝和热辐射刺激方法观察小鼠的机械缩足阈值(PWT)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L)。采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DRG中MCHR1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MCHR1在小鼠DRG中广泛分布,其与中小型神经元标志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植物凝集素B4(IB4),以及大直径神经元标志物NF200均有共标。在小鼠SNI术后7 d,小鼠同侧足底出现了显著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降低。通过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Sham组相比,SNI组小鼠DRG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上调。结论:MCHR1广泛分布于DRG的大、中、小型神经元中。在SNI模型小鼠出现稳定的痛觉敏化现象后,DRG中MCHR1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以上结果提示,DRG中MCHR1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分支损伤 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 背根神经节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对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的影响
14
作者 张鸿芳 尤浩军 雷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86,共7页
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是在没有明显外界刺激诱发的情况下存在的疼痛,是神经病理性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神经病理性痛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与交感神经系统功... 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是在没有明显外界刺激诱发的情况下存在的疼痛,是神经病理性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神经病理性痛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上采用交感神经阻滞术或切除术对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提示交感神经参与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的产生与维持。该文从与交感神经影响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相关的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介质基础等方面做相应综述,以期为临床更有针对性地治疗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自发痛 异位自发放电 交感神经 交感芽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作用下小尺寸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响应
15
作者 刘勇岗 苏丽君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5-752,共18页
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长期折磨着人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临床上由于缺乏肾结石与输尿管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泌尿医师无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及镇痛方案.针对该问题,以小尺寸肾结石为例,基于耦合Euler-... 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长期折磨着人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临床上由于缺乏肾结石与输尿管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泌尿医师无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及镇痛方案.针对该问题,以小尺寸肾结石为例,基于耦合Euler-Lagrange(CEL)算法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进入输尿管管腔内的小尺寸肾结石与输尿管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基于已建立的输尿管疼痛模型,对由输尿管内小尺寸肾结石引发的输尿管疼痛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当结石直径小于输尿管内径时,结石会在输尿管壁蠕动作用下与输尿管发生动态接触,造成输尿管内壁上出现动态应力.随着输尿管壁蠕动幅度增大,结石的移动速度增大,且结石与输尿管接触的概率减小,同时输尿管壁上的接触应力也会降低.将应力结果输入输尿管疼痛模型计算对应的中心传输神经元细胞膜电位,结果表明,疼痛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与动态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类似,在应力交替变化的情况下,疼痛程度并不会随应力降为零应力而降低至疼痛阈值以下,表现出疼痛程度与应力水平不对等的特征.该研究所得结果可以结合当前临床上已有的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领域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望为个性化精准诊断结石患者病况并定量化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精准医疗临床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耦合Euler-Lagrange(CEL)算法 输尿管软组织 神经电生理 疼痛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39
16
作者 景磊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DPN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以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损伤为主要特征,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关注。现代医学主要从改善代谢紊乱及微循环障...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DPN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以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损伤为主要特征,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关注。现代医学主要从改善代谢紊乱及微循环障碍等方面予以治疗;祖国医学则联合中药汤剂、针灸、穴位敷贴等手段,多方面、多角度予以治疗。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给予相应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疗法 西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痛:“针热”靶控疗法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雷静 叶刚 +1 位作者 邵曙青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86,共4页
近年来,软组织痛由于发病年龄低,发病人群广,病程长,已成为继神经病理性痛和癌症痛之外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痛觉相关疾病。目前,临床常采用针刺联合加热手段(简称"针热")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软组织痛,取得较好疗效。... 近年来,软组织痛由于发病年龄低,发病人群广,病程长,已成为继神经病理性痛和癌症痛之外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痛觉相关疾病。目前,临床常采用针刺联合加热手段(简称"针热")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软组织痛,取得较好疗效。研究发现,"针热"靶控疗法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组织血运,促进受损组织康复,并发挥镇痛作用;另一方面,上述治疗方案更可以通过对机体痛觉内源性调控作用的特异靶向影响,达到增强和长久维持镇痛作用之目的。本文将对"针热"靶控疗法在软组织痛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给予初步综述,尤其对涉及热疗法的效应和相关治痛机制给予重点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痛 “针热”靶控疗法 痛觉内源性调控 空间/时间总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陶毅航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1-375,共5页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以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作为脑卒中难治后遗症之一的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发病时间不一,症状不尽相同,易与其他病理性痛混淆,且临...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以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作为脑卒中难治后遗症之一的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发病时间不一,症状不尽相同,易与其他病理性痛混淆,且临床疗效不佳。由于CPSP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神经调控、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等手段。本文将总结CPSP的临床特点,重点从丘脑功能可塑性改变及胶质细胞介导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角度探讨CPSP的发病机制和相关临床治疗手段,为CPSP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丘脑‘伤害性反应辨别器’ 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幻肢痛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 被引量:7
19
作者 薛梅梅 雷静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83-887,共5页
众所周知,截肢是治疗外伤、血管病及肿瘤等疾病的非常规手段。幻肢痛作为截肢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发生率高、严重程度重,且通常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愈发受到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截肢后的外周... 众所周知,截肢是治疗外伤、血管病及肿瘤等疾病的非常规手段。幻肢痛作为截肢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发生率高、严重程度重,且通常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愈发受到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截肢后的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上的改变,包括由此引发的心理改变等因素被证明在幻肢痛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幻肢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幻肢痛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可塑性变化 大脑皮质 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痛点注射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廖洋 尤浩军 雷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44-549,共6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常见于各类疼痛病人,临床特征为软组织疼痛及受累骨骼肌局部存在能够触及的疼痛结节和肌纤维痉挛带,即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方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常见于各类疼痛病人,临床特征为软组织疼痛及受累骨骼肌局部存在能够触及的疼痛结节和肌纤维痉挛带,即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MPS的病人呈年轻化,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因此,有关MPS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发现,针对MTrPs的治疗是缓解疼痛的关键,激痛点注射因操作简单和疗效显著的优势被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激痛点注射治疗MPS中常用的注射物质,并就其注射方案、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激痛点 激痛点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