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i对复合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复合凝胶材料的水化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文彬 许晔 +4 位作者 李中林 彭彪 王露森 王胜杰 李义兵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C-S-H等胶凝产物是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来源,胶凝产物主要由钙、硅和铝元素组成,钙、硅元素的比例直接影响胶凝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以脱硫石膏、粉煤灰和高炉矿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探究不同Ca/Si(0.9~1.3)对脱硫石膏-... C-S-H等胶凝产物是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来源,胶凝产物主要由钙、硅和铝元素组成,钙、硅元素的比例直接影响胶凝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以脱硫石膏、粉煤灰和高炉矿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探究不同Ca/Si(0.9~1.3)对脱硫石膏-粉煤灰-高炉矿粉三元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而后采用XRD、SEM、EDS、FTIR、TG等微观结构表征,测试分析了不同Ca/Si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结果表明,最佳Ca/Si=1.1的条件下,采用SiO_(2)/Na_(2)O=1、水玻璃用量10%、水胶比0.5时,固化28 d后抗压强度达到62.2 MPa,且胶凝材料中As、Pb、Cd、Cr、Ni、Zn的浸出浓度均符合国家Ⅳ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合适的Ca/Si可充分促进内部钙、硅、铝元素的水化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凝结时间,提高流动度,给予足够时间以促进硅酸盐、铝硅酸盐与钙的充分反应,生成足够足量的胶凝产物,提高材料致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i 复合胶凝材料 碱激发 水化机理 毒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2
作者 吴春燕 蒙建成 +3 位作者 翁艳英 蔡敏 原小龙 吴佳乐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7-83,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研究提取绿原酸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5...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研究提取绿原酸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5 mL/g、超声时间40 min、pH值4、酶用量0.32%、乙醇体积分数64%、超声功率400 W、超声温度63℃,在此条件下野菊花绿原酸得率为3.803%。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野菊花绿原酸提取液的质量浓度为12 mg/L时,野菊花绿原酸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1.2%、87.7%、93.7%、85.3%,对各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168、1.916、1.892、6.372 mg/L。研究表明,试验提取的野菊花绿原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 绿原酸 抗氧化活性 超声波 果胶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及动力学、抗氧化活性研究
3
作者 吴春燕 蒙建成 +3 位作者 翁艳英 蔡敏 黄莹莹 徐英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7-85,共9页
试验旨在优化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并进行动力学、抗氧化活性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DES)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DES为氯化胆碱-尿素(浓度比为1∶2),... 试验旨在优化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并进行动力学、抗氧化活性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DES)提取野菊花中绿原酸。结果表明,野菊花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DES为氯化胆碱-尿素(浓度比为1∶2),DES含水量31%,液料比37∶1 mL/g,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70 min,超声功率400 W,在此条件下野菊花绿原酸得率为(32.992±0.983)mg/g;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建立野菊花绿原酸提取动力学模型,试验数据的线性回归R2均大于0.9,线性拟合好,提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速率常数k为0.04152~0.05909/min,活化能为1.0737×10^(4)J/mol,随着温度的升高,速率常数、扩散系数增大,有利于野菊花绿原酸的提取;野菊花绿原酸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0.19、13.08μg/mL,当野菊花绿原酸浓度为23μg/mL时,铁离子还原能力为4.51 mmol Fe^(2+),表明野菊花绿原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添加于饲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 绿原酸 低共熔溶剂 动力学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砷酸钙晶型演变影响和砷溶出研究
4
作者 李中林 彭彪 +4 位作者 许晔 罗文彬 王露森 王胜杰 李义兵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72,179,共6页
考察了砷酸钙热处理过程中焙烧温度和升温速率对砷酸钙晶型转化的影响,使用强酸(硫酸、硝酸、盐酸、王水)对热处理后的砷酸钙进行浸出,研究了砷酸钙晶型转变程度与砷浸出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焙烧过程中砷酸钙发生明显晶型转变,且焙... 考察了砷酸钙热处理过程中焙烧温度和升温速率对砷酸钙晶型转化的影响,使用强酸(硫酸、硝酸、盐酸、王水)对热处理后的砷酸钙进行浸出,研究了砷酸钙晶型转变程度与砷浸出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焙烧过程中砷酸钙发生明显晶型转变,且焙烧温度越高,砷酸钙晶型转变程度越高;对热处理后砷酸钙进行酸浸,砷浸出量随着焙烧温度升高而减少;砷酸钙经500℃焙烧后,酸浸液中砷含量符合GB 5085.3—2007标准要求,砷酸钙经900℃及以上温度焙烧后浸出液中砷含量满足GB 3838—2002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酸钙 热处理 晶型转变 砷溶出 焙烧 固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改性PCL-PEG-PCL复合材料制备及吸附结晶紫研究
5
作者 蔡杰慧 陈文静 +1 位作者 杨英全 王胜杰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98,共7页
以熔融开环法制得PCL-PEG-PCL共聚物为网络框架,膨润土为吸附单元,以溶剂挥发法联合物理包载法制备膨润土改性PCL-PEG-PCL复合材料,研究其对结晶紫吸附效果,阐述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EG6000质量9.3033 g、膨润土质量8.006 4 g、染料浓... 以熔融开环法制得PCL-PEG-PCL共聚物为网络框架,膨润土为吸附单元,以溶剂挥发法联合物理包载法制备膨润土改性PCL-PEG-PCL复合材料,研究其对结晶紫吸附效果,阐述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EG6000质量9.3033 g、膨润土质量8.006 4 g、染料浓度500 mg/L、固液比0.7 g/L,在303 K吸附240 min后复合材料吸附量为527 mg/g;经过五次吸附-脱附后,其吸附效率仍有87%;复合材料吸附结晶紫染料符合伪二级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伊始以液膜扩散为主,吸附后期以颗粒内扩散为主;FT-IR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成功吸附结晶紫;SEM-EDS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表面粗糙并有一定孔隙结构,且成功吸附结晶紫;XRD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晶型稳定;TGA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膨润土改性PCL-PEG-PCL复合材料能吸附结晶紫染料废水,在污水治理方面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PCL-PEG-PCL 结晶紫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柏叶精油提取及其抑菌效果研究
6
作者 韦宗辰 王胜杰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2期18-20,共3页
侧柏是我国特有树种,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以侧柏叶为原材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对侧柏叶精油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侧柏叶精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出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33个化学成份。采用滤纸扩散法和梯度稀释... 侧柏是我国特有树种,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以侧柏叶为原材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对侧柏叶精油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侧柏叶精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出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33个化学成份。采用滤纸扩散法和梯度稀释法分别测试了侧柏叶精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侧柏叶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比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达到了19.76 mm,最小杀菌浓度为1.16 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为6.54 mm,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76.51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精油 抑菌 化学成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条件对合成绿铜锌矿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邱诗铭 蒙建成 +2 位作者 王胜杰 黄莹莹 黄智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5,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绿铜锌矿晶体,考察了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铜锌摩尔比和铜离子浓度对绿铜锌矿晶体合成的影响。利用化学吸附、BET、扫描电镜和XRD对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和铜离子浓度对合成绿铜锌矿晶体的物...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绿铜锌矿晶体,考察了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铜锌摩尔比和铜离子浓度对绿铜锌矿晶体合成的影响。利用化学吸附、BET、扫描电镜和XRD对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沉淀剂质量浓度、真空度和铜离子浓度对合成绿铜锌矿晶体的物相影响较小,铜锌摩尔比对物相的组成影响较大,制备得到的晶体主要为棒状或块状的孔雀石和针状的绿铜锌矿,所制备的晶体为介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体 真空度 共沉淀 绿铜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氨法制备绿铜锌矿晶体的工艺研究
8
作者 邱诗铭 闫冠杰 +1 位作者 李春流 王胜杰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1-706,共6页
本文以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锌和浓氨水为原料,采用蒸氨法合成绿铜锌矿。通过XRD、TGA、SEM-Mapping、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工艺条件对绿铜锌矿晶体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铜浓度为120 g/L,铜锌摩尔比分别为3∶2、1∶1、2∶3时,沉淀... 本文以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锌和浓氨水为原料,采用蒸氨法合成绿铜锌矿。通过XRD、TGA、SEM-Mapping、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工艺条件对绿铜锌矿晶体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铜浓度为120 g/L,铜锌摩尔比分别为3∶2、1∶1、2∶3时,沉淀产物中的晶体由绿铜锌矿与孔雀石组成,且孔雀石数量随铜锌摩尔比的降低而减少。当铜锌摩尔比为2∶3,铜浓度由120 g/L降低至80 g/L时,孔雀石晶体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在铜锌摩尔比为2∶3,铜浓度为80 g/L的条件下,沉淀得到单一物相的绿铜锌矿晶体,为蒸氨法控制合成绿铜锌矿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氨法 工艺条件 绿铜锌矿 孔雀石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粘结剂对涂碳铝箔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韦宗辰 王胜杰 邱诗铭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91-1999,共9页
研究了不同粘结剂对涂碳铝箔导电性能和粘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粘结剂BS07(乳化剂含量6%)和CN07(乳化剂含量5%)的溶胀效果较好,其中粘结剂CN07的pH值更高,较好地改善了浆料稳定性。此外,粘结剂BP07(乳化剂含量8%)和CN07制作的涂... 研究了不同粘结剂对涂碳铝箔导电性能和粘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粘结剂BS07(乳化剂含量6%)和CN07(乳化剂含量5%)的溶胀效果较好,其中粘结剂CN07的pH值更高,较好地改善了浆料稳定性。此外,粘结剂BP07(乳化剂含量8%)和CN07制作的涂碳铝箔剥离强度较好,更有利于磷酸铁锂涂层的吸附。而粘结剂CE07(乳化剂含量3%)配制的浆料稳定性较差。使用粘结剂CN07制作的涂碳铝箔面电阻更低,有利于降低电池极片的内阻。耐溶剂测试表明,各涂碳铝箔的耐电解液擦拭、耐电解液浸泡性能以及耐N-甲基吡咯烷酮(NMP)擦拭性能良好。外观测试表明,使用CN07粘结剂的涂碳铝箔涂层较均匀、细腻。粘结剂含量过高可能导致材料结构变得紧密,影响活性材料的利用率,增大电极电阻,从而影响电池的导电性能。但粘结剂含量过低可能会导致电极结构松散,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同时可能导致电极脱落或损坏。CN07制备的电池容量最高且稳定。综上所述,使用粘结剂CN07的涂碳铝箔综合性能最佳,较好地改善了涂碳铝箔的导电性能和涂层的粘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碳铝箔 粘结剂 性能对比 导电浆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乙炔炭黑对涂炭铝箔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韦宗辰 王胜杰 邱诗铭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94-1799,共6页
采用三种不同的乙炔炭黑为原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BET)、激光粒度仪等对乙炔炭黑进行表征与分析。测试加入不同乙炔炭黑的浆料的稳定性和粘度变化,通过凹版涂布工序制得涂炭铝箔并进行电性能测试分析,评估三种乙炔... 采用三种不同的乙炔炭黑为原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BET)、激光粒度仪等对乙炔炭黑进行表征与分析。测试加入不同乙炔炭黑的浆料的稳定性和粘度变化,通过凹版涂布工序制得涂炭铝箔并进行电性能测试分析,评估三种乙炔炭黑对涂炭铝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所用的乙炔炭黑颗粒团聚粒度分布在8μm左右,比表面积约为60 m^(2)/g,SP-009和Li-2060表面粗糙,具有蓬松的孔状结构,有利于活性物质嵌入,增大活性物质与箔材的接触面积。配制成浆料后,SP-009在三者中沉降最少,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SP-009的涂炭铝箔电阻率最小且较为集中,均值为1.95 mΩ,电阻越小,性能最优。将三者制成的电池循环性能进行对比,SP-009的电池经过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最高,为84.46%。SP-009乙炔炭黑性能较好,提高了浆料的稳定性和涂炭铝箔的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炭黑 导电性 涂炭铝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原位构建LiAlF_(4)膜层改善高镍三元LiNi_(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
11
作者 蔡敏 余金连 +1 位作者 侯桂婷 刘继林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通过球磨和低温煅烧处理LiNi_(0.6)Co_(0.2)Mn_(0.2)O_(2)(NCM)表面的残锂,提出原位构建一层均匀LiAlF_(4)(LAF)包覆层的策略,达到提高NCM表面稳定性,抑制其与电解液副反应的目的。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 通过球磨和低温煅烧处理LiNi_(0.6)Co_(0.2)Mn_(0.2)O_(2)(NCM)表面的残锂,提出原位构建一层均匀LiAlF_(4)(LAF)包覆层的策略,达到提高NCM表面稳定性,抑制其与电解液副反应的目的。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表征手段研究复合材料改性前后的组成、结构与形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NCM@LAF微球表面出现一层均匀的无定形LiAlF_(4)包覆层,包覆层的存在能够减少表面残锂的产生,提高电极和电解质界面稳定性;改性后的复合材料(NCM@LAF)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4.5 V的高截止电压下,NCM@LAF在1 C下经过300次循环后的比容量为168.8 mAh/g,容量保持率高达90.0%,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原始NCM样品的容量保持率仅为64.8%,当电流密度增加至3 C时,容量保持率仍高达83.4%;此外,NCM@LAF样品在10 C下仍然能发挥出156.4 mAh/g的高比容量,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本研究为改善高镍三元材料的层状结构不稳定特性探索出一种新方法,拓宽了其应用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商业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镍三元材料 表面包覆 LiAlF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