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现状及转型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峻锐 石元值 +4 位作者 胡钧铭 韦翔华 张俊辉 郑富海 索广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24-1231,共8页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产业政策,并依据相关典型文献及科技成果,剖析区域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提供理论思考。茶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乡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尽管广西茶园面积、茶产量呈逐年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但广西茶科技在茶产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引育等方面落后产茶大省;并从植茶规模、茶品牌价值、茶科技文献、茶科技奖项等方面探讨了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挖掘区域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构建茶产业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强化知名茶品牌建设与管理、统筹“三茶”深度融合态势、优化高端茶学人才引育机制,促进茶科技统筹布局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在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广西茶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支撑 科技转型 茶产业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碳汇核算及价值实现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春艳 胡钧铭 +3 位作者 韦翔华 郑富海 张俊辉 韦彬彬 《中国茶叶》 2025年第5期16-23,共8页
茶园碳汇对生态系统和区域环境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其生态产品价值化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碳汇文献,并结合课题组研究基础,从碳汇核算方法和价值实现途径分析茶园碳汇,梳理茶园碳汇核算、认证及市场交易... 茶园碳汇对生态系统和区域环境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其生态产品价值化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碳汇文献,并结合课题组研究基础,从碳汇核算方法和价值实现途径分析茶园碳汇,梳理茶园碳汇核算、认证及市场交易等内容。结果发现,茶园土壤和覆盖物是关键碳库,种植模式影响碳汇水平,而核算方法对碳汇精度和市场交易有重要作用。当前茶园碳汇交易面临市场结构失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建议根据区域差异建立综合核算体系,并通过公平交易平台、合理定价和政策支持,促进茶园碳汇市场建设和茶产业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碳汇市场 碳汇价值 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坡地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及评价
3
作者 彭嘉宇 陈开骥 +3 位作者 区惠平 雷秋良 周柳强 黄金生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15,共8页
为了解不同坡位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以期指导坡地芒果园科学施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于2021年,采用网格布点法,分别采集田东县芒果产区21个坡上、21个坡中和35个坡下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为了解不同坡位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以期指导坡地芒果园科学施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于2021年,采用网格布点法,分别采集田东县芒果产区21个坡上、21个坡中和35个坡下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并运用相关分析、隶属度函数法和土壤肥力指数法评价不同坡位果园土壤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坡上果园土壤p H以弱酸性为主,坡中和坡下酸性土壤增加。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以中下水平为主,全氮含量以中上水平为主,土壤全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极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磷平均含量以及N/P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随着坡位的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趋于变高。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含量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显示,坡上和坡中土壤为低肥力土壤,坡下土壤为中等肥力土壤。综合考虑不同坡位的肥力状况来优化坡地芒果园化肥投入的空间配置,有助于提升芒果园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坡地 芒果园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典型母质发育土壤硒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潘丽萍 江泽普 +4 位作者 廖青 陈锦平 黄太庆 刘永贤 邢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502,共8页
为探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硒素特征及理化性质对硒有效性的影响,以广西典型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硒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并利用AMOS路径分析模型及土壤培养试验,量化了不同因子对不同母质土壤有效硒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硒素特征及理化性质对硒有效性的影响,以广西典型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硒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并利用AMOS路径分析模型及土壤培养试验,量化了不同因子对不同母质土壤有效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总硒含量均高于0.4 mg/kg,其中以花岗岩母质土壤总硒含量最高,以砂页岩母质土壤有效硒含量最高,且变幅最大。土壤硒形态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不同形态硒含量由高到低均表现为:残渣态硒>有机结合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交换态硒>可溶态硒。AMOS路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不同母质土壤硒形态分配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全磷、有机质和pH,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土壤中的全氮及砂页岩母质土壤中的速效氮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利用贡献较大的理化因子开展土壤培养试验,外源理化因子添加后均在一定的时间及剂量条件下出现土壤有效硒含量最大值,且不同母质土壤获得的最佳因子条件不同。因此,不同土壤母质因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其硒形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理化因子作用于土壤后,土壤硒会因土壤环境的变化而重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 不同母质 土壤硒 有效硒 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Cd污染稻田生物炭生态原位钝化及Cd形态转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蒋鑫 林大松 +5 位作者 胡钧铭 李婷婷 刘顺翱 吴昊 韦翔华 赵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0-1016,共7页
为探究生物炭对矿区Cd污染稻田土壤原位钝化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稻田土壤Cd污染修复试验,设置海泡石(BC1)、生物炭(BC2)、空白对照(BC3)3种处理。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研究水稻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明确其对水稻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 为探究生物炭对矿区Cd污染稻田土壤原位钝化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稻田土壤Cd污染修复试验,设置海泡石(BC1)、生物炭(BC2)、空白对照(BC3)3种处理。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研究水稻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明确其对水稻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和土壤Cd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影响矿区Cd污染稻田水稻根际土壤Cd形态比率。生物炭改变稻田土壤中Cd形态,明显提高土壤中残渣态Cd含量占比,提高幅度达27.84%,利于其他形态Cd向更稳定的残渣态转变。生物炭改变矿区Cd污染稻田水稻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与空白对照相比,生物炭使水稻收获期的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降低了40.90%,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降低了9.53%;海泡石处理的土壤Cd生物有效性比生物炭处理的土壤Cd生物有效性降低了83.90%,海泡石处理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比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了7.73%。生物炭可提升矿区Cd污染稻田土壤质量。生物炭改善了水稻土壤质量;与空白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6.7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升高了8.44%,土壤pH值提升了7.44%;与海泡石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9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升高了9.22%,土壤pH值降低了13.33%。研究表明,生物炭原位钝化能有效降低矿区Cd污染稻田土壤Cd生物有效性,提升生态修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污染稻田 原位钝化 Cd形态转化 生物炭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质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马占龙 肖雁 +4 位作者 黄娟 韦慧 杨钙仁 何铁光 邓羽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6-604,共9页
为研究电解质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取广西南宁马山县3种土地利用石灰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在不同浓度(0、0.05、0.10、0.20、0.50、1.00 mol/L)电解质(NaCl、KCl、MgCl_(2))溶液中的稳定性和破碎过程。结果表... 为研究电解质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取广西南宁马山县3种土地利用石灰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在不同浓度(0、0.05、0.10、0.20、0.50、1.00 mol/L)电解质(NaCl、KCl、MgCl_(2))溶液中的稳定性和破碎过程。结果表明:(1)随着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团聚体粒径分布中3~5 mm的粒径组分减少,<0.25 mm粒径组分增加,电解质浓度>0.10 mol/L后团聚体稳定性缓慢降低,不同电解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表现为:NaCl>KCl>MgCl_(2)。(2)在破碎试验中的第1 min内大部分团聚体产生破碎,电解质溶液中的团聚体破碎速率明显快于纯水中。(3)基于MWD值引入的“团聚体动态稳定指数”研究表明,土壤团聚体在受电解质干扰下动态稳定性高低在不同用地类型中依次表现为:柑橘园、桉树林、坡耕地。综上,电解质显著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且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逐渐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质 团聚体稳定性 石灰土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