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沿海沙质环境中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
1
作者 李朗 黄雨洋 +1 位作者 农群专 赖俊翔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2,共6页
本文报道了采自广西沿海沙质环境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门植物,分别为沃氏海生双眉藻(Halamphora woelfeliae Stachura-Suchoples,Enke,Schlie,Schaub,Karsten&R.Jahn)、履沙盘藻(Psammodiscus calceatus Tsuy.Watanabe,Nagumo&Ji... 本文报道了采自广西沿海沙质环境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门植物,分别为沃氏海生双眉藻(Halamphora woelfeliae Stachura-Suchoples,Enke,Schlie,Schaub,Karsten&R.Jahn)、履沙盘藻(Psammodiscus calceatus Tsuy.Watanabe,Nagumo&Ji.Tanaka)和颗粒爱氏藻(Ehrenbergiulva granulosa(Grunow)A.Witkowski,Lange-Bertalot&Metzeltin)。对3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丰富了我国海洋硅藻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新记录 广西 沙质环境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磨损性能及海洋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子豪 付俊伟 +1 位作者 冯勇 赵茂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5-826,共22页
海洋工程设施及装备受到海浪的冲刷磨损,以及微生物和海水中溶解物的腐蚀,使用年限大大缩短。高熵合金突破了传统合金设计理念,其独特的多元素固溶体结构展现出优异的磨损性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在海洋工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 海洋工程设施及装备受到海浪的冲刷磨损,以及微生物和海水中溶解物的腐蚀,使用年限大大缩短。高熵合金突破了传统合金设计理念,其独特的多元素固溶体结构展现出优异的磨损性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在海洋工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高熵合金的磨损性能及其在海洋环境中腐蚀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高熵合金的基本特性,讨论了磨损性能及提高磨损性能的方法。随后分析了高熵合金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简要讨论了合金元素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微生物腐蚀现象,介绍了海洋微生物对合金腐蚀的机理。最后,总结了当前高熵合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熵合金在海洋工程中未来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磨损性能 耐腐蚀性 海洋环境 微生物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系铝合金应力腐蚀开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唐景增 付俊伟 赵茂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7-851,共25页
7系铝合金凭借密度小、可加工性好、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导热/电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制造业中。然而,7系铝合金的应力腐蚀开裂大大缩短了其服役寿命。应力腐蚀机理主要是阳极溶解和氢致开裂,且一般是两种机理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7系铝合金凭借密度小、可加工性好、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导热/电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制造业中。然而,7系铝合金的应力腐蚀开裂大大缩短了其服役寿命。应力腐蚀机理主要是阳极溶解和氢致开裂,且一般是两种机理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影响因素包括合金元素、热处理工艺、环境因素和应力因素,利用恰当的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7系铝合金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本文综述了7系铝合金应力腐蚀开裂的腐蚀机理、影响因素和研究展望,指出了7系铝合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结合、探究新型防腐工艺和对原子尺度/纳米级的研究,可对应力腐蚀开裂的研究起到预测和提高效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系铝合金 应力腐蚀开裂 氢致开裂 合金化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铁山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丽婷 赖俊翔 +2 位作者 张荣灿 蒙贝君 许铭本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5期586-598,共13页
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9月(秋季)在北海铁山港海域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了24个站的样品,进行了种类鉴定、密度、生物量、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和沉积物质量分析。绘制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大型底栖动... 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9月(秋季)在北海铁山港海域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了24个站的样品,进行了种类鉴定、密度、生物量、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和沉积物质量分析。绘制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大型底栖动物受干扰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环节动物19种,节肢动物11种,软体动物6种,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各2种,纽形动物和刺胞动物各1种。平均密度为14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6.95 g·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春季和秋季香农-维纳指数H'平均值分别1.73为和1.25。沉积物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ABC曲线结果显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除了F06号站受到中度干扰外,其他站位未受到干扰;秋季所有站位都未受到干扰。总体来看,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较好。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分析表明,春、秋航次各站位的群落相似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山港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ABC曲线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刀藻属与伪镰刀藻属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5
作者 农群专 李朗 +2 位作者 高亚辉 陈长平 赖俊翔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hyalina(Takano)Gómez,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藻属 伪镰刀藻属 超微结构 顶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荣灿 覃仙玲 +5 位作者 李煜铭 陆家昌 雷富 庄军莲 赖俊翔 许铭本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66,共8页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为微塑料和致灾赤潮藻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以f/2培养基为培养介质、初始密度为2000 mL^(-1)的球形棕囊藻藻...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为微塑料和致灾赤潮藻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以f/2培养基为培养介质、初始密度为2000 mL^(-1)的球形棕囊藻藻液中添加小粒径(直径0.1、1.0μm)及大粒径(直径10.0、100.0、1000.0μm)聚苯乙烯微塑料,扩大培养30 d,分析不同粒径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密度、囊体数量、囊体直径以及囊体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大粒径微塑料的抑制作用较强,10.0μm组和1000.0μm组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9.3%及99.2%。微塑料可使实验组囊体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粒径微塑料对囊体数量的抑制率均在94.0%以上,并延缓囊体的形成时间。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的增大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大粒径微塑料对囊体直径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2633.4%(30 d)、2515.1%(27 d)及1868.2%(27 d)。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小粒径微塑料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大粒径微塑料,培养至30 d,0.1、1.0μm组囊体单细胞密度增长率已分别达到52249.4%、47666.3%。【结论】聚苯乙烯塑料微球可抑制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生长,延迟球形棕囊藻形成囊体的时间,减少囊体数量,增加囊体直径,增加囊体细胞密度。大粒径(10.0、100.0、1000.0μm)微塑料对游离单细胞密度、囊体数量、囊体直径影响较大,而小粒径(0.1、1.0μm)微塑料则对囊体细胞的生长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生长 囊体 微塑料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旭佳 何绪刚 +4 位作者 赖俊翔 黄国强 侯杰 熊向英 刘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6,共12页
为探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水域环境修复作用,本文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情况。实验设计0、10、20、30、35盐度梯度,海马齿水培时间82 d,然后测定植株干重、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积... 为探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水域环境修复作用,本文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情况。实验设计0、10、20、30、35盐度梯度,海马齿水培时间82 d,然后测定植株干重、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后在抑菌与不抑菌条件下研究海马齿根际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无机磷(PO4_(3)^(-))以及色氨酸(Trp)吸收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盐度10条件下海马齿植株干重、有机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高,有机碳、有机氮与有机磷积累速率分别为(5.572±1.611)、(0.313±0.058)、(0.057±0.013)mg/(d·ind.),而高盐环境35盐度条件下对海马齿生长造成一定胁迫。盐度0~35范围,海马齿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不同盐度抑菌培养条件下,色氨酸与无机氮共存时均能被能被海马齿利用,色氨酸利用量远高于硝态氮、铵态氮;不抑菌条件下铵态氮则表现出增加的结果。海马齿作用在盐度10条件下对色氨酸利用量最高,第1、3、5d分别为(3.33±1.68)、(6.84±2.57)、(12.67±2.54) mg。文章结果为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域环境修复应用以及移除养殖水体营养含量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海马齿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对织锦巴非蛤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8
作者 熊向英 曾梦清 陈瑞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280,共8页
【目的】明确抗菌药物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对织锦巴非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织锦巴非蛤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10.0 mg/L盐酸多西环素和10.0 mg/L恩诺沙星浸泡织锦巴非蛤1 d后,采用PacBio高通量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技... 【目的】明确抗菌药物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对织锦巴非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织锦巴非蛤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10.0 mg/L盐酸多西环素和10.0 mg/L恩诺沙星浸泡织锦巴非蛤1 d后,采用PacBio高通量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处理组织锦巴非蛤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CK)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分类水平,织锦巴非蛤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同时弯曲杆菌门(Campylobacter)在2种抗菌药物处理组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在属分类水平,CK的主要优势菌属为Malaciobacter、粉色海生菌属(Roseimarinus)、Poseidonibacter和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盐酸多西环素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Rubritalea和科尔韦尔氏菌属(Colwellia),恩诺沙星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Aurantivirga和假浅黄色杆菌(Pseudofulvibacter),3个处理组织锦巴非蛤肠道菌群中的主要优势菌属均不同;2种抗菌药物处理可使织锦巴非蛤肠道中Malaciobacter、粉色海生菌、Poseidonibacter和Halarc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结论】10.0 mg/L盐酸多西环素和10.0 mg/L恩诺沙星曝露对织锦巴非蛤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使其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同时,织锦巴非蛤肠道中某些有害菌的相对丰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肠道微生物 盐酸多西环素 恩诺沙星 PacBio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冷源取水海域浮游生物量季节变化——以FCG核电厂为例
9
作者 谭小文 许铭本 +2 位作者 赖俊翔 马青龙 易良彬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4期135-139,共5页
当前,滨海核电厂冷源安全事件频发引起多方关注,加强冷源监测预警能力势在必行。在FCG核电厂冷源取水海域,于2023年冬季至2024年秋季间开展航次调查,针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海水物理因子进行取样分析;冬季(10-12月份)的海洋浮游生物量最高... 当前,滨海核电厂冷源安全事件频发引起多方关注,加强冷源监测预警能力势在必行。在FCG核电厂冷源取水海域,于2023年冬季至2024年秋季间开展航次调查,针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海水物理因子进行取样分析;冬季(10-12月份)的海洋浮游生物量最高,平均值达到350.68 mg/m^(3);夏季(4-6月份)最低,平均值仅为146.82 mg/m^(3);通过对海水物理因子,包括温度(Tem)、盐度(S)、浊度(NTU)和溶解氧(DO)与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效应进行广义加性模型建模分析(P<0.001),发现温度和溶解氧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盐度和浊度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无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为滨海核电厂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 冷源 海域监测 浮游动物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