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四个产地八角品种类型及优树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1
作者 曾祥艳 杨卓颖 +3 位作者 王坤 陈金艳 梁文汇 黄开顺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91-1701,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探明广西八角不同品种类型的分布并挖掘优良种质,该研究对4个不同产地的八角进行调查,并对初步筛选出的36株优树叶片及果实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淡红花八角和红花八角两种类型的八角占比之和超过了90%,黄花类型缺失,果... 为了进一步探明广西八角不同品种类型的分布并挖掘优良种质,该研究对4个不同产地的八角进行调查,并对初步筛选出的36株优树叶片及果实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淡红花八角和红花八角两种类型的八角占比之和超过了90%,黄花类型缺失,果实果瓣有6~13瓣,但以8瓣为主,整株果实果瓣数一致的仅有8瓣及13瓣。(2)初选优树单株间鲜果重、鲜果含油率、果柄长的变异系数(CV)均超过20%,反式茴香脑含量的CV最小,为5.44%,4个产地的叶形指数、叶片厚度、鲜果含油率存在显著性差异。(3)叶片厚度、鲜叶重与鲜果宽、鲜果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7个主要性状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花色与果实的主要性状相关性不显著。(4)上林单株(SL5)单独聚为一类,其他单株未按地域聚类。综上认为,淡红花八角和红花八角是广西八角的两个主要品种类型,八角果瓣数6~13均为正常果实,8瓣为常见类型;初选优树各性状变异丰富度较高,鲜果重和鲜果含油率这两个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潜力较大;相对湿度对八角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叶片厚实的植株出现大果的概率更高,花色与果实品质无明显关联;聚类分析表明各产地植株性状遗传分化比较大,亲缘关系比较复杂,可能跟人工栽培方式和植物本身遗传特性有关。该研究为八角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的八角育种和栽培提供了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品种类型 叶片 果实 性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健康背景下基于公众认知的广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
作者 唐庆 谈思仪 +3 位作者 倪莉 杨丽萍 曾怡嘉 李周澧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37-445,共9页
随公众健康意识增强,森林康养产业逐渐兴起。为促进广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广西生态资源优势,结合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公众对森林康养了解程度和参与意愿及影响公众参与森林康养活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公众对森... 随公众健康意识增强,森林康养产业逐渐兴起。为促进广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广西生态资源优势,结合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公众对森林康养了解程度和参与意愿及影响公众参与森林康养活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公众对森林康养了解程度较低,但参与意愿较强;倾向于回归自然的森林康养环境;对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完善有较高期待;关注森林康养产品的多样性和价格合理性及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能力。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生态筑基与可持续利用、精准化产品创新与场景构建、品牌塑造与市场培育、基础设施提质与服务网络构建和专业化人才培育与职业体系构建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公众认知 发展路径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3
作者 王浏浏 刘晓玲 +2 位作者 陈桂丹 黄腾华 陈松武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4,共6页
油茶果壳和油茶饼粕是油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如剩余物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总结了油茶果壳和油茶饼粕的主要成分,并对其在制备生物质材料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油茶果壳可作为吸附材料、生物质复合材... 油茶果壳和油茶饼粕是油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如剩余物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总结了油茶果壳和油茶饼粕的主要成分,并对其在制备生物质材料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油茶果壳可作为吸附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电极材料等进行应用,油茶饼粕可作为胶黏材料、清洁材料等进行应用。油茶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利用有助于未来油茶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对油茶副产品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壳 油茶饼粕 主要成分 利用 生物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与叶片生理特性分析
4
作者 黄丽芸 贲柳玲 +4 位作者 蒋国秀 尹冬勋 黄晓露 廖健明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62-269,共8页
为给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和林下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探析林下环境中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鳞茎淀粉、糖和纤维等营养成分及总黄酮、... 为给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和林下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探析林下环境中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鳞茎淀粉、糖和纤维等营养成分及总黄酮、总酚和秋水仙碱等活性成分含量及叶片生理特性,并对鳞茎主要成分与叶片生理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影响鳞茎主要成分含量的生理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营养和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大坪江(DPJ)种源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均最高,坪江河(PJH)种源直链淀粉、还原糖和秋水仙碱含量均最高,猫儿山(MES)种源粗纤维、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临桂黄沙(LGHS)种源总糖含量最高。不同种源大百合叶片生理特性也存在差异;其中,坪江河种源最大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光补偿点最低,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较高。鳞茎主要成分含量与叶片生理特性关系密切;较高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可促进鳞茎直链淀粉累积;叶片光饱和点越高,鳞茎支链淀粉累积越多;较高的叶片叶绿素比值有利于鳞茎总黄酮积累;较高的叶片SOD和POD活性均有利于鳞茎秋水仙碱积累;叶片PPO活性增加加速鳞茎总黄酮和总酚分解。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通过调控叶片净光合速率等生理特性形成不同品质鳞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特性 鳞茎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种源 大百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池地区9个薄壳山核桃品种引种评价
5
作者 温建湖 黄丽芸 +4 位作者 韦洁琼 谢代祖 黄晓露 赵志珩 廖健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的优良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品种,以引种至河池市大山塘林场的9个7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为材料,测定坚果产量和表型性状及核仁营养成分等指标;选取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品种进行综合...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的优良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品种,以引种至河池市大山塘林场的9个7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为材料,测定坚果产量和表型性状及核仁营养成分等指标;选取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坚果产量变异系数最大(82.30%);9个品种单株坚果产量为0.08~2.03 kg,‘波尼’单株坚果产量最高;‘亚林13号’单株出籽率最高(44.90%)。‘萨波’坚果最重(8.20 g),‘亚林13号’核仁最重(4.47 g),‘波尼’出仁率最高(58.54%)。9个品种核仁脂肪含量为422.62~742.31 mg/g;脂肪酸中,油酸含量均最高,占脂肪酸含量的64.92%~74.54%;‘莫汉克’核仁脂肪和油酸含量均最高。‘茅山1号’核仁总糖含量最高(88.51 mg/g),‘马罕’核仁蛋白质含量最高(118.64 mg/g),‘波尼’核仁单宁含量最低(2.80 mg/g)。对不同品种的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为‘莫汉克‘’波尼’和‘亚林13号’,可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 坚果品质 经济性状 薄壳山核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野生植物1个新记录属和7个新记录种
6
作者 李健玲 黄红宝 +2 位作者 梁圣华 周寒茜 蒋日红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61-466,共6页
该文报道广西野生植物1个新记录属和7个新记录种,其中,裂禾蕨(Tomophyllum donianum)、海南垂穗石松(Palhinhaea hainanensis)、鄂西清风藤(Sabia campanulata subsp.ritchieae)、西南银莲花(Anemone davidii)、大钟杜鹃(Rhododendron r... 该文报道广西野生植物1个新记录属和7个新记录种,其中,裂禾蕨(Tomophyllum donianum)、海南垂穗石松(Palhinhaea hainanensis)、鄂西清风藤(Sabia campanulata subsp.ritchieae)、西南银莲花(Anemone davidii)、大钟杜鹃(Rhododendron ririei)和细齿稠李(Prunus obtusata)均为本土野生植物,欧洲猫耳菊(Hypochaeris radicata)为外来植物。裂禾蕨属(Tomophyllum)为广西新记录属。该文提供这些植物形态识别特征和彩色照片,并列出其标本(照片)引证和地理分布。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植物标本室(GXF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本土野生植物 新记录属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林下经济模式调研及建议 被引量:6
7
作者 梁文汇 赵志珩 +1 位作者 曾祥艳 李开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65-167,共3页
近年来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果,各地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林下经济典型。为了更好地开发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文章对广西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开展了系统调研总结,找出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提出林下... 近年来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果,各地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林下经济典型。为了更好地开发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文章对广西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开展了系统调研总结,找出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提出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各地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模式 典型 建议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油茶物种花蕊花蜜糖含量分析
8
作者 谷瑶 杨漓 +1 位作者 李桂珍 马锦林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89-294,共6页
油茶(Camellia)为异花虫媒授粉树种,自花授粉基本不育,结果依赖传粉者。为探讨油茶花蕊花蜜中的糖含量与蜜蜂访花的关系,以陆川油茶(C.vietnamensis)、广宁红花油茶(C.semiserrata)、普通油茶(C.oleifera)和香花油茶(C.osmantha)盛开期... 油茶(Camellia)为异花虫媒授粉树种,自花授粉基本不育,结果依赖传粉者。为探讨油茶花蕊花蜜中的糖含量与蜜蜂访花的关系,以陆川油茶(C.vietnamensis)、广宁红花油茶(C.semiserrata)、普通油茶(C.oleifera)和香花油茶(C.osmantha)盛开期的花朵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不同油茶物种花蕊花蜜中的糖类(半乳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和阿拉伯糖)含量。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可有效、准确地对油茶花蕊花蜜中的糖含量进行分析;不同油茶物种花蕊花蜜中的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均以果糖、蔗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麦芽糖为主,均未检出阿拉伯糖;果糖在各油茶物种花蕊花蜜中的含量均最高。香花油茶花蕊花蜜中的果糖、蔗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麦芽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油茶物种,分别为19.62、8.39、14.79、0.25和0.18 mg/g。香花油茶花蕊花蜜中的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含量高是其吸引中华蜜蜂(Apis cerana)访花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糖类 油茶 花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和果挥发油含量与成分分析
9
作者 秦荣秀 杨卓颖 +3 位作者 温如斯 孟中磊 杨日升 梁忠云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29-635,共7页
为科学开发利用广西八角(Illicium verum)种质资源,筛选优异特色种质材料,采集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和生果,并采用杀青后晒干和直接晒干两种方式处理八角生果,获得八角干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生果和干果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GC... 为科学开发利用广西八角(Illicium verum)种质资源,筛选优异特色种质材料,采集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和生果,并采用杀青后晒干和直接晒干两种方式处理八角生果,获得八角干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生果和干果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GC)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挥发油含量均值为0.47%~0.78%;单株叶挥发油中,反式大茴香脑含量为45.178%~94.778%,龙蒿脑含量为0.121%~45.616%,顺式大茴香脑含量为0.101%~1.460%,大茴香醛含量为0.018%~8.794%。广西不同产地八角生果挥发油含量均值为1.87%~2.09%;单株生果挥发油中,反式大茴香脑含量为41.565%~97.064%,龙蒿脑含量为0.010%~52.700%,顺式大茴香脑含量为0.014%~0.282%,大茴香醛含量为0.006%~5.683%。干燥方式对八角干果挥发油及其特征组分含量有一定影响;不同产地杀青后晒干八角干果挥发油中的反式大茴香脑含量均低于直接晒干八角干果;应控制杀青时间,减少挥发油和反式大茴香脑流失。八角叶和果挥发油及其特征组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可在高产量八角优株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筛选出叶和果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中反式大茴香脑含量高的八角单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含量 成分 气相色谱 八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两种新记录归化植物
10
作者 覃杰 黄海英 +3 位作者 黄红宝 周寒茜 梁圣华 李健玲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94-496,共3页
该文报道广西两种新记录归化植物,分别为细柱西番莲(Passiflora suberos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目前,已在野外发现两种植物种群。两种植物均具有较强的结实和繁育能力,且种群正在壮大。该文还提供识别特征和彩色照片,以便对已... 该文报道广西两种新记录归化植物,分别为细柱西番莲(Passiflora suberos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目前,已在野外发现两种植物种群。两种植物均具有较强的结实和繁育能力,且种群正在壮大。该文还提供识别特征和彩色照片,以便对已归化种群进行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化植物 新记录 细柱西番莲 紫穗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生态经济共赢——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陆宏宙 蒙芳 +4 位作者 韦莹 韩佩海 梁晓静 杨丽萍 桂雪萍 《广西林业科学》 2018年第2期242-246,共5页
林下经济在当今社会得到了重点支持与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出产率,实现长短经营结合,促进林业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共赢。论文主要从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推动广西... 林下经济在当今社会得到了重点支持与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出产率,实现长短经营结合,促进林业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共赢。论文主要从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推动广西林下经济产业总体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生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山茶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
12
作者 韦晓娟 杨卓颖 +4 位作者 张幸 武建云 伍思宇 梁晓静 林茂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3,共11页
为培育出观赏价值高的山茶新品种,开展山茶属植物组内、组间的杂交育种研究,以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 Chang)、红山茶组[Sect.Camellia(L.)Dyer]、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 Sealy)、油茶组(Sect.oleifera Chang)、离生雄蕊组(Sect.... 为培育出观赏价值高的山茶新品种,开展山茶属植物组内、组间的杂交育种研究,以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 Chang)、红山茶组[Sect.Camellia(L.)Dyer]、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 Sealy)、油茶组(Sect.oleifera Chang)、离生雄蕊组(Sect.Corallina Sealy)、越南茶组[Sect.Piquatia(Pierre)Sealy]的部分种及品种共14个,设计42个杂交组合,其中组内杂交8个,组间杂交24个,正反交组合10个。结果表明:42个组合共授粉2016朵,座果274个,座果率为13.6%,收获杂交果72个,结实率为3.57%,种子199粒,获得杂交苗104株,出苗率为52.26%。宛田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获得的杂交苗数量最多,达45株,其次是广宁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得苗14株。多数杂交苗叶片大小、形状、光泽处于父母本的中间性状,远缘杂交获得的杂交幼苗表现出一些可以作为早期鉴别杂交苗真实性的特征;宛田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越南抱茎茶♂、宛田红花油茶♀×普通金花茶♂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好,授粉数量分别为32、30、53,结实率分别为12.5%、10.0%、22.6%,授粉数量越多,结实率则越高,代表性更强。组内杂交、组外远缘杂交均显示宛田红花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不论作为父本或母本开展杂交育种,可育性均较高,是优良的杂交亲本。越南抱茎茶不论作为父本或母本,与金花茶组植物杂交亲和性均较好。普通金花茶、香花油茶在作为父本可育性强,表明普通金花茶和香花油茶则适合作为杂交父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杂交育种 座果率 结实率 可育性 杂交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精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13
作者 杨素华 黎贵卿 +3 位作者 江燕 吴建文 汤星月 关继华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5,共9页
为研究白木香未经发酵直接提取和发酵后提取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特点,以满足特别人群对白木香发酵精油的需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白木香直接提取和白木香发酵后提取精油化学成分种类和组成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白木... 为研究白木香未经发酵直接提取和发酵后提取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特点,以满足特别人群对白木香发酵精油的需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白木香直接提取和白木香发酵后提取精油化学成分种类和组成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白木香直接提取和白木香发酵后提取的精油成分复杂,主要是烯类、醇类、醚类、醛类、酮类、酯类、酚类等物质,说明香气层次丰富。白木香直接提取和发酵后提取的精油共有化合物数量,分别占精油总量的89.96%和82.28%,说明两者具有相似性。白木香发酵后提取比直接提取的精油得率提高了5.70%。白木香经过浸泡发酵后,提取精油,既具有能与直接提取精油相媲美的香气,又可以缩短蒸馏时间、降低蒸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精油 差异性 发酵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虫漏沉香香气成分HS-SPME-GC-MS分析
14
作者 黎贵卿 刘炜祺 +5 位作者 江燕 李开祥 陈文 陈迎迎 汤星月 杨素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1137,共15页
为探究不同虫漏沉香的香气成分并揭示其香气特征,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 为探究不同虫漏沉香的香气成分并揭示其香气特征,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价体系,系统解析了广西北流产区三种典型白木香天然虫漏沉香:普通虫漏沉香(common insect-damaged agarwood,CIDA)、奇楠虫漏沉香(Qinan insect-damaged agarwood,QIDA)、黄油格虫漏沉香(Huangyouge insect-damaged agarwood,HIDA)的挥发性特征组分及其关键呈香物质。实验共鉴定出19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性组分53种。分析表明,酮类、醛类和醇类为三类沉香的主要挥发性组分,其相对丰度呈现显著类型特征:QIDA以酮类物质为主导(60.50%),CIDA与HIDA虽组分相似但HIDA含有更高比例的醛类(14.77%)和酚类(8.30%),而CIDA则富含酯类物质(6.08%)。OAV解析揭示,相较于海南、广东及东南亚产区,广西北流虫漏沉香特征性地含有α-紫罗兰酮(OAV>1),该组分赋予CIDA清甜花香特质;HIDA则通过α-紫罗兰酮与松柏醛(OAV>1)的协同作用形成独特的花香-烟熏复合香韵;QIDA虽香气组分复杂却缺乏高活力呈香物质(OAV均<1)。本研究首次从化学组分角度阐明了广西北流虫漏沉香的特征香气形成机制,为沉香产地溯源与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漏沉香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 香气活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有性杂交亲和性分析
15
作者 李冰 孙利娜 +2 位作者 陈尔 唐军荣 林茂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8-1855,共8页
本研究探讨重瓣大花紫薇‘云裳’(Lagerstroemia speciosa‘Yunchang’)的有性杂交亲和性,以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作为母本,并以大花紫薇(紫色)、大花紫薇(粉红色)、‘红火箭’紫薇、毛萼紫薇、南洋紫薇、绒毛紫薇、‘红叶’紫薇为父本... 本研究探讨重瓣大花紫薇‘云裳’(Lagerstroemia speciosa‘Yunchang’)的有性杂交亲和性,以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作为母本,并以大花紫薇(紫色)、大花紫薇(粉红色)、‘红火箭’紫薇、毛萼紫薇、南洋紫薇、绒毛紫薇、‘红叶’紫薇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进行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检测,杂交、杂种萌发、授粉后花粉管萌发、花粉生长的荧光观察等试验,系统分析重瓣大花紫薇‘云裳’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的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1)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柱头全天都具备授粉能力,尤其在上午10:00—12:00达到最强,此时柱头表面呈深蓝色,并伴有大量气泡产生;(2)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大花紫薇(粉红色)杂交组合的坐果率、果实纵径、千粒重及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即坐果率为22.2%,果实纵径为19.45 mm,千粒重为7.9 g,出苗率为8.7%,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红火箭’紫薇杂交组合产生的种子数最多,达153粒,而与南洋紫薇杂交组合未能结实,发现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大花紫薇(粉红色)杂交存在严重的远缘杂交障碍,特别是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南洋紫薇杂交亲和性更低。(3)通过选取坐果率高和低的组合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发现,授粉后0~48 h,坐果率较低的组合柱头上未见花粉萌发现象。而坐果率高的组合在授粉0 h和2 h也未见花粉粒萌发;但在授粉4 h和6 h观察到少数花粉管开始生长,并伴随着大量胼胝质在柱头上聚集以及花粉管断裂现象。授粉8 h和24 h,花粉管生长现象更加显著。授粉48 h,花粉管已生长至花柱位置,并伴随大量胼胝质干扰和花粉管扭曲现象。这些观察结果揭示了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有性杂交障碍可能源于柱头上大量胼胝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瓣大花紫薇‘云裳’ 杂交育种 亲和性 荧光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醛型樟树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动态变化规律
16
作者 王坤 朱昌叁 +3 位作者 伍思宇 曾祥艳 高伟 李开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8,118,共7页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粗多糖、总黄酮的得率进行测定,并对其整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柠檬樟叶片中,多酚得率最高出现在8月份(4.93%),最低出现在11月(3.60%),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皂苷得率1月份最高(4.56%),4月份降到最低值(2.55%),1月总皂苷得率是4月的1.78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粗多糖得率在1月份最高(2.37%),6月份最低(1.43%),1月份粗多糖得率是6月的1.66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黄酮得率在8月份最高(1.44%),1月份和7月份得率最低(0.76%),两者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结论】从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来看,以多酚和总黄酮为采收指标时8月为佳,而以总皂苷和粗多糖为采收指标时1月为佳;在4种活性成分中,柠檬樟叶片多酚和总皂苷的得率较高,粗多糖和总黄酮的得率较低,可以大力发展以多酚、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源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醛型 樟树 活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综合评价
17
作者 黄晓露 董涛 +4 位作者 张幸 韦晓娟 杨卓颖 武建云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观赏山茶属(Camellia)植物,以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利用价值3个方面共13个指标进行观测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约束层中,观赏特性权重最高(0.65...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观赏山茶属(Camellia)植物,以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利用价值3个方面共13个指标进行观测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约束层中,观赏特性权重最高(0.659),在综合评价中占最重要地位。指标层中主要评价因子为花、株形和观赏期,其权重分别为0.291、0.204和0.127,是影响山茶属植物综合评价的关键因子。80种山茶属植物中,娟红1号(C.'Juanhong Yihao')、越南抱茎茶(C. amplexicaulis)、红花离蕊茶(C. rubriflora)、毛籽短蕊茶(C. pilosperma)和长柄金花(C.'Changbing Jinhua')观赏特性均较优,可作为新品种培育的优良植物材料。微抱红顶(C.'Weibao Hongding')、珍叶红顶(C.'Zhenye Hongding')、瑰丽迎夏(C.'Guili Yingxia')、夏梦文清(C.'Xiameng Wenqing')和红天香云(C.'Hongtian Xiangyun')生态习性均较优,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推广潜力。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将80种山茶属植物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红花离蕊茶、长柄金花、娟红1号、越南抱茎茶、柳叶金花(C.'Liuye Jinhua')和红顶金花茶(C. insularis)等15种山茶属植物为Ⅰ级,观赏和利用价值均较高,适应性均较强,适宜园林观赏应用和市场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价值 层次分析法 K-means聚类分析法 综合评价 山茶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樟1号’叶片生长节律及芳樟醇含量动态变化
18
作者 王坤 朱昌叁 +2 位作者 曾祥艳 杨卓颖 李开祥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94-399,共6页
为揭示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品种‘桂樟1号’('Guizhang 1')叶片芳樟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桂樟1号’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其生长节律,采集不同叶龄、不同月份叶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芳樟醇,采用气相色谱... 为揭示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品种‘桂樟1号’('Guizhang 1')叶片芳樟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桂樟1号’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其生长节律,采集不同叶龄、不同月份叶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芳樟醇,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不同叶龄、不同月份叶片芳樟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叶龄叶片芳樟醇含量差异显著;15~65天叶龄时,叶片芳樟醇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趋势,55天叶龄时最高。1年内共抽梢4次;随抽梢次数增加,抽梢长度呈递减趋势;新梢在春夏季节生长较快。随时间增加,第一次抽梢叶片芳樟醇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二次抽梢叶片芳樟醇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两次抽梢叶片芳樟醇含量均在6月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0.28和19.70μL/g;第三次和第四次抽梢叶片芳樟醇含量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次年1月。采收‘桂樟1号’叶片时,应选择展叶45天后革质化完全的成熟叶片,此时叶片中芳樟醇含量稳定;6月,叶片芳樟醇含量最高,适宜采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醇 生长节律 动态变化 樟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成熟度对山苍子油品质影响
19
作者 李桂珍 钟昌勇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为探讨果实成熟度对山苍子(Litsea cubeba)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山苍子果实的最佳采摘时间,以山苍子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比和分析6—9月不同时期山苍子果实出油率和山苍子油成分变化... 为探讨果实成熟度对山苍子(Litsea cubeba)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山苍子果实的最佳采摘时间,以山苍子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比和分析6—9月不同时期山苍子果实出油率和山苍子油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果实成熟度增加,4株山苍子单株果实出油率均上升,至9月趋于平稳;山苍子油的苧烯和1,8-桉叶素含量均下降,柠檬醛含量上升。综合出油率与柠檬醛含量,广西桂林地区山苍子果实最佳采收期为8月下旬—9月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油率 柠檬醛 山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多穗柯叶片性状变异及幼苗生长量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曾祥艳 陈金艳 +2 位作者 廖健明 李建林 马锦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5-890,811,共7页
多穗柯是一种珍贵天然野生药用植物,可以开发出保健食品色素和天然医用药品,广西的资源较丰富,该研究采集巴马、那坡、德保及田林等4个产地的多穗柯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并跟踪调查测定一年生幼苗的叶片性状及幼苗生长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多穗柯是一种珍贵天然野生药用植物,可以开发出保健食品色素和天然医用药品,广西的资源较丰富,该研究采集巴马、那坡、德保及田林等4个产地的多穗柯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并跟踪调查测定一年生幼苗的叶片性状及幼苗生长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间叶片性状及幼苗生长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巴马与那坡、德保、田林在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间距、叶鲜重、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组织密度等叶片性状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株高、地径、单株干重、主根长、单株根干重及单株叶干重等生长指标上亦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量是后3个产地的1~2倍;通过比较各产地的叶片保水力及植株净生长量,巴马的多穗柯植株耐旱性及生长速度优于其他三地。综合各性状表现,认为巴马的多穗柯苗期表现比较好,生长速度快,长势好,抗旱性较强,可作为多穗柯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2)8月份是多穗柯株高、地径的生长高峰期,建议此时应加强肥水管理,调节适宜的水肥光热条件,尽量延长幼苗的快速生长时间,以获得苗木的最大累积生长量。(3)叶片性状与幼苗生长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面积与株高、地径、单株干重、单株根干重以及单株叶干重等呈极显著正相关,叶脉间距、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与株高、单株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株高、地径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以后的优株表型选择中,要优先考虑叶子大、叶脉间距宽、中老熟叶片叶色浓绿的植株。该研究结果为多穗柯优良种质资源的早期筛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柯 产地 叶片性状 变异 幼苗生长量 相关性 优良种质 早期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