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植物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东亮 钟楚 简少芬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2-1402,共11页
穿心莲为我国重要的南药之一,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癌、抗HIV病毒、抗炎、保肝等功效。然而,穿心莲内酯人工合成难度较大,主要从人工栽培的植物原料中提取,栽培植物原料的质量因受土壤、气候、水肥管... 穿心莲为我国重要的南药之一,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癌、抗HIV病毒、抗炎、保肝等功效。然而,穿心莲内酯人工合成难度较大,主要从人工栽培的植物原料中提取,栽培植物原料的质量因受土壤、气候、水肥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参差不齐,穿心莲生长周期长且占用土地资源。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种苗快繁及活性成分积累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是实现穿心莲活性成分快速、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穿心莲组织离体再生技术体系日益完善,从外植体到完整植株的组织离体再生技术日渐成熟,已在种苗繁育、倍性育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应用。同时,在穿心莲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不定根培养、毛状根培养过程中,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使用适宜的诱导子可大幅增加培养物中穿心莲内酯等活性成分的积累。该文分别从穿心莲组织、细胞、不定根及毛状根培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其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离体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还提出了未来在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及通过该技术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3个方面:(1)熟化完善穿心莲组织离体再生技术体系,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2)优化培养条件和高效诱导子联用,进一步提高穿心莲内酯等重要活性成分产量;(3)开展通过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反应器培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 组织培养 细胞悬浮培养 穿心莲内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两面针中两种生物碱的超声提取工艺
2
作者 乔丽娅 胡凤云 +3 位作者 张占江 胡营 韦筱媚 朱艳霞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3,共5页
为了优化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中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超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液料比对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超声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提取时间37.5 ... 为了优化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中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超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液料比对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超声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提取时间37.5 min、提取两次、提取溶剂乙醇浓度60%、液料比20 mL/g的条件下,两面针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0.347%、0.475%,与预测值拟合率为98.6%、98.9%。研究表明,试验所用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且简单高效,适用于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的提取,可为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进一步纯化提取和两面针作为天然抗菌饲料和禽畜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氯化两面针碱 白屈菜红碱 响应面法 超声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钙阻断剂对大叶千斤拔组培苗生长发育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谭凯雯 梁莹 +3 位作者 秦双双 韦范 韦坤华 张占江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以大叶千斤拔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2×10^(-5)、4×10^(-5)、6×10^(-5)、8×10^(-5)、10×10^(-5)mol/L)钙阻断剂(氯化镧、偏钒酸钠、钌红)对其生根率、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阻断... 以大叶千斤拔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2×10^(-5)、4×10^(-5)、6×10^(-5)、8×10^(-5)、10×10^(-5)mol/L)钙阻断剂(氯化镧、偏钒酸钠、钌红)对其生根率、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阻断剂会显著减少大叶千斤拔根重,6×10^(-5)mol/L氯化镧和2×10^(-5)mol/L钌红即对根粗产生显著抑制作用。2×10^(-5)~8×10^(-5)mol/L氯化镧对根部总黄酮含量和染料木素积累具有促进作用,氯化镧和钌红均对根部染料木苷积累具有抑制作用,茎叶活性成分含量与根活性成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钙阻断剂对大叶千斤拔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根系生长,而对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不同的钙阻断剂表现不同,与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阻断剂 大叶千斤拔 染料木素 染料木苷 植物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藤的茎钩与花序梗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内源激素变化与分析
4
作者 万凌云 冀晓雯 +6 位作者 潘丽梅 宋利沙 梁文静 杨翠红 闫志刚 张占江 韦树根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5,共11页
为探究内源激素在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茎钩、花序梗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方法测定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 为探究内源激素在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茎钩、花序梗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方法测定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变化趋势差异明显。细胞分裂素类iP、iPR、tZ、cZ在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近乎是相反的,在花序梗中呈上升趋势,在茎钩中则呈下降趋势。经相互作用网络分析,tZ、cZ是茎钩发育过程中节点内源激素。因此,细胞分裂素类是调控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差异发育的关键内源激素;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 GA)类(GA1、GA3)、脱落酸类(Abscisic Acid, ABA)在钩藤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呈上升趋势,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它们是钩藤花序梗发育过程中的节点内源激素,表明钩藤花序梗中高水平的GA1、GA3、ABA有利于钩藤花器官的发育与成熟。本研究揭示了内源激素在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差异发育中的关键作用,为生产实践中精准调控钩藤茎钩和花序梗的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内源激素 茎钩 花序梗 同源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黄连保育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彦棋 李翠 +3 位作者 雷明 张占江 肖冬 彭玉德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生于岩石隙缝中,广泛分布于喀斯特地貌。岩黄连是一种对肝脏病症有特殊疗效的中药材。为了推进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岩黄连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科学保育的意识,笔者在分析岩黄连保育现状与... 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生于岩石隙缝中,广泛分布于喀斯特地貌。岩黄连是一种对肝脏病症有特殊疗效的中药材。为了推进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岩黄连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科学保育的意识,笔者在分析岩黄连保育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保育技术方法与应用、进展与突破展开综述。结合保育成果,分析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阐述当前保育存在的挑战与限制,展望保育研究热点,将岩黄连保育融入生态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黄连 保育意义 保育现状 保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配比对蛇果黄堇组培苗增殖及生根诱导的影响
6
作者 李倩 黄丽容 +5 位作者 韦莹 雷明 张占江 周翠云 潘丽梅 李翠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190-1194,共5页
为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蛇果黄堇组培苗增殖及生根诱导的影响,使用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吲哚丁酸(IBA,0.2,0.5,1.0 mg·L^(-1))、吲哚乙酸(IAA,0.1,0.2,0.5 mg·L^(-1))、6-苄基腺嘌呤(6-BA,0.3,0.6,1.0 mg·L^(-1))进行三水... 为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蛇果黄堇组培苗增殖及生根诱导的影响,使用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吲哚丁酸(IBA,0.2,0.5,1.0 mg·L^(-1))、吲哚乙酸(IAA,0.1,0.2,0.5 mg·L^(-1))、6-苄基腺嘌呤(6-BA,0.3,0.6,1.0 mg·L^(-1))进行三水平三因素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增殖培养基;采用NAA(0.5,1.0,2.0 mg·L^(-1))、IBA(0.5,1.0,2.0 mg·L^(-1)),筛选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增殖和诱导培养基以MS+0.2 mg·L^(-1)IBA+0.1 mg·L^(-1)IAA+0.3 mg·L^(-1)6-BA增殖效果最佳,增殖倍数在8倍以上,且适宜用于蛇果黄堇分化不定芽,能有效增加苗株数量;MS+0.5 mg·L^(-1)NAA(pH值5.8)是蛇果黄堇主根生根的最佳培养基,MS+1.0 mg·L^(-1)IBA(pH值5.8)是蛇果黄堇须根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本研究确定了适宜蛇果黄堇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显著提高了蛇果黄堇的增殖效率和生根质量,为蛇果黄堇的高效繁殖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果黄堇 组织培养 增殖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超低温保存大叶千斤拔种子发芽率的技术研究
7
作者 覃美 李倩 +3 位作者 韦莹 陈晓英 雷明 李翠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9-83,共5页
为提高大叶千斤拔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活力,实现大叶千斤拔药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以瑶药大叶千斤拔干燥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大叶千斤拔种子超低温适宜保存方法。结果表明,大叶千斤拔种子未经破硬处理时发芽率仅为24%,进行磨皮90 s处理... 为提高大叶千斤拔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活力,实现大叶千斤拔药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以瑶药大叶千斤拔干燥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大叶千斤拔种子超低温适宜保存方法。结果表明,大叶千斤拔种子未经破硬处理时发芽率仅为24%,进行磨皮90 s处理发芽率提高至76%,萌发率达最高值,为最佳磨皮时间;当大叶千斤拔种子含水量由9.2%降到6.3%时,种子发芽率最高,达82%;进行不同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的种子发芽率高,含水量为6.3%时,玻璃化冷冻法最适合大叶千斤拔种子的保存,且PVS2保护液对大叶千斤拔种子的萌发率有促进作用;复苏温度为15~55℃时,大叶千斤拔种子随着复苏温度的升高,发芽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5℃下的大叶千斤拔种子发芽率高达69.25%,萌发效果最好,而15℃时,发芽率最低,为50.28%。超低温保存极大地延长千斤拔种子储藏的寿命,从而有效地长期保存其种质,对顽拗型、萌发率低的种子保存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千斤拔 种子 含水量 发芽率 超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丘卓秋 蒋妮 +3 位作者 詹鑫婕 宋利沙 李林轩 黄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9-93,244,共6页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初步探讨挥发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EC_(50)为271.00 mg/L;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作用72 h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菌落扩展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5.00%;处理的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处理72 h的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54倍和4.74倍;MDA含量在处理96 h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3.11倍;处理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对照还原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比处理72 h降低了5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挥发油 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安县砂仁种植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海迪 林伟 +4 位作者 朱艳霞 何龙飞 王爱勤 肖冬 韦坤华 《南方农业》 2024年第5期145-150,共6页
砂仁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是“四大南药”之一,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是药食同源植物),有多种保健功效。对砂仁种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为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性意见,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广西隆安县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砂仁种植,14... 砂仁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是“四大南药”之一,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是药食同源植物),有多种保健功效。对砂仁种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为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性意见,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广西隆安县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砂仁种植,146份农户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砂仁种植总体上发展状态良好,但仍存在种植户积极性不高、种植主体老龄化现象严重、自然结果率不稳定、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从建设中医药绿色药材原料基地、加强良种推广力度和政府引导等方面入手,为砂仁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仁 种植现状 调查 发展建议 广西隆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橘红挥发油对罗汉果斑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10
作者 詹鑫婕 陈乾平 +7 位作者 蒋妮 宋利沙 丘卓秋 黄琦 潘丽梅 冯世鑫 白丹宇 蒋水元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94-98,120,共6页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处理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探究化橘红挥发油的抑菌机理。平板抑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100.0%,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倍的抑制率(88.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45%戊唑·咪鲜胺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乳油对罗汉果斑枯病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均在80.0%以上,且均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抑制率(70.68%)。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化橘红挥发油处理7 d的病原菌菌丝呈念珠状膨大并有断裂现象。菌丝体与化橘红挥发油共培养结果表明,混合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着化橘红挥发油处理浓度的加大、互作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浓度为2.0 g/L的化橘红挥发油与病原菌菌丝共培养48 h,培养液的电导率为279.208μS/cm,为各处理最大值;挥发油终质量分数0.2%、作用60 h后,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90.6μg/mL,为各处理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 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挥发油 抑制作用及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穿心莲氮吸收、分配和内酯成分积累的影响
11
作者 简少芬 林杨 +2 位作者 万斯 钟楚 刘寒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76-2088,共13页
为了明确药用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特征及其与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的关系,以硝态氮(NN)、铵态氮(AN)、酰胺态氮(UN)和氨基酸态氮(GN)为单一氮源,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和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氮素形态对... 为了明确药用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特征及其与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的关系,以硝态氮(NN)、铵态氮(AN)、酰胺态氮(UN)和氨基酸态氮(GN)为单一氮源,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和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氮素形态对穿心莲不同生长时期(快速生长期、拔节期、现蕾期、开花期)氮素吸收、分配和穿心莲内酯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和根中氮含量随生长时期逐渐下降,NN处理氮含量较低。(2)穿心莲氮吸收速率在营养生长期较高,生殖生长期急速下降,穿心莲对AN、UN和GN的吸收速率较高。(3)现蕾期叶片氮分配比例减少,茎氮分配比例增加,与NN处理相比,该时期AN、UN和GN处理降低了叶片氮分配比例,而提高了茎和根氮分配比例。(4)快速生长期NN处理的光合作用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低,叶片氮在羧化系统和生物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也较低;UN和AN处理分别在现蕾期和开花期降低了叶片氮在羧化系统中的分配。(5)AN、UN和GN提高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降低了现蕾期和开花期14-去氧穿心莲内酯含量,不同氮素形态对新穿心莲内酯的影响较小。(6)穿心莲内酯和新穿心莲内酯含量与叶、茎、根氮含量,氮吸收速率及叶和根中氮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而与茎中氮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14-去氧穿心莲内酯则相反。综上认为,营养生长期是穿心莲氮吸收的主要时期,穿心莲能更好地利用铵态氮、酰胺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并通过优化氮分配促进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氮吸收 氮分配 穿心莲内酯 穿心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