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广西甘蔗株高生长发育研究
1
作者 陆思宇 匡昭敏 李莉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8-62,共5页
以桂柳05/136、桂糖42、桂糖44的新植蔗和宿根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甘蔗生长发育期间的株高变化,结合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蔗株高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甘蔗株高生长发育趋势呈单“S”形曲线,株高生长终极值与实... 以桂柳05/136、桂糖42、桂糖44的新植蔗和宿根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甘蔗生长发育期间的株高变化,结合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蔗株高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甘蔗株高生长发育趋势呈单“S”形曲线,株高生长终极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Logistic拟合系数除桂糖44宿根蔗为0.95外,其余均大于0.98。因此,Logistic模型可准确预测甘蔗株高生长发育。通过拟合模型可确定甘蔗株高的发育时间节点,整个生长期可分为3个阶段:(1)伸长初期,即5月前,株高小,生长慢。(2)快速伸长期,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持续60.4~109.8 d,7月中旬至下旬增长最快,同一品种宿根蔗的起始时间均早于新植蔗,持续时间也更长,其中桂糖44起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小(宿根蔗仅有1.46 cm/d);桂柳05/136起始时间最晚、持续时间最短、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大(新植蔗可达3.03 cm/d);桂糖42介于二者之间。(3)伸长后期,即9月后,株高生长渐趋缓慢乃至停止。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甘蔗株高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植蔗 宿根蔗 株高 生长发育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双季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危险性的时空分布特征
2
作者 黄维 何燕 +2 位作者 邹颖俊 吴炫柯 谭孟祥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73-78,共6页
为全面探究影响广西双季稻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规律,利用1961—2023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根据水稻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以灾害强度等级与发生频率构建危险性指数,分析早稻春季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洪涝、移栽期干旱... 为全面探究影响广西双季稻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规律,利用1961—2023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根据水稻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以灾害强度等级与发生频率构建危险性指数,分析早稻春季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洪涝、移栽期干旱危险性指数和晚稻寒露风、秋季阴雨寡照危险性指数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上,广西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危险性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高温热害危险性指数于1990年发生突变,而后呈阶段性上升趋势,洪涝和移栽期干旱危险性指数稍增但变化趋势不明显。晚稻寒露风危险性呈下降趋势,秋季阴雨寡照危险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特征;(2)空间特征上,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危险性指数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高温热害危险性指数呈现出东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洪涝危险性指数表现为南北高、东西低的分布特征,移栽期干旱危险性指数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晚稻寒露风危险性指数南低北高,秋季阴雨寡照危险性指数表现为东南部低,北部及中部零星区域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双季稻 农业气象灾害 危险性 年际变化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沙生红树林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明 陈燕丽 +2 位作者 谢敏 莫伟华 潘良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5-678,共14页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红树林的保育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目前,尚未见有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开展广西红树林GPP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广西北海市沙生红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同时也是红树林生态修复区,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冠层实景观测技术,系统分析红树林GPP的月平均日变化特征、季平均日变化特征、月累积变化特征及年累积变化特征,并利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通径分析,研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地表5 cm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量在日、月尺度与GPP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GPP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在月和季尺度上呈倒“U”型分布,月累积年内呈现“双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春季和秋季为波峰,夏季为波谷;红树林冠层植被指数的分析表明,夏季波谷是由于虫害爆发导致GPP下降。2019-2022年GPP年累积分别为1.28×10^(3)、1.29×10^(3)、1.36×10^(3)、1.38×10^(3)g∙m^(-2)∙a^(-1)(以C计,下同),年累积量均值为1.33×10^(3)g∙m^(-2)∙a^(-1),GPP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但GPP显著小于东南沿海观测站点,这与研究区的土壤类型、群落结构以及观测站区域外部扰动有关。对红树林GPP产生直接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产生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表5 cm温度。综上,北海沙生红树林GPP与东南沿海相比较弱,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GPP缓慢递增,但病虫害对红树林GPP影响较大,应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红树林碳汇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生态修复区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总初级生产力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双季早稻高温热害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孟祥 何燕 +1 位作者 莫建飞 谢映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广西89个国家级气象站197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和广西各主产市(县)早稻种植面积、产量资料,以及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等,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承灾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筛选风险评估指...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广西89个国家级气象站197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和广西各主产市(县)早稻种植面积、产量资料,以及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等,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承灾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筛选风险评估指标,采用灾害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技术方法构建了广西双季早稻高温热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分析和精细化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广西早稻高温热害的综合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左江河谷、右江河谷区域和桂中盆地等;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桂北山区。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早稻生产趋利避害、优化布局、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高温热害 风险评估 精细化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对高低温气象灾害的响应
5
作者 陈燕丽 李明志 +2 位作者 谢映 莫伟华 罗永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高低温气象灾害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修复产生较大威胁。基于2000—2021年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et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GIS空间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广西喀斯特地区... 高低温气象灾害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修复产生较大威胁。基于2000—2021年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et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GIS空间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变化趋势和高低温气象灾害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NPP增加趋势明显,增长速率为84.7gC·m^(-2)/10a,增加区域面积占比为90.4%,东北和中部地区增加较明显。所有高温灾害指数,包括≥35℃日数、≥37℃日数、≥35℃积温、≥37℃积温和最高气温,对植被NPP均以弱负影响为主;低温灾害指数中,≤0℃积温和最低气温对植被NPP均以弱负影响为主,≤0℃日数以弱正影响为主。高温灾害对研究区中部植被NPP的负影响较强,低温灾害对植被NPP的负影响强度在不同指数间差异较大。高温灾害对各林种NPP的负影响强度和范围多大于低温灾害。发生高温灾害时,竹林NPP受其负影响的强度大于其他林种,桉树类NPP受其负影响的范围大于其他林种,平均面积占比约78.0%。发生低温灾害时,桉树类NPP受其负影响的强度大于其他林种,阔叶林NPP受其负影响的范围大于其他林种,平均面积占比约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植被 NPP 气象灾害 高温 低温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长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方法研究——以广西北海沙生红树林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陈燕丽 张悦 +2 位作者 钱拴 孙明 莫伟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广西北海典型沙生红树林为对象,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气象站观测数据、红树林植被指数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研究影响红树林长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和气象... 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广西北海典型沙生红树林为对象,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气象站观测数据、红树林植被指数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研究影响红树林长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和气象指标阈值,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为影响广西北海红树林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明显,气象适宜度评估需对风速资料进行订正。采用生育期有效积温、累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作为评估指标,采用打分加权法,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气象适宜度评估结果与红树林长势变化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适宜度评估 80%保证率法 红树林 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稻秧苗生长发育状况与主要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吴炫柯 何燕 +2 位作者 刘永裕 黄维 谭孟祥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3期73-81,共9页
利用2020—2023年分期播种试验早稻秧苗生育期、生长状况数据与2020—2023年早稻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采用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研究早稻秧苗期生长状况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早稻三叶期... 利用2020—2023年分期播种试验早稻秧苗生育期、生长状况数据与2020—2023年早稻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采用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研究早稻秧苗期生长状况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早稻三叶期,叶片、叶鞘、地上部分干物重及叶面积指数与出苗期至三叶期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关性不显著;移栽期,叶片、叶鞘、地上部分干物重与三叶期至移栽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苗高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出苗期至三叶期早稻对气象因子不敏感,三叶期至移栽期则比较敏感。因此在水稻育秧生产过程中,需加强早稻三叶期至移栽期防寒保暖工作,达到促进早稻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叶面指数和苗高,培育壮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播种期 生长状况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广州小斑螟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悦 陈燕丽 +1 位作者 黄滢 许文龙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6-784,共9页
气候是红树林虫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明气象要素与红树林虫害发生程度的关系,本文以广西北海红树林最常见的虫害——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 Caradja)为切入点,基于2004-2015年灾情面积数据及气候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 气候是红树林虫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明气象要素与红树林虫害发生程度的关系,本文以广西北海红树林最常见的虫害——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 Caradja)为切入点,基于2004-2015年灾情面积数据及气候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于月尺度和旬尺度上筛选与广州小斑螟发生程度显著相关的关键气象因子及影响时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广州小斑螟的发生显著受2月上旬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与风速、降水量及温湿系数呈正相关,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将为红树林广州小斑螟虫害防治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广州小斑螟 气候因子 相关性 温湿系数 虫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计算的广西冷湿极端天气定性和定量组合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颖 金龙 +2 位作者 陆虹 黄翠银 周秀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4-1440,共17页
论文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预报场资料为基础,将表征冬季低温冷害的冷湿指数作为预报量,先利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冬季逐日冷湿极端天气定性判别预报分析,再进一步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的模糊神经网络集成个体生... 论文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预报场资料为基础,将表征冬季低温冷害的冷湿指数作为预报量,先利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冬季逐日冷湿极端天气定性判别预报分析,再进一步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的模糊神经网络集成个体生成技术方法,建立一种新的非线性智能计算定量集成预报模型(PSOFNN),进行了广西冷湿极端天气定量预报模型的预报建模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这种以不同的智能计算方法构建的定性、定量综合预报分析方法,比较符合极端天气小概率事件的预报特点,其中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定性预报模型,对广西冷湿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TS评分(Threat Score)为0.77,空报率为0.23,漏报率为0,ETS评分(Equitable Threat Score)为0.41,TSS评分(True Skill Statistic)为0.53。而采用粒子群-模糊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极端冷湿指数定量集成预报模型比其他线性和非线性预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报精度。其中PSOFNN集成预报模型在预报建模样本和独立预报样本个例相同的情况下,比回归方法的预报平均绝对误差下降了25%以上,比一般的普通模糊神经网络预报平均绝对误差下降了14.37%。主要原因是因为PSO-FNN集成预报模型通过改进集成个体的预报能力和增强集成个体的种群差异性,提高了集成预报模型的预报精度。因此,该智能计算集成预报模型的泛化能力显著提高,预报结果稳定可靠,为冷湿极端天气客观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工具和预报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冷湿极端天气 定性、定量组合预报 粒子群-模糊神经网络集成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明 莫伟华 +2 位作者 谢敏 陈燕丽 潘良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9-916,共8页
为了研究广西红树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利用2019年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 为了研究广西红树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利用2019年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呈“U”型分布;在月尺度上,碳汇峰值出现在2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在季尺度上,不同季节碳汇峰值呈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趋势;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月累积最大值为11月(-45.23 g·m^(-2)·月^(-1)),最小值为7月(-16.95 g·m^(-2)·月^(-1));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总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年累积量分别为-386.68、862.49和-1249.18 g·m^(-2)·a^(-1),3者均低于福建和广东红树林;光合有效辐射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饱和水气压差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降水量是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京津冀蓝天等级日数遥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延昊 刘桂青 +4 位作者 曹云 莫建飞 孙应龙 陈紫璇 程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18,共13页
利用2000年12月—2023年12月卫星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逐日资料,结合2023年每日中午地面观测蓝天资料,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得到的蓝天等级监测指标,分析2000—2023年京津冀地区蓝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 利用2000年12月—2023年12月卫星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逐日资料,结合2023年每日中午地面观测蓝天资料,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得到的蓝天等级监测指标,分析2000—2023年京津冀地区蓝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3年京津冀蓝天日数年平均值分别为144.2 d·a^(-1)、96.3 d·a^(-1)和119.6 d·a^(-1),北京蓝天日数最多,河北次之,天津最少。空间分布上,河北北部年平均蓝天日数最多,河北南部蓝天日数最少。京津冀蓝天日数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冬季和秋季蓝天日数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2001—2023年京津冀蓝天日数年平均值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每10年分别增加18.1 d、22.3 d和16.3 d,其中2001—2013年无显著趋势变化,2013—2023年呈增加趋势,每10年分别增加26.9 d、46.5 d和36.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天等级 气溶胶光学厚度 大气污染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量塔的广西白骨壤群落虫害影响固碳监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明 谢敏 +2 位作者 陈燕丽 莫伟华 潘良浩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585-593,共9页
虫害是影响红树林生长的重要生物因子。为深入了解虫害对红树林固碳的影响,以广西北海市典型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析虫害对白骨壤群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虫害影响,研... 虫害是影响红树林生长的重要生物因子。为深入了解虫害对红树林固碳的影响,以广西北海市典型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析虫害对白骨壤群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虫害影响,研究区白骨壤群落全年物候曲线呈“双峰一谷”变化特征,夏季为NEE累积最低时段。4—8月为白骨壤群落虫害爆发主要时段;受虫害影响后,白骨壤群落的生态恢复仅需1~2个月,说明白骨壤群落对虫害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较强。2019—2022年,白骨壤群落NEE年累积量分别为-3.92×10^(2)、-4.03×10^(2)、-4.02×10^(2)和-4.61×10^(2) gC/m2,NEE呈缓慢上升趋势;受虫害影响,白骨壤群落NEE年累积损失率均值为22.08%。虫害对白骨壤群落NEE具有明显影响,应加大虫害防治力度,有效降低虫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发挥红树林的固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广西 白骨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3
作者 莫建飞 周希源 +1 位作者 莫伟华 陈燕丽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7-924,共18页
为掌握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该文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为评价指标,基于气象、地形、土壤和遥感等多源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广... 为掌握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该文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为评价指标,基于气象、地形、土壤和遥感等多源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植被生态明显改善。植被生态质量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迅速增长、显著提升等演变阶段。在空间上,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高值区逐渐由东部向西部和北部扩展。(2)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随海拔高度上升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变化呈“增加—下降—稳定—上下波动”的趋势。壤土的植被生态质量高,砂土的植被生态质量低。森林和灌草的生态质量较高,农田植被的生态质量较低。植被生态质量与气候驱动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受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其中以气温为主要驱动(T)的区域面积最广,降水为主要驱动(P)的区域面积次之,气温降水强驱动([T+P]+)和弱驱动([T+P]-)的区域面积较小。(3)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驱动力受地形、土壤、植被、气候、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影响因子解释力排序为植被>地形>土壤>气候,其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分异的最主要因素。自然因子对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均呈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关系,其中地形与植被、土壤与植被、气候与植被因子交互作用最明显。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其中干旱和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抑制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改善,而林业生态工程等人为活动促进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提升。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广西植被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时空演变 驱动力 遥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的温度订正预报方法研究
14
作者 赵华生 黄小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75,共9页
以日最高、最低温度以及逐小时整点温度为预报对象,并以ECMWF模式不同起报时间对同一时次的预报项、ECMWF模式前期的预报误差项、前期24小时的实况温度演变项以及用于区分站点(格点)的空间位置信息等共同作为模型的预报因子,采用时空堆... 以日最高、最低温度以及逐小时整点温度为预报对象,并以ECMWF模式不同起报时间对同一时次的预报项、ECMWF模式前期的预报误差项、前期24小时的实况温度演变项以及用于区分站点(格点)的空间位置信息等共同作为模型的预报因子,采用时空堆叠结合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方法,对每个预报对象分别构建预报模型,实现了降时间尺度到逐小时的预报以及站点建模到格点预报转化的温度订正预报模型。一年的独立样本试验结果表明:(1)订正后的日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较中央气象台(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温度指导预报产品有明显提高,其中08时和20时起报的预报产品分别提高了28.6%、23.2%和25.5%、16.9%。(2)逐小时整点温度订正预报中,两种预报产品在每日最高气温出现时段的16时附近均是预报误差比较大的时段;但在绝大多数预报时效的预报中,XGBoost模型显示了比NMC预报产品更好的预报精度。此外,预报个例分析表明,新方案对于较明显的转折天气存在预报滞后性问题。目前,该订正预报方法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温度订正预报 数值模式释用 格点化预报 时空堆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冬种马铃薯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15
作者 谢映 何燕 谭孟祥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2期155-157,160,共4页
文章研究旨在探究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广西冬种马铃薯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为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基于1961年—2019年广西9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的气象数据,通过利用线性趋势、GIS技术以及气候变化倾向率等方法对广西... 文章研究旨在探究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广西冬种马铃薯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为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基于1961年—2019年广西9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的气象数据,通过利用线性趋势、GIS技术以及气候变化倾向率等方法对广西冬种马铃薯各生育期(10月至翌年3月)主要气象因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播种期、茎叶生长期平均气温出现上升,淀粉积累期的下降速度最快;降雨量在播种期下降,进入茎叶生长期后降雨量整体上升。日照时数在播种期上升,进入茎叶生长期后出现下降,在成熟期日照时数下降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育期 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高温干旱对不同下种时间甘蔗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炫柯 贾若欣 +4 位作者 何燕 蒋春云 韦剑锋 韦冬萍 刘志平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广西极端天气频发,夏秋高温少雨干旱发展加重,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科学选择适宜的下种时间,是应对夏秋干旱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广西柳州沙塘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设置甘蔗农田试验...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广西极端天气频发,夏秋高温少雨干旱发展加重,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科学选择适宜的下种时间,是应对夏秋干旱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广西柳州沙塘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设置甘蔗农田试验点,采用3个甘蔗品种,2—5月进行7期分期下种田间试验,通过利用这2个年度典型的夏秋高温干旱年景,研究夏秋高温干旱对不同下种时间甘蔗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夏秋高温干旱年景条件下,随着下种时间的延迟,甘蔗收获期茎长、茎粗、单茎重、理论产量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021、2022年下种时间A1各品种茎长为178~227 cm,茎粗为27.6~30.3 mm,单茎重为1.05~1.42 kg,下种时间A7各品种茎长仅为76~145 cm,茎粗为21.5~30.0 mm,单茎重为0.26~0.85 kg;(2)在3月种植的新植蔗,理论产量在76.65~104.10 t/hm^(2)之间,甘蔗能利用前期比较适宜的气象条件,缓解夏秋高温干旱对甘蔗的影响;在4—5月期间种植的新植蔗,受干旱影响较大,其中5月30日下种理论产量仅为18.90~63.75 t/hm^(2),甘蔗产量显著下降;(3)甘蔗品种ROC22和GL05136在茎长、单茎重和理论产量方面比GT42有优势,但是在茎粗方面GT42有优势,ROC22和GL05136抗旱性较强。因此,在夏秋高温干旱年景下,选择适宜抗旱品种,春种甘蔗尽量适时提早种植,加快甘蔗前期生长进度;在夏秋干旱来临之前,获得健壮植株,提高自身抗旱能力,将气象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期下种 气象因子 抗旱性 高温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7
作者 黄雪松 陈燕丽 +5 位作者 莫伟华 范航清 刘文爱 孙明 谢敏 徐圣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026-5033,共8页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数市(县)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霜冻日数减少;热带气旋影响个数减少但平均强度呈微弱增大趋势;大风日数减少;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趋势。根据RegCM4区域气候模式预估,未来40年(2021—2060年),在RCP4.5情景下,相对于参照时段(1986—2005年),该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将上升0.9—1.4℃,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将增多1%—2%;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霜冻日数减少;预计未来30年,广西沿海的海平面较2019年上升40—160mm。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升高以及冬季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的减少将有利于热带红树植物的北扩;夏季高温导致的蒸发加剧及夏秋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可能加剧红树林病虫害。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和人为影响等多重作用会对红树林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红树林生态退化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60年 广西北部湾 红树林生态区 气候变化 气候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广西甘蔗生育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燕丽 蒙良莉 +2 位作者 黄肖寒 莫建飞 冯利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49-158,共10页
干旱是影响甘蔗生产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蔗生育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对于蔗糖生产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甘蔗主产区广西为研究区,利用1971-2017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 干旱是影响甘蔗生产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蔗生育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对于蔗糖生产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甘蔗主产区广西为研究区,利用1971-2017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作为干旱指标,在充分验证其对干旱监测适用性的基础上,以甘蔗不同生育期为时间尺度,同时考虑研究区甘蔗播种期差异,分析广西甘蔗不同种植区各等级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发现:1)利用SPEI可以较客观的反映甘蔗生育期干旱。SPEI与甘蔗种植区典型干旱事件的时间、强度吻合度较高,甘蔗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SPEI与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多呈显著相关,多数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1971-2017年,甘蔗各个生育期多呈干旱化趋势。其中,分蘖期干旱化趋势最强,苗期次之,茎伸长期干旱化趋势最弱,工艺成熟期呈湿润化的变化趋势。3)甘蔗不同生育期干旱周期变化明显。在10~15a时间尺度上,多有4~6个干-湿循环,5a时间尺度下则有更多的干-湿循环交替,相较于分蘖期和工艺成熟期,茎伸长期、苗期周期变化更明显。4)甘蔗各个生育期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甘蔗工艺成熟期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分蘖期干旱最低,茎伸长期和苗期相当。甘蔗各个生育期均以轻旱为主,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较低,其中茎伸长期和工艺成熟期中旱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生育期。对于甘蔗苗期和茎伸长期,桂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而对于分蘖期和工艺成熟期,桂中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时空演变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价 被引量:13
19
作者 莫建飞 莫伟华 陈燕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371-377,共7页
采用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2000~2017年的广西喀斯特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广西喀斯特区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气候方程法,构建广西喀斯特区气候资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广西喀斯... 采用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2000~2017年的广西喀斯特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广西喀斯特区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气候方程法,构建广西喀斯特区气候资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广西喀斯特区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因子,构建基于NPP的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定量评价模型,分析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区大部分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以植被生态系统类型为空间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特征表现为灌丛>农田植被>草丛>其他;以市县为空间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特征表现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递增趋势,重要、极重要区占50. 6%,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崇左等国家级、市级山地自然保护区,一般重要区只占24. 5%,主要分布贵港、玉林、桂林、贺州、来宾等地市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地区。基于较高空间分辨率的NPP,采用“3S”技术开展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定量评价,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空间精准定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定量评价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喀斯特地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探析——以广西马山县为例 被引量:20
20
作者 袁媛 周剑云 匡昭敏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7-64,共8页
马山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指导马山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及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以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为抓手,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总体要求,全力推进马山县旅游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并通过... 马山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指导马山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及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以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为抓手,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总体要求,全力推进马山县旅游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并通过整合特色资源,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实施扶贫攻坚,推动马山县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推进马山县景区、度假区与周边城镇一体化建设,谋划马山县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旅游发展 马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