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水鸟群落结构及生境利用
1
作者 谭海军 黄莹 +3 位作者 陈林梅 李文惠 莫深杰 蒋爱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79,共15页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65种,占总物种数的68.42%,鹈形目Pelecaniformes占13.68%。保护区沿海湿地的水鸟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优势种为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和环颈鸻C.alexandrinus。滩涂和养殖塘生境记录到的水鸟种类最多,均为62种。养殖塘生境水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2.849),其次为草地、滩涂和盐田。在全球自然湿地退化趋势下,人工湿地成为水鸟重要替代栖息地,特别是盐田和水产养殖塘等生境,为迁徙水鸟提供了关键高潮栖息地。对此,亟需加强对人工湿地科学管理与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保障沿海水鸟高潮栖息地的充足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迁徙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床蓝碳意向认购落户儒艮保护区
2
作者 吴礼广 张宏科 《广西林业》 2024年第7期3-3,共1页
2024年6月7日,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在厦门大学顺利完成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意向认购签约。这是我国首笔公开的海草床蓝碳意向认购。据悉,儒艮保护区第一期28.12公顷的海草床修复项目自2018年11... 2024年6月7日,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在厦门大学顺利完成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意向认购签约。这是我国首笔公开的海草床蓝碳意向认购。据悉,儒艮保护区第一期28.12公顷的海草床修复项目自2018年11月30日以来产生的所有碳汇量,将由腾讯碳中和实验室意向认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艮 海草床 碳中和 生态系统 蓝碳 腾讯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艮保护区秋冬季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迪 戴建华 +5 位作者 孟祥垚 杨宝田 张宏科 周煜 乔莹 陈炳耀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84,共9页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部湾东北部,目前以保护鲸豚类动物为主,为研究鲸豚类的食物资源——鱼类资源多样性情况,2018—2019年秋冬季,对儒艮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开展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124种,隶属1...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部湾东北部,目前以保护鲸豚类动物为主,为研究鲸豚类的食物资源——鱼类资源多样性情况,2018—2019年秋冬季,对儒艮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开展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124种,隶属14目44科92属.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2018年10月线纹鳗鲶(Plotosus lineatus)为优势种,2019年1月铅点东方鲀(Takifugu alboplumbeus)和犬牙缰鰕虎鱼(Amoya caninus)为优势种,2019年10月条马鲾(Equulites rivulatus)、鹿斑仰口鲾(Secutor ruconius)为优势种.平均捕获量呈季节性增长和年际间下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时期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差异较大.三个时期鱼类平均属-科多样性指数(G-F指数)都比较高,分别为0.68、0.75和0.71.综上所述,儒艮保护区鱼类资源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空间差异较大,渔获量有所下降,建议加强对该水域鱼类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艮保护区 群落结构 优势种 鱼类多样性 鱼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卵叶喜盐草生物量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4
作者 刘飞武 戴洪涛 +4 位作者 郭宇明 盘远方 吴礼广 黄亮亮 邱广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78-1591,共14页
为探究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基于1990—2025年华南沿海文献数据,系统分析了卵叶喜盐草生物量对多种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解析水温、盐度、营养盐... 为探究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基于1990—2025年华南沿海文献数据,系统分析了卵叶喜盐草生物量对多种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解析水温、盐度、营养盐、悬浮物及pH等因子对生物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悬浮物在整体上对卵叶喜盐草生物量积累具有显著负作用,是华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限制因子。(2)水温、盐度及营养盐[溶解无机氮(DIN)与水体活性磷酸盐(PO_(4)^(3-))]是导致生物量差异的关键环境因子。(3)氮磷营养盐,尤其是铵态氮(NH_(4)^(+)-N),对各省(区)卵叶喜盐草生物量的积累均构成重要制约作用,但主导因子在区域间存在差异。该研究强调,未来需关注多尺度环境因子交互效应,并制定基于环境阈值管理的区域适应性保护策略。该研究结果为卵叶喜盐草海草床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M) 结构方程模型(SEM) 卵叶喜盐草 生物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互花米草对广西榕根山滩涂时空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莹 郭宇明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7期7-9,12,共4页
海草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广西榕根山海草床的主要海草种类为贝克喜盐草,由于该区域海草床长期受到互花米草入侵威胁,利用卫星图片勾绘、结合卫星定位绕测,测量榕根山滩涂的各类植被斑块,分析了2009—2018年期... 海草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广西榕根山海草床的主要海草种类为贝克喜盐草,由于该区域海草床长期受到互花米草入侵威胁,利用卫星图片勾绘、结合卫星定位绕测,测量榕根山滩涂的各类植被斑块,分析了2009—2018年期间互花米草的斑块数量、面积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8年榕根山互花米草的面积由1.62 hm~2扩增至17.58 hm~2,占滩涂面积比例从1.07%上升至11.65%,质心以0.11 km/年的速度沿岸向西北移动,榕根山滩涂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步提高,互花米草对海草床的演替正在进行,需通过人工干预清除互花米草以保护海草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海草床 红树林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印太江豚密度估算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孟祥垚 汪华志 +3 位作者 周煜 张宏科 乔莹 陈炳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2-369,共8页
目前我国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基础信息十分有限,2018-2020年对北部湾离岸较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离岸较远的涠洲岛水域进行了截线抽样法船只考察。应用DISTANCE估算出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 目前我国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基础信息十分有限,2018-2020年对北部湾离岸较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离岸较远的涠洲岛水域进行了截线抽样法船只考察。应用DISTANCE估算出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273(0.133~0.561)头,数量约88头(95%CI:43~181);涠洲岛水域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100(0.048~0.210)头,数量约137头(95%CI:65~286)。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及面积。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80和0.927,模型拟合度较好,结果表明离岸距离和海洋深度是影响印太江豚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子,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在北部湾东北部近岸区和海南西侧,适宜度超过0.5的栖息地面积达14630.62 km^(2)。2018-2020年印太江豚适宜栖息地面积较2013年大幅度下降,0.5适宜度的栖息地面积减少了40%。参考印太江豚2个群体的平均密度和北部湾适宜栖息地面积,粗略估计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约1463~3994头。由此可见,北部湾水域内印太江豚密度比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首先进行区域性海洋环境的整体保护,重点关注鱼类资源的恢复及对人类活动尤其渔船的管控,并尽快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栖息地分析 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涠洲岛 印太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