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甘蔗白条病的初步鉴定与病原菌分离
1
作者 黄冬梅 李秋芳 +7 位作者 周先瑶 颜梅新 宋修鹏 梁永检 王泽平 雷敬超 潘如科 张小秋 《广西糖业》 2021年第3期10-14,共5页
近年来,在广西隆安县蔗区出现疑似感染白条病的甘蔗植株。对该地区的田间可疑植株的病状进行观察并采集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再通过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隆安县蔗区遭受白条病菌侵染为害,人工接种条件下,... 近年来,在广西隆安县蔗区出现疑似感染白条病的甘蔗植株。对该地区的田间可疑植株的病状进行观察并采集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再通过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隆安县蔗区遭受白条病菌侵染为害,人工接种条件下,健康甘蔗植株出现白条病典型病症。文章为今后深入研究甘蔗白条病病原菌及其与甘蔗互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白条病 病原分离鉴定 柯赫氏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白条病及其病原菌黄单胞杆菌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魏春燕 宋修鹏 +5 位作者 张小秋 韦金菊 黄玉新 李德伟 覃振强 张保青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26,共8页
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在全球主要甘蔗种植国家或地区普遍发生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造成很大损失。主要综述白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系统侵染甘蔗后的病症表现、发生和危... 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在全球主要甘蔗种植国家或地区普遍发生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造成很大损失。主要综述白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系统侵染甘蔗后的病症表现、发生和危害、病原的鉴定及检测技术、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研究难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白条病 病原菌 白条黄单胞杆菌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防控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螟虫卵寄生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广西糖业》 2019年第6期14-19,共6页
蔗螟虫种类多,世代重叠严重,钻蛀为害,隐蔽性强,是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其危害成为甘蔗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甘蔗螟虫连年爆发,保护和提高自然天敌种群,已成为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黑卵蜂和赤眼... 蔗螟虫种类多,世代重叠严重,钻蛀为害,隐蔽性强,是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其危害成为甘蔗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甘蔗螟虫连年爆发,保护和提高自然天敌种群,已成为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黑卵蜂和赤眼蜂作为蔗螟卵寄生蜂,是广西蔗区甘蔗螟虫的优势天敌种群,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尤其赤眼蜂被广泛应用。文章从甘蔗螟虫主要种类和为害特点、蔗螟天敌卵寄生蜂种类、分布和发生动态、卵寄生蜂应用现状及其前景,总结现存问题并提出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赤眼蜂 黑卵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不同甘蔗品种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范业赓 丘立杭 +6 位作者 陈荣发 周慧文 黄杏 卢星高 甘崇琨 吴建明 李杨瑞 《中国糖料》 2019年第4期36-40,共5页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6个甘蔗栽培品种(桂选B9、桂斐1号、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桂糖46号和桂糖47号)为主区,以尿素施用量(150 kg/hm^2和600 kg/hm^2)为副区,于伸长期施入全部氮肥,测定施氮水平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和糖分的影响。研究...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6个甘蔗栽培品种(桂选B9、桂斐1号、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桂糖46号和桂糖47号)为主区,以尿素施用量(150 kg/hm^2和600 kg/hm^2)为副区,于伸长期施入全部氮肥,测定施氮水平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和糖分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氮素水平对甘蔗萌芽出苗影响不大,而分蘖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同一品种的株高和茎径在低氮和高氮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而除了桂糖42号,其他品种高氮处理有效茎数比低氮处理多;不同品种间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存在明显的差异;试验所有品种甘蔗产量随着尿素施用量在150 kg/hm^2到600 kg/hm^2升高而增加;桂糖42号的高氮处理蔗糖分高于低氮,其他品种甘蔗蔗糖分均是低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氮肥施用增加对增加甘蔗分蘖率、有效茎数和甘蔗产量有明显的效应,但降低甘蔗蔗糖分;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不同,与品种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因此,生产上应结合甘蔗品种特性,有针对性施用氮肥,促进甘蔗的高效节本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施氮水平 影响 产量 蔗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来源生物炭品质的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廖芬 杨柳 +4 位作者 李强 MUHAMMAD Anas 薛进军 黄东亮 李杨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7,共9页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生物炭品质评价的方法,探求影响生物炭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选用8种不同生物质材料,在3种温度下制备并获得24种生物炭材料(Y1~Y24),测定16项相关品质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转化,采用软件S...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生物炭品质评价的方法,探求影响生物炭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选用8种不同生物质材料,在3种温度下制备并获得24种生物炭材料(Y1~Y24),测定16项相关品质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转化,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四次方最大旋转法获得因子载荷矩阵,计算样品每个公因子分值与相应权重之积的累加和,得到综合评价分值。对16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建立基于因子分析的生物炭品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对生物炭进行优良度排序。【结果】24种生物炭16个品质指标经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根>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7.910%,第1公因子以C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和pH贡献率较大,达到31.090%,第2公因子以比表面积和孔容贡献率较大,达到19.878%,第3公因子以H原子含量贡献率较大,达到12.819%,第4公因子以磷、钾含量贡献率较大,达到7.479%,第5公因子以NH4+-N吸附量贡献率较大,达到6.643%。【结论】因子分析方法可以作为评价生物炭品质的方法,根据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确定影响生物炭品质最关键的因子是化学性质因子(C含量、C/N比、C/H比、pH、CEC)、物理性质因子(比表面积和孔容)、活化能量因子(H原子含量)、营养因子(P和K含量)和氨态氮吸附能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品质指标 热解条件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蔗螟天敌等腹黑卵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潘雪红 商显坤 +1 位作者 魏吉利 黄诚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明温度对广西蔗区甘蔗螟虫优势寄生性天敌等腹黑卵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该天敌的室内人工饲养繁殖、田间保护及其对蔗螟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了等腹黑卵蜂在17、20、23、26、29和32℃6个恒温条件下的世代发育... 【目的】探明温度对广西蔗区甘蔗螟虫优势寄生性天敌等腹黑卵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该天敌的室内人工饲养繁殖、田间保护及其对蔗螟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了等腹黑卵蜂在17、20、23、26、29和32℃6个恒温条件下的世代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利用线性回归、S曲线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温度与等腹黑卵蜂发育速率之间的关系,并用直接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2种方法比较了等腹黑卵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等腹黑卵蜂在17~32℃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Logistic模型更能拟合等腹黑卵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其回归方程为V=0.1755/(1+e^(4.0166-0.1529T))。经Logistic模型计算出,等腹黑卵蜂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6.27℃,相应发育历期为11.40 d。利用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出等腹黑卵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25℃和172.31 d·℃。【结论】温度是影响等腹黑卵蜂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等腹黑卵蜂的保护和甘蔗螟虫的天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腹黑卵蜂 温度 发育速率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