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种植时间对螟虫为害及防治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慧文 李德伟 +3 位作者 李涛 粱菊菊 覃振强 罗亚伟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9-99,共11页
【目的】分析甘蔗不同种植时间的螟虫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效益,为选择甘蔗适宜种植时间和科学用药防治螟虫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甘蔗产业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年12月下旬及2018年1月下旬、2月下旬、3月下旬、4月下旬共5... 【目的】分析甘蔗不同种植时间的螟虫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效益,为选择甘蔗适宜种植时间和科学用药防治螟虫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甘蔗产业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年12月下旬及2018年1月下旬、2月下旬、3月下旬、4月下旬共5个不同时间种植2018/2019榨季新植蔗,调查甘蔗生长和螟虫为害情况,比较防治与不防治螟虫所产出的经济效益。为对比气候条件对不同甘蔗榨季的影响,连续开展两个榨季新植蔗调查,2019/2020榨季新植蔗的种植和调查方法参考2018/2019榨季。【结果】不施药条件下新植蔗第1代、第2代螟害枯心率均呈随种植时间延后而减少的趋势,其中12月种植的甘蔗第2代螟害枯心率平均高达24.90%,3—4月种植的甘蔗苗螟害枯心率相对较低,4月种植的螟害枯心率平均为8.37%。表明通过选择适宜种植时间可减轻甘蔗苗期螟虫为害,但不同种植时间对收获期的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影响不显著。种植较早(12月下旬、1月下旬、2月下旬)的甘蔗株高、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较高,种植较晚(3月下旬、4月下旬)甘蔗株高、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较低,且种植较早比种植较晚的增收效果显著。在不施药条件下,12月种植的甘蔗平均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分别为102.19 t/hm^(2)、15.57 t/hm^(2),而4月种植的平均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分别仅为47.57、6.40 t/hm^(2);12月、1月和2月种植的甘蔗产量和蔗糖总收入比4月种植的增加220%以上。施药防治螟虫有助于提高甘蔗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蔗农投入收益比为1∶1.37~1.99,甘蔗增产增糖投入总收益比为1∶4.33~5.76,表明防治螟虫在蔗糖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为提高我国原料蔗供应能力,建议广西蔗区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种植甘蔗,并结合螟虫防治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植时间 螟虫为害 化学防治 产量 防治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DTOPSIS联合模型的甘蔗品系多性状评价
2
作者 经艳 雷敬超 +12 位作者 周会 贤武 何姗珊 韦金菊 闫海锋 王伦旺 唐仕云 黄海荣 邓宇驰 罗霆 刘晓燕 方位宽 李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86-97,共12页
为构建甘蔗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并筛选高产高糖抗逆的桂糖20系列新品系,以40份桂糖20系列甘蔗新品系为对象,以桂糖42号为对照,系统测定出苗率、产量、蔗糖分等15项性状指标,整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构建联合评价模型,并通过雷达图... 为构建甘蔗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并筛选高产高糖抗逆的桂糖20系列新品系,以40份桂糖20系列甘蔗新品系为对象,以桂糖42号为对照,系统测定出苗率、产量、蔗糖分等15项性状指标,整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构建联合评价模型,并通过雷达图和矩阵分类模型实现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产量(0.0865)、有效茎数(0.0790)、株高(0.0695)是影响含糖量的关键因子,累计贡献23.5%,揭示了生物量积累与群体结构对产糖量的决定性作用。双模型联合筛选出11份综合表现优于对照的品系,其中桂糖20-237(C_(i)=0.6124)表现最优,产量(125.15t/hm^(2))和有效茎数(78873株/hm^(2))达理论高产阈值,蔗糖分14.89%。联合模型与含糖量排序的线性拟合系数(r^(2)=0.7782)显著高于单一灰色关联度法(r^(2)=0.1713),表明其评价准确性更优。矩阵分类模型将品系划分为双优型、潜力型、偏科型、观察型等4类,雷达图进一步揭示典型品系的性状特征(如桂糖20-237产量优势显著但抗倒伏性待改良)。通过“灰色关联度-DTOPSIS”联合模型筛选出桂糖20-237、20-272等综合性状优异品系,构建了“模型驱动-遗传改良”的甘蔗育种新范式。研究结果为甘蔗多性状协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进一步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动态评价系统,推动育种向“精准设计”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灰色关联度分析 DTOPSIS法 多性状评价 综合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创新种质后代对3种常见真菌性病害的抗性鉴定评价
3
作者 黄玉新 周珊 +6 位作者 黄冬梅 段维兴 杨翠芳 王泽平 曾璇 张革民 张保青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为了解甘蔗创新种质的抗病性,筛选兼具多抗性与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优质亲本与基因资源,以50份含甘蔗近缘属(种)斑茅、割手密或河八王血缘的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浸泡接种法、喷施接种法、注射接种法对黑穗... 为了解甘蔗创新种质的抗病性,筛选兼具多抗性与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优质亲本与基因资源,以50份含甘蔗近缘属(种)斑茅、割手密或河八王血缘的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浸泡接种法、喷施接种法、注射接种法对黑穗病、褐条病、梢腐病3种生产上常见真菌性病害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黑穗病发病率在0~12.12%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35份(占70%),抗病材料有11份(占22%);梢腐病病情指数在0~46.67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1份(占2%),抗病材料有12份(占24%);褐条病抗性等级在1~6级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1份(占2%),抗病材料有14份(占28%)。基于卡方距离的类平均法聚类分析可将50份种质分为6个类群,第1类群中AS13-40-6、SN17-1510等12份种质感病或高感2种病害,综合抗病性最差;第3类群中AS15-118、AS19-12、SN18-108-2等16份种质对3种病害都达到中抗或高抗水平,抗性综合表现最好。供试的50份甘蔗创新种质对黑穗病抗性表现突出,对梢腐病、褐条病的抗性相对较差。筛选出来的兼顾多种抗性的种质可为甘蔗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抗病亲本,期待可为抗真菌病害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创新种质 真菌性病害 抗病测定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桂糖62号的选育
4
作者 唐仕云 王伦旺 +13 位作者 李毅杰 贤武 罗亚伟 颜梅新 谭芳 李翔 黄海荣 邓宇驰 经艳 杨荣仲 雷敬超 周会 吴建明 李鸣 《中国糖料》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目的】为甘蔗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甘蔗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布局,降低种植风险。【方法】以“桂糖92-66×川蔗57-416”为亲本组合,进行甘蔗五圃制新品种选育。【结果】‘桂糖62号’(品系名:桂糖08-1045)通过甘蔗杂交育种方法选育而成,... 【目的】为甘蔗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甘蔗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布局,降低种植风险。【方法】以“桂糖92-66×川蔗57-416”为亲本组合,进行甘蔗五圃制新品种选育。【结果】‘桂糖62号’(品系名:桂糖08-1045)通过甘蔗杂交育种方法选育而成,于2024年4月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桂糖62号’在广西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中,平均蔗茎产量为85.3 t/hm^(2),较对照‘新台糖22’(下同)增产6.8%;11月至翌年3月的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91%,较对照提高0.26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的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3.99%,较对照提高0.86个百分点;平均含糖量为13.0 t/hm^(2),较对照增产12.9%。【结论】‘桂糖62号’具有早熟、高糖、高产、易脱叶易砍收等优良种性,适宜在广西旱地蔗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桂糖6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桂柳05136的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游建华 邓智年 +3 位作者 卢业飞 韦日辉 黄日宏 卢文祥 《中国种业》 2022年第5期129-131,共3页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是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以美国运河点(CP81/1254)为母本、新台糖2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和国家级品种鉴定,正式命名为桂柳05136。该品种高产、高糖,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是目前全国主要蔗...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是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以美国运河点(CP81/1254)为母本、新台糖2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和国家级品种鉴定,正式命名为桂柳05136。该品种高产、高糖,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是目前全国主要蔗区替代原当家品种新台糖22号最好的品种之一。应该根据其种性要求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才能充分发挥桂柳05136的单位面积蔗茎产量及其含糖量的丰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桂柳05136 性状 高产 高糖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浸种对甘蔗分蘖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范业赓 陈荣发 +6 位作者 周慧文 闫海锋 翁梦苓 丘立杭 黄杏 周忠凤 吴建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16-22,共7页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新植蔗SPAD值分别比CK增加20.5%、21.1%、27.2%,差异极显著,分蘖率分别比CK增加48.96%、119.74%和169.90%,差异极显著;4个处理中,以2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有效茎数和产量最高,其中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59640条/hm^2和102.22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32%和8.48%,宿根蔗的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72894条/hm^2和105.56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12.45%和16.05%。新植和宿根蔗的蔗糖分并不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用20 mg/L烯效唑浸种,可有效提高新植蔗苗期+1叶的SPAD值,可提高新植蔗的分蘖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产量,提高宿根蔗的发株率和产量,说明烯效唑浸种浓度不宜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浸种 分蘖率 发株率 有效茎数 产量 甘蔗蔗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堡茶香气成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桂强 李吉生 +3 位作者 莫璋红 吴玉钧 吕敏 陆燕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247-249,共3页
综述了六堡茶香气成分提取及检测方法以及香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分析探讨了六堡茶香气研究的难点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提升六堡茶的加工品质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六堡茶 香气成分 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份农艺性状优异割手密黑穗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分子检测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玉新 黄冬梅 +9 位作者 陆衫羽 颜梅新 高丽花 周珊 杨翠芳 段维兴 张小秋 高轶静 张革民 张保青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目的】筛选抗黑穗病和褐锈病的割手密种质,为甘蔗黑穗病和褐锈病抗病亲本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人工浸渍接种法及与褐锈病基因Bru1紧密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分别对24份割手密进行甘蔗黑穗病和褐锈病抗性鉴定。【结果】结果表明... 【目的】筛选抗黑穗病和褐锈病的割手密种质,为甘蔗黑穗病和褐锈病抗病亲本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人工浸渍接种法及与褐锈病基因Bru1紧密连锁的2个分子标记,分别对24份割手密进行甘蔗黑穗病和褐锈病抗性鉴定。【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的割手密材料表现出较强的抗黑穗病能力,有16份材料表现1级高抗,5份材料表现2级抗病,3份材料表现3级抗病;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有7份材料含有Bru1基因,占参试材料的29.17%。【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高抗黑穗病且兼含Bru1基因的种质,是培育抗黑穗病和抗褐锈病的甘蔗品种(亲本)的良好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 黑穗病 褐锈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