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黑穗病抗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1
作者 谢芝春 杨琼 +3 位作者 何美霞 颜梅新 龙海丽 白小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17,共9页
由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一种茎寄生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气流和土壤传播,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长,防治难度大。我国的主要植蔗区广西、云南、海南及广东等地由于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导... 由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一种茎寄生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气流和土壤传播,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长,防治难度大。我国的主要植蔗区广西、云南、海南及广东等地由于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导致主栽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使我国甘蔗产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了解甘蔗黑穗病的抗病机制对有效防控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甘蔗鞭黑粉菌特性、病害症状表现、传播途径及危害、生理小种等;着重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水平等3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甘蔗黑穗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归纳为甘蔗芽鳞的结构特性,植物组织生化物质的积累、酶活性的改变、激素水平的调节等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以及分子标记开发、效应蛋白、抗病基因克隆等分子机制的研究;同时,梳理了早期诊断、抗病育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方法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防治方法中存在的遗传多样性不足、化学防治引发环境负担、物理防治效果不佳、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甘蔗黑穗病未来防控研究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黑穗病 鞭黑粉菌 病原学特性 症状表现 流行规律 抗病机制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种茎发芽过程中生理指标动态变化研究
2
作者 周慧文 闫海锋 +10 位作者 丘立杭 周忠凤 范业赓 陈荣发 邓宇驰 杨本鹏 吴转娣 李文凤 蔡文伟 何为中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32-40,共9页
【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甘蔗发芽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研究甘蔗在不同发芽阶段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含量等重要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甘蔗的发芽阶段一般需要11 d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甘蔗的发芽速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 【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甘蔗发芽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研究甘蔗在不同发芽阶段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含量等重要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甘蔗的发芽阶段一般需要11 d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甘蔗的发芽速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芽阶段,甘蔗内部的多种激素如脱落酸(ABA)、水杨酸(SA)、赤霉素(GA7)和吲哚乙酸(IAA)等与发芽时期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这些激素在甘蔗发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素类激素与发芽速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它们在发芽阶段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研究还发现蔗糖和淀粉的含量随着发芽时期的推进而下降,而还原糖的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种相关酶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在甘蔗发芽过程中,糖类的代谢和积累可能受到精细地调控,以满足发芽阶段不同时期的需求。【结论】甘蔗发芽需要11 d,在此期间,多种激素、糖代谢相关酶类和生理指标与甘蔗发芽进程和发芽速度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发芽 激素 糖类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鉴定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9 位作者 张革民 黄玉新 杨翠芳 周珊 高轶静 熊发前 刘菁 陆衫羽 杨细平 段维兴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广西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2016—2023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考察队在广西8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 广西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2016—2023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考察队在广西8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43个乡镇共收集到河八王种质资源58份。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60.0~602.5 m,北纬23°08′02″~26°01′43″,东经107°08′01″~111°32′02″的区域;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20个描述型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2044之间,平均值为0.5557,其中曝光后节间颜色的多样性最高,木栓较低,而茎形、气根、水裂3个性状无多样性体现;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040~0.4911之间,贺州最高,百色最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3%~53.6%,平均为34.8%;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在29.4%~36.9%之间,河池最大,桂林最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8份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被分为六大类,与地理来源无密切关系,其中第Ⅰ类群中的材料综合性状较好,生物量和品质性状优良。本次考察收集扩充了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的资源数量,为甘蔗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优良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八王 甘蔗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鉴定评价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甘蔗及其近缘属参考基因组开发SSR标记及数据库 被引量:1
4
作者 匡博文 韦妳 +4 位作者 刘金典 陈美燕 毛兴洁 段维兴 杨细平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6,共14页
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甘蔗基因组复杂,群体遗传学研究相对落后。目前,甘蔗参考基因组仍有待完善。利用甘蔗及其近缘属参考基因组开发甘蔗SSR标记及数据库有助于推动甘蔗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本研究基于3... 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甘蔗基因组复杂,群体遗传学研究相对落后。目前,甘蔗参考基因组仍有待完善。利用甘蔗及其近缘属参考基因组开发甘蔗SSR标记及数据库有助于推动甘蔗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本研究基于3个甘蔗种(割手密种、热带种和栽培种)和2个甘蔗近缘种(芒和高粱)的基因组进行SSR检测,统计各基因组SSR的数量和类型,挑选多态性好的SSR标记对104份甘蔗及近缘属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5个物种的基因组中共鉴定到了1,860,645个SSR,以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为主。基因组间SSR的共线性信息显示,甘蔗栽培种和其他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由近到远为:R570、热带种、割手密种、芒、高粱;基于SSR及InDels标记的甘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斑茅92-105最先被单独划分,割手密种为一个类群,大茎野生种和热带种分为一个类群,栽培种为一个类群。最后,围绕5个基因组鉴定的SSR以及引物等相关信息,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界面的甘蔗SSR数据库。本研究为甘蔗研究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SR标记 数据库 全基因重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创新种质后代对3种常见真菌性病害的抗性鉴定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玉新 周珊 +6 位作者 黄冬梅 段维兴 杨翠芳 王泽平 曾璇 张革民 张保青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为了解甘蔗创新种质的抗病性,筛选兼具多抗性与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优质亲本与基因资源,以50份含甘蔗近缘属(种)斑茅、割手密或河八王血缘的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浸泡接种法、喷施接种法、注射接种法对黑穗... 为了解甘蔗创新种质的抗病性,筛选兼具多抗性与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优质亲本与基因资源,以50份含甘蔗近缘属(种)斑茅、割手密或河八王血缘的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浸泡接种法、喷施接种法、注射接种法对黑穗病、褐条病、梢腐病3种生产上常见真菌性病害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黑穗病发病率在0~12.12%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35份(占70%),抗病材料有11份(占22%);梢腐病病情指数在0~46.67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1份(占2%),抗病材料有12份(占24%);褐条病抗性等级在1~6级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1份(占2%),抗病材料有14份(占28%)。基于卡方距离的类平均法聚类分析可将50份种质分为6个类群,第1类群中AS13-40-6、SN17-1510等12份种质感病或高感2种病害,综合抗病性最差;第3类群中AS15-118、AS19-12、SN18-108-2等16份种质对3种病害都达到中抗或高抗水平,抗性综合表现最好。供试的50份甘蔗创新种质对黑穗病抗性表现突出,对梢腐病、褐条病的抗性相对较差。筛选出来的兼顾多种抗性的种质可为甘蔗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抗病亲本,期待可为抗真菌病害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创新种质 真菌性病害 抗病测定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种植时间对螟虫为害及防治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慧文 李德伟 +3 位作者 李涛 粱菊菊 覃振强 罗亚伟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9-99,共11页
【目的】分析甘蔗不同种植时间的螟虫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效益,为选择甘蔗适宜种植时间和科学用药防治螟虫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甘蔗产业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年12月下旬及2018年1月下旬、2月下旬、3月下旬、4月下旬共5... 【目的】分析甘蔗不同种植时间的螟虫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效益,为选择甘蔗适宜种植时间和科学用药防治螟虫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甘蔗产业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年12月下旬及2018年1月下旬、2月下旬、3月下旬、4月下旬共5个不同时间种植2018/2019榨季新植蔗,调查甘蔗生长和螟虫为害情况,比较防治与不防治螟虫所产出的经济效益。为对比气候条件对不同甘蔗榨季的影响,连续开展两个榨季新植蔗调查,2019/2020榨季新植蔗的种植和调查方法参考2018/2019榨季。【结果】不施药条件下新植蔗第1代、第2代螟害枯心率均呈随种植时间延后而减少的趋势,其中12月种植的甘蔗第2代螟害枯心率平均高达24.90%,3—4月种植的甘蔗苗螟害枯心率相对较低,4月种植的螟害枯心率平均为8.37%。表明通过选择适宜种植时间可减轻甘蔗苗期螟虫为害,但不同种植时间对收获期的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影响不显著。种植较早(12月下旬、1月下旬、2月下旬)的甘蔗株高、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较高,种植较晚(3月下旬、4月下旬)甘蔗株高、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较低,且种植较早比种植较晚的增收效果显著。在不施药条件下,12月种植的甘蔗平均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分别为102.19 t/hm^(2)、15.57 t/hm^(2),而4月种植的平均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分别仅为47.57、6.40 t/hm^(2);12月、1月和2月种植的甘蔗产量和蔗糖总收入比4月种植的增加220%以上。施药防治螟虫有助于提高甘蔗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蔗农投入收益比为1∶1.37~1.99,甘蔗增产增糖投入总收益比为1∶4.33~5.76,表明防治螟虫在蔗糖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为提高我国原料蔗供应能力,建议广西蔗区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种植甘蔗,并结合螟虫防治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植时间 螟虫为害 化学防治 产量 防治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DTOPSIS联合模型的甘蔗品系多性状评价
7
作者 经艳 雷敬超 +12 位作者 周会 贤武 何姗珊 韦金菊 闫海锋 王伦旺 唐仕云 黄海荣 邓宇驰 罗霆 刘晓燕 方位宽 李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86-97,共12页
为构建甘蔗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并筛选高产高糖抗逆的桂糖20系列新品系,以40份桂糖20系列甘蔗新品系为对象,以桂糖42号为对照,系统测定出苗率、产量、蔗糖分等15项性状指标,整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构建联合评价模型,并通过雷达图... 为构建甘蔗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并筛选高产高糖抗逆的桂糖20系列新品系,以40份桂糖20系列甘蔗新品系为对象,以桂糖42号为对照,系统测定出苗率、产量、蔗糖分等15项性状指标,整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构建联合评价模型,并通过雷达图和矩阵分类模型实现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产量(0.0865)、有效茎数(0.0790)、株高(0.0695)是影响含糖量的关键因子,累计贡献23.5%,揭示了生物量积累与群体结构对产糖量的决定性作用。双模型联合筛选出11份综合表现优于对照的品系,其中桂糖20-237(C_(i)=0.6124)表现最优,产量(125.15t/hm^(2))和有效茎数(78873株/hm^(2))达理论高产阈值,蔗糖分14.89%。联合模型与含糖量排序的线性拟合系数(r^(2)=0.7782)显著高于单一灰色关联度法(r^(2)=0.1713),表明其评价准确性更优。矩阵分类模型将品系划分为双优型、潜力型、偏科型、观察型等4类,雷达图进一步揭示典型品系的性状特征(如桂糖20-237产量优势显著但抗倒伏性待改良)。通过“灰色关联度-DTOPSIS”联合模型筛选出桂糖20-237、20-272等综合性状优异品系,构建了“模型驱动-遗传改良”的甘蔗育种新范式。研究结果为甘蔗多性状协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进一步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动态评价系统,推动育种向“精准设计”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灰色关联度分析 DTOPSIS法 多性状评价 综合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甘蔗野生种质资源采集与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9 位作者 刘菁 周忠凤 刘俊仙 黄玉新 周珊 杨翠芳 张革民 熊发前 李博胤 段维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计算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采集到4个属4个种共82份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其中,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28份、河八王Narenga porphyrocoma 26份、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 24份、芒Miscanthus sinensis 4份。粤北地区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种间表型变异丰富,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9%~44.5%,割手密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30.6%),其次是芒(30.3%),河八王最小(28.1%)。叶长、叶宽、株高和茎径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锤度与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00 0~1.222 7。主成分分析将6个数量性状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62.312%。聚类分析显示,割手密第Ⅰ类群的2023GSM054和第Ⅲ类群的2023GSM246、河八王第Ⅰ类群的2023HBW224和第Ⅳ类群的2023HBW032以及斑茅第Ⅰ类群的2023BM023和第Ⅱ类群的2023BM246共6份材料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突出。【结论】本研究在粤北地区采集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6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为甘蔗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调查采集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期和种植密度对甘蔗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吴凯朝 黄诚梅 +7 位作者 徐林 翁梦苓 邓智年 庞天 李茂 黄海 陶思兴 周锋 《中国糖料》 2025年第2期27-35,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特点,为甘蔗良种高效繁育生产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为材料,以植期(A)为主区,种植密度(B)为副区,开展3个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二... 【目的】明确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特点,为甘蔗良种高效繁育生产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为材料,以植期(A)为主区,种植密度(B)为副区,开展3个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植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新植和第一年宿根良繁种茎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植期与‘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分蘖苗数和分蘖率关系密切,A3植期获得最大平均单株分蘖苗数,均在14苗/株以上;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的株高、茎径、成茎及有效芽有显著的影响,A1B1的株高、茎径、成茎率最大,A3B1获得最大单株蔗茎数,A3B3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有效茎数,A1B2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总有效芽数;在宿根蔗表现上,A3B2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单位面积总有效芽数;植期对‘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新植蔗的种茎发芽率影响显著,A3植期的种茎发芽率最大,均在98%以上,但对宿根蔗种茎发芽率影响不大。【结论】‘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在桂中蔗区良繁基地的种植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为适宜,种植密度以1.65万株/hm^(2)左右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植密度 植期 脱毒组培苗 桂糖44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桂糖62号的选育
10
作者 唐仕云 王伦旺 +13 位作者 李毅杰 贤武 罗亚伟 颜梅新 谭芳 李翔 黄海荣 邓宇驰 经艳 杨荣仲 雷敬超 周会 吴建明 李鸣 《中国糖料》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目的】为甘蔗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甘蔗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布局,降低种植风险。【方法】以“桂糖92-66×川蔗57-416”为亲本组合,进行甘蔗五圃制新品种选育。【结果】‘桂糖62号’(品系名:桂糖08-1045)通过甘蔗杂交育种方法选育而成,... 【目的】为甘蔗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甘蔗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布局,降低种植风险。【方法】以“桂糖92-66×川蔗57-416”为亲本组合,进行甘蔗五圃制新品种选育。【结果】‘桂糖62号’(品系名:桂糖08-1045)通过甘蔗杂交育种方法选育而成,于2024年4月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桂糖62号’在广西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中,平均蔗茎产量为85.3 t/hm^(2),较对照‘新台糖22’(下同)增产6.8%;11月至翌年3月的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91%,较对照提高0.26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的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3.99%,较对照提高0.86个百分点;平均含糖量为13.0 t/hm^(2),较对照增产12.9%。【结论】‘桂糖62号’具有早熟、高糖、高产、易脱叶易砍收等优良种性,适宜在广西旱地蔗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桂糖6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氯酸钠在甘蔗开放式组培苗繁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松 刘欣 +7 位作者 刘红坚 刘俊仙 余坤兴 卢曼曼 淡明 刘丽敏 何毅波 张伟珍 《中国糖料》 2016年第6期3-6,共4页
以常规组培方式获得的新台糖22号无菌继代苗为材料。将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加入到培养基中。研究次氯酸钠在甘蔗开放式组织培养的有效浓度,以及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浓度在800mg/L以上可有效抑制培养... 以常规组培方式获得的新台糖22号无菌继代苗为材料。将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加入到培养基中。研究次氯酸钠在甘蔗开放式组织培养的有效浓度,以及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浓度在800mg/L以上可有效抑制培养基的污染,组培苗的增殖系数以900~1000mg/L较好.生根效果以1000-1100mg/L为佳。结论:在甘蔗开放式培养中。次氯酸钠的浓度以1000mg/L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次氯酸钠 开放式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开放式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松 刘红坚 +5 位作者 刘欣 刘俊仙 余坤兴 卢曼曼 刘丽敏 何毅波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3,共3页
以浓度为1000mg/L次氯酸钠为抑菌剂,在甘蔗开放式组织培养条件下,对MS培养基中的无机盐、蔗糖、激素等因素进行调整试验,观察甘蔗腋芽诱导分化芽数、增殖情况等。结果表明:(1)在抑菌剂作用下,污染率高低与无机盐浓度、6-BA浓度... 以浓度为1000mg/L次氯酸钠为抑菌剂,在甘蔗开放式组织培养条件下,对MS培养基中的无机盐、蔗糖、激素等因素进行调整试验,观察甘蔗腋芽诱导分化芽数、增殖情况等。结果表明:(1)在抑菌剂作用下,污染率高低与无机盐浓度、6-BA浓度高低不呈相关性,但污染率随蔗糖浓度的提高而提高;(2)无机盐浓度、蔗糖浓度高低对甘蔗腋芽诱导分化有影响,规律性不明显;甘蔗腋芽诱导分化率随6-BA浓度的提高而提高;(3)无机盐、6-BA、蔗糖等因素随浓度的增加对芽的繁殖有促进作用。可见,在MS+BA1.5-2.0mg/L+NAA0.1mg/L+蔗糖30‰+次氯酸钠1000mg/L的培养基中,腋芽繁殖速度较快,可在甘蔗开放式组织培养中使用;但腋芽增殖速度与组培苗素质仍低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开放式组培 快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韦金菊 宋修鹏 +3 位作者 魏春燕 张小秋 黄伟华 颜梅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4期81-88,共8页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蔗鞭黑粉菌致病机理和甘蔗抗病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深入的机理研究为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选育和推广抗黑穗病新品种是防治甘蔗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我国在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综述了甘蔗黑穗病发生与危害、病原特征、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防治对策,并对甘蔗黑穗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黑穗病 甘蔗鞭黑粉菌 遗传多样性 致病机理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白条病及其病原菌黄单胞杆菌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春燕 宋修鹏 +5 位作者 张小秋 韦金菊 黄玉新 李德伟 覃振强 张保青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26,共8页
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在全球主要甘蔗种植国家或地区普遍发生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造成很大损失。主要综述白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系统侵染甘蔗后的病症表现、发生和危... 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在全球主要甘蔗种植国家或地区普遍发生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造成很大损失。主要综述白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系统侵染甘蔗后的病症表现、发生和危害、病原的鉴定及检测技术、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研究难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白条病 病原菌 白条黄单胞杆菌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防控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二点螟室内人工继代饲养方法研究
15
作者 魏吉利 潘雪红 +3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李傲梅 马永林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5-1462,共8页
本文研究了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室内饲养方法,旨在为防治药剂筛选和农药毒理学实验,以及开展对甘蔗二点螟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发育良好的试虫。用玉米棒在室内继代饲养甘蔗二点螟,在第1、4、7、10代观... 本文研究了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室内饲养方法,旨在为防治药剂筛选和农药毒理学实验,以及开展对甘蔗二点螟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发育良好的试虫。用玉米棒在室内继代饲养甘蔗二点螟,在第1、4、7、10代观察主要生长发育指标,评价其饲养效果,并在第5代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进行对比,观察各生长发育指标及生命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在第1、4、7、10代的孵化率和羽化率均在80%以上,幼虫存活率各代均在40%~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5~50粒之间;玉米棒饲养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均高于用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玉米棒饲养的种群净增殖力R_(0)(26.17)、内禀增长率r_(m)(0.08)及周限增长率λ(1.09)均高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且世代发育历期T(38.8)短,增加了世代数。因此,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其多项发育指标优于甘蔗饲养,且饲养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在室内大量且继代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二点螟 继代饲养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品种(系)2019年区试柳城点新植试验初报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春云 王伦旺 +4 位作者 韦建敏 汤飞红 韦文平 宁德林 邓宇驰 《中国种业》 2021年第1期79-82,共4页
2019年在柳州市柳城县进行了广西甘蔗品种区域新植试验,结果表明桂糖11-2011、桂糖11-1081、桂糖10-612、桂糖12-96甘蔗品种(系)均表现为高产高糖、出苗和分蘖好、有效茎多、易剥叶/易脱叶、黑穗病和螟害危害轻。其中桂糖11-2011表现最... 2019年在柳州市柳城县进行了广西甘蔗品种区域新植试验,结果表明桂糖11-2011、桂糖11-1081、桂糖10-612、桂糖12-96甘蔗品种(系)均表现为高产高糖、出苗和分蘖好、有效茎多、易剥叶/易脱叶、黑穗病和螟害危害轻。其中桂糖11-2011表现最突出,还具有中大茎、株高较高等诸多优良特性;桂糖11-1081表现为中大茎、株高中等、高抗倒伏;桂糖10-612表现为中大茎、株高较高、抗倒伏性中等;桂糖12-96茎径略细,株高、抗倒伏表现中等。除桂糖11-1081外,其他3个品种(系)均有中等程度的梢腐病危害。此外,桂糖10-612和桂糖13-532品种(系)的纤维分含量高,可进一步试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系) 区域试验 柳城 新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螟虫卵寄生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广西糖业》 2019年第6期14-19,共6页
蔗螟虫种类多,世代重叠严重,钻蛀为害,隐蔽性强,是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其危害成为甘蔗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甘蔗螟虫连年爆发,保护和提高自然天敌种群,已成为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黑卵蜂和赤眼... 蔗螟虫种类多,世代重叠严重,钻蛀为害,隐蔽性强,是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其危害成为甘蔗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甘蔗螟虫连年爆发,保护和提高自然天敌种群,已成为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黑卵蜂和赤眼蜂作为蔗螟卵寄生蜂,是广西蔗区甘蔗螟虫的优势天敌种群,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尤其赤眼蜂被广泛应用。文章从甘蔗螟虫主要种类和为害特点、蔗螟天敌卵寄生蜂种类、分布和发生动态、卵寄生蜂应用现状及其前景,总结现存问题并提出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赤眼蜂 黑卵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份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邹成林 黄开健 +5 位作者 莫润秀 翟瑞宁 黄爱花 杜青 熊发前 杨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4-140,共7页
为了筛选高微营养素鲜食玉米种质,为微营养富集型广西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190份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籽粒中3种微营养素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的变化幅度和分布规律等,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鲜食玉米自交系微营养素品质... 为了筛选高微营养素鲜食玉米种质,为微营养富集型广西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190份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籽粒中3种微营养素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的变化幅度和分布规律等,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鲜食玉米自交系微营养素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叶酸含量变幅为20.94~283.26μg/100 g,平均含量为119.01μg/100 g,变异系数为51.60%;维生素E含量变化幅度为13.23~47.68μg/g,平均含量为23.67μg/g,变异系数为25.57%;锌含量变化幅度为6.59~46.09 mg/kg,平均含量为23.05 mg/kg,变异系数为29.12%。含量变幅和变异系数均为叶酸含量>锌含量>维生素E含量。3种微营养素高值类型种质较少,大部分自交系叶酸含量和锌含量属于中值水平,大部分自交系维生素E含量属于低值水平。未发现3种微营养素含量均高的自交系,少部分自交系有2种微营养素含量较高。3种微营养素品质综合排名前10位的自交系依次是GXTN13>GXT32>GXT61>GXT43>GXN38>GXN42>GXT57>GXT88>GXT33>GXT48。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具有较大的变异基础,其中叶酸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大,可作为微营养富集型广西鲜食玉米品种选育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自交系 叶酸 维生素E 分析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泳锨 覃兴云 +4 位作者 何洁 覃国新 韦宇宁 范业赓 王海军 《广西糖业》 2021年第3期54-58,共5页
文章根据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现状,分析了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提出要继续完善糖料甘蔗标准化体系,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建设,加大实施力度,为广西乃至全国糖料甘蔗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文章根据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现状,分析了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提出要继续完善糖料甘蔗标准化体系,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建设,加大实施力度,为广西乃至全国糖料甘蔗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料甘蔗 标准化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构建与关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保青 黄玉新 +5 位作者 周珊 段维兴 杨翠芳 张革民 陆衫羽 高轶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为发掘甘蔗育种优异野生基因资源,以来自广西的333份割手密为材料,应用12对SSR引物的分子标记数据和28个表型性状资料构建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并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割手密茎径、节间长度、曝光前颜色、脱叶性和毛群共... 为发掘甘蔗育种优异野生基因资源,以来自广西的333份割手密为材料,应用12对SSR引物的分子标记数据和28个表型性状资料构建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并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割手密茎径、节间长度、曝光前颜色、脱叶性和毛群共5个表型性状与8个位点显著相关;茎径与叶长、叶宽、节间长度、节数和锤度5个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株高、茎径、节间长度、节数4个表型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锤度与茎径和节间长度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核心种质抽样按照总资源比例的0.1、0.2、0.3、0.4、0.5、0.6、0.7、0.8、0.9进行梯度筛选,当抽样比例达到30%以上时,即可包含100%等位基因覆盖度。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所筛选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基于核心种质绘制的主成分图与原始种质的分布图趋势相吻合。结果表明,根据30%的抽样比例筛选出99个割手密样本构建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主成分分析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核心种质 关联分析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