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50年杂交水稻育种回顾、成就及展望
1
作者 邓国富 戴高兴 陈韦韦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广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省(区)之一,50年来,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者在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优质化育种及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就。在三系杂交水稻配套中最早筛选出6个一代恢复系中的4个(泰引1号、IR24、IR665和IR2... 广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省(区)之一,50年来,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者在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优质化育种及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就。在三系杂交水稻配套中最早筛选出6个一代恢复系中的4个(泰引1号、IR24、IR665和IR26),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次利用野生稻血缘育成优质强恢复系桂99,以之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达405个,成为全国第二代三大恢复系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率先育成达国标优质米标准的秋优1025、美优998、百优838等系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华南稻区乃至全国优质杂交水稻主推品种;近年来育成的以野香优莉丝、又香优丝苗等为代表的香型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全国高档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标杆,多次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克隆了Os MKK3、GNP12等粒型和垩白新基因并阐述了香型杂交水稻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50年来,广西共育成杂交水稻品种1187个,在全国乃至东盟国家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081.00万hm2,为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科技进步尤其是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将面向产业需求,突出特色优势,创新“香软优、丰抗美”育种目标,创建“一增、二提、三降”育种方法,采用多性状协同改良育种技术,重点培育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对高档香型优质稻米的多元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优质化 育种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水稻种业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婷婷 粟月萍 +3 位作者 黄大辉 唐青青 莫海玲 钟雪梅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08-114,共7页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子繁育及生产基地,广西水稻种业的创新发展水平对于夯实国家粮食根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地调研、访谈、文献检索等方式对2011—2021年广西水稻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水稻种业在种质...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子繁育及生产基地,广西水稻种业的创新发展水平对于夯实国家粮食根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地调研、访谈、文献检索等方式对2011—2021年广西水稻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水稻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质稻品种选育、本土品种推广、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特色地方稻种资源评鉴不足、稻种基础研究不够、育种技术水平不高、创新主体分工不明等问题依然存在,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促进广西水稻种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业创新 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组合旱优93的选育
3
作者 李明寿 齐金岗 +8 位作者 刘毅 李孝琼 杨学龙 陈颖 张雷 刘开强 王小姣 赵丽冰 郭嗣斌 《中国种业》 2025年第4期145-147,共3页
旱优93是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主选育的不育系申旱3A与恢复系旱恢7193进行配组,精心培育而成的新一代三系杂交水稻品种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稳产性好、抗倒性强等特点,202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 旱优93是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主选育的不育系申旱3A与恢复系旱恢7193进行配组,精心培育而成的新一代三系杂交水稻品种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稳产性好、抗倒性强等特点,202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22030号,适宜在桂南、桂中及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对旱优93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制种技术要点等进行系统性介绍,有助于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优93 杂交水稻 优质 高产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稻区低纬度气候带两系不育系高产繁殖技术研究
4
作者 刘驰 刘伟定 +3 位作者 张月雄 秦钢 马增凤 黄大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海南冬繁是两系不育系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普遍存在产量较低的突出问题。以两系不育系昌S为研究对象,根据华南稻区低纬度地区陵水的气候特点,分析昌S的育性敏感期,通过地域气候与种性特征耦合,创建两系不育系高产繁殖模式,并进行大田... 海南冬繁是两系不育系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普遍存在产量较低的突出问题。以两系不育系昌S为研究对象,根据华南稻区低纬度地区陵水的气候特点,分析昌S的育性敏感期,通过地域气候与种性特征耦合,创建两系不育系高产繁殖模式,并进行大田示范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陵水从1月8日至2月22日均气温低于23℃;昌S的育性敏感期是始穗前17 d开始;昌S的最佳播期是海南陵水10月20—25日播种,育性敏感期安排在次年2月3日至2月22日,2月20—25日扬花自然授粉自交结实;小面积初试,创新模式亩产300.00 kg/亩(1亩≈667 m^(2)),比旧模式200.00 kg/亩产量高100.00 kg/亩;通过较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356.63 kg/亩的产量。研究建立了两系不育系昌S在海南陵水的高产繁殖技术,为该类型不育系在华南稻区低纬度气候带的高产繁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不育系 华南稻区 高产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稻褐飞虱研究的文献计量及热点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玉冲 冯锐 +2 位作者 郭辉 陈灿 温国泉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5-9,14,共6页
利用文献数据库,客观分析国内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研究现状,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58—2019年国内发表的水稻褐飞虱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①褐飞虱研究从200... 利用文献数据库,客观分析国内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研究现状,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58—2019年国内发表的水稻褐飞虱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①褐飞虱研究从2004年以后进入大幅增长阶段,每年发文量均超过100篇;②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水稻品种、翅型、生物型和抗药性等;③近10年来,RNA干扰(RNAi)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也频繁出现在褐飞虱研究文献中;④在褐飞虱研究领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黄凤宽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傅强发文量最大,各发表褐飞虱研究论文94篇;⑤《昆虫知识》《昆虫学报》《植物保护》《浙江农业科学》和《中国水稻科学》等期刊是发表该研究领域论文的主要期刊,每个刊物的褐飞虱论文载文量均在100篇以上。随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推进,水稻抗虫育种已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特别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已在水稻抗褐飞虱育种中大量使用;RNAi技术既是昆虫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有力工具,又是水稻抗虫新策略的首选,已成为褐飞虱研究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研究热点 文献计量 高频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种质资源筛选及抗性基因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小惠 蒋哲 +4 位作者 陆守腾 黄福钢 王彩先 农保选 邱永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筛选抗水稻白叶枯病Ⅴ和Ⅸ型菌的水稻品种。【方法】以97个收集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为待测样品,水稻白叶枯病Ⅴ、Ⅸ型菌为菌种。用剪叶接种法鉴定水稻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白叶枯病能力并划分抗性等级。对抗性表... 【目的】筛选抗水稻白叶枯病Ⅴ和Ⅸ型菌的水稻品种。【方法】以97个收集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为待测样品,水稻白叶枯病Ⅴ、Ⅸ型菌为菌种。用剪叶接种法鉴定水稻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白叶枯病能力并划分抗性等级。对抗性表现优异的品种构建定位群体,并进行基因定位及克隆。【结果】筛选出苗期抗Ⅴ型菌的水稻品种20个,成株期8个,2个时期均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品种4个;苗期抗Ⅸ型菌的水稻品种34个,成株期9个,2个时期均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品种1个。其中,供试水稻品种‘BX02’在2个时期对Ⅴ型菌株抗性表现极佳。‘BX02’与‘9311’杂交构建的F2遗传群体,抗性位点被定位在5号染色体,极大似然函数值达到40.6,该区间包含已克隆的水稻抗白叶枯病Ⅴ型菌xa5基因,序列扩增分析验证为白叶枯抗性基因xa5。【结论】筛选出在2个时期均抗白叶枯病Ⅴ型菌的水稻品种4个,抗Ⅸ型的水稻品种1个,为水稻抗白叶枯种质资源筛选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种资源 水稻白叶枯病 基因定位 xa5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的4种食用豆对绿豆象抗性研究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江洪平 廖张波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6期50-52,共3页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4种豇豆属食用豆的9个品种开展去皮和带皮豆粒对绿豆象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绿豆象在绿豆、豇豆、小豆和饭豆上均能产卵,着卵量跟豆粒大小成正相关;受害情况存在差异,绿豆、小豆受害较为严重,豇豆次之,饭豆...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4种豇豆属食用豆的9个品种开展去皮和带皮豆粒对绿豆象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绿豆象在绿豆、豇豆、小豆和饭豆上均能产卵,着卵量跟豆粒大小成正相关;受害情况存在差异,绿豆、小豆受害较为严重,豇豆次之,饭豆没有受害。绿豆象去皮豆粒的着卵量均比带皮豆粒减少,受害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属 食用豆 绿豆象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个广西审定丝苗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多样性鉴定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强 李炜 +7 位作者 罗同平 唐梅 孙富 陈雷 何彰杰 莫海玲 何聪 卢宏琮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6,共5页
为了明确广西审定水稻丝苗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差异与趋同程度,选用2017—2023年广西审定的66个丝苗品种为材料,对18个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表型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66个品种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多样... 为了明确广西审定水稻丝苗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差异与趋同程度,选用2017—2023年广西审定的66个丝苗品种为材料,对18个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表型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66个品种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多样性丰富;基于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的品种间欧氏距离聚类,可分为5类,包含29个品种的类群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表现趋同,此类群包含两系杂交稻品种、三系杂交稻品种和常规稻品种;两系杂交稻品种表型多样性最高,分布于各个类群中,常规稻最低,基本被聚在同一大类中。类群间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具有相同母本或相同父本的品种基本聚归同类,品种间欧氏距离短。育种组配间会出现亲缘关系较远、农艺和品质性状接近的趋同情况。结果可为广西丝苗型水稻品种的组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农艺性状 多样性 聚类分析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
9
作者 夏秀忠 张宗琼 +9 位作者 农保选 冯锐 郭辉 陈灿 梁树辉 荘洁 廖祖宇 宋国显 杨行海 李丹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93-2502,共10页
盐胁迫是许多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咸淡水交汇区域。耐盐性是一种复杂的性状,可以通过QTL定位来帮助耐盐育种,以培育更高耐盐性的水稻品种。本研究供体亲本为沿海深水稻品种赤禾,受体亲本为美国水稻品种Lemo... 盐胁迫是许多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咸淡水交汇区域。耐盐性是一种复杂的性状,可以通过QTL定位来帮助耐盐育种,以培育更高耐盐性的水稻品种。本研究供体亲本为沿海深水稻品种赤禾,受体亲本为美国水稻品种Lemont,杂交获得174份F9代的重组自交系,在芽期、苗期和生殖生长期分别利用浓度为15 g L^(-1)、5 g L^(-1)和5~6 g L^(-1)的NaCl进行胁迫,通过芽期相对发芽率、苗期耐盐性评级和生殖生长期的7个表型性状为基础数据,利用142个SSR分子标记绘制连锁遗传图并进行QTL分析。鉴定结果发现,赤禾在芽期表现敏盐,在苗期和生殖生长期表现耐盐;Lemont相反。3个生长时期分别有70.11%、50.57%和60.34%的品系表现为弱耐盐性,而且耐盐性为弱的负相关。本研究共鉴定出33个LOD值为2.52~10.32的QTL,解释0.06%~13.68%的表型遗传变异,解释最大遗传变异的QTL均由耐盐亲本贡献,其中芽期4个、苗期6个和生殖生长期23个位点,并在生殖生长期发现4个QTL重叠区域。这些QTL可以进一步研究,不仅为提高水稻育种的耐盐性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还有助于在水稻耐盐育种中,提高水稻品种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育期 耐盐 深水稻 鉴定评价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辉 陈灿 +8 位作者 张宗琼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李丹婷 夏秀忠 冯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6-914,共9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2%、11.90%、3.39%、4.64%和6.2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878、2.0453、1.7727、1.1567和2.0379。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相关,累计贡献率达63.759%,第3、第4主成分特征值相近,贡献率分别为16.306%和15.542%,抽穗期与花药长度是影响的决定因子,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特征。7个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梧州市(1.6731)>玉林市(1.5784)>贵港市(1.5070)>南宁市(1.3325)>来宾市(1.2131)>贺州市(0.9629)>钦州市(0.3819),梧州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梧州市是广西药用野生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药用野生稻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旱优711的选育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明寿 齐金岗 +6 位作者 刘开强 杨学龙 张雷 李孝琼 张剑锋 楼珏 罗利军 《中国种业》 2024年第8期125-127,共3页
旱优711是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育不育系沪旱7A为母本、自育优质恢复系旱恢711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籼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抗倒性强的优点。202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 旱优711是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育不育系沪旱7A为母本、自育优质恢复系旱恢711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籼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抗倒性强的优点。202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22064,适宜在广西中部、北部、南部稻区作早、晚稻种植,其稻米品质达到了部颁优质三等食用长粒型籼稻品种品质规定。对旱恢711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为其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 高产 杂交水稻 旱优711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丹婷 夏秀忠 +3 位作者 农保选 刘开强 张宗琼 梁耀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100,共7页
以丁颖分类体系分组原则与组内逐层聚类取样方法,对8609份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表型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表型保留比例等评价指标的多重比较确定核心种质总体取样比例,构建出占总体样本5%(414份)的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初级核心种质。初... 以丁颖分类体系分组原则与组内逐层聚类取样方法,对8609份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表型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表型保留比例等评价指标的多重比较确定核心种质总体取样比例,构建出占总体样本5%(414份)的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初级核心种质。初级核心种质能代表总体遗传变异的89%。用34对SSR分子标记对初级核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数A为4.91,Nei’s多样性指数为0.574)。就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而言,粳稻高于籼稻,晚稻高于早稻,水稻高于陆稻,糯稻高于粘稻;来自桂中的稻种资源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最终利用SSR数据,把414份初级核心种质压缩50%后形成209份核心种质,核心种质基因保留比例达到98%以上,有效代表了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多样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稻种资源 核心种质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回归线区域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亚非 陈成斌 +2 位作者 张万霞 梁世春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0-284,共5页
选择分布于水稻染色体组的26对SSR引物,对集中分布于广西来宾市北回归线附近的13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的342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野生稻无论在种内(A=9.154,Ae=4.446,I=1.547,He=0.671)还是居群水... 选择分布于水稻染色体组的26对SSR引物,对集中分布于广西来宾市北回归线附近的13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的342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野生稻无论在种内(A=9.154,Ae=4.446,I=1.547,He=0.671)还是居群水平上(P=95%,A=4.219,Ae=2.394,I=0.905,He=0.476)遗传多样性都十分丰富,高于同类研究水平。供试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0,表明3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0.332~0.903,且居群间地理距离越近,遗传一致度越高,说明北回归线附近的普通野生稻居群符合“隔离-距离”模型。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和我国野生稻保护现状,建议对居群G13和G06实施优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北回归线 SSR 原生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籼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耐热性差异
14
作者 刘嘉俊 崔迪 +7 位作者 杨窑龙 马小定 夏秀忠 邱东峰 黎小冰 韩冰 郭晓红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19-1733,共15页
我国籼稻生产正面临着病虫害、热害等生物及非生物灾害的严峻挑战,发掘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异籼稻种质资源是当前及未来籼稻育种和种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661份来源于我国南方各省不同年代的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广西南宁、贵州贵阳... 我国籼稻生产正面临着病虫害、热害等生物及非生物灾害的严峻挑战,发掘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异籼稻种质资源是当前及未来籼稻育种和种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661份来源于我国南方各省不同年代的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广西南宁、贵州贵阳、湖北荆州、浙江杭州共4个异地环境下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评价,并在人工培养箱进行苗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异地环境下籼稻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表型差异,纬度较高的荆州和杭州鉴定点的籼稻单株产量高于纬度相对低的贵阳和南宁鉴定点;贵阳鉴定点的海拔明显高于其他鉴定点、夏季温度低于其他鉴定点,因此与其他鉴定点相比,抽穗天数、结实率、千粒重和谷粒宽有所增加,但株高、穗长、穗数和单株产量下降。在异地环境条件下,穗数、穗长、千粒重、谷粒长和谷粒宽的表型值相对较稳定,其次为抽穗天数、株高、结实率和单株产量,而穗粒数的稳定性较差;不同年代籼稻品种抽穗天数、株高、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稳定性系数总体随育种年代的推进而减小,即随着育种年代的递进,选育品种的生态适应能力逐渐提高。不同年代籼稻品种的表型比较表明,随着育种年代推进,穗粒数、单株产量、谷粒长、谷粒长宽比和幼苗存活率显著升高,穗数、千粒重、谷粒宽、幼苗赤枯度和叶绿素降低率显著降低,说明籼稻品种的表型性状总体向着大穗、多粒、长粒、高产和耐热方向发展。聚类分析表明,年代Ⅱ(1980年前育成的品种)和年代Ⅲ(1980-1999年期间育成的品种)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年代Ⅰ(地方品种)与年代Ⅱ和年代Ⅲ的亲缘关系较近,年代Ⅳ(2000年后育成的品种)与其他3个年代品种间亲缘关系都较远。本研究还筛选出对异地环境下抽穗期和产量稳定性较好的桂华占、上村早、华南15、赣早籼45号等30份优异籼稻品种,这些品种对异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亲本材料利用于未来的水稻育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苗期耐热性 稳定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双向导入系剖析水稻源、库相关性状的QTL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强 陈凯 +5 位作者 梁云涛 章禄标 郑天清 徐建龙 张文忠 黎志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1-271,共11页
以我国高产籼稻特青和美国优质粳稻Lemont为亲本培育的双向回交导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定位源相关性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叶干重和比叶重)和库相关性状(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穗实粒重)的QTL。特青剑叶长、穗总粒数... 以我国高产籼稻特青和美国优质粳稻Lemont为亲本培育的双向回交导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定位源相关性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叶干重和比叶重)和库相关性状(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穗实粒重)的QTL。特青剑叶长、穗总粒数和穗实粒重显著大于Lemont,剑叶宽则显著小于Lemont。双向导入系群体检测到影响源、库相关性状的QTL 62个,平均每个QTL解释群体表型变异的9.0%,变幅为3.0%~27.9%。Lemont背景导入系在第2、3、4、6、9和11等6个染色体的区段同时定位到影响源、库相关性状QTL 17个,占Lemont背景导入系定位QTL总数的50%。特青背景导入系在第1、3、4、8和12等5个染色体区段同时定位到影响源、库相关性状的QTL 13个,占特青背景导入系定位QTL总数的28.3%。Lemont背景下绝大多数位点导入特青等位基因均增加性状值,而特青背景绝大多数位点导入Lemont等位基因都减小性状值。两个背景共同检测到影响源、库相关性状的QTL有18个,占定位到62个QTL的29.0%,表明源、库相关性状QTL定位存在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发现第3染色体影响剑叶长、剑叶面积、叶片干重、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重的35576704~36341768区间和第4染色体影响比叶重、穗总粒数和穗实粒重的4560663~13503095区间,在以往不同群体中均被检测到,是影响水稻源、库相关性状的重要染色体区域,对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源、库协调的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库源相关性状 比叶重 遗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方稻种资源微核心种质的抗旱性鉴定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秀忠 曾宇 +4 位作者 李丹婷 农保选 刘开强 陈仁天 邓国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本研究利用全生育期旱胁迫方法,以穗颈粗、单株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7个形态性状的综合抗旱D值为鉴定评价指标,对105份广西地方稻种资源的微核心种质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单株... 本研究利用全生育期旱胁迫方法,以穗颈粗、单株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7个形态性状的综合抗旱D值为鉴定评价指标,对105份广西地方稻种资源的微核心种质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单株产量与穗颈粗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5个形态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综合抗旱指数D值的鉴定评价,本研究获得了7个强抗旱型的地方栽培稻品种,占6.67%。广西的陆稻资源的综合抗旱力较强,可重点用于强抗旱种质材料的筛选。本研究为广西的抗旱育种提供了材料基础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稻种资源 微核心种质 抗旱性 鉴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杨庆文 黄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0-588,共9页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和栽培稻基因渗入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程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碧霞 李战彪 +7 位作者 谢慧婷 周彤 黄所生 崔丽贤 李丹婷 蔡健和 农保选 兰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03-105,共3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的有效措施,但对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评价至今尚未有具体操作规程可循。针对水稻品种抗病鉴定评价及抗源筛选的迫切需求,作者在多年...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的有效措施,但对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评价至今尚未有具体操作规程可循。针对水稻品种抗病鉴定评价及抗源筛选的迫切需求,作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制定了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及评价规程,包括有关术语定义,人工接种鉴定流程、结果调查和抗病性评价等,为规范开展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品种及育种材料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接种 抗性鉴定 规程 抗病性评价 人工接种鉴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审定花生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演变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秀芳 叶万余 +3 位作者 吴春玲 刘海东 徐小媛 陈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0-766,共7页
为加快花生新品种选育效率,分析了广西1986-2016年审定的51个花生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广西审定花生品种共涉及75个直接亲本,其中,主要以广东的育成品种及广西的中间材料为主。杂交育种是广西花生品种改良的主要手段,并... 为加快花生新品种选育效率,分析了广西1986-2016年审定的51个花生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广西审定花生品种共涉及75个直接亲本,其中,主要以广东的育成品种及广西的中间材料为主。杂交育种是广西花生品种改良的主要手段,并以“育成品种×中间材料”和“育成品种×育成品种”两种组配模式为主。粤油551、汕油523、粤油223等是广西审定花生品种的骨干亲本。近年以来,广西审定花生品种荚果产量增产显著,但品质性状没有明显提高,株高、侧枝长、百果重、百仁重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加强国内外花生优异种质的引进和利用,重视品质和抗性改良,是广西花生育种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常规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以实现花生育种更好更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审定花生品种 系谱 性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所生 覃丽莎 +8 位作者 吴碧球 刘广林 李成 陈传华 凌炎 黄芊 罗群昌 黄凤宽 龙丽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明确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性,为该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苗期鉴定、蜜露分泌量测定、成株期室内评价以及田间数量调查方法对‘桂育11号’进行褐飞虱抗性系统评价。【结果】‘桂... 【目的】明确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性,为该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苗期鉴定、蜜露分泌量测定、成株期室内评价以及田间数量调查方法对‘桂育11号’进行褐飞虱抗性系统评价。【结果】‘桂育11号’苗期与抗虫对照品种‘Rathu Heenati’均表现为中抗;分蘖期和孕穗期,褐飞虱在‘桂育11号’上取食24 h后的平均蜜露分泌量均与在‘Rathu Heenati’上的差异不显著;在室内成株期接虫15 d后‘桂育11号’和‘Rathu Heenati’植株生长正常,感虫品种‘TN 1’植株全部枯死;褐飞虱田间虫口密度动态调查发现,以水稻百丛植株的平均虫量计,2019年6月19日和6月24日‘桂育11号’上褐飞虱分别为218.33和436.67头,均显著低于感虫品种‘柳沙油占202’上的。【结论】‘桂育11号’对褐飞虱表现为中抗,田间种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应用于褐飞虱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桂育11号’ 褐飞虱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