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食物观视域下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1
作者 陈泳锨 陈智理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0期66-70,共5页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产业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质量安全与品种需求,成为新阶段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关键路径。该文分析广西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登录、管理等工...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产业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质量安全与品种需求,成为新阶段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关键路径。该文分析广西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登录、管理等工作现状,查摆主要存在申报与管理体系不完善、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足、区域农业品牌意识薄弱及市场监督机制存在缺失等制约发展的现实困难。并提出下阶段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提升路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培育路径;二是聚焦优势产业,打造产业体系;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区域品牌;四是加强全程监控,筑牢质量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广西 名特优新农产品 高质量发展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以木格白玉蔗产业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泳锨 黎丽菊 +3 位作者 王海军 覃国新 韦宇宁 何洁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96-199,226,共5页
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广西木格白玉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特征,分析木格白玉蔗产业发展总体现状并构建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研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发现产业技术水平、标准制定与应用、... 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广西木格白玉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特征,分析木格白玉蔗产业发展总体现状并构建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研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发现产业技术水平、标准制定与应用、产品品质等因素对产业化发展影响显著。从品种及栽培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业链构建、围绕产业各组织与主体培育、产业与品控标准完善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推动新阶段木格白玉蔗产业化发展,并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特优新农产品 产业化 木格白玉甘蔗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纳米金复合纳米材料的阻抗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啶虫脒 被引量:2
3
作者 罗丽红 蒋翠文 +8 位作者 劳水兵 覃国新 闫飞燕 梁钟丹 韦宇宁 李慧玲 殷玮琰 周玉玲 牙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42-250,共9页
基于纳米金(Aunanoparticles,AuNPs)/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聚苯胺(polyaniline,PANi)复合材料制备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啶虫脒(acetamiprid,ACE)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6-巯基-1-己醇(6-mercapto-1-hexanol,MCH)/... 基于纳米金(Aunanoparticles,AuNPs)/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聚苯胺(polyaniline,PANi)复合材料制备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啶虫脒(acetamiprid,ACE)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6-巯基-1-己醇(6-mercapto-1-hexanol,MCH)/Apt/AuNPs/rGO-PANi)。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能谱等多种技术对所合成的纳米材料及电极的修饰界面进行了表征,确证了形貌及结构。使用电化学技术研究不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AuNPs/rGO-PANi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优异的电子传输能力,可为适配体的固定及电化学检测ACE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在最优条件下,MCH/Apt/AuNPs/rGO-PANi对ACE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00000.0 ng/L,检出限为0.15 ng/L(信噪比=3)。100倍的常见共存农药分子不会对ACE的检测产生明显干扰,将该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青瓜和红薯叶样品检测,回收率为94.5%~98.5%,结果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液相色谱-质谱法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体传感器 啶虫脒 电化学阻抗法 食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及其制品中3-硝基丙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彦力 宁德娇 +6 位作者 牙禹 谢丽萍 蒋翠文 梁静 李焘 闫飞燕 唐莉 《广西糖业》 2022年第4期3-7,共5页
3-硝基丙酸是由节菱孢霉菌等真菌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常见于霉变甘蔗及其制品中,摄入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可致人死亡。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3-硝基丙酸检测方法对大众身体健康的防护和推进甘蔗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 3-硝基丙酸是由节菱孢霉菌等真菌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常见于霉变甘蔗及其制品中,摄入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可致人死亡。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3-硝基丙酸检测方法对大众身体健康的防护和推进甘蔗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甘蔗及其制品中3-硝基丙酸含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构筑更为精准、灵敏、高效的3-硝基丙酸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硝基丙酸 检测方法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冬种马铃薯节肥品种筛选
5
作者 石达金 吕巨智 +3 位作者 唐国荣 李发桥 谭贤杰 闫飞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34-41,共8页
以广西10个马铃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常规施肥和减施肥20%条件下各马铃薯的株高、茎粗、产量、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等农艺性状以及蛋白质、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减施肥20%条件下,各马铃薯品种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和产... 以广西10个马铃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常规施肥和减施肥20%条件下各马铃薯的株高、茎粗、产量、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等农艺性状以及蛋白质、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减施肥20%条件下,各马铃薯品种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和产量受到抑制,其中,靖薯6号和陇薯7号减产高达35%以上,丽薯6号和03-3-2减产28%左右,12号、桂农薯1号、云薯107和会薯8号减产15%左右,会薯16号和费乌瑞它减产10%左右。12号和桂农薯1号在减肥条件下,产量最高,品质影响较小,更适合广西地区减施肥条件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马铃薯 减施肥 性状指标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同步检测及其降解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洪思慧 佘永新 +9 位作者 张超 曹晓林 郑鹭飞 王珊珊 金茂俊 邵华 金芬 劳水兵 闫飞燕 王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2-266,共5页
采用Qu ECh 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黄瓜及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同步检测方法,研究吡唑醚菌酯·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变化及消解动态,旨在评估联合农药的安全性。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和十... 采用Qu ECh 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黄瓜及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同步检测方法,研究吡唑醚菌酯·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变化及消解动态,旨在评估联合农药的安全性。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净化,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在50~800μg/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6 1,3个质量浓度添加水平下2种农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45%~107.08%,定量限均为0.050 mg/kg。两年三地的田间实验消解动态表明:以1.5倍高推荐剂量下,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分别于黄瓜上施药1、7 d后,土壤上施药7、1 d后残留量小于定量限;当该制剂以推荐剂量在黄瓜上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时,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在黄瓜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90 mg/kg和0.060 mg/kg,远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霜脲氰 黄瓜 土壤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残留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陈酿时间火龙果酒香气成分分析
7
作者 杨威 谢林君 +6 位作者 成果 韦璐 王海军 庞丽婷 杜丽娟 丰景 张劲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8-186,共9页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不同陈酿时间(1年、5年、7年、9年)的火龙果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基于香气活性值(OAV)筛选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构建模型进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不同陈酿时间...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不同陈酿时间(1年、5年、7年、9年)的火龙果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基于香气活性值(OAV)筛选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构建模型进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不同陈酿时间火龙果酒中共检测出1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30种醇类、79种酯类、5种烯萜类、22种醛酮类、9种酸类和其他21种化合物;醇类和酯类物质均在陈酿5年时含量最高。不同陈酿时间火龙果酒中鉴定出芳樟醇等共15种关键香气物质(OAV>1),主要的香气特征为果香味、花香、焦糖味等,其中陈酿5年的火龙果酒风味表现最佳。电子鼻传感器W1S、W1W和W2S在所有酒样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响应值。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可有效区分不同陈酿时间的火龙果酒。基于风味特征的变化分析可以用来科学评价果酒陈酿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酒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陈酿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外源物质对镉污染下钻叶紫菀生长、生理和镉积累的影响
8
作者 梁雪莲 陈伟 +6 位作者 王天顺 邢钇浩 陆玮璠 廖洁 唐莉 王海军 蒋文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8,共10页
为提高镉(Cd)超积累植物钻叶紫菀的植物修复效率,对4种外源物质调控钻叶紫菀生长和Cd积累及抗氧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在砂培条件下,采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茉莉酸甲酯(MeJA)、亚精胺(SPD)和脱落酸(ABA)4种外源物质对30 mg·L^(-... 为提高镉(Cd)超积累植物钻叶紫菀的植物修复效率,对4种外源物质调控钻叶紫菀生长和Cd积累及抗氧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在砂培条件下,采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茉莉酸甲酯(MeJA)、亚精胺(SPD)和脱落酸(ABA)4种外源物质对30 mg·L^(-1) Cd处理下的钻叶紫菀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对其生物量、Cd含量、Cd积累量和抗氧化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独Cd处理,ABA和UDPG处理显著增加钻叶紫菀生物量和地上部Cd积累量。外源喷施0.1 mg·L^(-1) ABA后,钻叶紫菀地上部干质量和Cd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07.1%和152.2%;外源喷施0.1 mg·L^(-1) UDPG后,钻叶紫菀地上部干质量和Cd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2.3%和87.4%。SPD处理提高了地上部Cd含量且高浓度缓解了Cd对钻叶紫菀生长的不利影响;MeJA处理显著抑制钻叶紫菀对Cd的积累。0.4 mg·L^(-1) MeJA和5 mg·L^(-1) SPD处理的钻叶紫菀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1.6%和25.0%。UDPG和0.1 mg·L^(-1) ABA处理均显著提高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酶(APX)活性。研究表明,外源喷施适宜浓度的ABA和UDPG可以有效缓解Cd对钻叶紫菀的生长抑制,提高植株生物量,增加地上部Cd积累量,提高钻叶紫菀对Cd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积累量 钻叶紫菀 植物修复 外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泳锨 覃兴云 +4 位作者 何洁 覃国新 韦宇宁 范业赓 王海军 《广西糖业》 2021年第3期54-58,共5页
文章根据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现状,分析了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提出要继续完善糖料甘蔗标准化体系,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建设,加大实施力度,为广西乃至全国糖料甘蔗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文章根据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现状,分析了广西糖料甘蔗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提出要继续完善糖料甘蔗标准化体系,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建设,加大实施力度,为广西乃至全国糖料甘蔗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料甘蔗 标准化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IMS解析‘阳光玫瑰’葡萄成熟过程香气特征差异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林君 成果 +5 位作者 张劲 张瑛 王海军 何洁 庞丽婷 周咏梅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5,共12页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花后9~19周的‘阳光玫瑰’果实进行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检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葡萄成熟过程中的香气差异。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在W5S、W1S、W1W、W2S...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花后9~19周的‘阳光玫瑰’果实进行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检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葡萄成熟过程中的香气差异。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在W5S、W1S、W1W、W2S与W2W传感器反应灵敏,其中花后18、19周与其它采样期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W2S与W1S传感器。GC-IMS共检测并定性了45种挥发性成分。在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醛类呈波动降低,萜烯类在成熟时含量增加。成熟期与其他采样期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17~18周的特征物质为己醇、(E)-2-辛烯醛、苯甲醛、α-水芹烯、2-戊基呋喃、丁酸异丁酯,19周还具有特征香气物质里哪醇等。在‘阳光玫瑰’葡萄成熟期,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有较大的变化,采用电子鼻和GC-IMS可区分成熟期与其他采样期,在成熟期19周葡萄果实特征香气完全体现,且更浓郁。适当延迟采收更利于‘阳光玫瑰’葡萄呈现品种的典型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玫瑰 成熟过程 电子鼻 GC-IMS 香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培条件下3个马铃薯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及其微型种薯的繁育评价
11
作者 石达金 吕巨智 +3 位作者 唐国荣 李发桥 谭贤杰 闫飞燕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目的】探明雾培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繁育的影响,为脱毒微型种薯的繁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地区3个性状优异的马铃薯新品种(桂农薯1号、桂彩薯1号和20号品系)为材料,检测雾培条件下马铃薯的重要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的产量... 【目的】探明雾培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繁育的影响,为脱毒微型种薯的繁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地区3个性状优异的马铃薯新品种(桂农薯1号、桂彩薯1号和20号品系)为材料,检测雾培条件下马铃薯的重要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的产量。【结果】随着雾培时间延长,3个马铃薯品种的茎长、茎粗和节位数等性状均逐渐增加,其中,20号品系的茎长、茎粗、总根数和匍匐茎数量均显著高于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叶片数和根长小于桂彩薯1号,桂农薯1号仅匍匐茎长度优于其他2个品种;微型种薯产量方面,20号品系的单株种薯平均产量比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分别高29.3%和45.4%,种薯单重比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分别高14.9%和24.6%;SPAD和LAI方面,20号品系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均比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表现优异。【结论】综合比较3个品种(系)马铃薯在雾培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微型种薯生长情况,20号品系马铃薯更适宜于雾培法进行微型种薯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脱毒种薯 雾培法 农艺性状 原原种 微型种薯 繁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播种对不同品种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12
作者 石达金 吕巨智 +3 位作者 唐国荣 李发桥 谭贤杰 闫飞燕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0期52-57,共6页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研究评价了机械播种是否对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并筛选适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实施机械播种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当播种密度5.4万株/hm^(2)时,理...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研究评价了机械播种是否对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并筛选适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实施机械播种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当播种密度5.4万株/hm^(2)时,理论产量达到8887.5kg/hm^(2);每穴播种2粒种子相比于1粒种子,显著提高了出苗率并降低了漏播率。此外,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桂单162和青青700两品种更适合进行机械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播种 农艺性状 鲜穗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主要旱作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与肥力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淑仪 刘斌 +3 位作者 刘忠 黄雁飞 谢丽萍 唐其展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9-14,共6页
采集老挝南、北部主要旱作区土壤0~20cm层样品57个,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锌含量,评价旱作区表层土壤养分肥力现状并探讨区域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老挝主要旱作区表... 采集老挝南、北部主要旱作区土壤0~20cm层样品57个,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锌含量,评价旱作区表层土壤养分肥力现状并探讨区域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老挝主要旱作区表层土壤偏酸,总体肥力水平良好,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偏低。老挝南、北部旱作区表层土壤不同养分含量有差异。建议在土壤偏酸的旱地施用石灰或碱性肥料以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钙、镁供应量,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同时注意氮磷钾肥的施肥比例,平衡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土壤养分含量 肥力评价 老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用莴苣肉质茎内绿色组织光合特性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俊杰 王天顺 +2 位作者 牙禹 廖洁 闫飞燕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探讨茎用莴苣茎内深层绿色组织的光合潜力及可能的维持机制,为茎用莴苣产量和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用大田种植的茎用莴苣为材料,以叶片为参照,对比监测其上、中、下段茎内深层组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叶绿素、水分和玉米素含量,并... 为探讨茎用莴苣茎内深层绿色组织的光合潜力及可能的维持机制,为茎用莴苣产量和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用大田种植的茎用莴苣为材料,以叶片为参照,对比监测其上、中、下段茎内深层组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叶绿素、水分和玉米素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茎用莴苣中、上段茎内绿色组织凌晨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在0.75以上,该水平与众多其他高等植物叶片相当,下段茎内组织Fv/Fm值则相对较低。从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结果看,上、中段组织光化学途径耗能占比较下段茎内组织大,下段茎内组织则以组成型能量耗散占比较大。此外,各茎段内组织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虽然显著弱于叶片,但和众多其他高等植物叶片相比,其绝对值并不低。叶片中以鲜质量为基础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茎内组织,茎内组织又以中段茎含量最高。茎内组织比叶片含有更多的水分和玉米素,尤以中段茎最高。各段茎内组织叶绿素、水分和玉米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认为,茎用莴苣茎内深层组织具有较强的光合潜力,茎内无光条件下高含量玉米素是促使茎内组织长期保持绿色状态的原因之一,而这些绿色组织内的叶绿素又可作为水分结合物,从而维持茎内高水分含量,直接影响茎用莴苣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莴苣 非叶片光合器官 光合潜力 叶绿素荧光特性 玉米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式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瓜、番茄及豇豆中的克百威与涕灭威残留 被引量:11
15
作者 覃国新 劳水兵 +8 位作者 莫仁甫 闫飞燕 王静 金茂俊 何洁 周其峰 杨玉霞 王海军 陈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7-972,共6页
建立了黄瓜、番茄和豇豆中克百威和涕灭威及其代谢物3-羟基克百威、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和QuEChERS(0.5g柠檬酸二钠盐水合物、1g无水柠檬酸钠、1g氯化钠、4gMgSO4)提取盐包提取,OasisPRi... 建立了黄瓜、番茄和豇豆中克百威和涕灭威及其代谢物3-羟基克百威、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和QuEChERS(0.5g柠檬酸二钠盐水合物、1g无水柠檬酸钠、1g氯化钠、4gMgSO4)提取盐包提取,OasisPRiMEHLB固相萃取柱通过式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检测,采用空白基质匹配的校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2种农药及其代谢物均在0.001~0.5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0。在0.02~0.2mg/kg加标浓度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80.4%~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4.8%。克百威、3-羟基克百威、涕灭威、涕灭威砜和涕灭威亚砜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7、0.3、1.0、4.0、13μg/kg,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2、1.0、2.0、13、42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过式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黄瓜 番茄 豇豆 克百威 涕灭威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玉米品种在缅甸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杰梅 谢小东 +5 位作者 曾媛 周海宇 江禹奉 覃兰秋 谢和霞 程伟东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5期5-9,14,共6页
探讨中国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缅甸的适应性和产量表现,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2020年秋在缅甸南部的内比都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地品种C.P621为对照,对中国16个玉米品种的物候期、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抗病性等进行鉴定与评价... 探讨中国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缅甸的适应性和产量表现,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2020年秋在缅甸南部的内比都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地品种C.P621为对照,对中国16个玉米品种的物候期、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抗病性等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16个品种在生育进程、植株性状、果穗性状、抗病虫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C.P621,其中鸿单670、A302、A303和惠玉3226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子率和秃尖方面均优于对照;除99ⅹ罗父和丰玉981对纹枯病和穗腐病的抗性稍差外,其余品种均对当地的病虫害有很好的抗性;在产量表现方面有11个品种的产量比对照高,占参试品种的68.75%,其中鸿单670、A303和惠玉3226的产量达9000.00 kg/hm^(2)以上,分别比对照增产20.70%、18.49%和17.20%。综合各项调查鉴定结果,鸿单670、A303、惠玉3226、高亢718、A301、金玉8号、万禾1821、兆丰588、V1806、丰玉981、A302株型适中、产量高、抗性好,对缅甸南部气候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适宜在缅甸南部地区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中国 缅甸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碳糊电极高灵敏测定辣椒素 被引量:7
17
作者 牙禹 蒋翠文 +4 位作者 李焘 唐莉 宁德娇 闫飞燕 谢丽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11-215,共5页
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氮掺杂石墨烯(nitrogen-doped graphene oxide,NGO),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滴涂法制备了氧化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碳糊电极(nitrogen-doped graphene oxide/carbon paste electro... 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氮掺杂石墨烯(nitrogen-doped graphene oxide,NGO),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滴涂法制备了氧化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碳糊电极(nitrogen-doped graphene oxide/carbon paste electrode,NGO/CPE),研究辣椒素在NGO/CPE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与裸碳糊电极相比,NGO/CPE能显著增加辣椒素的响应信号。优化了NGO质量浓度、富集时间、介质p H值等实验参数,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辣椒素进行测定,辣椒素氧化峰电流与其质量浓度在5.0~1 2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μg/L(RSN=3)。将本方法用于辣椒粉样品中辣椒素含量检测,结果与比色法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氮掺杂石墨烯 辣椒素 修饰电极 电分析 差分脉冲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宁德娇 郭小红 +5 位作者 汤复跃 陈文杰 梁江 谢丽萍 陈渊 韦清源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4-431,共8页
为探讨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木薯设置4个宽行(1.6,1.8,2.0和2.2 m)和3个窄行(0.5,0.6和0.7 m)处理,在宽行内统一种植4行大豆,以清种木薯、清种大豆为对照,分析了木薯‖大豆不同宽窄行配置... 为探讨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木薯设置4个宽行(1.6,1.8,2.0和2.2 m)和3个窄行(0.5,0.6和0.7 m)处理,在宽行内统一种植4行大豆,以清种木薯、清种大豆为对照,分析了木薯‖大豆不同宽窄行配置下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及间作体系的产量。结果表明:在保持作物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木薯(1.2万株·hm^(-2))、大豆(22.5万株·hm^(-2))间作模式下的产量均极显著低于清种。随着木薯宽、窄行距的增加,大豆的株高和倒伏指数随之升高;茎粗、分枝数、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呈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上升,其中宽行为1.6和1.8 m时,边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低于中行、而脂肪含量高于中行;当宽行为2.0和2.2 m时,边行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于中行、而脂肪含量低于中行。木薯的单株薯数和鲜薯产量随其宽、窄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宽行2.0 m、窄行0.6 m时的鲜薯产量达最高,为39.03 t·hm^(-2)。综上所述,在木薯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其宽行2.0 m、窄行0.6 m时,在宽行内间作4行大豆,为宽窄行木薯‖大豆的最佳田间配置。此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发展木薯间作大豆机械化种植的群体构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大豆 间作 宽窄行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罗汉果甜苷对火龙果酒香气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谢林君 成果 +5 位作者 韦璐 连建华 王海军 何洁 庞丽婷 张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6-141,共6页
采用红肉火龙果为原料制备火龙果酒,使用罗汉果甜苷和蔗糖调配得到2种甜味发酵型火龙果酒,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其挥发性成分,应用香气活性值(OAV)法、香气轮廓法对其关键香气成分及特征香... 采用红肉火龙果为原料制备火龙果酒,使用罗汉果甜苷和蔗糖调配得到2种甜味发酵型火龙果酒,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其挥发性成分,应用香气活性值(OAV)法、香气轮廓法对其关键香气成分及特征香气成分鉴定。结果表明,2种火龙果酒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0种物质OAV≥1,其中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被鉴定为特征香气成分。2种火龙果酒香气轮廓相近,主要香气特征为果香、脂肪味、香料味及焦糖味,罗汉果甜苷火龙果酒在果香和香料味香气特征上更突出。电子鼻检测2种火龙果酒香气特征与GC-MS分析结果一致。在甜味火龙果酒生产中使用天然代糖罗汉果甜苷替代蔗糖,可达到增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甜苷 蔗糖 火龙果酒 挥发性成分 香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光玫瑰冬葡萄贮藏期糖酸组分及甜酸风味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林君 成果 +3 位作者 周思泓 王海军 庞丽婷 张劲 《农产品加工》 2022年第4期53-58,共6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0℃和10℃保鲜的阳光玫瑰冬葡萄贮藏期糖酸组分含量,探究葡萄贮藏过程甜酸风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阳光玫瑰冬葡萄糖酸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不同,糖酸含量的变化直接引起风味品质改变。贮藏期4周内,10...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0℃和10℃保鲜的阳光玫瑰冬葡萄贮藏期糖酸组分含量,探究葡萄贮藏过程甜酸风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阳光玫瑰冬葡萄糖酸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不同,糖酸含量的变化直接引起风味品质改变。贮藏期4周内,10℃保鲜的葡萄果实甜酸风味保持较好;4~8周,0℃贮藏的葡萄果实风味保持较好;12周后,阳光玫瑰葡萄甜酸风味品质开始发生劣变。甜酸风味变化可作为判定贮藏期葡萄品质劣变程度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玫瑰 冬葡萄 贮藏 糖酸 甜酸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