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阻控与修复措施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超 胡钧铭 +2 位作者 韦翔华 张俊辉 何冰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1-6,15,共7页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工作实践,分析采矿、冶炼活动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剖析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特征和风险,探讨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迁移、转运等环境效应及其阻控与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矿区周边农田...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工作实践,分析采矿、冶炼活动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剖析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特征和风险,探讨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迁移、转运等环境效应及其阻控与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点位较多且生态风险严峻,污染主要源于尾矿风化、采矿废水及大气沉降,农田普遍存在重金属复合叠加污染且程度高低与距离污染源远近相关,对土壤环境、作物安全及人体健康有极高的风险。重金属在农田中的迁移转化易受降水、灌溉、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阻控或修复手段对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治理。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隐蔽性和潜伏性强,传统治理手段与风险评价监测方法亟待创新,采取地球化学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精准反演,清晰掌握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强化田块尺度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在因地制宜快速切断污染源的同时,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元技术手段,有助于持久遏制重金属污染的扩散,推进深度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重金属 污染 农田 阻控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方紫云英种质资源收集及表型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韦彩会 董文斌 +4 位作者 李忠义 唐红琴 曾成城 莫永诚 何铁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以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开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58份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桂东北以及0~400 m的中低海拔地区。12项... 以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开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58份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桂东北以及0~400 m的中低海拔地区。12项农艺性状表型分析显示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主成分分析将12个农艺性状分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种子产量、生物产量及生育期特征,累计贡献率达72.089%;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综合排名前10位的种质资源为GXLF20180011、GXLF2019109、GXLF2019156、GXLF2019118、GXLF2019112、GXLF2019117、GXLF20180006、GXLF2019125、GXLF2019111、GXLF2019136;排名前10位的种质资源全生育期为134~147 d,盛花期茎粗(直径)为2.83~3.66 mm,盛花期株高为41.63~54.73 cm,单株分枝数为2.83~4.19个,每分枝花序数为5.85~6.99个,总花序数为17.55~26.23个/株,结荚花序数为14.33~19.97个/株,鲜草产量为10458.15~48792.75 kg/hm^(2),干草产量为1037.36~5724.34 kg/hm^(2),种子产量为246.75~99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 种质资源 收集 表型多样性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现状及转型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峻锐 石元值 +4 位作者 胡钧铭 韦翔华 张俊辉 郑富海 索广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24-1231,共8页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产业政策,并依据相关典型文献及科技成果,剖析区域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提供理论思考。茶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乡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尽管广西茶园面积、茶产量呈逐年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但广西茶科技在茶产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引育等方面落后产茶大省;并从植茶规模、茶品牌价值、茶科技文献、茶科技奖项等方面探讨了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挖掘区域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构建茶产业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强化知名茶品牌建设与管理、统筹“三茶”深度融合态势、优化高端茶学人才引育机制,促进茶科技统筹布局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在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广西茶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支撑 科技转型 茶产业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坡地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嘉宇 陈开骥 +3 位作者 区惠平 雷秋良 周柳强 黄金生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15,共8页
为了解不同坡位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以期指导坡地芒果园科学施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于2021年,采用网格布点法,分别采集田东县芒果产区21个坡上、21个坡中和35个坡下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为了解不同坡位芒果园土壤肥力特征,以期指导坡地芒果园科学施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于2021年,采用网格布点法,分别采集田东县芒果产区21个坡上、21个坡中和35个坡下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并运用相关分析、隶属度函数法和土壤肥力指数法评价不同坡位果园土壤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坡上果园土壤p H以弱酸性为主,坡中和坡下酸性土壤增加。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以中下水平为主,全氮含量以中上水平为主,土壤全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极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磷平均含量以及N/P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随着坡位的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趋于变高。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含量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显示,坡上和坡中土壤为低肥力土壤,坡下土壤为中等肥力土壤。综合考虑不同坡位的肥力状况来优化坡地芒果园化肥投入的空间配置,有助于提升芒果园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坡地 芒果园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信息的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杨绍锷 杜鑫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快速、准确地进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既保障作物的高产量,又有效地管控、减少化肥施用量。由于作物氮素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光谱信息,因此以作物光谱信息为依据进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极... 快速、准确地进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既保障作物的高产量,又有效地管控、减少化肥施用量。由于作物氮素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光谱信息,因此以作物光谱信息为依据进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极具潜力。对当前基于光谱信息进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3种方法(便携式叶绿素仪法、高光谱遥感诊断法和数字图像分析诊断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各个方法的原理、特点和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基于光谱信息的作物氮素营养诊断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信息 氮素 营养诊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ZH-2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6
作者 李婷婷 张野 +6 位作者 何铁光 何永群 韦彩会 曾向阳 王瑾 胡钧铭 李琴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9-12,共4页
为了验证木薯加工废弃物转化有机肥产品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共设计4个不同的处理,分别是不施肥(处理1)、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2)、有机肥ZH-2(处理3)及有机肥ZH-2+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4),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 为了验证木薯加工废弃物转化有机肥产品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共设计4个不同的处理,分别是不施肥(处理1)、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2)、有机肥ZH-2(处理3)及有机肥ZH-2+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4),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的农艺性状、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ZH-2处理3、处理4的品质较高,其还原糖较处理1、处理2分别提高7.18%-19.75%和2.21%-14.20%;维生素C含量较处理1、处理2分别提高8.96%-9.65%和4.34%-5.01%;干物质比率分别为1.26%、1.25%,与处理1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2、3、4的黄瓜产量分别比处理1增产121.62%、98.07%、150.29%,均极显著高于处理1。综合农艺性状、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最优的施肥处理是有机肥ZH-2+国产无机复混肥(处理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加工废弃物 有机肥 黄瓜 施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2
7
作者 兰秀 杜虎 +5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刘永贤 范稚莲 张家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3-2053,共11页
广西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和区域碳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评价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碳循环及碳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阐明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 广西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和区域碳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评价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碳循环及碳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阐明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广西10类主要森林类型345个样地的调查,结合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探讨广西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碳储量组成与分配。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描绘了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746.06 Tg(1Tg=10^(12) g),平均碳密度为55.37 t/hm^2,松树、杉木、桉树、栎类、软阔、硬阔、石山林、竹林、八角和油茶林对广西植被碳储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6.83%、12.28%、6.67%、3.03%、20.37%、16.32%、10.84%、0.88%、1.38%和1.39%。各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介于20.77—108.28 t/hm^2,大小顺序为硬阔>软阔>松树>杉木>栎类>石山林>桉树>八角>竹林>油茶。广西区森林植被碳密度在7.05—219.73 t/hm^2之间,总体表现为广西北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存在高值区,广西中部和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值区。碳储量以乔木层占优势,且随林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影响广西植被碳储量的主控因子是平均胸径、林龄和林分密度,经度、碱解氮、全氮、有机碳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碳储量 影响因素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ZH-1、ZH-2在白菜薹上的施用效果研究
8
作者 赵坤 石峻涛 +7 位作者 曾向阳 李光义 张朝明 俞月凤 张野 王瑾 李忠义 唐红琴 《辣椒杂志》 2016年第4期40-44,共5页
测试了木薯加工废弃物生物发酵转化有机肥产品ZH-1、ZH-2在白菜薹上的应用效果设有机肥ZH-1(处理1)、有机肥ZH-2(处理2),并以高浓度复合肥(CK-1)、不施肥(CK-2)作为对照处理,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施用有机肥ZH-1和ZH-2对白菜薹经济性状... 测试了木薯加工废弃物生物发酵转化有机肥产品ZH-1、ZH-2在白菜薹上的应用效果设有机肥ZH-1(处理1)、有机肥ZH-2(处理2),并以高浓度复合肥(CK-1)、不施肥(CK-2)作为对照处理,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施用有机肥ZH-1和ZH-2对白菜薹经济性状、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施肥处理均起到促进白菜薹生长的效果,各指标测定结果显著或极显著优于不施肥处理(CK-2)。在施肥处理中,有机肥ZH-1和ZH-2处理白菜薹单位产量比同等养分条件下施用高浓度复合肥(CK-1)分别低6.92%和4.44%,但2个有机肥处理白菜薹的品质更好,商品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比施用高浓度复合肥(CK-1)分别提高32.32%和38.55%,其中有机肥ZH-2的综合施用效果尤为突出。因此,新型有机肥料产品ZH-1和ZH-2值得在白菜薹生产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ZH-1 有机肥ZH-2 白菜薹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曾成城 苏天明 +7 位作者 苏利荣 秦芳 李琴 何铁光 俞月凤 张雨 徐亮 冯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03,共5页
为了给广西喀斯特农林土壤改良与配方施肥提供理论支撑,调查典型喀斯特地区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水田、旱地、林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结果如下:(1)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水田土壤>旱地土壤>林地土壤,几种土壤养分含量的... 为了给广西喀斯特农林土壤改良与配方施肥提供理论支撑,调查典型喀斯特地区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水田、旱地、林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结果如下:(1)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水田土壤>旱地土壤>林地土壤,几种土壤养分含量的共同点是全氮含量较丰富,有机质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较缺乏。(2)与1982年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此次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土壤样品比例更高,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3)本次调查中,属于极强酸性或强酸性土壤的样品数占所有调查样品数的平均值是1982年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的5.64倍,旱地和林地土壤酸化现象十分普遍,92.86%的旱地和100%的林地土壤为强酸性或极强酸性土壤。建议增施钾肥,适当施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旱地农业或林地土壤选用碱性肥料或补施石灰以提高土壤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广西环江县 土壤养分 水田 旱地 林地 土壤酸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桉树林表层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兰秀 刘永贤 +5 位作者 宋同清 范稚莲 杜虎 曾馥平 彭晚霞 张家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269,共7页
为分析桉树林土壤含水量时间稳定性特征,选取桉树林典型坡面,测量坡面9个样点5年土壤含水量,基于所测数据采用相对差分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5年的表层平均土壤含水率为... 为分析桉树林土壤含水量时间稳定性特征,选取桉树林典型坡面,测量坡面9个样点5年土壤含水量,基于所测数据采用相对差分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5年的表层平均土壤含水率为21.81%,在空间上表现为较弱的变异性,在时间上具有中等程度变异性。各年平均土壤含水率相关系数偏低,土壤含水率的空间模式在观测时间上的相似性较弱,其平均相对差分变化范围为-7.08%~5.03%,相对差分标准差和时间稳定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3%和6.58%,说明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测点2,3,6,7,8水分含量较平均值高,测点1,4,9,5水分含量相对较低,湿润点的标准差和时间稳定性指数都相对小且稳定,即土壤湿润状态的水分稳定性比干燥状态的好。回归分析得到测点5的土壤含水量和整个坡面水分均值具有较高相关性,R2值为0.879,MBE值为0.141,RMSE值为99.4%,即测点5可作为代表性测点估计整个研究区浅层平均土壤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时间稳定性 桉树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特性及其对猪场废水处理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均利 彭英湘 +5 位作者 罗沛 张树楠 肖润林 何铁光 吴金水 刘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5-299,303,共6页
以湿地底泥基质中分离出的高效异养硝化(HN)-好氧反硝化(AD)菌(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WT14)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WT14的HN-AD性能,以及在不同温度、转速、pH、碳氮质量比(C/N)下对氨氮去除的影响,并建立固定床反应器分析其对... 以湿地底泥基质中分离出的高效异养硝化(HN)-好氧反硝化(AD)菌(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WT14)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WT14的HN-AD性能,以及在不同温度、转速、pH、碳氮质量比(C/N)下对氨氮去除的影响,并建立固定床反应器分析其对实际猪场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WT14有高效的氨氮去除能力,对200 mg/L左右氨氮的平均HN速率最高可达到4.06 mg/(L·h),最佳脱氮条件为20℃、C/N 9~12、pH=9、转速60 r/min。(2)接种WT14固定化菌的固定床反应器处理实际猪场废水,试验结束氨氮、硝态氮、总氮、COD平均去除率保持在96.70%、97.25%、91.80%、96.30%,证明WT14在猪场废水处理上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猪场废水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桂甜糯525’产量品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吉平 何铁光 +4 位作者 张雨 徐亮 苏天明 李嘉维 覃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94-2600,共7页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T1),设置单施化肥(T2)和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T3和T4)3个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玉米产质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施肥处理下玉米植株的农艺性状均优于不施肥处理,与单施化...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T1),设置单施化肥(T2)和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T3和T4)3个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玉米产质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施肥处理下玉米植株的农艺性状均优于不施肥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能更好地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其中T3处理玉米植株的茎粗和叶片长较T2显著(P<0.05,下同)提高11.94%和4.53%;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较不施肥可显著提高14.27%~17.17%;施用有机肥能提高玉米鲜果穗性状和品质,其中T3处理穗长较T2显著提高7.12%;与T2处理相比,T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T3显著提高7.21%,T3处理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较T1和T4处理显著提高61.54%和77.97%;T3处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64.52%。各指标相关性分析中,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8,P<0.01),说明有机肥可通过提高玉米对氮的吸收从而促进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的积累。综上,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相比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能更好的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且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能提高果穗品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作为区域化肥减施下春玉米提质保产的推荐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 化肥减施 产量和品质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生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谢育利 王吉平 +3 位作者 苏天明 李红光 谭伯寿 杨文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49,共9页
为研究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生菜生长、品质及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4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T1)、减量20%化肥+氨基酸生物有机肥(T2)、减量20%化肥+鸡粪(含花生枯腐殖酸)(T3)、减量20%化肥+炭基肥(T4).... 为研究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生菜生长、品质及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4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T1)、减量20%化肥+氨基酸生物有机肥(T2)、减量20%化肥+鸡粪(含花生枯腐殖酸)(T3)、减量20%化肥+炭基肥(T4).结果表明:T2处理增产提质效果最好,较T1处理显著增产20.62%,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17.14%和27.39%.此外,T2处理提高土壤酶活性25.86%~66.67%,T4处理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4.42%~173.29%,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T2处理综合肥效最好.因此,建议生菜种植采用氨基酸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生菜 产量和品质 土壤改良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北地区与台湾岛气候条件对比及其对水果产业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德旺 周柳强 +1 位作者 区惠平 彭嘉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198-200,共3页
将广西桂北地区与台湾岛历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并重点分析了两地气候条件对水果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岛的热、水、光资源都比桂北地区丰富,尤其是水、光资源更为优越;冷量充足,有典型高寒地区特征,其中台湾岛中部与该地区气候类... 将广西桂北地区与台湾岛历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并重点分析了两地气候条件对水果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岛的热、水、光资源都比桂北地区丰富,尤其是水、光资源更为优越;冷量充足,有典型高寒地区特征,其中台湾岛中部与该地区气候类似。两地≥10℃积温接近,在一定的积温范围内,两地可发展相同的水果生产。两地的共同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是低温冷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水果产业 影响 广西桂北地区 台湾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丘陵山区果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雁飞 刘斌 +2 位作者 陈桂芬 熊柳梅 黄玉溢 《热带农业工程》 2020年第3期18-21,共4页
广西丘陵山区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4%左右,丘陵山区也是广西特色水果的主要产地。近年来发展丘陵山地水果种植已然成为广西山区贫困户实现快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水果产业结构升级,广西丘陵山区果园生产上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广西丘陵山区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4%左右,丘陵山区也是广西特色水果的主要产地。近年来发展丘陵山地水果种植已然成为广西山区贫困户实现快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水果产业结构升级,广西丘陵山区果园生产上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本文着重针对广西丘陵山区果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果园园区规划、果园土壤可持续生产营养管理、果园灌溉、果园病虫害防治等多个角度指出广西丘陵山地果园发展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果园 生产问题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土壤中不同外源营养对‘夏黑’葡萄的原位富硒效应研究
16
作者 吴代东 余欢 +5 位作者 李洪艳 黄江流 张俊辉 吴艳艳 刘金标 周咏梅 《南方园艺》 2021年第5期1-4,共4页
通过探讨‘夏黑’葡萄富硒效应,为开展广西富硒土壤原位种植富硒葡萄提供参考依据。在富硒土壤中,以‘夏黑’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以复混肥、AM菌、腐殖酸、氨基酸为自变量,以试验结果中葡萄硒含量、可溶性固形物为因变量,设7... 通过探讨‘夏黑’葡萄富硒效应,为开展广西富硒土壤原位种植富硒葡萄提供参考依据。在富硒土壤中,以‘夏黑’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以复混肥、AM菌、腐殖酸、氨基酸为自变量,以试验结果中葡萄硒含量、可溶性固形物为因变量,设7个处理(处理1~处理6),经回归分析明确试验因素对葡萄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优选生产优质富硒‘夏黑’葡萄的外源物质施用量。结果表明:在富硒土壤中,当复混肥、AM菌、腐殖酸、氨基酸4种试验因素对应值为366.67 kg/hm^(2),33.33 kg/hm^(2),33.33 kg/hm^(2),366.67 kg/hm^(2),葡萄最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8.26%;当复混肥、AM菌、腐殖酸、氨基酸四试验因素对应值为110 kg/hm^(2),166.67 kg/hm^(2),166.67kg/hm^(2)和130kg/hm^(2),葡萄最高硒含量为12.75μg/kg。综上所述,富硒土壤原位富硒作物栽培需根据土壤的条件、栽培品种进行探索不同的富硒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富硒葡萄 原位富硒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水稻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肥力评价
17
作者 刘淑仪 黄雁飞 +3 位作者 黄玉溢 陈桂芬 唐其展 刘忠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4-19,共6页
较全面调查了解老挝水稻田土壤养分变化状况,以期为老挝水稻田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集老挝北、中、南部11个省市典型水稻主产区土壤样本40个,分析土壤有机质、氮、磷、钾、钙、镁、锌含量和pH。老挝水稻田土壤总体呈酸性,其中97.5%... 较全面调查了解老挝水稻田土壤养分变化状况,以期为老挝水稻田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集老挝北、中、南部11个省市典型水稻主产区土壤样本40个,分析土壤有机质、氮、磷、钾、钙、镁、锌含量和pH。老挝水稻田土壤总体呈酸性,其中97.5%水稻田土壤处在酸性和强酸性范围;土壤速效氮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为92.4~324.8、1.7~18.9 mg/kg,含量丰富;有机质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3.3~56.0 g/kg、3.6~184.8 mg/kg,处于中高水平;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1~38.7和8.8~204.5mg/kg,处于低级水平,变异性大;交换性钙含量为22.0~2 370.0 mg/kg,变异性大,含量分布不均匀。南部水稻田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偏低,有效磷含量缺乏;中部水稻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偏低;北部水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老挝水稻田土壤整体呈酸性和强酸性,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偏低,交换性钙分布不均匀,是当前老挝水稻田土壤存在的主要养分问题;不同水稻生态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建议施用石灰和碱性肥料以提高土壤pH,分不同种植区有针对性地增施钙镁磷肥、钾肥等化学肥料,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水稻田 土壤养分 调查 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俞月凤 韦建华 +6 位作者 胡钧铭 张俊辉 李婷婷 郑富海 张野 苏利荣 何铁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67-5376,共10页
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其生态适应性策略有关。探明喀斯特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基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其生态适应性策略有关。探明喀斯特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基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调查取样,测定不同退化群落灌木(叶、茎和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N、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不同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以及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1)灌木不同器官P含量表现为叶>茎>根,N含量和N∶P表现为叶>根>茎,草本P、N含量及N∶P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随退化程度加剧,灌木各器官和草本地下部分的N、P含量及灌木根N∶P均呈降低变化趋势,草本地上部分的N、P含量在前四个退化阶段为降低趋势,在Ⅴ阶段有所升高,草本地下部分N∶P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他N∶P无显著性变化;灌草叶片N∶P均小于14;(2)N和P含量在各器官中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灌草的不同器官之间的同一营养元素及元素比,以及灌木和草本之间的各器官的同一营养元素及元素比均呈正相关关系;(3)灌草各器官N、P含量、N∶P与土壤TN、TP、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草各器官P含量与土壤C∶P显著负相关;(4)灌木各器官H_(N)、Hp和H_(N∶P)均表现为叶>茎>根,草本地上部分的H_(N)大于地下部分,Hp和H_(N∶P)则反之;灌草同种器官不同元素之间则表现为N>P>N∶P。喀斯特地区退化群落中灌木较草本具有更高的内稳性,灌草生长主要受N限制,且N元素表现较高的内稳性;灌草各器官在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对N、P含量变化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稳性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器官 喀斯特 退化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铁基生物炭后镉污染稻田土壤有效镉及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婷婷 郑富海 +5 位作者 张俊辉 俞月凤 胡钧铭 梁淦铭 林永昌 黄柳滢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48-52,共5页
为了实现镉污染稻田减污固碳的现实需求,以铁基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采集了土壤和水稻子粒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有机碳含量与子粒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铁基生物炭降低了稻田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为11... 为了实现镉污染稻田减污固碳的现实需求,以铁基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采集了土壤和水稻子粒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有机碳含量与子粒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铁基生物炭降低了稻田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为11.98%~28.71%;铁基生物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66%~12.88%;铁基生物炭降低了水稻子粒镉含量,降幅为4.16%~63.58%。土壤有效镉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稻子粒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铁基生物炭有利于实现镉污染稻田降镉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生物炭 稻田土壤 土壤有效镉 水稻子粒镉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类型森林养分循环特征 被引量:24
20
作者 俞月凤 何铁光 +5 位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曾馥平 杜虎 韩畅 李莎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531-7542,共12页
以中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域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不同类型森林的6个代表性群落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森林群落乔木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叶... 以中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域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不同类型森林的6个代表性群落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森林群落乔木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叶>枝>根>干,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养分含量比较高,其含量普遍高于乔木层各组分,仅次于乔木叶片;各组分中营养元素以K、Ca最高,P、Mg最低;(2)3种类型森林间乔木层的养分积累量总规律表现为原生林(4540.30 kg/hm^2)>次生林(2107.09 kg/hm^2)>人工林(719.51 kg/hm^2),分别占林分养分积累量的88.30%、79.57%和62.60%;(3)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相差不大,均主要集中在土壤层在各层分配格局有所差异;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和年归还量均为次生林>原生林>人工林,年吸收量分别为:418.80、271.17和148.79 kg 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182.98、111.43和43.37 kg hm_(-2)a^(-1);(4)不同类型森林养分利用系数总规律为人工林(0.35)>次生林(0.20)>原生林(0.10);循环系数则相反,为原生林(0.48)>次生林(0.46)>人工林(0.30);而周转时间为原生林(37.32)>人工林(18.63)>次生林(13.93)。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层薄,养分贮存能力差,森林养分循环能力相对较弱,沿着强、中、弱干扰递减梯度,3种类型森林养分利用效率和循环能力呈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喀斯特峰丛洼地 森林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