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洲坚果油脂性状在广西不同产地间的稳定性及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涛 宋海云 +5 位作者 涂行浩 贺鹏 陈茜 韦哲君 郑树芳 王文林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143,共9页
为系统地评价不同产地澳洲坚果油脂性状的变异及稳定性,本研究以从广西9大澳洲坚果主产区13个地点采集的主栽品种桂1果实为材料,开展果实油脂性状多样性以及各油脂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然后基于各油脂性状对13个产地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 为系统地评价不同产地澳洲坚果油脂性状的变异及稳定性,本研究以从广西9大澳洲坚果主产区13个地点采集的主栽品种桂1果实为材料,开展果实油脂性状多样性以及各油脂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然后基于各油脂性状对13个产地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聚类结果进行O2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澳洲坚果果实油脂含量均超过70%,各产地果实均检测出13种脂肪酸,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和棕榈油酸含量相对较高,与前人的研究一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T9(神经酸C24∶1)以外,其余12个油脂性状在各产地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9个油脂性状在4个或者4个以上产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脂肪含量在产地间变异系数相对最小,脂肪和油酸含量变化较为稳定,因此可作为直观评判澳洲坚果油脂品质潜力的重点观测指标。聚类分析将13个产地分成3类,以14种油脂性状指标为X变量,13个不同澳洲坚果产地为Y变量进行O2PLS-DA分析,验证系统聚类的结果。结合差异和多重比较结果分析,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顺-11-二十碳烯酸(C20∶1)、亚油酸(C18∶2n6c)、顺-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芥酸(C22∶1)在三类产地间差异极显著,可作为不同澳洲坚果产地间差异显著的特征性油脂性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脂肪酸 稳定性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法集的广西澳洲坚果油脂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2
作者 张涛 宋海云 +5 位作者 贺鹏 陈茜 涂行浩 韦哲君 丁玉 王文林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2,共10页
为探索澳洲坚果油脂领域综合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并为其科学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参考,以从广西9大澳洲坚果主产区13个地点采集的主栽品种‘桂热1号’果实为试验样品,开展果实及种子表型性状指标、种仁脂肪酸和油脂含量分析,通过各性状间的P... 为探索澳洲坚果油脂领域综合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并为其科学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参考,以从广西9大澳洲坚果主产区13个地点采集的主栽品种‘桂热1号’果实为试验样品,开展果实及种子表型性状指标、种仁脂肪酸和油脂含量分析,通过各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与油脂含量相关的特征性指标,利用特征性指标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优劣解距离法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5种单一方法进行评价排序,在单一评价基础上,再采用3种组合方法(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进行评价排序,均通过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后确定最终评价排序;最后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法对最终评价排序与5种单一评价方法排序进行比较并筛选最好单一评价方法。结果显示:单种重、油酸、棕榈酸、α-亚麻酸与油脂含量相关性强,关联度高;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优劣解距离法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五种单一评价模型排序存在一定差异,但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显示评价排序高度一致,可以进行下一步组合评价排序;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等3种组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显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可汇总不同组合方法的评价排序值,来确定最终评价的名次排序;因3种组合评价结果不一致,故进行二次组合评价,二次组合评价结果排序值相同,得到最终排序值Z i;最终评价排序与5种单一评价方法排序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显示熵值法与最终评价排序完全一致;熵值法不同指标权重值显示棕榈酸的权重值最大,其次为油酸。研究表明:单种重、棕榈酸、α-亚麻酸、油酸、油脂含量可作为澳洲坚果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关键指标;熵值法为澳洲坚果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最好单一评价方法,该方法下棕榈酸和油酸是澳洲坚果油脂性状评价研究的最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集 澳洲坚果 油脂 综合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木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 被引量:29
3
作者 曹升 陈江枫 +7 位作者 黄富宇 严华兵 韦朝念 李富山 陆柳英 覃夏燕 陈会鲜 李恒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8-1476,共9页
【目的】调研剖析广西木薯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品种选育、培育龙头企业及打造区域优势产区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促进广西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多渠道调查广西木薯种植面积、分布区域、主栽品种、种植... 【目的】调研剖析广西木薯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品种选育、培育龙头企业及打造区域优势产区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促进广西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多渠道调查广西木薯种植面积、分布区域、主栽品种、种植模式、产量、种植收益、加工和销售情况,结合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及文献查阅结果,对广西木薯产业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结果】广西是我国的木薯主产区,木薯种植面积和加工产量均占全国的70%左右,但2017—2019年期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广西木薯产区主要集中在南宁市、梧州市、钦州市、玉林市和贵港市,目前推广的间作套种栽培模式主要有木薯+西瓜、木薯+花生、木薯+辣椒及木薯+穿心莲等,主栽品种有南植199、SC205、SC5号和新选048。广西工业木薯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贵港市、崇左市和河池市,共有24家初具规模的工业木薯加工企业,其加工产品以淀粉为主。广西木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种植经济效益偏低,种植面积逐年下滑;本地原料供应不足,加工企业对外依存度增大;木薯品种更新换代慢,尤其缺乏专用型品种;木薯淀粉生产环保压力大,循环利用技术有待加强;木薯加工产品形式单一,深加工技术落后。【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新品种选育及推广、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桂字号品牌建设、木薯基础研究及深加工技术集成与研发,全方位提升木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广西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崇左市甘蔗梢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被引量:17
4
作者 郭强 马文清 +6 位作者 陈海生 闭德金 施泽升 彭崇 秦昌鲜 何洪良 唐利球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28-1734,共7页
【目的】明确广西崇左市甘蔗梢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蔗梢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广西崇左市甘蔗种植区的甘蔗梢腐病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结合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 【目的】明确广西崇左市甘蔗梢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蔗梢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广西崇左市甘蔗种植区的甘蔗梢腐病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结合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应用十字交叉法进行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分离获得的病原菌rDNA-ITS序列长度为496 bp,与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同源性达99%,与轮枝镰刀菌(登录号EU047)的遗传关系最近。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70℃;菌丝生长最适pH为8,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碳源为甘露醇。【结论】引起广西崇左市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是轮枝镰刀菌,该菌适宜在高温高湿、弱碱性、光暗交替及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梢腐病 轮枝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广西崇左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在大肠杆菌内的高效可溶性表达及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秋凤 陈静 +3 位作者 赵婧邑 韦欣 王志琦 刘继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36-143,共8页
将来源于Clostridium bolteae ATCCBAA-613的DAEase基因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合成,以pCold TF为表达载体,冷休克启动子CspA低温诱导DAEase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表达,得到高效可溶性的重组Cb-DAEase并利用镍柱亲和层... 将来源于Clostridium bolteae ATCCBAA-613的DAEase基因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合成,以pCold TF为表达载体,冷休克启动子CspA低温诱导DAEase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表达,得到高效可溶性的重组Cb-DAEase并利用镍柱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结果表明,Cb-DAEase最适pH和温度为7.0和55℃,Co^(2+)能够显著(P<0.05)增强酶活力。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在7 g/L甘油、10 g/L酵母膏、1%接种量、0.25 mmol/L IPTG、诱导前培养5 h的条件下,Cb-DAEase活力达到(10.11±0.02)U/g,比优化前(1.38±0.01)U/g提高了7.33倍;以120 g/L的D-果糖为底物全细胞催化0.5 h后,D-阿洛酮糖产量为(11.47±0.04)g/L,比优化前(1.03±0.02)g/L提高了11.14倍。基于冷休克表达策略构建的重组菌经发酵优化后Cb-DAEase活力显著(P<0.05)提高,为高效制备D-阿洛酮糖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 大肠杆菌 冷休克 可溶性表达 酶学性质 发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熟度对红果参果实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孔方南 黎新荣 +7 位作者 赵静 周之珞 周彩霞 颜桢灵 罗培四 卓福昌 黄丽君 韦优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本研究在不同成熟阶段检测了红果参果实的品质和香气成分,以确定最佳采收成熟度。结果表明红果参果实不同成熟度下的外观及营养品质差异明显,随成熟度增加,果皮颜色由绿色转红棕色至紫黑色,果实纵径和果形指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成... 本研究在不同成熟阶段检测了红果参果实的品质和香气成分,以确定最佳采收成熟度。结果表明红果参果实不同成熟度下的外观及营养品质差异明显,随成熟度增加,果皮颜色由绿色转红棕色至紫黑色,果实纵径和果形指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成熟度Ⅰ的果形指数最大;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成熟度Ⅳ的单果质量和硬度最大;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呈上升趋势,成熟度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GC-MS分析表明红果参果实不同成熟度下的香气组分及含量差异较大。醇类、萜类和烷烃类是红果参果实主要香气物质类型。其中,反式-2-己烯醇和香叶醇是所有成熟度下共有的主要香气物质,且对不同成熟阶段的果实风味贡献不同,青香、花香和果香则是红果参果实典型香气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成熟度Ⅳ的红果参果实品质综合得分最高。综上所述,红果参果实采收标准为成熟度Ⅲ~Ⅴ(花后140~150 d),采收成熟度Ⅳ(花后145 d)的果实鲜食品质及风味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果参 成熟度 果实品质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婆种质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罗培四 黄丽君 +6 位作者 卢美瑛 李文砚 蒋娟娟 韦优 颜桢灵 赵静 周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8-1128,共11页
苹婆又名凤眼果、九层皮等,是药食两用坚果类植物。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苹婆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70份苹婆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个性状变异系... 苹婆又名凤眼果、九层皮等,是药食两用坚果类植物。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苹婆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70份苹婆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个性状变异系数介于7.80%~42.94%,单果重、单果种子总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57~2.04,其中种形指数(2.04)、淀粉含量(2.02)、种子纵径(2.01)、果实种子数(2.00)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聚类分析把供试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类群Ⅱ的15份资源属于果实偏大、外观品质较好的种质类型,符合市场及选育需求。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重量分别与果实纵径、单果重、单果种子总重、种子纵径、种子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出种率与果实横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能代表13个果实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为74.46%。果实性状综合评价得分(F)介于-2.95~3.35,S009、S021、S011、S036、S028等种质位居前列,综合性状优良。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单果种子总重、种子重量、可溶性糖含量、种子横径4个性状指标,可作为综合评价苹婆果实性状的关键性指标。通过鉴定评价,筛选出果形大、淀粉含量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丰富的优异种质资源6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婆 种质资源 果实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熟度木奶果果实品质及耐贮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孔方南 颜桢灵 +6 位作者 周之珞 周彩霞 卢美瑛 卓福昌 韦优 罗培四 赵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94-300,共7页
以木奶果果实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对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为确定最佳采收成熟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果皮颜色由浅红色转粉色至黄粉色,纵径、横径、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分别上升了7.... 以木奶果果实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对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为确定最佳采收成熟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果皮颜色由浅红色转粉色至黄粉色,纵径、横径、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分别上升了7.67%、6.83%、20.05%、8.09%、13.23%和18.51%;色泽指数、硬度和总酚含量分别下降了76.84%、5.94%和18.97%;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均在成熟度II时最高,分别为1.39%、3.93 mg/100 g和3.48 mg/g;果形指数和果皮相对电导率较稳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成熟度III的木奶果果实能够保持较高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和总酚含量,失重率和果皮相对电导率较稳定。主成分分析及果实品质指数分析表明,成熟度III的木奶果果实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且在贮藏过程中综合品质最佳。综上,木奶果果实采收标准为成熟度II~III(花后91~98 d),成熟度III(花后98 d)的果实鲜食品质佳及耐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度 木奶果 果实品质 耐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赖瑞联 陈瑾 +5 位作者 冯新 覃振师 陈义挺 沈朝贵 田奇琳 吴如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2-509,共8页
利用CodonW程序和EMBOSS在线软件对橄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并研究其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橄榄叶绿体基因组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GC含量(GC)和密码子第3位上的GC含量(GC3s)分别为50.36、0.385和0.30... 利用CodonW程序和EMBOSS在线软件对橄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并研究其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橄榄叶绿体基因组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GC含量(GC)和密码子第3位上的GC含量(GC3s)分别为50.36、0.385和0.305,CGT、CCT和GGT等可作为橄榄叶绿体基因的最优密码子.中性绘图分析、ENc对应分析、偏倚分析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对应性分析发现,橄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橄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整体上偏好使用A和T,这种偏好性可能受突变压力、自然选择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 叶绿体 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OPSIS法在苹婆不同品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文砚 黄丽君 +8 位作者 卢美瑛 蒋娟娟 韦优 罗培四 赵静 孔方南 卓福昌 杨志强 周婧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27-1533,共7页
【目的】综合评价苹婆种质资源的树形和产量性状、种子品质性状及抗性性状等,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系,为苹婆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1份苹婆品系为试材,应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DTOPSIS法)... 【目的】综合评价苹婆种质资源的树形和产量性状、种子品质性状及抗性性状等,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系,为苹婆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1份苹婆品系为试材,应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DTOPSIS法)对苹婆植株的株高、冠幅、平均单株产量、蓇突果荚皮厚、可食率、种子淀粉含量、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果荚虫害率等9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供试的21份苹婆品系中,应用DTOPSIS法计算出的各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差异明显,最高值为0.7629、0.6980、0.6948,对应的品系分别为SK-7、XD-3和SK-8,表现出树形适中、单株产量高、可食率高及种子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或抗虫性好等优良特性,且田间实际观察结果与其优良性状相符。Ci值较低的品系分别为SJ-1(0.1735)、NY-1(0.2263)、SK-2(0.2439)、LH-1(0.2634),表现出单株产量低、可食率低、种子主要内含物含量低或抗虫性较差等,亦符合其田间观察结果。【结论】应用DTOPSIS法筛选出SK-7、XD-3和SK-83 3个综合表现优良的苹婆品系,适于广西区内及环境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婆 种质资源 DTOPSIS法 综合评价 品系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金婷 覃潇敏 +4 位作者 覃宏宇 农玉琴 骆妍妃 韦持章 韦锦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8-1356,共9页
【目的】探索间作种植模式中玉米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玉米氮磷养分吸收的关系,为玉米间作体系氮磷养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 【目的】探索间作种植模式中玉米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玉米氮磷养分吸收的关系,为玉米间作体系氮磷养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及根尖数5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植株全磷和全氮含量,计算植株氮磷吸收量。【结果】在小喇叭口期、抽雄期与成熟期,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可促进玉米生长,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35.10%(P<0.05,下同)。间作玉米单株氮含量在抽雄期显著提高10.54%,磷含量在小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分别显著提高12.81%和12.10%。在3个生育期,间作玉米单株氮吸收量和磷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78.71%、26.06%、39.26%和88.15%、23.02%、46.42%。间作玉米根长在3个生育期分别显著增加23.90%、14.91%和27.49%,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抽雄期与成熟期分别显著增加18.41%、21.46%和33.39%、31.11%,根尖数在小喇叭口期与抽雄期分别显著增加15.11%和14.72%,而平均根直径无显著变化(P>0.05)。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氮磷养分吸收与根系形态参数密切相关,根长和根干重对玉米植株氮吸收量影响最大,根体积与根干重对玉米磷吸收量影响最大。【结论】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可增加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降低平均根直径,并显著提高玉米植株氮磷养分吸收量。根系形态变化是驱动间作玉米氮磷吸收增加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根系形态 氮吸收 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奶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彩霞 罗培四 +5 位作者 孔方南 蒋娟娟 卓福昌 李文砚 周婧 韦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7-1215,共9页
【目的】对来自广西、云南、海南和广东的63份木奶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对应的DNA指纹图谱,为木奶果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3份地理位置相差较远的种质,从75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条带... 【目的】对来自广西、云南、海南和广东的63份木奶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对应的DNA指纹图谱,为木奶果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3份地理位置相差较远的种质,从75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和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63份供试种质进行多态性扩增,利用Popgene 1.32和NTsys 2.10e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并依据扩增结果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筛选出的6条SCoT引物从63份木奶果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19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8条,多态性比率为97.86%;每条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26~36条,平均为32条,多态性条带数为26~36条,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出31.3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0.00%~100.00%;多态性信息含量值(PIC)为0.9052~0.9527,平均0.9319,Shannon’s信息指数(I)在0.2459~0.3878,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476~0.2412,等位基因数(Na)为1.9000~2.00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324~1.3700。6条SCoT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存在明显差异,单条引物可区分的种质份数为49~63份,平均为58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781~0.9115,平均为0.7496,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100处被分为5个组,其中A组为2份广西的种质、B组为1份广西的种质;C组为4份云南的种质;D组为海南和广东的全部种质;E组为剩余的50份种质。将进一步筛选出的5条SCoT引物(SCoT32、SCoT66、SCoT68、SCoT73和SCoT74)用于初步构建63份木奶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每份种质均有唯一对应的图谱。【结论】供试的63份木奶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与地域有一定的相关性。所筛选的6条SCoT引物具有较强的多态性,适用于木奶果种质资源的评价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奶果 种质资源 SCoT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蛋黄果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文砚 赵静 +5 位作者 周彩霞 黄丽君 蒋娟娟 周婧 韦优 卢美瑛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2,共3页
以“仙桃1号”蛋黄果种子为试材,分别采用0、60、80、100、120、150 mg/L GA_(3)溶液进行浸种处理,测定蛋黄果种子的发芽势、萌发率、发芽指数、胚根长、胚芽长等,探究赤霉素对蛋黄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GA_(3)... 以“仙桃1号”蛋黄果种子为试材,分别采用0、60、80、100、120、150 mg/L GA_(3)溶液进行浸种处理,测定蛋黄果种子的发芽势、萌发率、发芽指数、胚根长、胚芽长等,探究赤霉素对蛋黄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GA_(3)有利于蛋黄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高浓度GA_(3)对蛋黄果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最佳浓度为1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素 GA 蛋黄果 种子萌发 胚芽长 最佳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开花习性观察及不同花期花粉活力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莫周美 张秀芬 +4 位作者 李恒锐 刘连军 吴玲玲 贺鹏 韦婉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8-284,共7页
【目的】了解葛根的开花习性和花粉可育性,为葛根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龙州县,于葛根花序形成后每天观察其花蕾的发育进程,在盛花期标记即将开放的花序,连续观察其开花进程、记录花朵盛开的时间和天气状况;采用氯化三... 【目的】了解葛根的开花习性和花粉可育性,为葛根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龙州县,于葛根花序形成后每天观察其花蕾的发育进程,在盛花期标记即将开放的花序,连续观察其开花进程、记录花朵盛开的时间和天气状况;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和I_(2)-KI染色法检测葛根不同花蕾期(半伸期、始开期、半开期和盛开期)的花粉活力,选取花粉活力最强时的花粉开展花粉萌发试验。【结果】在广西龙州县,葛根于10月16日始花,10月20日达盛花期,11月2-5日为末花期;每天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15:00-15:40;开花散粉受天气状况影响,天气晴朗、温度较高时开花早,而阴雨天、温度较低时开花推迟。I_(2)-KI染色法检测不同花蕾期(半伸期、始开期、半开期和盛开期)的葛根花粉活力分别为82.1%、95.3%、93.5%和92.7%,均显著高于TTC染色法的检测结果(P<0.05,下同),更适合用于葛根花粉活力检测。葛花始开期时大部分花药已散粉,量大且将柱头包裹,I_(2)-KI染色法检测的花粉活力最强,达95.3%,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在半开期至盛开期的花粉量及花粉活力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葛根花粉在蔗糖浓度为15%的培养基中发芽率最高,为36.23%,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蔗糖浓度培养基的发芽率。【结论】I_(2)-KI染色法可快速检测葛根花粉活力。葛根花粉活力在花蕾始开期至盛开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可以根据天气状况选取合适时期的花粉进行杂交授粉,从而提高葛根杂交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开花习性 花粉活力 TTC染色法 I_(2)-KI染色法 广西龙州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保鲜处理对蛋黄果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文砚 周彩霞 +4 位作者 卢美瑛 黄丽君 韦优 卓福昌 周婧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8期28-34,共7页
研究了水杨酸(SA)、茶多酚(TP)及两种可食性涂膜壳聚糖(CS)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蛋黄果采后生理和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10.0 g·L-1 CMC浸泡处理20 min对蛋黄果果实的保鲜效果最佳,与清水对照组相比,10.0 g·L... 研究了水杨酸(SA)、茶多酚(TP)及两种可食性涂膜壳聚糖(CS)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蛋黄果采后生理和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10.0 g·L-1 CMC浸泡处理20 min对蛋黄果果实的保鲜效果最佳,与清水对照组相比,10.0 g·L-1 CMC浸泡20 min处理的蛋黄果果实可维持更高的硬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酚含量,抑制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MDA)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升高,处理后的蛋黄果果实可在室温(≥25℃)下存放20 d,仍保持较好的光泽度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果 保鲜 贮藏品质 可食性涂膜 C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TC法快速测定葛根种子生活力 被引量:4
16
作者 莫周美 张秀芬 +4 位作者 李恒锐 郭素云 何文 黄珍玲 李天元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6-131,共6页
采用TTC法测定葛根种子生活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探究染色时间、TTC浓度和染色温度对TTC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葛根种子TTC法染色的最佳条件为:染色时间2 h、TTC浓度0.57%、染色温度37.3℃,在优化条件下测得葛根... 采用TTC法测定葛根种子生活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探究染色时间、TTC浓度和染色温度对TTC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葛根种子TTC法染色的最佳条件为:染色时间2 h、TTC浓度0.57%、染色温度37.3℃,在优化条件下测得葛根种子平均生活力为84.44%,实际测定值与理论预测值误差为3.71%(<5%),说明响应面法优化葛根种子TTC法测定条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种子活力 TTC法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隶属函数法评价9个茶树杂交组合的亲和性与果实性状 被引量:3
17
作者 廖春文 韦持章 +3 位作者 韦锦坚 农玉琴 梁贤智 陈远权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132,共5页
为利用和创新广西茶树种质资源,选用金牡丹为父本,春闺、百岁香等9个茶树优良品种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试验,对其结实率、果实性状及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表明,9个杂交组合结实率为35.48%~65.92%,亲和性排序大小为春闺、白芽奇兰... 为利用和创新广西茶树种质资源,选用金牡丹为父本,春闺、百岁香等9个茶树优良品种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试验,对其结实率、果实性状及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表明,9个杂交组合结实率为35.48%~65.92%,亲和性排序大小为春闺、白芽奇兰、鸿雁12号、瑞香、肉桂、百岁香、英红9号、中茶108、北斗。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同父异母的9个杂交组合综合评价,筛选出结实率、发芽率、果实性状较好的5个组合为春闺×金牡丹、百岁香×金牡丹、英红9号×金牡丹、白芽奇兰×金牡丹、中茶108×金牡丹,这5个亲本组合可作为金牡丹品种杂交驯化优选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牡丹 杂交 亲和性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FCE数学模型与DTOPSIS法的苹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文砚 周婧 +7 位作者 张秀芬 周彩霞 黄丽君 卢美瑛 赵静 卓福昌 罗培四 韦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7-1567,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苹婆(Sterculianobilis Smith)种质资源,筛选苹婆优异种质,为加快苹婆新品种选育进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的数学模型建立20个苹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再结合逼近理想解... 【目的】综合评价苹婆(Sterculianobilis Smith)种质资源,筛选苹婆优异种质,为加快苹婆新品种选育进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的数学模型建立20个苹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再结合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DTOPSIS),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苹婆品系。【结果】经AHP法构建的4个准则层指标权重值及11个单项指标权重值均通过一致性检验,经FCE法进行综合评判,建立的苹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最终得分为90.02,评价结果优良。结合DTOPSIS法计算苹婆各品系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品系NYS-17和NYS-12的Ci值较高,分别为0.77852和0.77843,具有树体高大、平均单株产量高、可食率高、抗性强及种子的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等特性,而NYS-7、NYS-8、NYS-10、NYS-11和NYS-9综合表现较差,与田间实际观测结果一致。【结论】应用AHP—FCE数学模型结合DTOPSIS法可应用于苹婆及其他作物的综合评价,筛选出的优良品系NYS-17和NYS-12适合用于良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婆 种质资源 AHP-FCE数学模型 DTOPSIS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涛 许鹏 +5 位作者 韦媛荣 宋海云 贺鹏 韦哲君 孙嘉笛 王文林 《中国热带农业》 2023年第6期50-59,共10页
为探究澳洲坚果果仁生物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以及矿质元素间的关系,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收集保存的15个澳洲坚果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检测分析果实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以及矿质元素,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 为探究澳洲坚果果仁生物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以及矿质元素间的关系,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收集保存的15个澳洲坚果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检测分析果实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以及矿质元素,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方法展开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低温冷藏处理可能会导致澳洲坚果果仁脂肪的降解而致使脂肪含量降低;澳洲坚果果仁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甾醇与Ca呈显著正相关,与Fe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组分相关性不显著;MUFA与氨基酸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组分相关性不显著;多酚与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组分相关性不显著;黄酮与总糖含量、Z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e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组分相关性不显著。试验结果明确了澳洲坚果果实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以及矿质元素间关系,为下一步提高澳洲坚果果仁生物活性成分、改善营养组分含量等品质性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生物活性成分 营养成分 矿质元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喷硒肥对澳洲坚果果实硒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涛 许鹏 +3 位作者 韦媛荣 韦哲君 孙嘉笛 郑树芳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5-17,共13页
为了解不同叶喷硒肥处理条件对澳洲坚果果实硒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硒与游离氨基酸组分之间的联系,筛选最优的处理条件,以澳洲坚果优良品种桂热1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生长期叶喷不同剂量的硒肥,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叶喷硒肥处理条件... 为了解不同叶喷硒肥处理条件对澳洲坚果果实硒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硒与游离氨基酸组分之间的联系,筛选最优的处理条件,以澳洲坚果优良品种桂热1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生长期叶喷不同剂量的硒肥,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叶喷硒肥处理条件下的澳洲坚果果仁硒与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展开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在桂热1号澳洲坚果盛花期,叶面喷施1 kg硒肥,可以显著提高果实的硒含量和牛磺酸含量;经建立不同叶喷硒肥处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证明在桂热1号澳洲坚果盛花期,叶面喷施1 kg硒肥即为最优的叶喷硒肥处理条件。该研究为叶喷硒肥处理提高澳洲坚果硒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建立澳洲坚果硒肥施用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喷硒肥 澳洲坚果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