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胁迫对广西道地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1
作者 彭凤 刘颖颖 +3 位作者 余海霞 黄媛 闫志刚 白隆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60-169,共10页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道地中药材。但广西中药材的道地性研究鲜有报道,限制了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以及药用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文章总结近年来生...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道地中药材。但广西中药材的道地性研究鲜有报道,限制了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以及药用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文章总结近年来生态因子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相关研究成果,讨论水分、光照、温度、营养状况、土壤等胁迫条件下中药材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的变化,挖掘有助于药材道地性诠释的科学数据,探寻生态因子对广西中药材道地性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道地药材 药用植物 环境胁迫 次生代谢产物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初加工方式对钩藤药材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翟勇进 白隆华 +2 位作者 万凌云 张占江 冯世鑫 《南方农业》 2025年第9期37-40,50,共5页
以钩藤鲜药材为试材,研究了阴干(鲜剪后阴干、带枝阴干后剪)、晒干(鲜剪后晒干、带枝晒干后剪)、烘烤、冷冻干燥和煮后烘干(煮5、10、15 min)5种产地初加工方式对钩藤药材主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鲜药材采用不同的... 以钩藤鲜药材为试材,研究了阴干(鲜剪后阴干、带枝阴干后剪)、晒干(鲜剪后晒干、带枝晒干后剪)、烘烤、冷冻干燥和煮后烘干(煮5、10、15 min)5种产地初加工方式对钩藤药材主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鲜药材采用不同的初加工方式,不但改变药材外部形态及颜色,而且对其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主成分含量差异性显著。钩藤鲜品在鲜剪后阴干、带枝阴干后剪段、鲜剪后晒干、带枝晒干后剪段、烘烤、冷冻干燥和煮后(5、10、15 min)再烘干等不同初加工方式下,钩藤碱含量分别为0.506%、0423%、0.552%、0.546%、0.606%、0.478、0.505%、0.469%、0.4998%;异钩藤碱含量分别为0.074%、0.034%、0.076%、0.042%、0.057%、0.068%、0.037%、0.036%、0.027%;剪后晒干初加工获得药材异钩藤碱含量在5种初加工方式中最高,为0.076%;烘烤处理方式中其钩藤碱和总钩藤碱含量最高,分别为0.606%和0.663%;蒸煮5 min时,其主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和总钩藤碱含量均较高。但因烘烤需专用设备和固定厂房、生产成本较大,因此,从节约成本、加工简便性和钩藤主成分含量三方面综合考虑,钩藤鲜品切段晒干为首选初加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钩藤碱 异钩藤碱 初加工方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藤的茎钩与花序梗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内源激素变化与分析
3
作者 万凌云 冀晓雯 +6 位作者 潘丽梅 宋利沙 梁文静 杨翠红 闫志刚 张占江 韦树根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5,共11页
为探究内源激素在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茎钩、花序梗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方法测定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 为探究内源激素在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茎钩、花序梗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方法测定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变化趋势差异明显。细胞分裂素类iP、iPR、tZ、cZ在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近乎是相反的,在花序梗中呈上升趋势,在茎钩中则呈下降趋势。经相互作用网络分析,tZ、cZ是茎钩发育过程中节点内源激素。因此,细胞分裂素类是调控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差异发育的关键内源激素;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 GA)类(GA1、GA3)、脱落酸类(Abscisic Acid, ABA)在钩藤花序梗发育过程中呈上升趋势,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它们是钩藤花序梗发育过程中的节点内源激素,表明钩藤花序梗中高水平的GA1、GA3、ABA有利于钩藤花器官的发育与成熟。本研究揭示了内源激素在钩藤茎钩和花序梗差异发育中的关键作用,为生产实践中精准调控钩藤茎钩和花序梗的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内源激素 茎钩 花序梗 同源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谭桂玉 万凌云 +2 位作者 张坤 彭凤 韦树根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是广西区域特色药材品种之一,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的功效,药用历史悠久。钩藤生物碱是钩藤的主要药效成分,对缓解药物成瘾、阿尔茨海默症、高血压等疾病具有显著功效,其方药天麻钩藤饮、复方钩藤降压片...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是广西区域特色药材品种之一,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的功效,药用历史悠久。钩藤生物碱是钩藤的主要药效成分,对缓解药物成瘾、阿尔茨海默症、高血压等疾病具有显著功效,其方药天麻钩藤饮、复方钩藤降压片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技术的进步,钩藤生物碱及其方药的治病机理正在不断被发现。本文收集近十年钩藤相关研究文献,以钩藤的药效物质为基础,总结钩藤生物碱及其方药的药理研究成果,分析钩藤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期为钩藤的新药研发或新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生物碱 药理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豆根菌核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5
作者 宋利沙 蒋妮 +5 位作者 张占江 韦树根 丘卓秋 黄琦 詹鑫婕 潘丽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89-94,101,共7页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Radix)菌核病病原菌,利用柯赫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基于形态特征、菌丝融合群测定、细胞核荧光染色以及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病...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Radix)菌核病病原菌,利用柯赫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基于形态特征、菌丝融合群测定、细胞核荧光染色以及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山豆根菌核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于融合群AG-1。98%恶霉灵可溶性粉剂(SP)、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WG)、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EC)、10亿/g哈茨木霉菌悬浮剂(SC)、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0.0611、0.5757、0.0748、0.2843、0.740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Radix) 菌核病 病原菌鉴定 室内药剂筛选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橘红挥发油对罗汉果斑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6
作者 詹鑫婕 陈乾平 +7 位作者 蒋妮 宋利沙 丘卓秋 黄琦 潘丽梅 冯世鑫 白丹宇 蒋水元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94-98,120,共6页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处理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探究化橘红挥发油的抑菌机理。平板抑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100.0%,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倍的抑制率(88.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45%戊唑·咪鲜胺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乳油对罗汉果斑枯病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均在80.0%以上,且均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抑制率(70.68%)。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化橘红挥发油处理7 d的病原菌菌丝呈念珠状膨大并有断裂现象。菌丝体与化橘红挥发油共培养结果表明,混合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着化橘红挥发油处理浓度的加大、互作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浓度为2.0 g/L的化橘红挥发油与病原菌菌丝共培养48 h,培养液的电导率为279.208μS/cm,为各处理最大值;挥发油终质量分数0.2%、作用60 h后,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90.6μg/mL,为各处理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 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挥发油 抑制作用及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体钙蛋白调控脂滴功能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彭凤 余海霞 +2 位作者 张坤 刘颖颖 谭桂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9,共7页
脂滴是植物体内常见细胞器,它包裹多种脂类物质并将其存储于胞质中,参与调控脂质代谢,对维持植物脂质内稳态具有重要作用。油体钙蛋白是脂滴最重要的外膜蛋白之一,对脂滴的生物合成、稳定以及脂质和内含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具有重要调控作... 脂滴是植物体内常见细胞器,它包裹多种脂类物质并将其存储于胞质中,参与调控脂质代谢,对维持植物脂质内稳态具有重要作用。油体钙蛋白是脂滴最重要的外膜蛋白之一,对脂滴的生物合成、稳定以及脂质和内含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全面了解油体钙蛋白对脂滴的调控作用,可为后续深入研究脂滴相关的脂质内稳态及次生代谢反应提供基础。首先,介绍了植物油体钙蛋白的结构,指明其蛋白序列中的重要元件及潜在功能。其次,就油体钙蛋白基因家族的物种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进行综述,证明油体钙蛋白的基因功能不仅在陆生植物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分化,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在不同组织间也出现分化。随后,总结了近年来油体钙蛋白影响脂滴生物合成的报道,阐释其在环境因子的作用下诱导脂滴生物合成的作用。在油体钙蛋白调节脂滴代谢方面,本文认为该调节功能与油体钙蛋白N端序列对脂滴结构的稳定作用相关。此外,还以黄曲霉素、紫杉醇和芦丁等为例,介绍油体钙蛋白对脂滴包裹的次生代谢物积累影响。最后,就植物油体钙蛋白研究存在问题,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油体钙蛋白、脂滴研究方面的前景及其在人工油体的应用,以期为相关作物的油脂品质形成机制及脂质内稳态的科学探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体钙蛋白 脂滴 蛋白结构 膜蛋白 次生代谢 蛋白家族 脂质内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4种复合菌剂对黄花蒿生长和品质及土壤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冯世鑫 潘丽梅 +3 位作者 覃雅 闫志刚 韦莹 张占江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3-19,共7页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黄花蒿高质量生产,提高土壤酶活性,缓减化感作用和施肥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无机复合肥为对照,探讨4种复合菌剂对黄花蒿生长、抗疟活性成分青蒿素、黄酮、青蒿酸、多酚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黄花蒿高质量生产,提高土壤酶活性,缓减化感作用和施肥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无机复合肥为对照,探讨4种复合菌剂对黄花蒿生长、抗疟活性成分青蒿素、黄酮、青蒿酸、多酚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复合菌剂能明显促进黄花蒿茎粗增大、降低株高,以硝硅菌复合菌剂(T3)效果最为明显。(2)复合菌剂处理,对二级分枝、叶面积和叶产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叶片中的青蒿素、黄酮、青蒿酸抗疟活性成分含量,以T_(4)(丛枝菌根菌+荧光假单胞菌)复合菌剂效果较好;复合菌剂处理叶产量比对照提高29.43%、青蒿素量提高33.79%、抗疟相关成分总量提高43.69%。(3)与对照相比,复合菌剂均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含量的提升,提高土壤酶活性,活化的程度与菌剂的种类有关。从土壤微生物数量来看,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及细菌/真菌比值均以T3最大;而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指标则以T_(4)最高。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多及细菌/真菌比值增大反映出土壤微生物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土壤酶活性指标高低直接体现土壤被活化的程度。喀斯特山区黄花蒿集约化生产,使用含有丛枝菌根菌+荧光假单胞菌的复合菌剂,能有效地促进叶片产量及青蒿素等抗疟相关成分含量的提高;活化土壤,减轻土壤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复合菌剂 生长 品质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