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广州师专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办学的启迪
1
作者 许慈荣 潘文彬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培养培训一体化 教育学院 办学模式 师专 普通高校 广州教育 成人高校 广州市 “普九” 中学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技术赋能时代“教育评价”概念的神话、风险与想象性重构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启敏 陶燕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9,共12页
随着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评价”概念作为规范教育评价活动的框架概念,其内在异化表现为对“如何评价”的技术旨趣日益浓厚,而对如何让教育变得更美好的初衷却逐渐被遗忘。“... 随着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评价”概念作为规范教育评价活动的框架概念,其内在异化表现为对“如何评价”的技术旨趣日益浓厚,而对如何让教育变得更美好的初衷却逐渐被遗忘。“教育评价”概念的“教育”本源受到技术决定论、技术还原论和技术超越论等神话的遮蔽,使数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潜藏数字拜物教、人类特征数字符号化、数字化歧视等风险。为此需要对“教育评价”概念作出一种想象性重构,通过应然状态下概念使用条件的归纳来限定实然状态下概念对数智技术的底线要求,以保证概念能始终反映“教育”本源及其人性基础。这将确保教育评价中数智技术应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数智技术 技术神话 数字化风险 概念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基本条件与路径选择——“教育、科技、人才”普遍现代化的视角
3
作者 刘子云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9,共11页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科技、人才的普遍现代化。追问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不能规避“人”的现代化问题,其本质特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中国范式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成熟的现代工业文明...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科技、人才的普遍现代化。追问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不能规避“人”的现代化问题,其本质特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中国范式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成熟的现代工业文明秩序作为外部条件,较稳定的工业技术文化内核作为内部条件,以及内外部深度融合的耦合机制。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优化路径选择:以“人本化”的价值伦理回应高等教育现代化价值指涉;用“工业化”的文明秩序创造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条件;推进“本土化”的改革创新,开拓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途径;用“全球化”的中国经验生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 人的现代化 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4
作者 谢颖 刘晖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0,共6页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两大核心支柱,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呈现出科技教育蓬勃发展,人文教育却渐趋式微的态势。本研究聚焦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旨在深入剖...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两大核心支柱,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呈现出科技教育蓬勃发展,人文教育却渐趋式微的态势。本研究聚焦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旨在深入剖析二者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通过构建双螺旋结构模型,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深入剖析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该模型下的协同成效。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以期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协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协同发展 历史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前教育学可以为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什么?——基于代表性教材的话语分析
5
作者 杨光钦 王静 +1 位作者 赵南 周方莹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共16页
在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学需要加快自身知识体系建设。除了自我建构、外部借鉴等发展路径之外,通过吸纳二级学科积累的成熟且有价值的观点、理论或视角来扩展、丰富或深化一级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促进一级学科发展的有效... 在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学需要加快自身知识体系建设。除了自我建构、外部借鉴等发展路径之外,通过吸纳二级学科积累的成熟且有价值的观点、理论或视角来扩展、丰富或深化一级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促进一级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前教育学和教育学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话语分析,可以发现,学前教育学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教育系统衔接等基本主题上的陈述或论述,对教育学扩展、丰富或深化自身关于教育社会功能、教育作用机制、课程内涵、教学法、教育系统内部纵向与横向衔接等方面的讨论具有重要的促进价值。教育学通过进一步抽象或整合加工学前教育学等二级学科贡献的有价值的成熟观点、理论或视角,提升自身讨论的广度与深度,不仅有助于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而且会促使自身更好地发挥作为一级学科对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知识体系 学科共识 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学科导向的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
6
作者 吴重涵 朱重旺 王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9,共12页
家庭教育学历史上以学校教育学为理论原型,(发展)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事实上成为较为微观和狭义的“父母教养学”,这与现代家庭教育的真实图景并不相符。采用“儿童在家庭是如何改变的”问题域的视角,我们看到家庭教育正在形成多学科交... 家庭教育学历史上以学校教育学为理论原型,(发展)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事实上成为较为微观和狭义的“父母教养学”,这与现代家庭教育的真实图景并不相符。采用“儿童在家庭是如何改变的”问题域的视角,我们看到家庭教育正在形成多学科交叉并可能形成交叉学科的景观,改变着家庭教育学科的走向、重心,形成了开放的家庭教育研究版图。家庭教育主要是“事物的教育”,是家庭生活中儿童的体验性改变,父母的教养作为“人的教育”包含其中;家庭教育是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的统一,其中社会机制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研究家庭中儿童改变的社会机制的社会科学,正在形成以社会学视角为核心,经济学、家庭史和儿童史等为重要视角的新的社会学科交叉群落;研究心理机制则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为核心,脑科学和生理学等为重要视角形成另一个学科交叉领域。两者构成解释性家庭教育知识体系的“双核心”学科交叉态势,并可以按照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家庭教育学”交叉学科。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并指出了社会学以学科分支和整体理论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家庭教育问题域研究中,为交叉学科导向的“双核心”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模式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交叉学科 社会学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吗——基于对广州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叶平枝 汤建静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4-51,共8页
利用广州市及全国2005~2012年的学前教育发展基础数据,采用刘占兰等人提出的学前教育发展指标,本研究考察了2005~2012年广州市学前教育在教育机会、教育投入、教育质量及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方面的变化状况。结果发现:与全国和学... 利用广州市及全国2005~2012年的学前教育发展基础数据,采用刘占兰等人提出的学前教育发展指标,本研究考察了2005~2012年广州市学前教育在教育机会、教育投入、教育质量及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方面的变化状况。结果发现:与全国和学前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广州市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高入园率、低投入、低公办园率、低学历等特点;存在着学前教育投入不足而GDP领先、公办园匮乏民办园发达、师幼比正常教师学历偏低、入园率奇高而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偏低等问题。政府应从关注入园率的提升到关注质量的改善;从增加学前教育投入到增加与优化并举;教师教育应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行;发展机制应从大力发展公办园到公办、民办共举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发展 教育机会 教育投入 教育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岸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以屏东大学和广州大学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晖 兰应飞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6,共7页
本文以屏东大学和广州大学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课程特色等方面比较研究了两岸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思考通识教育理念的本质和功能之基础上,对通识教育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互相借鉴,对两岸大学的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通识教育课程 屏东大学 广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非学术性职业:比较视野下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孟卫青 吴开俊 姚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3,共9页
基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官方数据,呈现近年发达国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非学术性就业的整体特点和学科差异,分析国外促进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化的教育支持策略。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博士生教育需培养... 基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官方数据,呈现近年发达国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非学术性就业的整体特点和学科差异,分析国外促进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化的教育支持策略。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博士生教育需培养各行业的高端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面对非学术性就业增长趋势,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要持有更具平衡性的观念,继续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丰富学位类别,整合性地考虑学术目标和国家战略、教育和职业、高校和外界的关系,促进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性发展,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公共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型博士生教育 职业多样化 非学术性就业 平衡性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演变、取向与趋势——基于国家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苏启敏 陶燕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53,172,共17页
基于国家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经历从重视考试、教学和毕业(升学)到关注招生录取、学习过程及能力发展再到聚焦学业、素养及质量与标准的演变。改革的不同阶段分别体现为三种不同的取向:科学化、重智、效率优先;兼顾量化与... 基于国家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经历从重视考试、教学和毕业(升学)到关注招生录取、学习过程及能力发展再到聚焦学业、素养及质量与标准的演变。改革的不同阶段分别体现为三种不同的取向:科学化、重智、效率优先;兼顾量化与质性、能力与公平;回归真实、关注过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呈现为:评价目的从选拔人才转向人的全面发展;评价内容从知识技能为本转向核心素养为本;评价形式从偏重结果增值转向过程与结果增值并重;评价手段从人工操作转向技术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现代化 国家政策文本 教育政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优化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视角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吴开俊 朱星谕 黄炳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97,共15页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核心主题。本研究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通过考察我国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结特点和经验,以期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核心主题。本研究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通过考察我国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结特点和经验,以期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瓶颈是过度指标考核及学术导向,导致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打折扣;行业企业参与联合培养成本高、供需错位,导致动力性不强;专业学位点及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滞后,难以跟上生产实践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松散,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难以支撑“有组织育人”。分类发展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优化政校院企多元主体协同新机制,以教育为主体深化分类培养改革,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科教深度融合,以人才为支点强化人才能力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深化区域产教融合,以制度为保障优化多元主体组织架构,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支撑作用,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需求导向 协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教材赋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玉霞 姜雨欣 +1 位作者 高学敏 贺卫国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8,共9页
数字教材是新形态教材,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资源,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数字教材在促进义务教育变革、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初显,已成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过程中,... 数字教材是新形态教材,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资源,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数字教材在促进义务教育变革、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初显,已成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过程中,由于发展不成熟、支持服务不完善、传统教育惯性延续等问题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难以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强国建设。文章在系统剖析其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破解困境的系列对策,包括构建立体互动的数字教材研究与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协同的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人机协同的个性化能力发展体系、建立多方联动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跨区域协作交流机制等,以期促进数字教材的健康发展与有效应用,充分赋能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教材 义务教育 高质量发展 困境 破解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中我国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发展的现状调查与提升建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裘指挥 王茜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82,共13页
数字社会背景下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通过关键事件访谈与问卷调查开发量表工具,对我国广东、湖南、江西三省的2179名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数字社会中我国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发展普遍表现出“重... 数字社会背景下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通过关键事件访谈与问卷调查开发量表工具,对我国广东、湖南、江西三省的2179名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数字社会中我国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发展普遍表现出“重批判、规则,轻引导、支持”的特点,且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水平存在明显分层,可将其命名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群体类别,分别占总样本人数的26.04%、47.63%、23.74%、2.59%。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在个人品质、数字规范与数字批判方面较弱,农村家长在数字活动组织参与、自我评价方面发展水平偏低。综上,建议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客观权衡数字技术的教育影响;提升家长责任伦理意识与意义感体验,鼓励其积极寻求外界教育支持;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为不同家长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指导服务与资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胜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历程、特征与挑战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景辉 李思蕊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58,共18页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美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历经起步阶段政府介入服务到发展阶段形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框架,再到全面完善阶段构建流动儿童家庭...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美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历经起步阶段政府介入服务到发展阶段形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框架,再到全面完善阶段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服务理念从机会公平走向结果公平、服务对象从单一主体转为家庭整体训练、服务主体从各司其职趋向多方协同共治、服务手段从信息共享转为精准技术治理的显著特征。美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发展已趋于成熟,但仍存在贫困与就业困难阻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效果、移民增多与地方竞争增加财政压力以及信息和政策壁垒制约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获得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的概念史寻绎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晖 蔡志奇 张艳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文献并综合分析话语内涵的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它的最初形态,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它的思想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它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是它的本质内涵;它在政治和经济变迁中被持续建构和反复定义,彰显出丰富的价值。“高等教育中国模式”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注脚和学理概括,也必将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中国模式 概念史 高等教育治理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改革开放十五年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映群 鲍镇邦 孙立 《教育与经济》 1996年第1期46-50,共5页
估算广州市改革开放十五年教育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讨论和说明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引起人们重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统计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经过多次的尝试,我们选择了在政府部门公布的统... 估算广州市改革开放十五年教育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讨论和说明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引起人们重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统计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经过多次的尝试,我们选择了在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利用数学和经济学上的计算和分析转换的方法,分几个步骤来寻求答案.具体计算和分析如下;(一)广州十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因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多创造的价值推算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土地、资本和人力三要素有效组合的结果.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与各国各个经济发展时期所提供的条件相关.一般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素质 广州市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增长 定量分析 劳动力 贡献率 改革开 教育因素 199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博士生教育:国家战略、资助制度与改革动向
17
作者 孟卫青 吴开俊 +1 位作者 陈鸣敏 唐婷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5,共10页
美国博士生教育是世界上培养年轻一代研究者和大学教师的典范模式之一。博士生教育是美国学术研究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和研究相结合,美国将博士生教育成功纳入国家创新、研究和开发战略体系中,服务于国家目标和确保美国的... 美国博士生教育是世界上培养年轻一代研究者和大学教师的典范模式之一。博士生教育是美国学术研究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和研究相结合,美国将博士生教育成功纳入国家创新、研究和开发战略体系中,服务于国家目标和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为保障博士生教育健康发展,联邦政府和大学密切合作,建立了强有力的资助体系,尤其是经济资助和学术训练一体化、践行财政公平和体现学科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博士生教育 国家战略 资助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生涵育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20
18
作者 熊芹菁 苏启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156,共11页
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中多种精神的复合体,将其有机融入当前的师范教育过程具有深远意义。涵育教育家精神能够引导师范生在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中焕发面向未来的生命力,在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中生成走向世界的竞争力,并以专业素... 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中多种精神的复合体,将其有机融入当前的师范教育过程具有深远意义。涵育教育家精神能够引导师范生在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中焕发面向未来的生命力,在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中生成走向世界的竞争力,并以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共筑师范生的成长之基,以精英性的文化形态引领新时代的大众教育。然而,当前师范生涵育教育家精神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外在动机诱发师范生职业追求功利化、应用导向致使师范生道德追求平面化、知识本位造成师范生精神追求浅表化。为此,师范教育实践需要厚植文化土壤以扭转功利化的职业动机,转变培育取向以突破师德的平面化危机,鼓励个性化探索以开拓精神成长空间,从而形成支持师范生涵育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范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达勇 卢晓中 +5 位作者 刘晖 屈哨兵 罗海鸥 戴青云 郑文 陈伟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0,共16页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蒋达勇指出,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的改革部署,四个方面的关键着力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基于自信自立的立德树人,二是基于国家需求的发展...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蒋达勇指出,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的改革部署,四个方面的关键着力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基于自信自立的立德树人,二是基于国家需求的发展定位,三是基于创新引领的质量提升,四是基于开放发展的国际合作。卢晓中回应了高校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在哪里,指出塑造高校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需要重点突破的两大问题是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制与机制变革。刘晖把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作为贯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思考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思考如何优化结构,处理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层次和科类层次的关系,思考如何深化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在遵从理论逻辑、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思维、综合治理,探寻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同发展的最优解。探索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模式,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屈哨兵分别立足时代、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大学、立足文化作出了回答。罗海鸥谈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注重主体自修,激发内生动力,第三,人在哪里,教育就在那里。戴青云谈到,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一是突显类型特色,高水平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二是完善体系结构,贯穿“本—硕—博”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三是打造院校梯队,形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中国模式。郑文提出,一体改革是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中国创举,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精髓就是一体改革,广东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的新思路是:明确支撑服务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紧密结合政府有关基础教育的重大行动部署,大力提高广东教师教育的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层次。陈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胜法宝,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之一,继续发挥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价值,第一是系统设计、整体优化“政产学”的共生关系,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第二是着力打造各类平台,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第三是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保证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届三中全会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一体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新动能新优势 高等教育四要素 教育开放 教育家精神 教师教育 职教师资 产教融合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践教学”走向“具身学习课程”:教育硕士“三习一训”一体化研制进路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谢翌 朱梦梅 程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培育实践素养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旨趣。然而,大部分培养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直倚重学术性课程,实践课程普遍存在目标模糊、内容零散、实施碎片化...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培育实践素养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旨趣。然而,大部分培养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直倚重学术性课程,实践课程普遍存在目标模糊、内容零散、实施碎片化、过程性评价和管理缺位等问题。实践素养的生成需要有结构化、统整化的课程任务支持,因而需要对实践课程进行一体化构建。基于课程统整的视角,将现有的“三习一训”实践教学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过程性课程任务群,通过多主体协作、多资源统整、多场域协同,共同支持实践课程各环节的系统规划与有效运作,进而形成关联的、连续的、统整的、进阶式的多路向实践素养发展通道,助力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能力 具身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