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2022年臭氧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黄继章 高健 +9 位作者 余美芳 高锐 裴成磊 杨素霞 张金谱 宋伟 李磊 李银松 郭昊 叶子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00-3110,共11页
选取2022年O_(3)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2022年广州市O_(3)污染特征,识别了O_(3)生成控制区及关键敏感型物种,并从O_(3)前体物排放、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3个方... 选取2022年O_(3)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2022年广州市O_(3)污染特征,识别了O_(3)生成控制区及关键敏感型物种,并从O_(3)前体物排放、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3个方面开展了O_(3)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O_(3)生成以VOCs控制和NO_(x)-VOCs协同控制为主,现阶段VOCs和NO_(x)减排比例应不低于1:1;O_(3)生成对含氧VOCs最为敏感,其次是植物源VOCs(BVOCs)、烯烃、芳香烃和烷烃;2022年广州市O_(3)前体物NO_(x)和VOCs浓度同比下降14.7%和30.4%,但副高强盛、台风外围环流影响频繁叠加强辐射、高温、低湿等不利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抵消了广州市本地前体物减排的成效,造成O_(3)浓度上升,其中典型O_(3)污染过程(2022年9月16~22日)气流轨迹由西北、西南方向气团转变为东和东南方向气团,易受到来自周边城市区域传输影响.建议下一步持续推动NO_(x)减排,促进O_(3)对NO_(x)敏感性向正敏感性的转变,同时积极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降低区域传输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臭氧污染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前体物 气象条件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近10年地面风的特征分析
2
作者 林璇 袁帅 +2 位作者 何钰清 范秀玲 林绍军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61-163,共3页
利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13—2022年气象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年的地面风特征。结果表明:(1)白云机场近10年年均大风日数为9.5d,76.9%的大风天气出现于春、夏季,87.4%的大风天气伴随着雷雨天气一并出现。(2)白云机场盛行风向为东... 利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13—2022年气象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年的地面风特征。结果表明:(1)白云机场近10年年均大风日数为9.5d,76.9%的大风天气出现于春、夏季,87.4%的大风天气伴随着雷雨天气一并出现。(2)白云机场盛行风向为东风(E),对本场影响最大的3个风向为E、N和NEN,本场近10年最大平均风速为4.49 m/s,风向是NEN和N。(3)冬季是白云机场一年中平均风速最大的季节,最大的小时平均风速为11.08 m/s。(4)近10年的地面风速变化呈现出“一峰一谷”的大陆型特征,即白天风速大、夜间风速小,午后湍流旺盛时段也是平均风速最大时段,最大平均风速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最小平均风速出现在日出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 变化特征 白云机场 大风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多尺度航摄数据联合解算对复杂区域实景三维模型构建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杨光 彭林 陈国梁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本文结合环境保护与资源调查应用领域,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完成试验区外业采集,针对山区、复杂建筑等高差大、纹理弱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增加了航飞尺度的多样性,使用优化后的SFM_MVS算法联合解算多尺度数据,弥补了普通消费级相... 本文结合环境保护与资源调查应用领域,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完成试验区外业采集,针对山区、复杂建筑等高差大、纹理弱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增加了航飞尺度的多样性,使用优化后的SFM_MVS算法联合解算多尺度数据,弥补了普通消费级相机在大高差区域的一系列问题,成功完成了广州某重点区域的山林地、古建筑实景三维模型建设。模型完整性相较传统无人机摄影测量航飞结果提升约30%。本文的航飞设计与联合解算方法为复杂区域的实景三维模型采集和环境资源调查提供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摄影测量 实景三维模型 联合解算 环境调查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源活动对城市灰尘重金属污染、再悬浮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4
作者 朱熙 宋思源 +2 位作者 余伟贤 王倩 刘思齐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3-1635,共13页
本文聚焦于复杂交通环境区域及其背景环境,并在两个不同空间尺度下探讨了As、Hg、Cu、Ni、Pb、Cd六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通过建模分析单一交通源移动过程中灰尘二次扬起规律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交通密集区域灰尘Cd、Pb、Cu的污染程度... 本文聚焦于复杂交通环境区域及其背景环境,并在两个不同空间尺度下探讨了As、Hg、Cu、Ni、Pb、Cd六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通过建模分析单一交通源移动过程中灰尘二次扬起规律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交通密集区域灰尘Cd、Pb、Cu的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均超过背景区,Cd污染程度最高且70%具有强生态风险.当单一交通源移动,扬尘浓度变化的剧烈程度与速度呈正相关,在距地0.3/0.6m高时发生聚集.重点重金属的暴露主要途径是手-口摄入;虽然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均较小,但当行驶速度为60km/h、距地0.6m时,其经呼吸吸入非致癌危险熵(HQ-inh)较高,在此范围内的人群活动有进行防护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城市 道路灰尘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来源分析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的土壤改良效应
5
作者 许铭宇 俞龙生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离子型稀土矿区生物生境破碎、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使用农林废弃资源有机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稀土尾砂土壤低成本高效修复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稀土矿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以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选... 离子型稀土矿区生物生境破碎、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使用农林废弃资源有机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稀土尾砂土壤低成本高效修复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稀土矿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以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园林植物落叶等作为农林废弃有机材料,进行了单施试验,分析其对稀土矿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并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了各处理组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利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落叶重构矿区土壤具有可行性,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土壤肥力;施加落叶对土壤pH值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土壤pH为7.32,较对照组高38.52%;施加改良材料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茶果壳对土壤有机质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组,质量分数均值为132.28g·kg^(-1),较对照组提高了2962.04%;玉米秸秆对稀土矿尾砂土壤改良的综合效果最佳,其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971.43%、150%、9.46%、961.64%和7765.32%。不同农林废弃有机材料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各处理门水平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基本相似,第一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该研究结果可为稀土矿区土壤有机质富集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 植被生态修复 农林废弃物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土壤调查布点及采样方法分析
6
作者 陈泳嘉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3期59-61,共3页
污染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非均质性,是显著提升这些场地调查与风险管理难度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对广东地区某特定地块的土壤污染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采样分析测试。通过对区域土壤的评估,识别... 污染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非均质性,是显著提升这些场地调查与风险管理难度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对广东地区某特定地块的土壤污染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采样分析测试。通过对区域土壤的评估,识别出主要特征污染物,并最终评估其土壤污染风险。旨在为后续该场地的再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同时为有效治理土壤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以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 地下水 采样方法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2018年和2022年秋季臭氧及前体物特征研究
7
作者 杨素霞 袁斌 +2 位作者 李小兵 叶子铭 黄继章 《中国环境科学》 2025年第9期4762-4775,共14页
聚焦珠三角地区东莞市2018年与2022年秋季大气状况,综合运用观测数据、后向轨迹传输模型及盒子模式,探讨了O_(3)浓度变化成因、前体物浓度与活性、污染期与清洁期O_(3)生成途径及控制区演变,为臭氧污染防控提供了策略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聚焦珠三角地区东莞市2018年与2022年秋季大气状况,综合运用观测数据、后向轨迹传输模型及盒子模式,探讨了O_(3)浓度变化成因、前体物浓度与活性、污染期与清洁期O_(3)生成途径及控制区演变,为臭氧污染防控提供了策略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秋季东莞O_(3)浓度均值高于2018年,然而同期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均值浓度下降;(2)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中烷烃浓度在两个年份的秋季占比均是最高,芳香烃和烯烃对O_(3)生成潜势(OFP)贡献最高,天然源VOCs(异戊二烯)的OFP贡献呈现增加趋势,从2018年秋季的6.0%增至2022年秋季的12.1%;(3)臭氧污染期与清洁期的对比研究表明,2018年臭氧污染期TVOCs的总浓度(73.7×10^(-9))与增长率(148.5%)均显著高于2022年(26.1×10^(-9)和67.0%),其中的主要贡献组分是烷烃和芳香烃,2018年污染期OFP相对增长率最大的是烷烃,2022年污染期则是芳香烃.2018年污染期臭氧的本地臭氧生成速率增加值(16.6×10^(-9)/h)明显高于2022年(1.8×10^(-9)/h),这与2018年污染期高浓度的烷烃和芳香烃促进RO_(2)和HO_(2)自由基生成有关.此外,随着2022年污染期TVOCs浓度的显著下降,东莞市臭氧的生成已经由VOCs控制区向过渡区转移,相应的臭氧污染治理措施也应该注重TVOCs和NO_(x)的同步管控;(4)2018年和2022年的秋季VOCs组分减排实验表明O_(3)对OFP占比前10物种减排敏感性最高,RIR分别为0.85%/%和0.81%/%,优于单独针对烯烃(0.74%/%和0.37%/%)、芳香烃(0.44%/%和0.49%/%)和浓度占比前10物种(0.20%/%和0.37%/%)的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盒子模式 臭氧生成潜势 减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螯合诱导AMF-紫花苜蓿提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
8
作者 裘浪 夏义璠 +3 位作者 杨晶 王志刚 俞龙生 张延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5年第8期2145-2157,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柠檬酸联合对紫花苜蓿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采用温室盆栽试验,以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柠檬酸浓度(0、5、10 mmol·kg^(-1))施加水平下,接种AMF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重金属(... 本研究旨在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柠檬酸联合对紫花苜蓿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采用温室盆栽试验,以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柠檬酸浓度(0、5、10 mmol·kg^(-1))施加水平下,接种AMF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重金属(V、Cd、Cr、Cu、Pb与As)含量和积累量以及根际土壤重金属酸溶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柠檬酸施加处理相比,施加5、10 mmol·kg^(-1)柠檬酸显著降低紫花苜蓿根系侵染率15.1%~19.2%(P<0.05),同时显著降低植株地上部干质量17.0%~27.4%和根系干质量26.2%~37.1%(P<0.01);但显著提高植株地上部和根系重金属V、Cd、Cr、Cu、Pb与As含量及其富集系数(P<0.001),二者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分别比无柠檬酸施加处理平均提高了71.0、3.60、12.4、2.87、14.7倍与5.09倍,根系重金属含量分别提高了1.87、4.94、2.68、2.87、9.66倍与4.12倍。接种AMF能够缓解施加柠檬酸胁迫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抑制作用,相比未接种处理显著增加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干质量(P<0.001),同时降低植株地上部和根系V、Cd、Cr、Pb与As含量,其与10 mmol·kg^(-1)柠檬酸联合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系V、Cd、Cr、Cu、Pb与As积累量(P<0.001),该处理下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提取效果最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V、Cd、Cr、Cu、Pb与As酸溶态含量均受到柠檬酸显著影响(P<0.001)。通过构建植株地上部重金属积累量和根际土壤重金属酸溶态含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发现决定系数R^(2)均在0.60以上。研究表明,10 mmol·kg^(-1)柠檬酸和接种AMF组合明显增加紫花苜蓿根际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促进植株吸收并向地上部转运与积累重金属,同时接种AMF能够改善施加柠檬酸对植株生长的抑制状况,二者联合能够提高紫花苜蓿提取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螯合剂 植物提取 侵染率 酸溶态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