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广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漾 张金谱 +2 位作者 邱晓暖 琚鸿 黄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28-2038,共11页
为深入认识臭氧(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学成因,也为O_(3)污染预警预报和防控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21年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综合探讨了广州市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和地面天气形势的影响,并对1次O_(3)持... 为深入认识臭氧(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学成因,也为O_(3)污染预警预报和防控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21年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综合探讨了广州市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和地面天气形势的影响,并对1次O_(3)持续中度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_(3)为2021年广州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O_(3)污染时间提前。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O_(3)-8 h)与日照时数和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3^(**)和0.332^(**),与风速、降水量、气压和相对湿度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0.239^(**)、−0.208^(**)和−0.139^(**)。O_(3)-8 h与日照时数/风速比值的相关系数为0.745^(**),高于O_(3)-8 h与任一单项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其线性拟合方程(O_(3)-8 h为因变量,日照时数/风速比值为自变量)的斜率随着上午07:00 NO_(2)浓度区间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O_(3)-8 h与风速在干、湿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4^(**)和−0.172^(*),与相对湿度在干、湿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1和−0.469^(**),季节差异较大。O_(3)-8 h随相对湿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当相对湿度大于80%,O_(3)-8 h明显下降。造成2021年O_(3)污染主要有均压场、弱低压槽和弱高压脊这3种地面天气形势,其中受均压场控制时O_(3)超标天数最多且O_(3)-8 h最高。广州市O_(3)污染具有持续性和区域性特征。4月30日—5月1日广州市出现的连续两天O_(3)中度污染为地面低风速、日照时间长、风场持续转变等因素造成O_(3)聚集,再加上夜间逆温造成前体物累积与白天辐射增强加速O_(3)生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污染 气象因子 地面天气形势 相关性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气象指数保险的实践及应用——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欧善国 彭晓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128-136,共9页
广州蔬菜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均居农作物之首,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广州的蔬菜种植以露天生产为主,极易遭受各种气象灾害影响,从而造成巨大损失。作为分散和转移农业气象灾害的有效手段,农业保险是... 广州蔬菜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均居农作物之首,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广州的蔬菜种植以露天生产为主,极易遭受各种气象灾害影响,从而造成巨大损失。作为分散和转移农业气象灾害的有效手段,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研发面向蔬菜种植的保险产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降水和大风作为气象指数,设定日降水量≥100 mm或日最大风速≥7级作为理赔标准,并根据广州各区历史气象数据的差异性,厘定各区不同的保险费率,降低基差风险,构建农户容易理解接受的蔬菜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在广州试点推广取得较好效果,丰富了广东农业保险品种,有效解决了广东农业商业保险、政策性保险的突出问题,对提高蔬菜种植业抗风险能力、促进蔬菜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气象监测密度,积极研发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加强保险产品研发合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气象指数保险的宣传力度,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建立完善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构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助力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气象指数 农业保险 降水 风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视域下广州都市农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欧善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134-144,共11页
近年来,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效,对广州整个城市发展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但同时存在着多个短板,如都市农业增长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下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特色农... 近年来,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效,对广州整个城市发展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但同时存在着多个短板,如都市农业增长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下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特色农产品缺乏、休闲农业发展滞后。在农村从业人员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加强广州都市农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实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富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气象角度探讨短板的成因与不利因素,并根据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趋势,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重视探索农业生产、市场风险转移、积极开展休闲旅游农业服务、加强“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成果说明农民收入提高虽然不能直接依靠气象服务,但现代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气象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业+气象”应用探索,充分发挥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都市农业 短板分析 农业气象服务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荔枝气象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4
作者 彭晓丹 欧善国 吴晓绚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16-121,共6页
广州是我国中晚熟荔枝的重要产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荔枝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分析广州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和荔枝生产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总结荔枝气象服务进展,从观测站网、指标体系和风险规避3个方面分析当前荔枝气象服... 广州是我国中晚熟荔枝的重要产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荔枝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分析广州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和荔枝生产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总结荔枝气象服务进展,从观测站网、指标体系和风险规避3个方面分析当前荔枝气象服务的主要技术短板,并从部门联动、解决核心技术和推动产业兴旺3个方面对未来荔枝气象服务工作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对“气象+”赋能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荔枝 气象服务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数字农业与气象服务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晓丹 欧善国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31-140,共10页
如何推进数字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农业与气象大数据进行强融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端的数字化和消费端的产业化,推动规模经营发展;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加快... 如何推进数字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农业与气象大数据进行强融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端的数字化和消费端的产业化,推动规模经营发展;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州气象部门以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S”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气象服务与农业深度融合,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广州都市农业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促进广州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广州都市农业现代化。应用融媒体技术为农户提供便捷的移动服务;通过设置个性化自助定制气象预警功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病虫害图像识别与趋势分析服务,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提供休闲旅游服务,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通过提供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帮助农户转移生产风险,并与保险部门共同构筑新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业务模型超市,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实践证明,气象大数据是数字农业的关键生产要素,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气象服务可以促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数字农业 气象服务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CA-kNN方法改进广州市空气质量模式PM_(2.5)预报 被引量:15
6
作者 汤静 王春林 +2 位作者 谭浩波 邓雪娇 邓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为了提高广州市PM_(2.5)客观预报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算法k近邻(PCA-kNN)方法,基于空气质量模式(CMAQ)预报产品、中尺度天气模式(GRAPES-MESO)预报产品和2017年上半年广州PM_(2.5)观测实况,试验确定PCA-kNN方法的最佳参数方... 为了提高广州市PM_(2.5)客观预报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算法k近邻(PCA-kNN)方法,基于空气质量模式(CMAQ)预报产品、中尺度天气模式(GRAPES-MESO)预报产品和2017年上半年广州PM_(2.5)观测实况,试验确定PCA-kNN方法的最佳参数方案,建立广州市空气质量模式PM_(2.5)预报客观订正方法。结果表明:与CMAQ模式的PM_(2.5)预报相比,在第1~3天预报时效上,PCA-kNN订正结果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20%、15%、29%,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17%、16%、20%,平均偏差更接近0,PM_(2.5)浓度等级TS评分接近或优于CMAQ预报,PCA-kNN订正结果优于CMAQ预报。机器学习算法PCA-kNN方法可有效改进广州市空气质量模式PM_(2.5)预报,本研究对其他地区、其他污染物客观预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空气质量模式 PCA-k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黄俊 王超群 +2 位作者 周宝琴 潘蔚娟 王春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6-181,186,共7页
基于2014-2016年广州PM2.5浓度逐时观测数据,研究了广州PM2.5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广州大气能见度的PM2.5浓度阈值。结果表明:(1)2014-2016年广州PM2.5质量浓度平均为32.7μg/m3,广州1月PM2.5污染最重,轻度、中... 基于2014-2016年广州PM2.5浓度逐时观测数据,研究了广州PM2.5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广州大气能见度的PM2.5浓度阈值。结果表明:(1)2014-2016年广州PM2.5质量浓度平均为32.7μg/m3,广州1月PM2.5污染最重,轻度、中度、重度污染频率合计达20.16%;(2)PM2.5浓度与风速、降水、气温、能见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正相关;(3)广州地区在南风的条件下PM2.5浓度最低,风速小于2m/s的偏北风下易出现污染;(4)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广州能见度的变化,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PM2.5浓度的敏感阈值不断减小,通常当PM2.5高于37.3μg/m3时,控制PM2.5对改善城市能见度成效相对缓慢,而当PM2.5浓度低于此阈值时,降低PM2.5将显著提高大气能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PM2.5 大气污染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PM_(2.5)污染特征及潜在贡献源区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俊 廖碧婷 +4 位作者 王春林 邓雪娇 沈子琦 汤静 蓝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基于NCEP/NCAR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和2015-2017年PM_(2.5)浓度,利用HYSPLIT模型研究不同气流轨迹对广州PM_(2.5)浓度的影响,以及污染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2015-2017年PM_(2.5)平均浓度为36.5μg/m^3,逐月平... 基于NCEP/NCAR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和2015-2017年PM_(2.5)浓度,利用HYSPLIT模型研究不同气流轨迹对广州PM_(2.5)浓度的影响,以及污染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2015-2017年PM_(2.5)平均浓度为36.5μg/m^3,逐月平均PM_(2.5)浓度1月份最高,为49.3μg/m^3,轻度污染及以上时次比例达15.66%,6月份最低,为20.8μg/m^3,无轻度及以上污染时次。(2)PM_(2.5)平均浓度在不同情景类型下的浓度高低顺序依次为:污染日>干季>清洁日>湿季,其中污染日的PM_(2.5)平均浓度是清洁日的近3倍,干季的PM_(2.5)平均浓度是湿季的1.4倍;不同情景类型下的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都在白天时段低(16时最低),晚上时段高(21-22时最高),日变化幅度为污染日>干季>清洁日>湿季。(3)在干季,影响广州的气流轨迹路径主要有5类:东北路径、东南路径、西北路径、西南路径及偏西路径,其中第2类东南路径对广州PM_(2.5)平均浓度的贡献最高;而在湿季,影响广州的气流轨迹路径主要有4类:偏南路径、东南路径、偏北路径及西南路径,其中第3类偏北路径对广州PM_(2.5)浓度的贡献最高。(4)基于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分析表明,广州PM_(2.5)浓度潜在源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东部的东莞、惠州、深圳、肇庆、中山等周边地区,该研究可为确定广州污染潜在源贡献区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聚类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贡献源区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典型绿化乔木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江波 翟志宏 +4 位作者 李海燕 邓燕 陈思豪 王忆娴 丁云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对广州地区典型乔木的降温增湿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以广州某校园住宅小区为模型进行了参数化研究:首先,基于实测数据对仿真平台进行了校准,以提升其仿真精度(如室外空气温度及湿度的最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低至1.49°C和5.63%)。其次,为... 对广州地区典型乔木的降温增湿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以广州某校园住宅小区为模型进行了参数化研究:首先,基于实测数据对仿真平台进行了校准,以提升其仿真精度(如室外空气温度及湿度的最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低至1.49°C和5.63%)。其次,为了全面揭示乔木树种的实体形态及其群落特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机制,建立了芒果、蒲桃、小叶榄仁、细叶榕、腊肠树、白千层6种乔木仿真模型,采用ENVI-met对单株植物和植物群落的热环境调控作用进行了仿真。研究表明,叶面积指数、冠幅、树高对植被下方的地面温度和显热通量影响较大;植被在10 m高度以上时植被群落的降温效果较好,单株细叶榕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相比低矮植物,白千层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更好,在中午时分其降温程度和增湿强度分别比低矮植物高约1°C和约5%。选择合适绿化乔木可有效降低居住小区的热岛现象,增加空气湿度,提供更舒适的室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模型 植物群落 降温增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分析和EEMD方法在广州气温及降水的多尺度分析中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兵 胡娅敏 +2 位作者 杜尧东 翟志宏 吴晓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9-776,共8页
利用小波变换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方法对广州市1908-2010年103 a的温度、降水资料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比EEMD和小波分析的差异.结果表明:(1)小波分解基于先验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次有较大的人为选择性,易产生虚假波动;(2... 利用小波变换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方法对广州市1908-2010年103 a的温度、降水资料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比EEMD和小波分析的差异.结果表明:(1)小波分解基于先验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次有较大的人为选择性,易产生虚假波动;(2) EEMD具有自适性,分解结果更稳定和一致,处理非线性、非平稳数据更准确;(3) EEMD分解显示,广州的温度、降水均存在2~6.8 a的年际尺度波动,年代际尺度上,温度表现为13.6a、34 a、68 a的波动周期,降水存在22.6 a的波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小波分析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廖碧婷 黄俊 +4 位作者 王春林 翁静娴 李黎微 蔡桓 吴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32-4443,共12页
利用2014~2016年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研究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灰霾过程中,270m高度以下风速随高度递减,270m高度以上的风速随高度递增,2000m以下的风速增... 利用2014~2016年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研究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灰霾过程中,270m高度以下风速随高度递减,270m高度以上的风速随高度递增,2000m以下的风速增率小于2000m以上的风速增率,盛行风向随高度的增加呈顺时针旋转,510m高度以下风速基本小于3.0m/s,其中08:00至20:00,390m高度以下风速小于2.0m/s;清洁过程中510~1590m和2790~3000m存在风速大于5.0m/s的高值中心, 1830m高度以下,清洁过程各层的平均风速明显高于灰霾过程;(2)贴地逆温与能见度总体上呈负相关,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7和0.455,而当贴地逆温和低空逆温同时存在时,其相关性更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和0.601,说明多层逆温的存在更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灰霾过程中,低空逆温与能见度和PM2.5的相关不明显,而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出现主要与冷空气南下有关,其与能见度呈正相关(0.217),和PM2.5浓度呈负相关(-0.64),低空逆温不利于灰霾天气形成;(3)灰霾过程中,贴地逆温出现频率为60.68%,平均逆温强度为1.38℃/100m,平均逆温厚度为153.20m,明显高于清洁过程;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逆温强度、厚度和出现频率分别为0.27℃/100m、691.07m和64.61%,明显高于灰霾过程.(4)清洁过程的混合层高度明显高于灰霾过程,清洁过程的日均混合层高度(958.92m)是灰霾过程(398.03m)的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灰霾过程 清洁过程 逆温 垂直风场 混合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市暴雨内涝模型模拟效果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海燕 吴晓绚 +3 位作者 王婷 潘蔚娟 肖婷 叶希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9-696,共8页
基于水动力方法构建的广州城市暴雨内涝模型,结合精细化降水预报,对内涝点的积水深度及风险等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近两年内涝点内涝风险等级命中率达65%,对总降水量为50~100 mm的降水过程命中率最高为72.8%。模型对2020年“5.22... 基于水动力方法构建的广州城市暴雨内涝模型,结合精细化降水预报,对内涝点的积水深度及风险等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近两年内涝点内涝风险等级命中率达65%,对总降水量为50~100 mm的降水过程命中率最高为72.8%。模型对2020年“5.22”特大暴雨过程模拟的积水深度和实况相比偏弱,误差主要分布在30 cm以内,大约占64%,大部分模型模拟积水深度偏小,主要位于广州中北部地区;此外,模型对积水1m以下内涝点的积水有不错的模拟能力,而对2m左右的深积水模拟能力还有限。不同重现期雨情下,广州中心城区的降雨量和历时越大,积水面积越大。1 h重现期雨情下,积水深度一般在20 cm以下,部分在20~59 cm;3 h降雨情景下,积水明显加深,积水深度一般在20~59 cm,部分在0~20 cm和60~119 cm。总体而言,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内涝积水情况基本一致,模型准确度可满足业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暴雨内涝模型 内涝点 积水深度 风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观测及UV日均法统计的广州霾日变化特征
13
作者 吴晓绚 刘蔚琴 潘蔚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187,共6页
利用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3年的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及1980-2013年相对湿度、能见度,采用观测法及UV日均法,分析了2种霾日数统计方法下,广州年霾日时空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观测霾日及UV日均法计算霾日得到的灰霾影响区较一致,广州... 利用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3年的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及1980-2013年相对湿度、能见度,采用观测法及UV日均法,分析了2种霾日数统计方法下,广州年霾日时空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观测霾日及UV日均法计算霾日得到的灰霾影响区较一致,广州中心城区为多灰霾区;年平均观测霾日及年平均计算霾日分别以18.8和10.0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变化趋势一致,但观测霾日的上升速率要明显大于计算霾日;观测霾日与计算霾日的年序列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增加的突变。5个站的年观测霾日的长期趋势变化均为一致的显著增加,但计算霾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花都、增城显著增加,而广州为减少趋势。各单站计算霾日也均大于观测霾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霾日 计算霾日 MANN-KENDALL检验 广州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指数保险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14
作者 欧善国 彭晓丹 黄俊 《农业工程》 2020年第8期48-53,共6页
农业的天然脆弱性体现在对于天气有较强的依赖性,天气的变化决定了产量收入。农业生产面临气象等自然灾害及市场价格的风险,如何有效地防御和分散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风险,是农业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做好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 农业的天然脆弱性体现在对于天气有较强的依赖性,天气的变化决定了产量收入。农业生产面临气象等自然灾害及市场价格的风险,如何有效地防御和分散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风险,是农业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做好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可有效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而农业保险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其中气象指数保险是近年来农业保险探索的重点之一。以广州市蔬菜气象指数保险平台为例,深入探讨气象指数保险平台构建策略,以期通过Web系统和微信客户端共同作用实现平台智能化监控气象数据,协助保险公司快速处置理赔业务。同时,以平台为载体,气象部门与保险公司和蔬菜种植户共同构筑新型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蔬菜 气象指数 保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全国荔枝生产形势分析与管理建议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厚彬 杨胜男 +3 位作者 苏钻贤 欧善国 潘蔚娟 彭晓丹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3期8-20,共13页
据2024年3月底的调查,全国荔枝种植面积785.13万亩,基于成花情况预测2024年全国荔枝总产量178.10万t,比上年减产45.94%。其中,广东87.64万t,广西41.61万t,海南22.81万t,福建11.78万t,云南7.83万t,四川6.43万t,广东、广西减产幅度较大。... 据2024年3月底的调查,全国荔枝种植面积785.13万亩,基于成花情况预测2024年全国荔枝总产量178.10万t,比上年减产45.94%。其中,广东87.64万t,广西41.61万t,海南22.81万t,福建11.78万t,云南7.83万t,四川6.43万t,广东、广西减产幅度较大。如以5月之前、5—7月、7月之后作为荔枝早、中、晚熟划分时间节点,今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覆盖区域早、中、晚熟比例为47.1∶41.9∶11.0。分品种产量预测,‘妃子笑’62.85万t,‘黑叶’18.30万t,‘怀枝’9.35万t,‘白糖罂’7.99万t,‘桂味’5.05万t,‘双肩玉荷包’2.61万t,‘大红袍’1.79万t,‘白蜡’1.52万t,‘糯米糍’1.57万t。‘黑叶’‘怀枝’‘桂味’‘糯米糍’‘鸡嘴荔’等中、晚熟品种减产幅度达60%~80%。分析认为,末次秋梢成熟期偏迟和暖冬是影响今年荔枝成花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管理技术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产量与产期预测 成花影响因子 管理技术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9年华南“龙舟水”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38
16
作者 胡娅敏 杜尧东 罗晓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31-1041,共11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龙舟水”具有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3种优势降水型,并存在着6--8a的周期振荡。近49年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型)呈现一致的下降(上升)趋势,华南“龙舟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呈现北部型,但近几年东南沿海型和西南沿海型对应显著正距平。东南沿海型和北部型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各有一次突变,而西南沿海型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最后,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季风槽、低层切变线、垂直速度和整层水汽输送等方面对比了“龙舟水”期间3种不同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龙舟水” 降水分型 REOF 经验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楼房洞洞穴环境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贺海波 汤静 +6 位作者 刘淑华 杨亮 米小建 陈琼 陈琳 黄嘉仪 周厚云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6-703,共8页
基于2011年8月-2012年6月的实地监测数据,文章报道了川东北楼房洞溶洞系统气温、相对湿度(RH)、CO2体积分数、水体电导率(EC)和pH值等为期近1年的监测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楼房洞洞穴系统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 基于2011年8月-2012年6月的实地监测数据,文章报道了川东北楼房洞溶洞系统气温、相对湿度(RH)、CO2体积分数、水体电导率(EC)和pH值等为期近1年的监测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楼房洞洞穴系统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1)洞穴内的气温变化幅度比洞穴外小,洞穴内夏季气温比冬季高出3~5℃;2)在洞穴内,相对湿度在地下河附近小于在水池附近,显示了地下河对洞穴环境的显著影响;3)洞内监测点SLPB和QCMY处的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出现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反映主要受气温控制的特点;4)雨季期间SLPB、QCMY和LZLY处的CO2体积分数出现峰值,是较强的生物呼吸作用、“泵”效应和较弱的通风效应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5)pH值的变化趋势在洞穴内外各监测点一致,原因可能是夏秋季节基岩溶蚀较强所致。6)洞内各监测点的EC值也是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反映了气候变化导致的化学溶蚀作用可能是影响离子含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楼房洞 洞穴环境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楼房洞洞穴系统水体元素含量季节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贺海波 刘淑华 +7 位作者 杨亮 汤静 米小建 陈琼 陈琳 黄嘉仪 杨琰 周厚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通过对川东北诺水河地区楼房洞洞穴系统水体Ca、Mg、Sr、Ba和U元素含量变化进行为期一年(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的监测,结果发现:(1)各监测点的元素含量变化一般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但不同的监测点之间、不同的元素之间季节变化趋势并... 通过对川东北诺水河地区楼房洞洞穴系统水体Ca、Mg、Sr、Ba和U元素含量变化进行为期一年(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的监测,结果发现:(1)各监测点的元素含量变化一般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但不同的监测点之间、不同的元素之间季节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反映了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2)对于2011年9月的强降水事件,河水的元素含量明显受到稀释作用影响,而洞穴内水体尤其是池水的元素含量变化明显较弱,这反映了洞穴上覆地层对外部降水事件的缓冲作用,特别是洞穴内池水由于存在更复杂的影响机制,其对外界的降水事件的响应最不敏感;(3)在所有监测点,Sr含量和Sr/Ca比值变化均表现出冬春季节相对较高而夏秋季节较低的特点,可能反映了水岩相互作用和大气沉降活动是影响Sr含量和Sr/Ca比值变化的主要机制。这对该地区岩溶洞穴沉积中的Sr含量(或Sr/Ca比值)和87Sr/86Sr比值作为研究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强度变化指标的观点给予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元素 季节变化 控制机制 华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菜心周年种植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19
作者 翟志宏 林镇国 +1 位作者 陈慧华 陈卓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66-71,共6页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和2004-2014年逐日的广州本地菜心价格资料,建立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BP)温度适宜度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广东各地不同季...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和2004-2014年逐日的广州本地菜心价格资料,建立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BP)温度适宜度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广东各地不同季节菜心生长的温度适宜度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1)广东省菜心在冬季、春季生长温度适宜度都比较高,而夏季、秋季较低,影响菜心周年种植的关键问题是夏季、秋季“热害”;(2)根据菜心生长温度适宜度与菜心相对气象价格的回归分析结果,将广东各地按不同季节划为3个类型:生长最适宜区,温度适宜度在0.90以上;适宜区,适宜度在0.60~0.90之间;不适宜区,适宜度在0.60以下;(3)年际变化上看夏季、秋季菜心生长的温度适宜度下降趋势显著,春季下降趋势不显著,冬季上升趋势显著;(4)根据各站点菜心生长温度适宜度变化,将广东地区划为3种类型:强下降型,倾向率小于-0.010;下降型,倾向率在-0.010~0之间;上升型,倾向率在0~0.010之间。研究结果可以为广东菜心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调整菜心种植时空布局模式、实现菜心的周年均衡供应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适宜度 变化趋势 菜心 价格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夏季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9
20
作者 覃志年 胡娅敏 陈丽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5-575,共11页
利用1951—2011年广西夏季降水站点资料和NCEP/NACR等多种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统计检验分析了广西夏季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夏季降水进行拟合和预测试验。结果显示:广西夏季降... 利用1951—2011年广西夏季降水站点资料和NCEP/NACR等多种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统计检验分析了广西夏季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夏季降水进行拟合和预测试验。结果显示:广西夏季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不同时间尺度对应着环流因子不同时间尺度的分量;在准2年尺度上,主要影响因子为季风槽、低空急流、高空急流、贝加尔湖高度场、南印度洋东部海温。利用对广西夏季降水影响显著的环流因子本征模态函数分量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为0.73,表明广西夏季降水是环流因子多时间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前期冬季南印度洋东部海温异常本征模态函数作为前兆因子预报广西夏季降水,6个独立样本检验显示预测与实况趋势一致,该工作可供利用多时间尺度信息进行区域气候预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多时间尺度 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模态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