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功能损伤早期实验室指标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波 黄海樱 +2 位作者 周强 嘉红云 冀天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4-126,共3页
目的:评价肾功能损伤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肾内科的住院患者和肾内科门诊患者86例,同时测定入院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Cys C)、血清肌酐(Cr)和血清尿素氮(UREA)等指标。按照诊断学(第六版)进行分组,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 目的:评价肾功能损伤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肾内科的住院患者和肾内科门诊患者86例,同时测定入院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Cys C)、血清肌酐(Cr)和血清尿素氮(UREA)等指标。按照诊断学(第六版)进行分组,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它们对于诊断肾功能损伤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肾功能分为3组,A组(肾功能正常对照组Ccr≥80 mL/min)的Cvs C、Cr和UREA分别为(0.47±0.24)mg/L、(85±14)μmol/L和(4.55±1.33)mmol/L。B组(肾功能储备下降期和肾功能不全期20 mL/min≤Ccr<80 mL/min)的Cys C、Cr和UREA分别为(1.59±1.29)mg/L、(214±173)μmol/L和(11.04±8.24)mmol/L。和C组(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Ccr<20 mL/min)的Cys C、Cr和UREA分别为(3.47±0.75)mg/L、(669±466)μmol/L和(21.22±13.10)mmol/L。随Ccr的下降,Cys C、Scr和UREA浓度上升,三者与Ccr呈负相关。根据Youden指数为最大值时,Cys C、Cr和UREA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0.90 mg/L、115μmol/L和7.33 mmol/L时,计算在诊断肾功能损伤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性(%)和ROC曲线面积(AUC)分别为Cys C(77.3%,97.6%,97.0%,81.1%,87.5%,0.908)、Cr(65.9%,97.6%,96.5%,74.1%,81.8%,0.817)、和UREA(63.6%,97.6%,96.4%,72.8%,80.6%,0.785),诊断准确度结果显示Cys C>Cr>UREA。三者的ROC曲线面积(AUC)为0.908、0817和0.785。Cys C的AUC(0.908)最高,达到较好的诊断效果。结论:肾功能损伤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中,Cys C有着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肌酐 尿素氮 ROC曲线 肾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患者血清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锦宏 吴红 +1 位作者 王春苗 吴晓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8-640,64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罕见模式的病例,探讨其存在原因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罕见模式的病例,探讨其存在原因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MEIA)检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HRM)分析技术检测HBV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变异nt1762A-T/nt1764G-A;比色法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15 600例乙肝患者中,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检出率为2.3%,其阳性率在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所有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中,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模式比例最高,占57.9%;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中HBeAg阳性组乙肝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组;而HBeAg阴性组BCP双变异nt1762A-T/nt1764G-A发生率较HBeAg阳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乙肝患者HBsAg与HBsAb双阳检出率均高于无症状携带者、乙肝后肝硬化、重型乙肝及乙肝肝癌(P <0.05)。结论 HBsAg与HBsAb双阳性出现,并不预示乙肝病毒传染性减弱,而提示病毒基因有可能出现变异,临床有必要通过检测血清HBV DNA来确定患者体内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为此部分HBsAg与HBsAb双阳性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一定临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春苗 吴慰师 +2 位作者 朱锦宏 周茂华 王蔚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0-1052,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检测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门诊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42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50例为健康对照组...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检测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门诊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42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HP尿素酶抗体,分析慢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HP的阳性情况;同时将162例慢性荨麻疹HP阳性患者分为实验组88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荨麻疹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HP三联疗法,分析HP检测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慢性荨麻疹组HP阳性率为38.6%,健康对照组HP阳性率为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检测阳性患者实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与HP感染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HP检测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幽门螺杆菌 胶体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胰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林岚 刘路浩 +1 位作者 张磊 熊石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071-2075,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胰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行胰肾联合移植术患者共54例,比较有移植胰血栓和无移植胰血栓患者术前1 d与术后1、3、7 d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移...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胰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行胰肾联合移植术患者共54例,比较有移植胰血栓和无移植胰血栓患者术前1 d与术后1、3、7 d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移植胰有血栓时和无血栓时的D-二聚体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移植胰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水平对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胰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中,有移植胰血栓组和无移植胰血栓组的术前1 d的D-二聚体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分别与术后1、3、7 d的D-二聚体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术后1、3、7 d的D-二聚体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胰血栓形成时的D-二聚体水平与无血栓形成的术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D-二聚体预测移植胰动静脉血栓的最佳临界值为3.305 mg/L,AUC为0.828,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7.8%,约登指数为66.7%。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发生移植胰血栓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幅度更大,可将D-二聚体3.305 mg/L作为筛查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胰血栓的“风险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胰肾联合移植 移植胰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06b在肝癌细胞中激活Wnt通路 被引量:5
5
作者 嘉红云 黄思聪 +4 位作者 陈浩宇 石永杰 黄海樱 邓小燕 申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140-3142,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miR-106b对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改变肝癌细胞中miR-106b表达,TOP/FOP荧光素酶试验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Real-time PCR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改变;We...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miR-106b对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改变肝癌细胞中miR-106b表达,TOP/FOP荧光素酶试验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Real-time PCR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改变。结果:过表达miR-106b,肝癌细胞中TOP/FOP荧光比值显著增加,其下游6个靶基因mRNA表达量也显著上调。而抑制miR-106b,则下调荧光比值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同时发现,miR-106b表达,促进QGY-7703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增加,而抑制miR-106b,则核内β-catenin下调。结论:miR-106b在肝癌细胞中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miR-106b Wnt/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siRNA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朱锦宏 王春苗 +4 位作者 吴红 林梅双 朱雪莲 吴茂锋 吴晓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120-2123,共4页
目的:利用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i RNA)转染HepG2.2.15细胞,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的细胞干扰模型,研究其在体外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构建成功的HepG2.2.15细胞干扰模型,于转染后24、48、72 h,化学发光免... 目的:利用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i RNA)转染HepG2.2.15细胞,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的细胞干扰模型,研究其在体外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构建成功的HepG2.2.15细胞干扰模型,于转染后24、48、72 h,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HBeAg,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HBxAg蛋白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HBx mRNA相对表达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HBx-siRNA转染HepG2.2.15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被抑制,细胞中HBx mRNA及上清液中HBxAg的表达量下降(P<0.05);并发现其能抑制细胞HBsAg、HBeAg表达,抑制高峰在72 h,抑制率分别是66%和58%;荧光定量PCR证实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的表达量下降。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BV X基因的Hep G2.2.15细胞干扰模型,在体外具有抑制Hep G2.2.15细胞增殖和HBV基因的复制与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HEPG2.2.15 乙型肝炎病毒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水平及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卓 周强 +1 位作者 唐希才 区焕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1-1576,共6页
目的分析脂联素水平变化及脂联素rs1063539和rs3821799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医二院新发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180例为病例组,健康人群1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rs1063539位点(C/G)、rs382... 目的分析脂联素水平变化及脂联素rs1063539和rs3821799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医二院新发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180例为病例组,健康人群1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rs1063539位点(C/G)、rs3821799位点(C/T)基因型分布频率,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2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2DM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rs1063539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3821799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rs1063539各基因型对应的TG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1),T2DM组rs3821799各基因型对应的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与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T2DM的一种新指标。rs1063539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s1063539多态性可能与T2DM相关,GC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T2DM易感性。脂联素rs3821799基因型可能与广东地区T2DM的发生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2型糖尿病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戈 侯毅斌 +4 位作者 余林 毕肖红 练辉 嘉红云 陈德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6期1771-1774,共4页
目的:研究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癌组织和正常组织,测定miR-370、FOXO3a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培养肝癌细胞,转染miR-370模拟物、FOXO3a过表达质粒后测定细胞的增殖、迁... 目的:研究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癌组织和正常组织,测定miR-370、FOXO3a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培养肝癌细胞,转染miR-370模拟物、FOXO3a过表达质粒后测定细胞的增殖、迁移。结果:肝癌组织中miR-37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FOXO3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且miR-370的表达量与FOXO3a的表达量呈负相关;TNMⅢ~Ⅳ期、有血管侵犯肝癌组织中miR-37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无血管侵犯的肝癌组织,FOXO3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TNMⅠ~Ⅱ期、无血管侵犯肝癌组织;转染miR-370的模拟物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降低FOXO3a的mRNA含量;转染miR-370模拟物及FOXO3a过表达质粒后,miR-370模拟物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效应被削弱。结论:miR-3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且与肿瘤的TNM分期、血管侵犯密切相关,miR-370能够通过靶向抑制FOXO3a的表达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miR-370 FOXO3A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来源性抑制细胞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朱雪莲 邓小燕 吴晓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226-2228,共3页
目的研究髓系来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乙肝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3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3例健康体检者,流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DSCs及其亚型的比例,分析MDSCs与肝癌病理特征的... 目的研究髓系来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乙肝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3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3例健康体检者,流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DSCs及其亚型的比例,分析MDSCs与肝癌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与相关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乙肝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s比例中位数为2.6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70%)和慢性乙肝组(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组患者中,MDSCs两种亚型g MDSCs和m MDSCs比例均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在慢性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MDSCs比例与肝癌病理特征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等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DSCs及其亚型可在HBV相关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升高,可作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髓系来源性抑制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2b对丙肝患者血清铁调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思聪 石永杰 +3 位作者 陈旖鹛 李哲 嘉红云 吴晓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FNα-2b)对丙肝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的影响及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1)按3个月内曾否接受IFNα-2b治疗把37例丙肝患者归为治疗组(n=25)及未治疗组(n=12),分析2组血清Hepcidin的差异。(2)用逐渐增量(0、50、...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FNα-2b)对丙肝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的影响及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1)按3个月内曾否接受IFNα-2b治疗把37例丙肝患者归为治疗组(n=25)及未治疗组(n=12),分析2组血清Hepcidin的差异。(2)用逐渐增量(0、50、100、200、400μL)的IFNα-2b处理Hep G2及LO2细胞24 h,real-time PCR检测细胞Hepcidin、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水平,分析其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Hepcidin低于未治疗组(P<0.05)。随IFNα-2b浓度增加,HepG2及LO2细胞Hepcidin mRNA表达逐渐下调(P<0.05),IL-6和STAT3的mRNA变化趋势不明显;pSTAT3蛋白水平逐步下降(P<0.05),STAT3蛋白水平不呈递减改变。结论:丙肝患者接受IFNα-2b治疗后血清Hepcidin浓度降低可能是由于IFNα-2b抑制了肝细胞Hepcidin基因表达,其机制可能与STAT3通路磷酸活化受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铁调素 干扰素Α-2B 肝细胞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k1基因缺失对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亮 潘嘉韵 +3 位作者 罗苏 杨正慧 黄慕芳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5-968,共4页
目的比较大肠杆菌K1株E44敲除ppk1基因后与野生株之间差异并探讨ppk1基因在E.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将野生株与敲除株置于56℃2、4、6 min,以比较二者对热刺激的抵抗力差异;(2)利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以及采用经典的... 目的比较大肠杆菌K1株E44敲除ppk1基因后与野生株之间差异并探讨ppk1基因在E.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将野生株与敲除株置于56℃2、4、6 min,以比较二者对热刺激的抵抗力差异;(2)利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以及采用经典的粘附、侵袭率定量实验比较二者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和侵袭能力;(3)将细菌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后,利用激光共聚焦观察二者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重排现象。结果与野生株E44相比,ppk1敲除株对于56℃热刺激的抵抗力明显下降;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敲除株粘附和侵袭入HBMEC的数量均少于野生株,定量粘附、侵袭实验也进一步证实;借助激光共聚焦发现敲除株诱导HBMEC细胞骨架重排的能力要弱于野生株。结论 ppk1对于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抵抗热刺激、粘附和侵袭HBMEC以及诱导HBMEC的细胞骨架重排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聚磷酸盐激酶1 大肠杆菌K1株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亮 区静怡 +3 位作者 潘嘉韵 邓聪 陈景红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表达、纯化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PPK)蛋白,制备PPK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PPK的抗原性、疏水性等参数,选取N端较保守的309个氨基酸,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以利于原核表达。合成新的基因序... 目的表达、纯化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PPK)蛋白,制备PPK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PPK的抗原性、疏水性等参数,选取N端较保守的309个氨基酸,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以利于原核表达。合成新的基因序列后插入pET28b(+)质粒,转化入转化宿主菌BL21(DE3),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通过镍琼脂糖亲和层析技术,将获得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以纯化的蛋白作为免疫原并结合使用佐剂,背部多点注射新西兰大白兔,ELISA检测兔血清效价,Western Blotting验证抗体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奇异变形杆菌PPK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可在0.5 mmol/L IPTG、37℃条件下获得较好的诱导、表达;利用镍柱纯化后的PPK蛋白与免疫佐剂一起,采用背部多点接种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效价高的兔抗血清。ELISA检测血清效价达到1∶512 000,Western Blotting对ppk基因缺失株及其野生株进行验证显示抗体特异性良好。结论利用pET28b(+)载体可构建奇异变形杆菌PPK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与佐剂共同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可获得效价高、特异性良好的兔多克隆抗体血清,为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的检测以及深入研究PPK在奇异变形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聚磷酸盐激酶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ucA基因缺失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增殖、黏附、侵袭和定植能力的影响
13
作者 邓聪 康嘉乐 +1 位作者 林梅双 林艳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为探究铁摄取相关基因iucA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致病中的作用,利用UPEC模式菌株CFT073,通过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iucA基因缺失株ΔiucA,同时构建回补株C-iucA。方法测定A600绘制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 目的为探究铁摄取相关基因iucA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致病中的作用,利用UPEC模式菌株CFT073,通过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iucA基因缺失株ΔiucA,同时构建回补株C-iucA。方法测定A600绘制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和无菌尿液中的增殖曲线。比较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对人膀胱癌上皮细胞株5637体外黏附和侵袭能力。构建小鼠尿路感染模型,检测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在膀胱的定植能力。结果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中增殖速率相似(P=0.153)。ΔiucA在无菌尿液中的增殖速率低于CFT073(P=0.001),C-iucA的增殖速率较ΔiucA有所上升(P=0.005)。ΔiucA对5637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均低于CFT073(P=0.007、0.002)。C-iucA的黏附和侵袭能力较ΔiucA有所上升(P=0.046、0.037)。ΔiucA在小鼠膀胱的定植能力低于CFT073和C-iucA(P=0.002、0.017)。结论iucA基因可能通过促进UPEC增殖、黏附和侵袭以及在靶器官的定植能力在UPEC致病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ucA基因 大肠埃希菌 尿路感染 铁载体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花醇提物PNFM对健康人血小板功能的体外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覃楠 李卿 +5 位作者 左晓 邹培斧 马丽娟 万建波 杨燕 嘉红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4-210,共7页
【目的】探讨三七花醇提物(PNFM)对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健康志愿者血小板活化、释放、黏附、聚集等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100、300和500μg/mL)的PNFM与健康人的血小板PRP孵育后,在血小板激活剂ADP诱导后,用CD62... 【目的】探讨三七花醇提物(PNFM)对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健康志愿者血小板活化、释放、黏附、聚集等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100、300和500μg/mL)的PNFM与健康人的血小板PRP孵育后,在血小板激活剂ADP诱导后,用CD62P及ATP释放以检测血小板颗粒物释放,比浊法检测聚集率,免疫荧光检测血小板在纤维蛋白原上的铺展,用Fluo 3-AM钙离子载体标记检测胞浆游离钙的变化。【结果】在激动剂ADP诱导下,500μg/mL的PNFM干预组血小板聚集率从对照组的(72.00±6.08)降到了35.67±3.78(P<0.01),300μg/mL干预组同样有抑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30.05±6.48),PNFM干预组明显降低健康人血小板表面CD62P,其中500μg/mL组降至(2.66±0.90,P<0.001);且均降低了PAC-1的表达,500μg/mL组(11.89±6.12)较对照组(33.37±8.12)差异显著(P<0.01);PNFM干预组均可抑制ATP释放,500μg/mL组由对照的1.93±0.47降至0.19±0.10(P<0.001);在血小板于纤维蛋白原上的铺展作用中,PNFM各剂量组也均显示有显著抑制作用,500μg/mL组由对照的89.57±17.34降至25.12±3.52(P<0.001);PNFM同样抑制血小板胞浆钙离子动员,其中500μg/mL组(71.25±5.33)较对照组差异显著(183.87±11.59,P<0.001);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PNFM可在体外有效抑制健康人血小板活化、黏附及聚集等功能,为三七花通过调控血小板功能,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花 皂苷 血小板 血小板活化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者血小板行为特征与肝脏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叶润清 吴晓蔓 邓小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790-3792,共3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血小板的行为特征与乙型肝炎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乙肝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感染者血小板CD40L和CD62P;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PAg T;采用C8000生化仪检测ALT和AST;采用X...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血小板的行为特征与乙型肝炎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乙肝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感染者血小板CD40L和CD62P;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PAg T;采用C8000生化仪检测ALT和AST;采用XE-2100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并计算APRI(即AST与血小板的比值)。结果:血小板CD40L和CD62P的表达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PAg T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PAg T下降越明显;APRI(AST/血小板)值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CD40L和CD62P分别与肝功能指标及APRI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小板CD40L和CD62P的增高与肝功能指标ALT、AST及APRI的升高呈正相关。结论:HBV感染后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引起血小板功能下降;APRI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慢性乙肝病情的轻重程度,可能作为慢性乙肝病情发展的非创伤性间接评价指标之一;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水平可能成为肝病临床分期与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血小板活化 CD40L CD62P AP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素rs1477341和rs3219175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雷萌 许新强 +4 位作者 欧阳舒婷 周强 陈波 冀天星 林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296-3299,共4页
目的:探讨抵抗素rs1477341和rs3219175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新诊断为单纯2型糖尿病的患者180例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1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抵抗素rs1477341... 目的:探讨抵抗素rs1477341和rs3219175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新诊断为单纯2型糖尿病的患者180例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1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抵抗素rs1477341(A/T)基因型与rs3219175(A/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并用Logistic分析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rs1477341和rs3219175位点基因型频率已达到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rs1477341(A/T)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rs3219175位点AA+AG型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GG型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GG型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AG型患病率是GG型患病率的0.630倍(OR=0.630,95%CI:0.405~0.980,P〈0.05);GG型患病率是AA+AG型患病率的1.551倍(OR=1.551,95%CI:1.016~2.368,P〈0.05)。结论 :抵抗素rs1477341与广东地区2型糖尿病的发生无关,而rs3219175与之相关,其中基因型GG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抵抗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k1缺失对大肠埃希菌在小鼠膀胱定植及炎症诱导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嘉韵 彭亮 +2 位作者 邓聪 邓小燕 吴晓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聚磷酸盐基因1(ppk1)基因在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急性膀胱炎模型,比较大肠埃希菌(CFT073)野生株和大肠埃希菌ppk1缺失株(△pk1)膀胱定植能力、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差异以及膀胱病理变化。结果 :△... 目的:探讨聚磷酸盐基因1(ppk1)基因在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急性膀胱炎模型,比较大肠埃希菌(CFT073)野生株和大肠埃希菌ppk1缺失株(△pk1)膀胱定植能力、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差异以及膀胱病理变化。结果 :△pk1组感染率(73.3%)低于CFT073组(93.3%);△PK1组定植率(0.01%)低于CFT073组(0.5%);CFT073组和△pk1组IL-6和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k1组两种炎症因子含量低于CFT0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T073组和△pk1组膀胱病理切片均出现炎症反应,△pk1组炎症反应轻于CFT073组。结论:ppk1基因在尿路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缺失后,大肠埃希菌黏附侵袭能力及诱发炎症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 pp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测序分析高尔基体蛋白73参与调控肝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佩灵 嘉红云 彭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61-1866,共6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分析技术,探索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参与调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株Hep3B分为4组:GP73干扰组和对照组、GP73过表达组和对照组,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4组样本mRNA的表达。根据测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 目的基于转录组分析技术,探索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参与调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株Hep3B分为4组:GP73干扰组和对照组、GP73过表达组和对照组,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4组样本mRNA的表达。根据测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通过分析Hep3B细胞干扰和过表达GP73后的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结果揭示了586个生物过程,GP73主要参与了细胞过程、单个组织的过程、生物调节等功能。KEGG分析表明GP73主要参与了PI3K-AKT、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NF、JAK-STAT等与肝癌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Western Blot验证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3个蛋白PI3K、p-AKT和AKT,干扰组和过表达组的蛋白PI3K、p-AKT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到GP73主要参与调控肝癌的信号通路,为阐明GP73对肝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转录组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与成人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春苗 朱锦宏 +3 位作者 吴慰师 张裕群 方向明 周茂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6-88,共3页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变应性皮肤黏膜疾病,病程〉6周,病因复杂,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环境中具有抗原性的物质逐渐增多,近年来,CU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研究发现,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过敏原 特异性IGE 儿童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叶佩灵 吴晓蔓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83-86,8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肝癌实验组患者53例、肝病对照组患者88例、肝癌复发监测组患者8例、肝癌疗效观察组13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肝癌实验组患者53例、肝病对照组患者88例、肝癌复发监测组患者8例、肝癌疗效观察组13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法测定血清GP73的浓度,7600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汗酸(TBA)的水平。结果:肝癌实验组血清GP73水平高于肝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P73水平分别与ALT、DBIL、TBA水平高度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P73水平与门脉癌栓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疗效观察组有3例血清GP73浓度随着有效治疗下降;肝癌复发监测组8例GP73随着肿瘤复发而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P73可作为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肝损伤的血清指标,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复发监测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 原发性肝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