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口腔裸眼3D腔镜甲状腺切除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曾毅克 潘广嗣 +2 位作者 李智宇 刘旭超 禤文亮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评价裸眼3D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按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完全经口腔前庭3D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14名,其中偏光3D系统手术组患者8名,采用裸眼3D系统手术组患者6名,回顾比较两组患... 目的:评价裸眼3D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按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完全经口腔前庭3D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14名,其中偏光3D系统手术组患者8名,采用裸眼3D系统手术组患者6名,回顾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以及手术医生的操作感受;患者随访1~6个月.结果:偏光3D腔镜手术组平均年龄(43.13±15.69)岁,BMI(24.49±3.42)kg/m2,裸眼3D系统手术组平均年龄(37.83±8.80)岁,BMI(20.97±2.36)kg/m2,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偏光3D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218.30±46.30)min,术中失血量为(10.43±4.96)m 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50±0.54)d;裸眼3D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03.83±58.40)min,术中失血量为(12.12±5.99)m 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63±1.48)d;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 h可进食凉全流,术后第1天即可恢复正常饮食;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和外观满意.裸眼3D系统能明显降低手术者的眼疲劳,手术医生主观评价使用裸眼3D系统的眼疲劳评分(3.67±0.52)明显低于使用偏光3D系统的眼疲劳评分(7.00±0.76)(P<0.05).腔镜下画面和非腔镜下操作的转换的视觉感受良好,符合2D操作的操作感受,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和亮度优于偏光3D系统.但由于目前的裸眼3D系统仅能对术者实施裸眼,助手的感受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结论:在完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裸眼3D显像腔镜手术系统的疗效与安全性与常规偏光3D显像腔镜系统相当,并能明显降低术者的眼疲劳,维持良好的画面色彩饱和度和亮度,并可潜在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眼3D 腔镜甲状腺切除 经自然腔道手术 经口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在巨噬细胞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袁林 曹依娜 +5 位作者 杨征毅 孙晋 潘广嗣 钱钧 宋晶晶 王涵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OMMSCs-Exo)的特性及其在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OMMSCs,检测其克隆形成及多向分化能力。提取上清液中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 目的:探讨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OMMSCs-Exo)的特性及其在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OMMSCs,检测其克隆形成及多向分化能力。提取上清液中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63、CD81。将外泌体与巨噬细胞作用24 h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者的作用方式,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R-223和miR-let-7c表达及与共培养后巨噬细胞中miRNA表达。结果:人OM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OMMSCs-Exo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60~160 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63、CD81:内含有与巨噬细胞调控相关的miRNA如miR-223和miR-let-7c等,能被巨噬细胞吞噬,共培养后巨噬细胞中miR-223含量增加。结论:人OMMSCs-Exo及其携带的miRNA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间充质干细胞(OMMSCs) 外泌体(Exo) MIRNA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和长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袁林 王涵 +5 位作者 孙晋 杨征毅 郝璐 潘广嗣 曹依娜 钱钧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6-530,共5页
目的:比较人颌骨与长骨来源的2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骨向分化能力。方法:体外组织块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MMSCs);骨髓穿刺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长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别进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细... 目的:比较人颌骨与长骨来源的2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骨向分化能力。方法:体外组织块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MMSCs);骨髓穿刺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长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别进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标记;克隆形成、CCK8法以及细胞周期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骨向诱导后检测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能力。结果:OMMSCs和BMMSCs均阳性表达STRO-1、CD105,阴性表达CD31、CD34、CD45。OMMSCs和BMMSCs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4.23±1.13)%和(17.87±1.22)%(P<0.05);处于增殖(S+G2)期的细胞分别为35.89%和30.41%,OMMSCs增殖速度快于BMMSCs(P<0.05)。成骨诱导3、5、7、10 d后,OMMSCs ALP活性强于BMMSCs,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OMMSCs矿化能力强于BMMSCs。结论:OMMSCs增殖及成骨能力均强于BM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颌骨 长骨 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干细胞中乙酰基转移酶MORF调控成骨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袁林 孙晋 +6 位作者 程峰 杨征毅 曹依娜 潘广嗣 钱钧 何恩亮 王涵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8-782,共5页
目的:比较正常与炎症来源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与P-PDLSCs)中乙酰基转移酶MORF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对PDLSCs分化的调控。方法:有限稀释法培养H-PDLSCs与P-PDLSCs,LPS、TNF-α、IL-β及三者混合物体外模拟炎症微环境诱导H-PDLSCs(IP-PDLS... 目的:比较正常与炎症来源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与P-PDLSCs)中乙酰基转移酶MORF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对PDLSCs分化的调控。方法:有限稀释法培养H-PDLSCs与P-PDLSCs,LPS、TNF-α、IL-β及三者混合物体外模拟炎症微环境诱导H-PDLSCs(IP-PDLSCs);基因与蛋白检测方法对比2种来源PDLSCs中MORF的表达水平;蛋白检测方法检测IPPDLSCs中MORF的表达水平;基因、蛋白检测与茜素红染色方法对比H-PDLSCs及下调MORF基因后的PDLSCs成骨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与H-PDLSCs相比,P-PDLSCs中MORF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IP-PDLSCs中MORF的表达下降;MORF基因被下调后,PDLSCs成骨能力下降(P<0.05)。结论:牙周炎及炎症微环境会导致PDLSCs中MORF表达的下降,从而使其成骨分化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PDLSCs) 牙周炎 乙酰基转移酶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D/CAM标准离体牙模型测试四种不同临时冠粘结剂的粘结强度 被引量:3
5
作者 聂二民 姜瑞 +3 位作者 张春元 曾尽娣 谈济州 黄喆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0-774,共5页
【目的】采用CAD/CAM标准测试模型评价四种不同临时冠粘结剂的粘结强度。【方法】参照因牙周病拔除的完整上颌中切牙CAD/CAM40副上颌中切牙的树脂测试模型(包括预备体和带固位孔的临时冠),分为4组(氧化锌组、玻璃离子体水门汀组、磷酸... 【目的】采用CAD/CAM标准测试模型评价四种不同临时冠粘结剂的粘结强度。【方法】参照因牙周病拔除的完整上颌中切牙CAD/CAM40副上颌中切牙的树脂测试模型(包括预备体和带固位孔的临时冠),分为4组(氧化锌组、玻璃离子体水门汀组、磷酸锌水门汀组和Tempo Cem NE组),每组10副模型,每组分别采用4种不同的临时冠粘结剂进行粘结。采用MTS力学测试机对每一副模型以1mm/min的速度进行粘结强度测试,测出并记录每组每一副模型的粘结强度。【结果】4组的粘结强度分别为氧化锌组(37.48±4.92)N、玻璃离子体水门汀组(52.13±9.28)N、磷酸锌水门汀组(36.16±6.13)N、Tempo Cem NE组(46.21±6.70)N;玻璃离子体水门汀组和Tempo Cem NE组的粘结强度大于氧化锌组和磷酸锌水门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AD/CAM上颌中切牙的标准测试模型进行4种临时冠粘结剂粘结强度的测试,实验结果认为玻璃离子体水门汀和Tempo Cem NE的粘结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CAM 测试模型 临时冠粘结剂 粘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酸蚀联合纳米管的种植体表面粗化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敬旭 丁祥龙 +1 位作者 容明灯 周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895-1898,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酸蚀联合纳米管的钛表面粗化处理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能。方法依次采用LT-G20W光纤激光打标机轰击、18%盐酸和49%硫酸的混合物酸蚀、阳极氧化法制纳米管3个工序联合粗化光滑面的纯钛种植体表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加工完... 目的探讨激光酸蚀联合纳米管的钛表面粗化处理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能。方法依次采用LT-G20W光纤激光打标机轰击、18%盐酸和49%硫酸的混合物酸蚀、阳极氧化法制纳米管3个工序联合粗化光滑面的纯钛种植体表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加工完成的种植体表面形貌;应用表面电子探针(EPMA)对种植体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元素化合状态进行分析;应用3D表面形貌仪在白光共聚焦扫描模式下对种植体表面粗糙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成功制备复合微米、纳米结构的钛种植体表面,表面结构的元素组成为Ti、O,晶体为锐钛矿晶相,激光酸蚀联合纳米管的钛种植体表面粗糙度分别为Ra(8.38±0.91)μm、Rq(10.64±2.10)μm、Rt(43.42±6.18)μm。结论采用LT-G20W光纤激光打标机轰击、18%盐酸和49%硫酸的混合物酸蚀、阳极氧化法制纳米管3个工序联合粗化光滑面的纯钛种植体表面是可行的,制备的纯钛种植体表面具备优良的物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激光 酸蚀 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D在不同类型种植体骨界面改建中的变化及意义
7
作者 袁林 杨征毅 +3 位作者 宋晶晶 郝璐 王涵 孙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5-778,共4页
目的:比较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在完成义齿修复受载后种植体-骨界面中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变化的异同。方法:Beagle犬8只,于下颌骨两侧分别植入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各3枚,第1枚种植体不做冠修复的种植体为对照,其余采用钴-铬... 目的:比较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在完成义齿修复受载后种植体-骨界面中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变化的异同。方法:Beagle犬8只,于下颌骨两侧分别植入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各3枚,第1枚种植体不做冠修复的种植体为对照,其余采用钴-铬合金铸造金属全冠修复。加载后2、4、8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种植义齿修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Cath-D表达的灰度值动态变化。结果:2个对照组Cath-D表达不随时间变化(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种植义齿修复受载后,2周时,种植体-骨界面Cath-D灰度值开始升高,但与对照组无差异;4周时达高峰,8周时表达略有降低,但4周和8周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所有非埋植型和埋植型种植体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埋植型和埋植型种植体在种植义齿修复受载后,引起种植体-骨界面Cath-D表达的变化,促进其界面的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埋植型 埋植型 种植体-骨界面 受载 改建 组织蛋白酶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的种植体-骨界面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变化
8
作者 袁林 陈勰 +5 位作者 程峰 杨征毅 潘广嗣 王涵 孙晋 曹依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31-634,共4页
目的对比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在义齿修复受载后,种植体-骨界面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变化的异同。方法选用Beagle犬8只,在其下颌分别植入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采用固定金属全冠行种植义齿修复,分不同时期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对比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在义齿修复受载后,种植体-骨界面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变化的异同。方法选用Beagle犬8只,在其下颌分别植入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采用固定金属全冠行种植义齿修复,分不同时期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修复后不同时期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基质金属蛋白酶2进行动态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结果种植义齿修复受载后,随着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发生改建,种植体-骨界面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较未修复对照组明显增强。2周时种植体-骨界面基质金属蛋白酶2有表达,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周和8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于4周时达到高峰。12周时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所有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在义齿修复受载后,所承受的机械负荷均能经过种植体传递至周围骨组织刺激种植体-骨界面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变化,促进其界面的改建。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义齿受载后其界面的改建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植型 非埋植型 种植体-骨界面 受载 改建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2A通过经典Wnt通路影响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武城 程洁莉 +6 位作者 杨征毅 张忆 何恩亮 钱钧 宋晶晶 孙晋 袁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探讨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2A(KAT2A)调控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来自健康志愿者的PDLSCs(H-PDLSCs)和牙周炎患者的PDLSCs(P-PDLSCs),比较传代细胞中KAT2A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KAT2A基因干扰H-PDLSCs,检测KA... 目的探讨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2A(KAT2A)调控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来自健康志愿者的PDLSCs(H-PDLSCs)和牙周炎患者的PDLSCs(P-PDLSCs),比较传代细胞中KAT2A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KAT2A基因干扰H-PDLSCs,检测KAT2A基因干扰对H-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同时检测KAT2A干扰后对经典Wnt通路及其配体的影响,确定KAT2A基因与经典Wnt通路的上下游关系。结果与H-PDLSCs相比,P-PDLSCs中KAT2A基因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T2A基因被干扰后,PDLSCs成骨能力下降(P<0.05),同时经典Wnt通路被激活,拮抗剂Dickkopf-1(DKK-1)表达下调;加入DKK-1后,被干扰的PDLSCs成骨分化功能恢复,而KAT2A的表达不受影响,仍维持较低水平。结论牙周炎可导致PDLSCs中KAT2A基因表达下降,激活经典Wnt通路,抑制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 牙周炎 乙酰基转移酶 成骨分化 经典wn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