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1
作者 陶君 刘欣 +5 位作者 黄运梅 陈桂枝 康宁 程方 吴铙彤 喻晶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59-62,共4页
为评估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共鉴定出124种土壤无脊椎动物,涵盖124种不同类别,分属3门4... 为评估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共鉴定出124种土壤无脊椎动物,涵盖124种不同类别,分属3门4纲12目35科。包括昆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这些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脊椎动物 调查 生物多样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底栖生物调查与分析
2
作者 朱晋圮 陈新贵 +2 位作者 张粤 曾燕娜 陈桂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2期69-73,79,共6页
为评估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在不同季节对保护区内的15个点位进行4次调查,共记录到底栖生物1038个,隶属于3门6纲17目49科96种。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底栖生物多样... 为评估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在不同季节对保护区内的15个点位进行4次调查,共记录到底栖生物1038个,隶属于3门6纲17目49科96种。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底栖生物多样性,其中节肢动物门物种最为丰富,占总种类数的83.33%。此外,评估了生物密度、丰富度指数(d_(M))和Shannon-Wiener指数(H'),以量化生物多样性水平,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多样性 生物密度 丰富度指数 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芳香植物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邓杰明 钟象景 +3 位作者 陈新贵 胡进霞 陶君 张粤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99-106,118,共9页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芳香植物,采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文献,发现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芳香植物45科101属141种,约占我国芳香植物种数的20%,占全世界芳香植物3 600种的3.917%。其中裸子植物占3科5属5种...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芳香植物,采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文献,发现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芳香植物45科101属141种,约占我国芳香植物种数的20%,占全世界芳香植物3 600种的3.917%。其中裸子植物占3科5属5种,双子叶植物37科89属123种,而单子叶植物5科7属13种。分析这些芳香植物资源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植物资源 调查 开发利用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探基 钟象景 +3 位作者 陈羽 陶君 周丽华 龚世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1-313,共3页
2007年3月~2009年7月,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现状进行了专项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有1目6科21种,占广东省两栖类物种数的34.4%,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57.1%。保护区有国家Ⅱ... 2007年3月~2009年7月,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现状进行了专项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有1目6科21种,占广东省两栖类物种数的34.4%,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57.1%。保护区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a,以及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和棘胸蛙Paa spinosa。根据保护区两栖类的受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保护 象头山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欣 董晶丽 +5 位作者 黄运梅 曾燕娜 祝江华 陈锡昌 陈翠丽 陶君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第6期84-91,共8页
据2019—2021年蝶类调查结果,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蝶类5科103属164种,是珠三角地区蝶类数量最多的保护区之一,其中受保护种类有金裳凤蝶、燕凤蝶和枯叶蛱蝶3种。为保护象头山丰富的蝶类资源,以保护区三堆池科研宣教中心(自... 据2019—2021年蝶类调查结果,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蝶类5科103属164种,是珠三角地区蝶类数量最多的保护区之一,其中受保护种类有金裳凤蝶、燕凤蝶和枯叶蛱蝶3种。为保护象头山丰富的蝶类资源,以保护区三堆池科研宣教中心(自然教育径)周边蝶类栖息地为依托,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鳞翅目昆虫蝶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提出建立集保护、科研、科普为一体的“蝴蝶生态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 自然保护区 蝶类资源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羽 董晶丽 +6 位作者 张运玲 梁继霞 张粤 黄斐 陈锡昌 陈翠丽 陶君 《生物灾害科学》 2023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目的】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掌握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蛾类资源状况。【方法】2019—2021年在保护区内设置调查样线和样点,采用样线法和灯诱法开展8次蛾类资源调查,记录蛾类的种类和个体数量。【结果】共记录到蛾类20科150属18... 【目的】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掌握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蛾类资源状况。【方法】2019—2021年在保护区内设置调查样线和样点,采用样线法和灯诱法开展8次蛾类资源调查,记录蛾类的种类和个体数量。【结果】共记录到蛾类20科150属182种,尺蛾科种数最多,其次是夜蛾科;天蛾科个体数量最多,其次为尺蛾科、夜蛾科和草螟科。【结论】该保护区的蛾类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粤 康宁 +2 位作者 钟象景 李运龙 胡进霞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61-66,共6页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分布与区系特征。结果发现: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兰科植物30属48种,约占广东省兰科植物种数的15.4%,占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数的2.6...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分布与区系特征。结果发现: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兰科植物30属48种,约占广东省兰科植物种数的15.4%,占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数的2.64%;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64.4%,温带成分仅占10.7%。文章还就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保护,提出了加强管理、宣传及立法等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植物资源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彩琴 张粤 钟象景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33-37,共5页
据调查,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198科608属974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50属82种,裸子植物9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58科548属88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0种。文章分析了象头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和用途,... 据调查,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198科608属974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50属82种,裸子植物9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58科548属88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0种。文章分析了象头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并就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区系地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彩琴 张艳艳 刘欣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3期92-99,共8页
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对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进行了持续调查,鉴定和统计到122种蜻蜓,隶属于14科74属,蜻科种类最多,有33种,其次为春蜓科,有28种,优势种为华艳色蟌Neurobasis chinensis、胭翅绿色蟌Mnais mneme、并纹小叶... 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对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进行了持续调查,鉴定和统计到122种蜻蜓,隶属于14科74属,蜻科种类最多,有33种,其次为春蜓科,有28种,优势种为华艳色蟌Neurobasis chinensis、胭翅绿色蟌Mnais mneme、并纹小叶春蜓Gomphidia kruegeri、海南亚春蜓Asiagomphus hainanensis、笛尾弓蜻Macromia calliope、黑尾灰蜻Orthetrum glaucum、黄蜻Pantala flavescens、庆褐蜻rithemis festiva等。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类型方面,东洋界种类较多,有92种,占总数的75.41%;东洋界–古北界类型的种类相对较少,只有28种,约占总数的22.95%,广布种有2种;中国动物区系地理方面,有10种分布型组合,华南区的种类最多,有50种,占40.98%;跨西南区的有13种,占10.66%,跨华中区的有19种,占15.77%;跨西南区、华中区、华北区的种类也较多,有20种,占16.39%。蜻蜓目昆虫区系分析结果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蜻蜓目 区系 地理 象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乡土树种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进霞 张粤 钟象景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67-71,共5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野外调查,结合各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分析了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部分乡土树种资源的观赏特点,并按其形态特征将这些观赏乡土树种分为乔木类、灌木类、木质藤本类等三种类型,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野外调查,结合各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分析了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部分乡土树种资源的观赏特点,并按其形态特征将这些观赏乡土树种分为乔木类、灌木类、木质藤本类等三种类型,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同时,对象头山地区乡土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 自然保护区 乡土树种 园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花荷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钟象景 张粤 《广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26-31,共6页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有一定面积的红花荷群落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红花荷群落的组成种类丰富,1 600 m2样地有维管植物95种;科、属区系以热带性成分为主;生活型以高位芽为主,有56种,占总数的58.9%...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有一定面积的红花荷群落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红花荷群落的组成种类丰富,1 600 m2样地有维管植物95种;科、属区系以热带性成分为主;生活型以高位芽为主,有56种,占总数的58.9%,其中,大、中高位芽33种,占高位芽的58.9%,常绿性高位芽53种,占高位芽的94.6%;群落层次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层,比例为36.8%,24.2%,17.9%,21.1%,乔木层比例最高,层间植物较多,这些均说明红花荷为喜温暖、湿润、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红花荷林是我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中较特殊的群落,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荷群落 类型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清双 《野生动物》 2008年第5期269-272,共4页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建立保护区重要性、机构设置及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建立保护区重要性、机构设置及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保护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保护区 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探索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进霞 邓声文 钟象景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5期331-332,共2页
指出了自然保护区具有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资源优势,也是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职能之一。介绍了象头山自然保护在科普宣教基础设施、探索宣教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等科普宣教体系的建设情况,分析了保护区科普宣教还存在的问题,提出... 指出了自然保护区具有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资源优势,也是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职能之一。介绍了象头山自然保护在科普宣教基础设施、探索宣教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等科普宣教体系的建设情况,分析了保护区科普宣教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 科普宣教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昆虫种类及群落组成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邓声文 钟象景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30-36,共7页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昆虫种类已知356种。对昆虫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经济种类进行分析,并对保护区昆虫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鳞翅目种类最多,共117种,占32.87%,沟谷及水库周边的植被上昆虫种类数量和密度均大于山顶。林业...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昆虫种类已知356种。对昆虫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经济种类进行分析,并对保护区昆虫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鳞翅目种类最多,共117种,占32.87%,沟谷及水库周边的植被上昆虫种类数量和密度均大于山顶。林业害虫有31种,天敌昆虫有5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 昆虫种类 昆虫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信息化建设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声文 钟象景 +1 位作者 胡进霞 陈新贵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4期129-131,共3页
自然保护区开展信息化巡护管理是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介绍了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工作,即开展智能巡护监测系统和智能移动采集巡护系统建设,促进保护区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 信息化建设 巡护管理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保护管理对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君 钟象景 +1 位作者 罗探基 毕肖峰 《广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6期72-76,共5页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记录的鸟类有184种,隶属13目37科。文章结合象头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的监测数据,对保护区内的鸟类多样性组成、区系特征、资源现状、受威胁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关键词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 鸟类 保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设计初探
17
作者 陶君 《野生动物》 2007年第4期51-53,56,共4页
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预测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为探讨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设计问题,将生态安全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规划决策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维护管理阶段,并着重从生态安全规划、基础工程建设、... 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预测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为探讨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设计问题,将生态安全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规划决策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维护管理阶段,并着重从生态安全规划、基础工程建设、能源利用、“三废”处理、易受生态安全威胁的敏感区域、生态监测体系等方面对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安全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进霞 钟象景 +3 位作者 张粤 邓声文 黎瑶 胡进波 《绿色科技》 2016年第8期172-174,共3页
介绍了象头山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架构和主要内容,探讨了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及发展趋势,分析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核心业务 统一的平台 数字林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博罗红豆种群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彩琴 朱晋圮 +3 位作者 陶君 张粤 康宁 黄萧洒 《热带林业》 2024年第1期19-22,共4页
博罗红豆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此前的野外记录表明其生存空间狭窄,且种群规模较小。该次在惠州境内再发现博罗红豆种群,对于揭示博罗红豆极小种群生境要求和进一步研究该物种提供了新的基础。该文采用野外勘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 博罗红豆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此前的野外记录表明其生存空间狭窄,且种群规模较小。该次在惠州境内再发现博罗红豆种群,对于揭示博罗红豆极小种群生境要求和进一步研究该物种提供了新的基础。该文采用野外勘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博罗红豆的新分布点设置样方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新分布点内群落以乔木为优势层,红楠是群落中的优势树种,博罗红豆在群落内不占优势;龄级分析显示,该博罗红豆种群幼苗阶段的个体数量充足,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建议加强管护措施,降低可能对种群产生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罗红豆 群落结构 物种组成 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濒危植物紫纹兜兰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晋圮 刘彩琴 +3 位作者 康宁 程方 张粤 李萌 《热带林业》 2024年第3期49-54,共6页
该研究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紫纹兜兰种群行样方调查,从分布情况、伴生草本群落特征、龄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象头山紫纹兜兰种群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象头山样方内共发现紫纹兜兰植株34株,主要以幼龄Ⅰ~... 该研究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紫纹兜兰种群行样方调查,从分布情况、伴生草本群落特征、龄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象头山紫纹兜兰种群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象头山样方内共发现紫纹兜兰植株34株,主要以幼龄Ⅰ~Ⅲ级植株为主,占整个种群的70.58%,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指数V_(pi)为0.35、V_(pi′)为0.05,表明象头山紫纹兜兰种群结构稳定。随着龄级的增长,紫纹兜兰植株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有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生存率函数S_((i))呈逐渐下降趋势,死亡率函数F_((i))呈逐渐增加趋势。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随时间的增加,种群植株总量逐渐减少,其中成年植株逐渐增加,幼苗数量减少。种群中开花个体仅为8.82%,主要靠无性繁殖产生幼苗,种群对现有生境的依赖性较高。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紫纹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 紫纹兜兰 伴生草本植物 种群结构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