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焦与煤混烧特性及动力学 被引量:5
1
作者 廖正祝 田红 《洁净煤技术》 CAS 2013年第6期71-75,84,共6页
以石油焦与煤的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TG-DTG-DSC联用实验技术对混合试样进行了燃烧热重实验。分析了混烧特性曲线,计算了各个燃烧特性指数,并采用差减微分法Freeman-Carroll计算了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各混合试样均只出现... 以石油焦与煤的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TG-DTG-DSC联用实验技术对混合试样进行了燃烧热重实验。分析了混烧特性曲线,计算了各个燃烧特性指数,并采用差减微分法Freeman-Carroll计算了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各混合试样均只出现一个位于高温区段的DTG曲线峰和方向向下的DSC曲线的热量释放峰,混合试样的燃烧过程主要是高温阶段焦炭的着火燃烧过程;混合试样S2,S3及S5热量释放相对较少且不集中,燃烧时间长且不完全;混合试样S4及S6的热量释放集中且时间短,燃烧释放的热量相对较多;烟煤含量最多的混合试样S6的着火特性、燃尽特性指数及综合燃烧特性参数均高于其它混合试样以及石油焦的各个相应值,且试样S6的可燃特性指数也大于石油焦的可燃特性指数;混合试样活化能均小于石油焦燃烧的活化能,混合试样比石油焦更易着火燃烧;只要石油焦与煤的混合比例适当,石油焦掺烧烟煤后的燃烧特性优于石油焦单独燃烧特性,此为解决石油焦难以单独燃烧利用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燃烧 动力学 热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页岩和石油焦混烧特性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红 廖正祝 《洁净煤技术》 CAS 2017年第2期60-64,68,共6页
为了充分利用劣质燃料油页岩和难以利用的高硫石油焦,以煤、劣质燃料油页岩及高硫燃料石油焦的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差热的试验方法和差减微分法,对其混烧特性曲线和混烧特性机理进行分析,计算出试样各种燃烧特性参数及燃烧动... 为了充分利用劣质燃料油页岩和难以利用的高硫石油焦,以煤、劣质燃料油页岩及高硫燃料石油焦的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差热的试验方法和差减微分法,对其混烧特性曲线和混烧特性机理进行分析,计算出试样各种燃烧特性参数及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煤、油页岩、石油焦的质量比为1∶6∶3的混烧试样S7的DTG曲线先后出现挥发分的析出着火燃烧峰和剩余固定碳的着火燃烧峰;煤、油页岩、石油焦的质量比为6∶3∶1的混烧试样S4的可燃特性指数及着火特性指数均大于油页岩及石油焦的值,而且混合试样的燃尽指数均大于煤及石油焦的值,同时,混合样品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均大于油页岩的值;试样S4的活化能最小,该混合试样的燃烧反应最容易进行。只要煤、油页岩及石油焦混合比例适当,其混合燃烧特性将优于油页岩及石油焦单独的燃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石油焦 混烧特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温度数字式无线检测微机电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英俊 蔡业彬 赵晶英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8-122,共5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人体温度数字式无线检测的微机电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人体的特殊使用条件及环境,本着微体积可靠性高等设计原则,分别讨论了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设计、封装外壳的设计和无线温度信号发射与接收的设...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人体温度数字式无线检测的微机电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人体的特殊使用条件及环境,本着微体积可靠性高等设计原则,分别讨论了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设计、封装外壳的设计和无线温度信号发射与接收的设计,并研制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微机电系统,对系统进行了体外温度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数字式温度检测 人体温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石油焦混烧热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红 廖正祝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以生物质荔枝条与石油焦的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TG-DTG-DSC联用实验技术和差减微分法Freeman-Carroll,对其混烧特性曲线和混烧机理进行分析,计算各种燃烧特性指数及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混烧试样S1、S2的DTG曲线出现2个峰,S3、S4及S... 以生物质荔枝条与石油焦的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TG-DTG-DSC联用实验技术和差减微分法Freeman-Carroll,对其混烧特性曲线和混烧机理进行分析,计算各种燃烧特性指数及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混烧试样S1、S2的DTG曲线出现2个峰,S3、S4及S5的DTG曲线出现3个峰,并在位于其第2、3峰之间的DSC曲线出现1个向上的吸热峰;随着荔枝条含量的增大,试样的可燃特性指数、着火特性指数、燃尽特性指数及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逐渐增大,且混燃逐渐呈3种着火燃烧模型,即:低温段的均相着火、中温段的均相-多相联合着火、高温段的多相着火;同一试样的低温段反应级数高,高温段反应级数低,中温段反应级数最低;混烧中需加强中温阶段的热量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石油焦 燃烧 动力学 热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动趋势预测
5
作者 李洪兵 刘琴 +1 位作者 韩咪 吴小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5,共10页
准确掌握能源消费演变趋势,对有序推进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深度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精确提取有效信息,剔除与能源消费量关联程度不高且存在显著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因素,挖掘能源消费有效影响因素。在灰色GM... 准确掌握能源消费演变趋势,对有序推进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深度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精确提取有效信息,剔除与能源消费量关联程度不高且存在显著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因素,挖掘能源消费有效影响因素。在灰色GM(1,N)模型中引入对数化思想,基于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对数化灰色GM(1,N)模型,并用其精准刻画我国能源消费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和石油消费影响最大的有效因素分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人均收入是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影响最大的有效因素。(2)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呈倒U型发展趋势,2031年将达到峰值67亿t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33亿t标准煤,到2035年将快速降至25亿t标准煤。石油消费将在2026年达到峰值11亿t标准煤,到2035年降至约7亿t标准煤。天然气消费保持6%以上的增长率,到2035年增至11亿t标准煤。电力消费维持4%以上的中高速发展态势,到2035年高达21亿t标准煤。(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由“一大三小”的传统消费模式,到2035年逐渐形成煤炭、油气、电力“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届时高碳能源消费占比降至49%,我国能源消费迈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时期。(4)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能精准描述能源消费量与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水平,挖掘出潜在的有用信息,基于有效影响因素建立的对数化灰色GM(1,N)模型预测精度高,可为其他地区能源消费趋势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 影响因素 消费预测 灰色关联度 GM(1 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TCN-GRU-AM的超短期风电预测
6
作者 范竞敏 贺广林 +3 位作者 王新刚 张奎 李佩怡 何梓秋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8-547,共10页
为提升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并解决单一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波动性和间歇性风电数据时的滞后性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变分模态分解(VMD)、时间卷积网络(TCN)、门控循环单元(GRU)和注意力机制(AM)的组合预测模型。模型利用VMD将原始风电数据分解... 为提升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并解决单一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波动性和间歇性风电数据时的滞后性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变分模态分解(VMD)、时间卷积网络(TCN)、门控循环单元(GRU)和注意力机制(AM)的组合预测模型。模型利用VMD将原始风电数据分解为具有不同中心频率的本征模态函数(IMF),以降低数据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然后通过TCN-GRU-AM模型对这些IMF子序列进行独立预测,TCN和GRU的组合能更好地捕捉各子序列的复杂特征和时间依赖性,AM则可增强模型对时间序列中关键时间步的识别能力。最终通过叠加预测分量重构出风电功率预测结果。实验验证显示,该模型能显著提高预测精度且有效缓解了滞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深度学习 预测 注意力机制 变分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工VOCs吸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4
7
作者 廖正祝 田红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煤化工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成分复杂且有毒有害,为了避免煤化工VOCs及其光化学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分析VOCs气体的排放控制及处理技术,指出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是可以控制VOCs排放、回收吸附材料及回收有价值VOCs... 煤化工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成分复杂且有毒有害,为了避免煤化工VOCs及其光化学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分析VOCs气体的排放控制及处理技术,指出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是可以控制VOCs排放、回收吸附材料及回收有价值VOCs的经济、有效的VOCs去除技术。通过分析煤化工VOCs吸附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解吸附的过程与方法,对常用的吸附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发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比不同吸附装置的结构、吸附特点及优缺点,将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展望了吸附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吸附材料的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及亲疏性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特性,被吸附物质VOCs的分子特性、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吸附质之间的相互竞争、吸附环境等;物理吸附过程包括外表面传值吸附阶段、内部表面扩散阶段、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平衡阶段;吸附剂微孔提供了主要的吸附位点,而中孔及大孔则增强了VOCs的扩散通道。吸附材料经过适当改性具有优异的VOCs吸附能力;采用H2O2浸渍法改性可提高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吸附能力增强;采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等改性使活性炭表面具有含氧基团,增强活性炭对氮的吸附能力;用碱性氢氧化物改性的活性炭增加了比表面积,用酸改性可增加表面官能团,用KOH活化可获得更好的孔隙率。需要针对VOCs种类、浓度、流量及排放量等特性选择适合的吸附装置。吸附技术是控制煤化工VOCs排放和回收有价值VOCs再利用的经济、有效且具有前景的技术,可与其他技术组合处理VOCs气体,进行有利用价值VOCs气体的回收利用,实现VOCs废气排放达标。吸附技术未来研究重点是吸附材料改性(或定向改性)、新型改性方法及新型吸附材料研究、高效低成本吸附装置研究、多组分吸附质同时脱除研究,并提出了多组分VOCs吸附及解吸附的复合吸附装置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VOCS 吸附机理 材料改性 吸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工程专业三层次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晶英 吴小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基于专业定位和自身办学条件,在初步建立包括三个实践模块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从而构建起有机联系、层层递进、全面协同的工业工程专业三层次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 基于专业定位和自身办学条件,在初步建立包括三个实践模块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从而构建起有机联系、层层递进、全面协同的工业工程专业三层次协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可以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有助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 工业工程专业 协同 递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淋水幕抑制化工聚集区火灾效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门金龙 李景辉 +1 位作者 熊碧波 陈志滔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工况下喷淋水幕对化工聚集区火灾抑制效果影响规律,建立了FDS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单一变量分别模拟水幕开合状态、不同水幕排数、不同水幕喷头高度下火灾发展过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火源温度变化规律和烟气蔓延规律。结果表... 为了揭示不同工况下喷淋水幕对化工聚集区火灾抑制效果影响规律,建立了FDS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单一变量分别模拟水幕开合状态、不同水幕排数、不同水幕喷头高度下火灾发展过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火源温度变化规律和烟气蔓延规律。结果表明:喷淋水幕开启后,位于储罐上方及水幕帘后的测点温度峰值同比下降19%及36%,可有效抑制高温烟气层蔓延;双排水幕帘相比单排水幕帘在抑制火源温度及烟气蔓延更具成效;初始喷头高度5.8 m时,相比其他高度在降低温度、加速烟气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聚集区 喷淋水幕 阻烟隔热 温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石化机组故障诊断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房锦发 熊建斌 +5 位作者 董湘君 王颀 叶宝玉 苏乃权 路天天 林可锐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82-194,共13页
石化机组故障诊断对于现代工业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工业应用的新兴领域和故障识别的有效解决方案,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然而,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人工智能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理论... 石化机组故障诊断对于现代工业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工业应用的新兴领域和故障识别的有效解决方案,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然而,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人工智能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理论背景和工业应用两方面对石化机组故障诊断中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全面阐述。介绍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K近邻、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对AI算法在工业应用中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最后,对不同AI算法的优势、局限性、实践启示进行总结,表明了技术进步、多模态数据整合、实时监测预测、算法通用性对提升石化工业效率与可靠性的关键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机组 故障诊断 人工智能 检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和BP神经网络的轧制差厚板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性能预测
11
作者 张华伟 李渊 吴佳璐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0,共5页
将充液拉深工艺引入轧制差厚板的成形过程中,以解决其在传统拉深工艺中的缺陷问题。基于LS-DYNA完成了差厚板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仿真,并通过正交试验讨论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差厚板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差... 将充液拉深工艺引入轧制差厚板的成形过程中,以解决其在传统拉深工艺中的缺陷问题。基于LS-DYNA完成了差厚板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仿真,并通过正交试验讨论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差厚板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差厚板的充液拉深成形性能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差厚板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性能的因素依次为摩擦因数、薄侧压边力、厚侧压边力、厚侧液池压力、薄侧液池压力,即摩擦因数影响最大、液池压力影响最小,基于正交试验分析结果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对差厚板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性能进行预测,获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差厚板 充液拉深 厚度减薄率 过渡区移动量 BP神经网络 正交试验 筒形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微波联合干燥整果荔枝工艺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关志强 郑立静 +1 位作者 李敏 郭胜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24,共5页
利用热泵干燥装置进行荔枝的干燥实验,得出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荔枝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并据此确定热泵-微波联合干燥的转换点干基含水率参数水平。并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感官综合性能指数为评价标准,研究热泵干燥温度、热泵... 利用热泵干燥装置进行荔枝的干燥实验,得出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荔枝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并据此确定热泵-微波联合干燥的转换点干基含水率参数水平。并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感官综合性能指数为评价标准,研究热泵干燥温度、热泵-微波转换点含水率和微波干燥时间对热泵-微波联合干燥荔枝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荔枝干品品质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热泵干燥温度>热泵-微波转换点干基含水率>微波干燥时间;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为热泵干燥温度50℃、热泵-微波转换点干基含水率100%、微波干燥时间2.5min。在此组合参数条件下,感官综合得分为最高分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微波 联合干燥 荔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的钻孔组合机床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轲 蔡业彬 +2 位作者 邓昌奇 乔东凯 刘伟泉 《机电工程》 CAS 2013年第10期1237-1239,共3页
针对传统钻孔组合机床用继电器-接触器来对液压系统进行控制时出现的控制性能不好且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困难等问题,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方式来替代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组合机床中的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并使用了触摸屏技术。开展了对... 针对传统钻孔组合机床用继电器-接触器来对液压系统进行控制时出现的控制性能不好且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困难等问题,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方式来替代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组合机床中的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并使用了触摸屏技术。开展了对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工作流程的分析,选择三菱PLC型号,进行了PLC硬件和软件控制系统的设计,在计算机上利用三菱编程软件GXDeveloper进行了编程,以及利用仿真软件GX-Simulator进行了模拟调试,以保证满足机床使用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控制系统及其设计方式既提高了钻孔组合机床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维护的方便性等工作性能,同时也提高了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组合机床 PLC仿真 触摸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物质燃烧特性及燃烧动力学 被引量:62
14
作者 田红 廖正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3-212,共10页
为了充分燃烧利用农业生物质,采用TG-DTG-DSC(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联用技术对玉米杆、玉米芯、稻草、龙眼枝、荔枝条及其混合燃料进行了热重试验,考察了其可燃特性、... 为了充分燃烧利用农业生物质,采用TG-DTG-DSC(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联用技术对玉米杆、玉米芯、稻草、龙眼枝、荔枝条及其混合燃料进行了热重试验,考察了其可燃特性、着火特性、燃尽特性及综合燃烧特性,计算了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玉米杆及玉米芯燃烧前期DTG曲线分别出现2、3个峰值,而稻草、龙眼枝及荔枝条燃烧前期DTG曲线均只出现一个峰值;玉米杆及稻草燃烧中后期出现DSC曲线的吸热峰;玉米杆的可燃特性指数及着火特性指数均最大,且着火温度最低,荔枝条的燃尽特性指数最大,玉米芯的综合燃烧特性最好;低温阶段反应级数约为1.0~1.2,高温阶段反应级数约为0.5~0.8,低温阶段活化能大于高温阶段的活化能;生物质燃烧前期属于均相着火,后期属于多相着火。秸秆类生物质纯烧的后期稳定性较差,在木质类生物质中适当加入秸秆类生物质有利于混合燃料的前期燃烧,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生物质的燃烧利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燃烧 动力学 热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的动压径向轴承油膜力场模拟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涂林 李多民 段滋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6,共5页
通过Gambit划分网格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CFD软件Fluent直接求解油膜轴承力学方程的方法对油膜轴承力场进行模拟。研究在相同的进油压力下,轴承在不同转速下油膜力场的三维分布。结果表明:油膜力场分布模拟结果与理论研究及实验结果一致... 通过Gambit划分网格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CFD软件Fluent直接求解油膜轴承力学方程的方法对油膜轴承力场进行模拟。研究在相同的进油压力下,轴承在不同转速下油膜力场的三维分布。结果表明:油膜力场分布模拟结果与理论研究及实验结果一致,证明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结合研究油膜力场分布的可行性;在稳态工作下,动压滑动油膜轴承在油膜厚度最小处被分隔成楔形收敛区和发散区,并在楔形收敛区和发散区油膜分别存在正压峰值和负压峰值;油膜最大正压和最大负压随转速均呈线性增长的规律,且与位置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轴承 压力场 油膜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和触摸屏的物料自动分拣系统的电气化设计 被引量:21
16
作者 乔东凯 廖辉 +2 位作者 杨向宇 赵世伟 蔡业彬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某零件的弹片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弹力大小不同的现象,而该弹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所以对不同范围弹力的弹片进行分拣是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触摸屏和PLC控制的弹片弹力自动分拣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系统要求。根据用户... 某零件的弹片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弹力大小不同的现象,而该弹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所以对不同范围弹力的弹片进行分拣是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触摸屏和PLC控制的弹片弹力自动分拣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系统要求。根据用户要求,设计了PLC控制系统的I/O分配图和控制流程图,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控制方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摸屏 可编程控制器 弹片 自动分拣系统 电气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强化电弧喷涂涂层合金组织与耐磨性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邓宇 余圣甫 +3 位作者 陈超 行舒乐 黄林兵 吕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9-114,共6页
研制一种新型的碳氮合金化喷涂丝材,通过高速电弧喷涂设备在Q235低碳钢板表面制备耐磨合金。用扫描电镜观察合金涂层形貌,用EDS分析涂层化学成分,并用显微硬度仪检测涂层显微硬度及磨粒磨损试验机测量涂层磨损失重。研究涂层的成形、耐... 研制一种新型的碳氮合金化喷涂丝材,通过高速电弧喷涂设备在Q235低碳钢板表面制备耐磨合金。用扫描电镜观察合金涂层形貌,用EDS分析涂层化学成分,并用显微硬度仪检测涂层显微硬度及磨粒磨损试验机测量涂层磨损失重。研究涂层的成形、耐磨损性能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使用添加N替代部分C进行碳氮强化的喷涂丝材所制备的涂层合金成形良好,涂层组织均匀,结构致密;涂层显微硬度平均值为568 HV0.1,最高值达593 HV0.1;涂层结合强度达到45.8 MPa;细小的碳氮化物硬质相颗粒使涂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其耐磨性是4Cr13不锈钢涂层的1.5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合金化 耐磨合金 高速电弧喷涂 组织 性能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对三维立体运动系统的电气控制及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乔东凯 杨向宇 +1 位作者 李多民 李力驳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5-468,484,共5页
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采用三维运动控制,该运动在很多场合还是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控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对此类运动的特性作一个总结,并建立系统的通用控制目标,采用PLC的控制方法对其控制.该控制方法... 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采用三维运动控制,该运动在很多场合还是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控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对此类运动的特性作一个总结,并建立系统的通用控制目标,采用PLC的控制方法对其控制.该控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三维运动,在具体应用中,只要通过编程改变其参数就可以达到运动控制的目的.将该方法应用在污水处理移动罩滤池的三维立体控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运动 可编程控制器 移动罩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设备微生物污垢的动态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大成 钱才富 曹生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34-1938,1942,共6页
在水温及流速恒定的实验工况下,利用自行研制的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模拟不锈钢管换热器在硫酸盐还原菌以及铁细菌存在时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结垢特性,验证了Fe2+浓度、COD、细菌总数等水质参数与微生物污垢之间的关联性。实验... 在水温及流速恒定的实验工况下,利用自行研制的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模拟不锈钢管换热器在硫酸盐还原菌以及铁细菌存在时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结垢特性,验证了Fe2+浓度、COD、细菌总数等水质参数与微生物污垢之间的关联性。实验结果证明硫酸盐还原菌和铁细菌的是导致污垢热阻增加的直接因素;铁细菌会为硫酸盐还原菌的繁殖提供厌氧的条件,两种菌类协同作用,导致微生物污垢的形成速度增快。各水质参数之间相互影响,决了定微生物污垢的特性。水质参数检测结果表明:Fe2+的含量和硫酸根的含量决定铁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数量的多少,进而影响管壁黏泥量,pH值、COD、氨氮与SRB和IB繁殖代谢密切相关,从而影响了微生物污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参数 污垢 动态模拟 硫酸盐还原菌 铁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液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0
作者 邱丽娟 宣征南 张兴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4期4-7,共4页
油液在线监测技术是机械故障智能诊断的重要发展方向,传感器作为其关键元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油液在线监测的粘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磨粒传感器以及多传感器集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从电磁法、静电法、电感法、图像识别几... 油液在线监测技术是机械故障智能诊断的重要发展方向,传感器作为其关键元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油液在线监测的粘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磨粒传感器以及多传感器集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从电磁法、静电法、电感法、图像识别几个方面对磨粒测量与分析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对油液在线监测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液在线监测 传感器 磨粒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