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边界层低空急流的观测研究
1
作者 何松蔚 王成刚 +1 位作者 严家德 李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2-833,共12页
利用2016—2017年北京常规探空资料与2016年8月28日—9月2日多点同步加密探空资料,探讨了北京地区边界层低空急流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下垫面对急流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急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秋冬季急流表现为发生频率... 利用2016—2017年北京常规探空资料与2016年8月28日—9月2日多点同步加密探空资料,探讨了北京地区边界层低空急流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下垫面对急流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急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秋冬季急流表现为发生频率高、急流轴高,强度强,急流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春夏季急流发生频率较低,急流轴低,强度弱,急流风向以偏南风为主。(2)急流与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急流发生时多伴有悬空逆温的出现。悬空逆温高度和急流上方最小风速高度、风向转变高度有较好一致性关系。(3)边界层低空急流的生消与位温的日变化过程基本一致,惯性振荡是北京地区夜间晴好天气条件下急流形成的主要机制。(4)边界层低空急流受下垫面热力差异影响在城、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城市急流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和不连续性,维持时间短,发生频率低。郊区急流则发生频率高,维持时间长。典型急流过程中,城市与郊区相比,急流轴高150 m,急流风速小1.6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低空急流 季节特征 悬空逆温 日变化特征 城郊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北郊霾天气溶胶化学组分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程 于兴娜 +4 位作者 安俊琳 李岩 赵睿东 赵博 肖伟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73-2881,共9页
为研究南京霾天气中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及其粒径分布的特征,使用β射线测尘仪、安德森9级撞击式采样器、离子色谱分析仪和热光碳分析仪对南京冬、春季节的颗粒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霾日中3种主要二次离子SO_4^(2-)、NO_3^-和NH_4^... 为研究南京霾天气中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及其粒径分布的特征,使用β射线测尘仪、安德森9级撞击式采样器、离子色谱分析仪和热光碳分析仪对南京冬、春季节的颗粒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霾日中3种主要二次离子SO_4^(2-)、NO_3^-和NH_4^+在细粒径段中占比最高(77.4%),霾日中除F^-和Cl^-外其余离子均呈三峰型分布,工业排放、生物质燃烧与二次反应是粗、细粒径段中水溶性离子最重要来源.OC、EC均主要富集于细粒子中,PM_(2.1~10)中OC与EC相关性较好(R^2=0.76),说明存在共同来源.通过OC/EC特征物比值的方法得到霾日期间碳质颗粒物的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污染来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北郊秋冬季气溶胶散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时政 邰菁菁 +5 位作者 龚克坚 李岩 王静 赵博 肖伟生 于兴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1-539,共9页
气溶胶散射特性对了解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了解南京北郊秋冬季气溶胶散射特性,利用积分浊度仪观测了2015年和2016年秋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对比分析了秋冬季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并对散射特性相关参数Angst... 气溶胶散射特性对了解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了解南京北郊秋冬季气溶胶散射特性,利用积分浊度仪观测了2015年和2016年秋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对比分析了秋冬季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并对散射特性相关参数Angstrom波长指数、后向散射比和不对称因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2015年1月平均气溶胶散射系数达到(359.52±254.24) Mm^(-1),是2016年秋冬季平均散射系数(98.95±36.13) Mm^(-1)的3.6倍,最高日平均散射系数可达877.6 Mm^(-1)。2015年冬季气溶胶散射系数频率分布范围较广(52-1 363 Mm^(-1)),而2016年秋冬季气溶胶散射系数主要集中在160 Mm^(-1)以下的低值区。气溶胶散射系数日变化在2015年冬季呈"三峰型"分布;而在2016年秋冬季呈"双峰型"分布。南京北郊2015年1月、2016年秋季和冬季气溶胶Angstrom波长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8、1.3和1.2,由此可知2016年秋冬季的气溶胶粒子以细粒子为主控粒子,而2015年冬季颗粒物粒径相对较大。2015年1月气溶胶粒子的后向散射比(0.097±0.006)低于2016年秋冬季的值(0.123±0.009),表明2015年冬季气溶胶中含有一定比例粒径较粗的粗颗粒物(粒径>1.5μm),而2016年秋冬季气溶胶粒子以粒径小于1.5μm的细粒子为主。其中2015年1月不对称因子高于0.67的样本约占总样本量的70%;而2016年秋冬季不对称因子主要集中在0.55-0.65之间,说明2015年冬季气溶胶粒子的粒径相对较大,且气溶胶粒子的散射以前向散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散射系数 Angstrom波长指数 后向散射比 不对称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 a北太平洋夏季SST及其与西太副高变化特征的相关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思奇 徐峰 +7 位作者 李雅洁 杜家铭 涂石飞 季倩倩 杨金艺 张韶晶 张羽 植石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6-854,共9页
基于1948—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面温度(ERSSTv5)资料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交叉小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北太平洋地区近70 a海表温度(SST)、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 基于1948—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面温度(ERSSTv5)资料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交叉小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北太平洋地区近70 a海表温度(SST)、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第一模态体现了SST显著的年际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和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现象。将WPSH强度距平指数和面积距平指数的均值定义为WPSH综合指数。WPSH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7年之前,WPSH强度逐渐减小且振幅较小;1977年之后,WPSH强度逐渐增大且振幅强度较大。通过合成分析发现,WPSH异常偏强年份对应西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SST显著偏暖,WPSH异常偏弱年份对应西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SST显著偏冷。将其与NOAA的月气候指标的Ni?o3.4和PDO指数分别进行交叉小波谱分析,得出:北太平洋SST的年际信号、年代际信号均与WPSH的变化有很明显的相关,WPSH强度和太平洋中部SST存在显著的4~5 a的年际正相关,且随着时间的后移,SST的变化超前于WPSH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小波分析 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U神经网络的雷州半岛近海岸能见度短临预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殷美祥 罗瑞婷 +1 位作者 陈荣泉 刘显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7-275,共9页
近海岸大气能见度变化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局地性特征,且近海岸气象观测站少,一直是精细化预报业务的难点。利用GRU(GatedRecurrentUnit)神经网络,采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其周边上下游观测资料,构建了雷州半岛近海岸能见度1h... 近海岸大气能见度变化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局地性特征,且近海岸气象观测站少,一直是精细化预报业务的难点。利用GRU(GatedRecurrentUnit)神经网络,采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其周边上下游观测资料,构建了雷州半岛近海岸能见度1h时效短临预报的多站GRU模型、单站GRU模型和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并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逐步回归方法,GRU神经网络能更好地识别上下游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多站GRU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评分均明显好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模型结构对能见度短临预报效果至关重要,将上下游的气象特征引入到能见度短临预报模型可显著提升预报效果。多站GRU模型在个例检验中较单站GRU模型的MAE、RMSE分别下降了36%和29%,R2提高了30%,表明多站GRU神经网络对能见度预报具有明显优势,为近海岸能见度的精细化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神经网络 短临预报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ASI双二氧化碳通道的一种不同高度云检测算法
6
作者 李琪 邹晓蕾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6-866,共11页
利用红外高光谱探测仪(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IASI)在二氧化碳吸收带的长短波红外通道对云反应程度的不同来探测云。依据不同通道的权重函数峰值高度和云不敏感层高度将IASI长短波红外通道进行配对,成功配对的... 利用红外高光谱探测仪(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IASI)在二氧化碳吸收带的长短波红外通道对云反应程度的不同来探测云。依据不同通道的权重函数峰值高度和云不敏感层高度将IASI长短波红外通道进行配对,成功配对的长短波红外通道晴空亮温之间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即通过长波红外通道亮温可以线性回归得到配对的短波通道亮温,将短波通道的晴空回归亮温和观测亮温之差定义为云指数。权重函数峰值高度位于383 hPa的云指数空间分布和云成分为冰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尤其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权重函数峰值高度位于790 hPa的云指数空间分布和低云云顶气压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高光谱探测仪 长短波红外通道 权重函数 云不敏感层 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现状分析与实践探索——以自贡建立区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为例
7
作者 朱玉璘 钟晨 +3 位作者 任文韬 刘奕麟 邱玥 罗伟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7期311-313,共3页
加强区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水平,是完善市辖区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确保各级政府提高防灾减灾管理工作决策水平和效率的先决条件。通过分析自贡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气象... 加强区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水平,是完善市辖区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确保各级政府提高防灾减灾管理工作决策水平和效率的先决条件。通过分析自贡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规划和自贡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防御体系建设、防灾机制完善、监测系统覆盖、防灾能力提升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区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策略及措施,旨在改善自贡市无气象主管机构、市辖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自贡市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SMIC掩星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季节变化特征
8
作者 余小嘉 杨胜朋 +1 位作者 蒋熹 张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2-301,共10页
根据WMO(1957)对流层高度的判别方法,利用2007—2013年COSMIC掩星资料计算了对流层高度,并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OSMIC掩星资料和无线电探空资料判定的对流层高度具有很... 根据WMO(1957)对流层高度的判别方法,利用2007—2013年COSMIC掩星资料计算了对流层高度,并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OSMIC掩星资料和无线电探空资料判定的对流层高度具有很高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76,平均值偏差为0.448 km,均方根误差为0.672 km。受热力学因素影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在夏季最高,在冬季和春季最低。从冬季到夏季,对流层顶断裂带的位置也逐渐北抬。春季、冬季和秋季,受赤道热源影响,从低纬到高纬,在对流层中低层中等熵面逐渐抬升、水汽混合比逐渐下降。夏季,在热源引起的深对流和季风产生的水平输送作用下,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水汽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掩星 对流层顶高度 青藏高原 水汽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