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甲型H_1N_1流感毒株NA基因特征和进化 被引量:4
1
作者 钟静 黄平 +3 位作者 倪汉忠 李昕洁 张欣 廖家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75-1677,共3页
目的通过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毒株神经氨酸酶(NA)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NA基因变异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分离毒株N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对全球新型甲型H1N1流感毒株NA基因进行检索下载,采用Lasergene 7.1软件比对和分析NA基因... 目的通过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毒株神经氨酸酶(NA)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NA基因变异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分离毒株N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对全球新型甲型H1N1流感毒株NA基因进行检索下载,采用Lasergene 7.1软件比对和分析N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变异基因进化,同时分析糖基化位点。结果 2009年4-12月69株毒株NA基因16个氨基酸位点置换,占3.41%(16/469);NA蛋白主要置换位点在V106I/H和N248D。毒株GD-801-2009(H1N1)和GD-1202-2009的NA基因明显受到的感染宿主选择性作用,而毒株GD-1-2009的NA基因明显受到的感染宿主负选择性作用。与毒株GD-1-2006(H5N1)NA基因比较,毒株GD-801-2009的NA基因插入Nt145-204,导致H1N1NA蛋白增加第49~68位氨基酸(CNQSVITYENNTWVNQTYVN),其中包括4个糖基化位点。结论广东新型甲型H1N1流感毒株NA基因正向不同方向进化;新型甲型H1N1流感NA蛋白新增4个糖基化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甲型H1N1 毒株 NA基因 特性 进化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pH1N1病毒血凝素基因进化特征及选择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黄钟洲 梁丽君 +2 位作者 邹丽容 黄平 宋颖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780-1784,共5页
目的 分析广东地区2012-2013年新型H1N1(pH1N1)病毒血凝素(HA)基因、表位和受体结合位点(receptor binding sites,RBS)进化特征和选择性。方法 检测广东地区2012-2013年分离的pH1N1毒株H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全球相应毒株... 目的 分析广东地区2012-2013年新型H1N1(pH1N1)病毒血凝素(HA)基因、表位和受体结合位点(receptor binding sites,RBS)进化特征和选择性。方法 检测广东地区2012-2013年分离的pH1N1毒株H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全球相应毒株序列比对,应用MEGA 6.05构建进化树,通过Chimera v1.8.1建模并标记,应用DATAMONKEY筛选HA选择性位点。结果 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的HA基因比较,广东地区2012-2013年pH1N1毒株的HA基因同源性为98.1%~98.7%;变异位点H155Q、K180Q/N和S202T分别位于HA抗原的Ca2、Sa和Sb表位,S220T和R222K均位于HA抗原的Ca1表位区域;位点A151V位于RBS的140环上。正向选择位点为AA202位点。广东毒株A/Guangdong/64/2013与其他毒株相比,发生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包括V6I、N55S、S101G、A151V、H155Q和V267A。结论 广东2012-2013年pH1N1毒株HA基因变异导致了HA抗原表位和RBS 140环位点变异将分别影响毒株的抗原性和受体功能;正向选择位点AA202位点承受着较大的免疫压力;毒株A/Guangdong/64/2013的抗原表位Ca2和RBS位点变异可能是下个流感流行季节优势毒株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H1N1亚型 血凝素 表位 进化 变异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免疫信息学技术设计新型H1N1流感神经氨酸酶抗原表位肽(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平 许元生 +5 位作者 钟静 倪汉忠 张永慧 陈秋霞 谭松暖 李晖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9-935,共7页
神经氨酸酶(NA)是一种具有唾液酸酶活性的流感毒粒表面糖蛋白,切断病毒HA与细胞膜上神经氨酸残基之间的连接,使病毒能够从宿主细胞表面释放.检测了新型H1N1流感NA基因核苷酸序列,用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筛选和鉴定B细胞表位;人工合成NA... 神经氨酸酶(NA)是一种具有唾液酸酶活性的流感毒粒表面糖蛋白,切断病毒HA与细胞膜上神经氨酸残基之间的连接,使病毒能够从宿主细胞表面释放.检测了新型H1N1流感NA基因核苷酸序列,用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筛选和鉴定B细胞表位;人工合成NA抗原多肽SE8和RE6,并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两种抗血清具有体外中和新型H1N1流感病毒能力(微量中和实验),而且还具有拮抗血凝释放作用.根据2009年全球毒株NA基因序列检测和比对结果,发现多肽SE8和RE6序列未变异.实验揭示,多肽SE8和RE6可以作为新型H1N1流感候选多肽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H1N1流感 神经氨酸酶(NA) B细胞表位 免疫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特性、变异和进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平 方苓 +6 位作者 莫艳玲 舒跃龙 李晖 邹丽容 柯昌文 陈秋霞 俞守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PA基因特征、变异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序列,采用MEGA4.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核苷...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PA基因特征、变异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序列,采用MEGA4.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PA蛋白呈酸性,等电点pH5.4。1997-2006年52株毒株P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成两组,1997年毒株为第一组(G1),2003-2006年香港、越南、泰国、印尼、中国大陆毒株、土耳其、伊拉克、阿塞拜疆、埃及毒株为第二组(G2)。PA基因114个氨基酸位点置换,占15.9(114/716),其中2003-2006年毒株PA基因有17个氨基酸位点不同于1997年毒株。PA基因Ks值为30.9×10-6~46.1×10-6Nt/d,Ka值为4.50×10-6~8.13×10-6Nt/d;而PA基因的同义突变速度是错义突变速度的5.7~6.9倍,显示PA基因受到机体免疫压力较小;检验发现PA基因进化存在负选择性压力。PA基因中潜在的7个糖基化位点基本稳定,毒株IDNS-569H-06的PA基因半胱氨酸发生置换(S224C)。结论PA基因进化分成两系列,PA基因进化特点是自发突变较快,而受到机体免疫机制压力较小;A基因与其它多聚酶基因(PB2和PB1)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在时间特征和地区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来自中国大陆的毒株进化值得关注。人禽流感H5N1毒株PA基因在自然界变异频繁,可能影响HN毒株致病性和在人-人传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禽流感 H5N1毒株 PA基因 交异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禽流感H_5N_1毒株NS基因特征和进化
5
作者 黄平 李晖 +3 位作者 柯昌文 邹丽容 陈秋霞 方苓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NS基因特征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核苷...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NS基因特征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根据对NS1基因和NS2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分成两个系列:1997~1998年人禽流感毒株为一个系列(G1),2003~2006年毒株为另一个系列(G2);其中,2003~2006年毒株NS1基因和NS2基因中,2004~2006年越南、泰国毒株为第1亚组(G2a),2005~2006年印尼毒株为第2亚组(G2b),2006年中国大陆毒株和2003年香港毒株为第3亚组(G2c)、2006年中西亚、北非毒株为第4亚组(G2d)。NS1基因74个氨基酸位点置换,占32.2%(74/230);其中,中国大陆2006年2株毒株(ZJ-16-06、GD-01-06)的NS1基因有3个位点有改变:A086T、F201Y和P215L。NS2基因共有31个氨基酸发生置换,置换率为25.6%(31/121);中国大陆2006年2株毒株(ZJ-16-06、GD-01-06)的NS1基因有3个位点有改变,包括E/K036G、S044T和L058F。NS1基因Ks值为10.1×10-6~33.4×10-6Nt/d,Ka值为11.6×10-6~17.6×10-6Nt/d;显示NS1基因受到机体免疫压力较大,检验发现基因进化存在明显选择性压力存在,而GD-01-06的NS1基因受到选择性压力较小;与NS1基因比较,NS2基因的同义突变和错义突变速度均降低,但尤以错义突变速度降低明显(Ks值为15.5×10-6~25.5×10-6Nt/d,Ka值为7.39×10-6~10.1×10-6Nt/d)。2003~2006年毒株NS1基因丢失第80~84位氨基酸序列(TIASV),引起氨基酸结构改变;而糖基化位点未改变。结论:目前NS1基因和NS2基因进化分成两组;NS1基因除自发置换进化较快外,受到明显机体免疫机制压力,第80~84位氨基酸TIASV丢失可能对致病性发生影响。2006年中国大陆毒株NS1基因和NS2基因均有3个氨基酸与其它毒株有别,显示中国大陆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正在向另一方向进化。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在自然界变异非常频繁,不断变异将影响H5N1毒株在人-人传播能力和引发大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禽流感 H5N1毒株 NS基因 特征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