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游离DNA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筛选及患者预后预测的研究
1
作者 邓绮玲 宋迪 +3 位作者 奚可欣 谢晓婷 吴小延 赵卫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高通量检测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筛选。本研究探讨cfDNA中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及数量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癌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高通量检测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筛选。本研究探讨cfDNA中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及数量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2023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项目的NSCLC患者的测序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对入组患者从2021年6月1日采集血浆当天开始截至2024年5月27日进行生存随访,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及SPSS Statistics 25.0对患者生存期与临床资料及测序结果中Ⅰ类与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类型及数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伦理批号:B2024-359-01)。结果:313例NSCLC患者中确诊时分期Ⅰ期25例(7.98%)、Ⅱ期20例(6.39%)、Ⅲ期38例(12.14%)和Ⅳ期230例(73.48%);组内NSCLC分型包含腺癌(90.10%),鳞癌(5.11%),大细胞癌(2.87%)及其他分型(1.92%);入组的NSCLC患者血浆cfDNA中Ⅰ类与Ⅱ类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数及占比分别为:0个(25.24%)、1个(17.57%)、2个(19.17%)、3个(14.38%)、4个(8.31%)、5个及以上(15.34%)。患者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中,突变频率最高的3个基因分别为EGFR、TP53、ERBB2基因,其中EGFR基因突变频率为36.04%,TP53基因突变频率为30.63%,ERBB2基因突变频率为4.95%。患者生存期不仅与热点靶向基因表达情况相关,与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中Ⅰ类和Ⅱ类靶向相关位点基因变异个数也呈正相关。经过治疗后无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位点变异比有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位点变异的患者的生存期长,死亡风险可降低63.2%。而单纯一个基因位点变异比多个驱动基因位点变异的患者的生存期长,死亡风险更低,所测得的Ⅰ类及Ⅱ类靶向治疗药物在3个基因数以内,基因数目越少,患者的生存期越长。结论: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中Ⅰ类和Ⅱ类靶向相关位点基因变异个数对经过治疗后的NSCLC患者的生存期有影响。血浆cf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可作为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浆游离DNA 高通量测序 基因突变位点 靶向治疗药物筛选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博替尼阻断小鼠体内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肖晴 何肖龙 +3 位作者 张文炳 罗军 龙敏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作为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 te ria monocytoge ne s,LM)感染新型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卡博替尼组、氨苄青霉素(Amp)组、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组和PBS对... 目的探讨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作为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 te ria monocytoge ne s,LM)感染新型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卡博替尼组、氨苄青霉素(Amp)组、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组和PBS对照组。腹腔注射LM菌液后,再分别灌胃给予卡博替尼20μg/g、腹腔注射氨苄青霉素20μg/g、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以及腹腔注射等量PBS,比较4组小鼠的生存曲线、血液和脑组织细菌载量、血清IL-10和脑脊液中NF-κB p65含量、脑组织中依文思蓝(EB)含量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卡博替尼组比对照组小鼠生存率增高、血液和脑组织的细菌载量明显减少(P<0.05,P<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脑组织EB量降低(P<0.001),脑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联合用药组比卡博替尼单独用药组小鼠血液和脑细菌载量(P均<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P<0.01,P<0.001)、脑组织EB量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对LM感染具有阻断作用,为研发新型抗胞内感染药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博替尼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C57BL/6小鼠 c-Met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胶质瘤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奚可欣 赵宇骐 +3 位作者 谢晓婷 陆云涛 范宏英 何小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27-2030,共4页
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81%,恶性程度高,目前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深入研究,已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对胶质瘤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为肠道菌群通过免疫调... 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81%,恶性程度高,目前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深入研究,已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对胶质瘤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为肠道菌群通过免疫调节和代谢产物的作用,从而对胶质瘤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外,已明确某些益生菌菌属与胶质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了肠道菌群中调节胶质瘤的主要肠道菌以及肠道菌群在胶质瘤发展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为胶质瘤治疗新靶点的发现和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胶质瘤 脑肠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样本下竞争风险限制平均损失时间的转换法研究
4
作者 任嘉翘 黑子健 +7 位作者 余磊 张成凤 巫宏基 江珮瑜 周佳仪 徐筠天 侯雅文 陈征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2-685,690,共5页
目的当竞争风险存在时,基于限制平均损失时间(restricted mean time lost,RMTL)的方法具有较少的模型假设条件和更直观的解释性。组间效应量为RMTL差值(RMTL difference,RMTLd),对应假设检验基于大样本下构建,而在小样本假设下的表现效... 目的当竞争风险存在时,基于限制平均损失时间(restricted mean time lost,RMTL)的方法具有较少的模型假设条件和更直观的解释性。组间效应量为RMTL差值(RMTL difference,RMTLd),对应假设检验基于大样本下构建,而在小样本假设下的表现效果未知。方法本文探讨RMTLd在小样本下的表现,并发展了几种RMTL的变量转换法以提高此时的统计性能,且通过Monte Carlo模拟评价它们在不同情形下的Ⅰ类错误和检验效能。结果在小样本下,RMTLd检验原方法存在Ⅰ类错误膨胀的现象,而四种转换法之一的逻辑转换法能够保持较好的统计性能。结论在分析小样本竞争风险数据时,推荐使用RMTL的逻辑转换进行统计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平均损失时间 竞争风险 假设检验 小样本 逻辑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EV71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娴波 钟艳云 +3 位作者 曹宇娟 柯昌文 管大伟 张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9-1002,共4页
目的:研究广东省EV71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提取收集的样品或培养的病毒RNA、逆转录合成c DNA,应用PCR技术扩增全长EV71 VP1全长序列,应用MEGA5.0进行序列比对、建设进化树,确定病毒的分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研究广东省EV71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提取收集的样品或培养的病毒RNA、逆转录合成c DNA,应用PCR技术扩增全长EV71 VP1全长序列,应用MEGA5.0进行序列比对、建设进化树,确定病毒的分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病毒型别、VP1变异等因素对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的影响。结果:在2008-2010年期间,广东省流行的EV71病毒株为C4a型,但该型病毒已经出现了分化,即C4a1-C4a4。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性别、病毒的型别无相关性,在4岁之前,病毒变异A289T易致重症患者(P〈0.05,OR=2.360,95%CI为1.163~4.659)。结论:在广东省EV71流行株主要为C4a1型,已经出现进化,且同时流行,需加强相关的监测;在流行期间需加强易感人群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71病毒 毒力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胺抑制巨噬细胞中GBP5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减轻感染肠道病毒71型的新生小鼠脏器损伤
6
作者 田芷华 杨青青 +3 位作者 陈欣 张方方 钟柏茂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1-910,共10页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中GBP5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探究精胺(Spm)治疗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3~5 d龄的BALB/c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感染组(EV71组)、治疗组(SPM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每只腹...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中GBP5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探究精胺(Spm)治疗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3~5 d龄的BALB/c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感染组(EV71组)、治疗组(SPM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每只腹腔注射浓度为1×10^(6)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病毒液50μL,治疗组在注射病毒3 d后注射100μmol/L精胺50μL,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PBS 50μL。观察小鼠状态1周,提取小鼠心、肝、肺及肾组织全蛋白、RNA及组织切片,Western blotting、qPCR检测小鼠组织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组织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状况,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及GBP5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分别设置对照组(CON组)、感染组(EV71组)、治疗组(SPM组)、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组。提取THP-1及RAW细胞RNA,通过RT-PCR检测细胞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在感染EV71后心、肝、肺及肾组织出现明显损伤,其中心、肺组织中明显观察到巨噬细胞的浸润。心、肝、肺及肾组织中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经精胺治疗后,与感染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组织损伤明显改善,心、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精胺治疗后小鼠心、肝、肺及肾组织中NLRP3、GBP5、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降低(P<0.05)。在THP-1及RAW细胞中发现,感染EV71病毒后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升高(P<0.05),经精胺治疗后细胞中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降低(P<0.05)。在THP-1细胞中使用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减少精胺合成可改善由GBP5 siRNA干扰引起的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降低(P<0.05)。结论精胺治疗可以降低EV71感染引起的巨噬细胞中GBP5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发挥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NLRP3 GBP5 巨噬细胞 精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促进应激颗粒G3BP1解聚改善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毒性
7
作者 黄鹏伟 陈洁 +2 位作者 邹金虎 高雪锋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312,共9页
目的探究槲皮素(QC)在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毒性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QC组、HIV-1 gp120组和梯度剂量QC治疗组。免疫荧光法观察应激颗粒(SGs)形成。氧化应激标志... 目的探究槲皮素(QC)在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毒性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QC组、HIV-1 gp120组和梯度剂量QC治疗组。免疫荧光法观察应激颗粒(SGs)形成。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使用特异性试剂盒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HIV-1 gp120转基因小鼠(Gp120 tgm)灌胃50 mg/kg QC治疗4周。随后进行行为学评价实验,取血清进行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体外实验中,QC减少星形胶质细胞中的SGs(P<0.05),提高抗氧化指标水平(P<0.05),同时降低氧化物质水平(P<0.001),并且上调与SGs解聚相关的蛋白水平(P<0.05)。在体内,QC改善了Gp120 tgm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缓解氧化应激(P<0.05),促进SGs解聚相关蛋白表达(P<0.05)。结论QC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促进SGs解聚蛋白表达和SGs解聚,减轻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毒性和改善认知功能。提示QC具备作为HIV-1相关神经认知障碍的治疗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星形胶质细胞 应激颗粒 氧化应激 HIV-1 gp1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改善gp120转基因小鼠的肠-脑相互作用障碍
8
作者 罗嘉纯 Batzaya Sodnomjamts +4 位作者 高雪锋 陈晶宇 余政颖 熊莎莎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65,共12页
目的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灌胃对HIV-1的包膜病毒蛋白gp120诱导HIV相关神经认知功能障碍(HAND)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紊乱及肠-脑相互作用障碍(DGBIs)的改善作用。方法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6、9、12月龄野生型... 目的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灌胃对HIV-1的包膜病毒蛋白gp120诱导HIV相关神经认知功能障碍(HAND)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紊乱及肠-脑相互作用障碍(DGBIs)的改善作用。方法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6、9、12月龄野生型(WT型)小鼠与gp120转基因(gp120tg)小鼠肠道微生物组。将12月龄小鼠分为WT+PBS组、WT+A.muciniphila组、gp120+PBS组、gp120+A.muciniphila组,持续6周用A.mucinophila(2×10^(8) CFU/小鼠)灌胃WT+A.muciniphila组及gp120+A.muciniphila组小鼠,1次/d。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小鼠体质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内糖基化黏蛋白表达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嗜酸性粒细胞激活标志物主要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12月龄小鼠血清内脂多糖表达情况及结肠内IL-1β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内Occludin、ZO-1、IL-10、TNF-α、INF-γ表达水平。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探究各组小鼠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小鼠脑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与WT型小鼠相比,gp120tg小鼠肠道菌群辛普森多样性降低(P<0.001),其中12月龄gp120tg小鼠Akkermansia属丰富度下降(P<0.05);与12月龄WT型小鼠相比,12月龄gp120tg小鼠血清内脂多糖含量明显升高(P<0.01),小鼠结肠内糖基化黏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灌胃减小结肠内糖基化黏蛋白的差异且灌胃前后各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gp120tg小鼠结肠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水平降低(P<0.001),并于灌胃后增加(P<0.001);12月龄gp120tg小鼠结肠内嗜酸性粒细胞存在明显的浸润激活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P<0.001)、INF-y(P<0.001)、IL-1β(P<0.05)表达水平的上调,而抑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降低(P<0.001),灌胃可减小其差异;12月龄gp120tg小鼠存在明显的认知损伤且海马及皮层中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灌胃后小鼠认知损伤得到明显改善且海马及皮层中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结论gp120tg小鼠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显著低于WT型小鼠,12月龄gp120tg小鼠Akkermansia属丰度明显低于WT型小鼠,二者DGBIs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存在明显差异。A.muciniphila灌胃显著减少12月龄gp120tg小鼠肠屏障损伤、降低结肠炎症反应及嗜酸性粒细胞激活水平、减少小鼠认知损伤及脑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120 肠道菌群 肠-脑相互作用障碍 嗜酸性粒细胞 神经认知功能损伤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重症患者输注白蛋白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与28 d死亡率的相关性
9
作者 张柳攀 石晓彤 +3 位作者 李露兰 师瑞 安胜利 曾振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4-1081,共8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输注人血白蛋白后不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28 d死亡率的关系及其对90 d死亡率、液体出入量、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比例及时间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MIMIC IV数据库(2008~2019年)5918例在ICU内... 目的探讨危重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输注人血白蛋白后不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28 d死亡率的关系及其对90 d死亡率、液体出入量、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比例及时间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MIMIC IV数据库(2008~2019年)5918例在ICU内接受白蛋白治疗的AKI患者的资料,根据输注后72 h内血清白蛋白水平将其分为低白蛋白组(LA,<30 g/L)、中等白蛋白组(MA,30~35 g/L)和高白蛋白组(HA,>35 g/L)3组,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白蛋白水平与死亡率的关系。另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7年1月~2022年2月的110例脓毒症AKI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队列,通过生存分析和多因素校正验证结果。结果在MIMIC训练队列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白蛋白分组与危重症AKI患者28 d死亡率无相关性(P>0.05),但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提示白蛋白水平与28 d死亡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阈值效应:>36 g/L时风险升高)。次要终点分析显示,与LA组相比,HA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P<0.001),但ICU住院时间延长(P<0.001)。外部验证队列中,白蛋白水平≥30 g/L与28 d死亡率降低相关(P<0.05)。结论输注人血白蛋白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与AKI危重患者28 d死亡率的关系存在队列依赖性,可能受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输注策略及统计方法等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危重症患者 白蛋白输注 血清白蛋白水平 28 d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新生儿粪便中耐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铅吸附实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薇 俞勤斐 +3 位作者 王雨皓 张益多 孟晓静 范宏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2-1608,共7页
目的分离、鉴定具备重金属铅抗性、铅吸附性的乳酸菌,为成为具有排铅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提供新的菌源。方法利用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MRS,从3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粪便分离耐铅菌,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伯杰氏... 目的分离、鉴定具备重金属铅抗性、铅吸附性的乳酸菌,为成为具有排铅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提供新的菌源。方法利用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MRS,从3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粪便分离耐铅菌,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进行生理生化、药敏检测和耐酸耐胆盐试验;进一步通过ICP-OES法检测分离菌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分离得到3株可耐受500 mg/L铅离子浓度的干酪乳杆菌,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耐酸耐胆盐试验显示p H 2.0人工胃液培养3 h,细菌数保持相同数量级,0.3%的胆盐环境8 h存活率可达62.5%。吸附实验表明对低浓度(1 mg/L)铅离子的吸附率高达90.4%,对高浓度(50 mg/L)铅离子的吸附率可达86.27%。结论从新生儿粪便中分离到3株具备铅抗性、铅吸附性、耐酸耐胆盐的干酪乳杆菌,为利用益生菌膳食策略缓解铅中毒效应开辟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铅 16S RRNA 新生儿 粪便 干酪乳杆菌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肠道定植体内外实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如琴 吴娴波 +3 位作者 张益多 李亚文 吴宇桦 范宏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603-2607,共5页
目的:考察嗜酸乳杆菌抑制大肠杆菌O157:H7在肠道定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试验,体外检测嗜酸乳杆菌抑制大肠杆菌O157:H7黏附Ht29细胞的作用,并通过体内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12和INF-γ的... 目的:考察嗜酸乳杆菌抑制大肠杆菌O157:H7在肠道定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试验,体外检测嗜酸乳杆菌抑制大肠杆菌O157:H7黏附Ht29细胞的作用,并通过体内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12和INF-γ的表达水平,监测攻毒后小鼠粪便排菌量和肠道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体外竞争、排斥和置换实验表明嗜酸乳杆菌均可抑制大肠杆菌O157:H7黏附Ht29细胞;体内实验中治疗组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L-4、IL-12和INF-γ,而预防组仅提高IL-12表达水平;攻毒后15 d检测表明预防组有8只(80%)小鼠结束排菌,治疗组有5只(50%)小鼠结束排菌,且两组小鼠肠绒毛完整,基本无病理变化,而对照组小鼠肠道肠绒毛损伤严重。结论:嗜酸乳杆菌可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肠道定植,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可作为防治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益生菌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嗜酸乳杆菌 益生菌 黏附 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条生存曲线间面积的非参数统计推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兴辉 陈金宝 +3 位作者 杨紫荆 吕晶晶 侯雅文 陈征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在生存数据组间比较研究中,当风险率成比例假设失效,特别是生存曲线交叉时,Log-rank检验的检验效能很低,本文介绍和研究一类无上述假设条件的检验法。方法首先介绍一种基于两条生存曲线间面积值的检验法,其次基于置换检验思想提出... 目的在生存数据组间比较研究中,当风险率成比例假设失效,特别是生存曲线交叉时,Log-rank检验的检验效能很低,本文介绍和研究一类无上述假设条件的检验法。方法首先介绍一种基于两条生存曲线间面积值的检验法,其次基于置换检验思想提出校正的置换面积检验法,并通过Monte Carlo模拟将上述两种方法与常用的Log-rank和加权Kaplan-Meier检验进行性能比较和评价。结果模拟结果显示,在I类错误上除面积检验法偏离较大外,其余检验法仅有轻微波动。在检验效能方面,风险率成比例假设满足时,Log-rank的检验效能最高;生存曲线交叉于早期时,面积检验和置换面积检验的检验效能最高;除此之外,置换面积检验法效能最高。结论当生存数据风险率成比例假设成立时,推荐Log-rank检验;但当该假设失效,特别是生存曲线出现交叉时,推荐使用置换面积检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分析 生存曲线交叉 置换检验 MONTE Carlo 模拟 曲线间面积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风险数据中累积发生率置信区间的估计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金宝 侯雅文 陈征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累积发生率(CIF)是医学随访中竞争风险型数据重要的描述性指标,CIF置信区间(CI)可以描述其可信程度,然而经典CIF的CI上下限可能出现越界情形,本文研究了基于5种不同转换的CI估计法及其性能。方法将CIF分别基于线性(经典)、对数、双... 目的累积发生率(CIF)是医学随访中竞争风险型数据重要的描述性指标,CIF置信区间(CI)可以描述其可信程度,然而经典CIF的CI上下限可能出现越界情形,本文研究了基于5种不同转换的CI估计法及其性能。方法将CIF分别基于线性(经典)、对数、双对数、反正弦平方根以及逻辑转换构造CI形式。通过模拟研究,结合方差分析技术综合评价5种CI各自错误覆盖率的平均偏差。结果模拟结果显示线性和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均有较大的正数偏差,对数转换则易出现波动,逻辑转换有最小负数偏差,只有双对数转换偏差最接近于期望常数0。结论结合模拟结果和实际例子,线性和对数转换CI容易过宽且表现不稳定,无法克服出现越界异常,反正弦平方根和逻辑转换则轻微波动,只有双对数转换表现最为稳健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分析 竞争风险 累积发生率 置信区间 转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相关的宿主免疫调控与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雪锋 龚泽龙 +2 位作者 伦静娴 李煜彬 曹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7-950,共4页
新生儿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大多数由败血症和脑膜炎引起。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胞外杀菌方式,依靠其独特的网状结构捕获病原体。NET对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内的多种病原体均... 新生儿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大多数由败血症和脑膜炎引起。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胞外杀菌方式,依靠其独特的网状结构捕获病原体。NET对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内的多种病原体均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新生儿先天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研究将NET解释为导致败血症病程加重的原因之一,但也有几项研究证明NET在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NSM)进程中可发挥抗感染作用。阐明NET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作用,可为合理应用NET这把双刃剑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NSM)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 宿主免疫 盐酸美金刚(MEM)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牛尚博 蔡嘉裕 +4 位作者 韦金涛 黄嘉伟 方舒婷 吴继国 张国霞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肠道细菌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人体肠道丰富多样的细菌构成了肠道细菌组,是人体微生物组数量最多的部分。研究肠道细菌时使用较多的是宏基因组学方法,但技术本身存在“深度偏差”等缺点亟待解决。肠道细菌的培养... 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肠道细菌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人体肠道丰富多样的细菌构成了肠道细菌组,是人体微生物组数量最多的部分。研究肠道细菌时使用较多的是宏基因组学方法,但技术本身存在“深度偏差”等缺点亟待解决。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宏基因组学带来的误差,培养条件的多样化亦可帮助研究者找到目标菌种相对适宜的生长条件,极大提高培养效率等。还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人体肠道细菌培养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从人体肠道细菌的组成特征、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成果,培养组学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在人体疾病防治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虽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思路,培养组学还存在很多不够成熟的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培养组学和其他研究方法的互补或许会成为下一个研究微生物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肠道细菌 培养组学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治理食品掺假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炜亮 张朵 +4 位作者 杨朝慧 王敏 杨晨 谢杭澄 杨杏芬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0-184,188,共6页
随着食品供应链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日益复杂,不法分子的食品掺假手段花样翻新,非法添加屡禁不止。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打击食品掺假行为,初步构筑了治理食品掺假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治理食品掺假的相... 随着食品供应链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日益复杂,不法分子的食品掺假手段花样翻新,非法添加屡禁不止。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打击食品掺假行为,初步构筑了治理食品掺假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治理食品掺假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其次分析了我国现有食品掺假治理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就我国食品掺假法律法规体系该如何完善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品掺假 法律法规体系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波紫外线诱导HaCaT细胞自噬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超鹏 蒋丽君 +1 位作者 陈富强 周美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10-1914,1919,共6页
目的探究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自噬效应及其信号通路。方法 30 mJ/cm^2UVB照射HaCaT细胞后,透射电镜和MDC染色法观察自噬小体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 目的探究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自噬效应及其信号通路。方法 30 mJ/cm^2UVB照射HaCaT细胞后,透射电镜和MDC染色法观察自噬小体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30 mJ/cm^2UVB照射24 h后,电镜下可见自噬小体增多,内含待降解的细胞器和折叠蛋白;MDC染色可见细胞自噬囊泡增多,荧光强度增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自噬标志蛋白LC3-Ⅱ、Beclin-1和SQSTM1表达增加,AMPK/mTOR通路中的关键蛋白AMPK、p-ULK1表达增加,p-mTOR表达降低;运用3-Methyladenine(3-MA)和siATG5抑制自噬后,LC3-Ⅱ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增殖减慢,凋亡蛋白Cleaved-PARP表达增加,AMPK/mTOR通路中的关键蛋白AMPK、p-ULK1表达下降,p-mTOR表达增加。结论 UVB通过AMPK/mTOR通路诱导了HaCaT细胞的保护性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自噬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虫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恙 周腾飞 +12 位作者 赖泽钿 谢李华 谢雨谷 刘培文 刘通 杨文强 金彬彬 孔翎 郭怡佳 赵宜洁 邓洁琳 顾金保 陈晓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9-797,共9页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成熟和不断革新,蚊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小RNA组学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有包括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冈比按蚊在内约22种媒介蚊虫的基因组被解析报道。不同蚊种的基因组大小...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成熟和不断革新,蚊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小RNA组学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有包括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冈比按蚊在内约22种媒介蚊虫的基因组被解析报道。不同蚊种的基因组大小差异很大,且与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的多少呈正相关;蚊基因组的解析和比较基因组的分析有助于探索蚊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转录组的研究为蚊虫嗅觉、性别决定、胚胎发育等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小RNA组的研究揭示了miRNA和piRNA在蚊媒抗病毒免疫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蚊虫组学研究为防治媒介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小RNA组学 蚊媒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ueScreen HC在食品接触材料多组分迁移物遗传毒性检测中的适用性
19
作者 李敏 林珺 +2 位作者 吴炜亮 隋海霞 杨杏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6-806,共11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45α(GADD45α)基因的遗传毒性高通量筛选体系BlueScreen HC(BSHC)在食品接触材料多组分迁移物遗传毒性检测中的适用性。方法将人GADD45α基因开放阅读框上游2000 bp序列作为启动子,采用分子克隆构... 目的探讨基于人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45α(GADD45α)基因的遗传毒性高通量筛选体系BlueScreen HC(BSHC)在食品接触材料多组分迁移物遗传毒性检测中的适用性。方法将人GADD45α基因开放阅读框上游2000 bp序列作为启动子,采用分子克隆构建入嘌呤霉素和高斯荧光素酶(Gluc)双标记的慢病毒质粒pEZX-LvPG04中,并用慢病毒感染人淋巴母细胞TK6,获得稳转细胞系TK6-Gluc。以甲基磺酸甲酯(MMS,终浓度0,1.56,3.13,6.25,12.5,25.0和50.0 mg·L^(-1))为非代谢活化条件下的阳性物质,环磷酰胺(CTX,终浓度0,0.78,1.56,3.13,6.25,12.5和25.0 mg·L^(-1))为代谢活化条件下的阳性物质,二甲基亚砜(DMSO,终浓度0,0.35,0.69,1.38,2.75,5.5和11.0 g·L^(-1))为阴性物质,分别在非活化和活化条件下验证构建的BSHC。将改性淀粉/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MS/PBAT)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体积分数4%乙酸及10%,20%,50%和95%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40℃、浸泡24 h获得5份MS/PBAT多组分迁移物,并用DMSO作为溶剂复溶得到5份多组分迁移溶液作为受试物。以终浓度为0,0.38,0.76,1.53,3.05,6.10和12.20 g·L^(-1)的不同受试物在活化和非活化2种条件下处理TK6-Gluc细胞。非活化条件下作用48 h;活化条件下,在添加体积分数1%大鼠肝S9代谢活化系统的同时,作用3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至48 h。处理结束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同时采用Secrete-Pair^(TM)Gaussia Luciferase Assay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Gluc化学发光强度。另外,采用终浓度为3.05和12.20 g·L^(-1)的不同受试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进行微量波动Ames试验以及对体外培养的中国仓鼠肺细胞CHL进行体外哺乳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受试物的致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作用,与BSHC遗传毒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BSHC法,将相对细胞活性80%定义为生长抑制的最低有效浓度阈值,实验组相对细胞活性低于溶剂对照组的80%提示化合物引起细胞生长抑制。将实验组相对细胞活性低于溶剂对照组的30%定义为出现细胞毒性,此时将不考虑遗传毒性。在无细胞毒性前提下,活化条件下实验组Gluc化学发光强度大于溶剂对照组的1.8倍时,非活化条件下实验组Gluc化学发光强度大于溶剂对照组的1.5倍时,判定为遗传毒性阳性;反之认为无遗传毒性。与溶剂对照组相比,阴性物质DMSO所有浓度均未产生遗传毒性。非活化条件下,MMS 12.5,25.0和50.0 mg·L^(-1)产生遗传毒性;活化条件下,CTX 6.25,12.5和25.0 mg·L^(-1)产生遗传毒性。非活化条件下,MS/PBAT的95%乙醇迁移物6.10和12.20 g·L^(-1)和MS/PBAT的50%乙醇迁移物12.20 g·L^(-1)组细胞生长抑制,所有处理组均未观察到相对细胞活性低于30%的细胞毒性,且未观察到Gluc高表达,表明5种MS/PBAT多组分迁移物在非活化条件下均未产生遗传毒性。活化条件下,MS/PBAT的95%乙醇迁移物12.20 g·L^(-1)和MS/PBAT的4%乙酸迁移物6.10,12.20 g·L^(-1)组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所有处理组均未观察到相对细胞活性低于30%的细胞毒性,且未观察到Gluc高表达,表明5种MS/PBAT多组分迁移物在活化条件下均未产生遗传毒性。微量波动Ames试验结果表明,在活化和非活化条件下,MS/PBAT的5种多组分迁移物3.05和12.20 g·L^(-1)作用于TA98和TA1002种菌株,致突变阳性孔的数量均不超过溶剂对照组的2倍,即均未产生致突变作用;作用于CHL细胞后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亦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GADD45α基因的遗传毒性高通量筛选方法BSHC,提示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多组分迁移物的体外遗传毒性评价,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最低有效浓度,并应用更多种类混合物进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多组分迁移物 人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45α基因 遗传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限制平均生存时间的多组疗效比较
20
作者 江珮瑜 周佳仪 +7 位作者 徐筠天 张成凤 巫宏基 任嘉翘 黑子健 余磊 侯雅文 陈征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目的在临床随访研究中,基于时间尺度指标的限制平均生存时间(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基于RMST的统计推断主要用于两组比较,缺少进行两组以上比较的方法。方法本文提出RMST多组间的假设检验法,包括... 目的在临床随访研究中,基于时间尺度指标的限制平均生存时间(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基于RMST的统计推断主要用于两组比较,缺少进行两组以上比较的方法。方法本文提出RMST多组间的假设检验法,包括经典法(naive)、对数转换法(log)、双对数转换法(cloglog)三种检验法,并通过Monte Carlo模拟评价其Ⅰ类错误和检验效能,最后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综合Monte Carlo模拟的Ⅰ类错误及检验效能结果,显示所提出的RMST检验可以处理多组比较的问题,特别是cloglog转换法最为稳健。结论针对生存数据的多组比较问题,若考虑从时间尺度指标分析,推荐使用cloglog转换法的RMST多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平均生存时间 比例风险假定 多组比较 双对数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