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的物化特性比较:实验与量子化学结合分析
1
作者 刘晓娟 周乐松 +4 位作者 陈佳玲 柯亮 冯裕杰 肖杰 曹庸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74,共12页
类胡萝卜素顺式异构化通常会改变其性质,因此有必要对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astaxanthin,AST)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光照法和硅胶柱层析制备不同高顺式占比AST,采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和色差仪等技术,结合体外... 类胡萝卜素顺式异构化通常会改变其性质,因此有必要对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astaxanthin,AST)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光照法和硅胶柱层析制备不同高顺式占比AST,采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和色差仪等技术,结合体外抗氧化和秀丽线虫模型,比较全反式和顺式AST的物化特性;同时基于量子化学揭示2种AST异构体色差以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顺式占比增加,AST结晶度降低,从规则几何形态变为不定形态,在有机试剂和植物油中的溶解度提高,在乙醇和橄榄油中,96%-顺式AST溶解度是全反式的491.2倍和59.9倍;顺式AST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以及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应激能力显著高于全反式AST(P<0.05);量子化学结果进一步表明,AST顺式异构化后,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强度显著衰减,摩尔吸光系数降低,AST的红值显著下降;端环的羟基键长增强、电离势和电子亲和力的变化提高了AST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顺反AST的性质差异提供理论依据,为AST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全反式异构体 顺式异构体 物化特性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嘉欣 罗哲 +4 位作者 何安 黄潘钿 沈金鹏 郭俊斌 苗建银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2-25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评价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对其氨基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从南珠贝壳珍珠层中提取的蛋白为原料,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酶的筛选、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优酶解工... 本研究旨在制备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评价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对其氨基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从南珠贝壳珍珠层中提取的蛋白为原料,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酶的筛选、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优酶解工艺,并对其酶解物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体外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的最优酶解工艺为:以胰蛋白酶为水解酶,酶解温度37℃、pH7.0、酶解时间3 h、酶底比0.32%,所得酶解物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6.34%±0.24%。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珍珠层抗氧化肽具有优异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IC_(50)=0.1735 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IC_(50)=2.342 mg/mL)和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值=1124.86μmol TE/g冻干粉)。此外,珍珠层抗氧化肽还可通过混合型可逆抑制的方式抑制酪氨酸酶活力,具有良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的IC_(50)值为12.38 mg/mL。本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层抗氧化肽在食品或化妆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贝壳珍珠层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层 活性肽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响应面分析 氨基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纳米乳液的物化特征、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比较研究
3
作者 周乐松 陈佳玲 +3 位作者 贺丽苹 曹庸 肖杰 刘晓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9-80,共12页
探究两种虾青素几何异构体经纳米乳液包封后的物化特征、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以高压均质法制备全反式虾青素纳米乳液(all-E-astaxanthinnano-emulsions, all-E-ASTNEs)和顺式虾青素纳米乳液(Zastaxanthin nano-emulsions,Z-AST N... 探究两种虾青素几何异构体经纳米乳液包封后的物化特征、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以高压均质法制备全反式虾青素纳米乳液(all-E-astaxanthinnano-emulsions, all-E-ASTNEs)和顺式虾青素纳米乳液(Zastaxanthin nano-emulsions,Z-AST NEs),采用粒度仪、色差仪、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比较两种纳米乳液的物化特征;通过加热、光照和储藏条件多维度表征其稳定性;同时采用扩散模型法对其生物利用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ll-E-AST NEs和Z-AST NEs的外观颜色分别为淡粉色和橙黄色,与all-E-AST NEs相比,Z-AST NEs的L^(^(*))、a^(*)和b^(*)值显著提高(P<0.05),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分别降低30 nm和0.043,包封率显著提高6.1%(P<0.05),具有更强的紫外吸收;两种纳米乳液粉末的微观形态差异显著,取决于全反式虾青素的高结晶度和顺式虾青素的无定形态;all-E-AST NEs在加热、光照和长期储藏条件下的稳定性显著高于Z-AST NEs;Z-AST NEs的分配系数是all-E-AST NEs的3.54倍(P<0.05)。该研究表明全反式虾青素、顺式纳米乳液物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前者稳定性更好,后者生物利用率更高,为其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纳米乳液 几何异构体 物化特征 稳定性 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穇子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强抗氧化活性组分鉴定
4
作者 刘嘉敏 王赛男 +6 位作者 陈丹妮 宋科蓉 李康瑗 陈立平 王嘉炜 曹庸 肖苏尧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15,共10页
本实验以穇子(Eleusine coracana(L.)Gaertn.)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对其水分、灰分、总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元素、B族维生素、氨基酸、不同消化性淀粉、活性成分含量进行系统分析,利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穇子活性成分,... 本实验以穇子(Eleusine coracana(L.)Gaertn.)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对其水分、灰分、总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元素、B族维生素、氨基酸、不同消化性淀粉、活性成分含量进行系统分析,利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穇子活性成分,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各组分的抗氧化能力,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其强抗氧化活性组分进行成分鉴定。结果显示,穇子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分别为10.06%、1.92%、12.98%、1.67%和73.31%;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83.87%;穇子具有丰富的钙、猛、铁、锌元素以及VB1;氨基酸总量达53.27 mg/g,含有常见的20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4%;穇子的总多酚、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分别为571、533、251 mg/100 g。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通过UPLC-MS/MS技术共检测出59种酚酸类化合物和74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对相对含量较高的前30种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多数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上述结果表明穇子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作为新型食品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穇子 营养成分 体外抗氧化活性 组分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酸热预处理-低温连续相变萃取葡萄酒粕油的抗衰老活性评价及成分分析
5
作者 邹晓君 郭朝万 +3 位作者 肖杰 杨锦玲 曹庸 刘晓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32-243,共12页
为同步提高葡萄酒粕油的提取率、活性成分保留率以及对其全成分进行分析,本实验采用酸热(acid-thermal,AT)预处理与低温连续相变萃取(low-temperature continuous phase-transition extraction,LCPE)技术结合制备葡萄酒粕油,通过测定葡... 为同步提高葡萄酒粕油的提取率、活性成分保留率以及对其全成分进行分析,本实验采用酸热(acid-thermal,AT)预处理与低温连续相变萃取(low-temperature continuous phase-transition extraction,LCPE)技术结合制备葡萄酒粕油,通过测定葡萄酒粕油提取率、理化指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其提取效果,进一步利用4种秀丽隐杆线虫氧化应激模型明确葡萄酒粕油的抗衰老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全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LCPE、溶剂浸提以及AT-溶剂浸提相比,AT-LCPE制备的葡萄酒粕油提取率高达96.70%,且总酚、总黄酮和总甾醇含量分别提高104.68%~184.78%、32.74%~186.46%和75.76%~129.09%,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降低68.48%~84.29%。AT-LCPE制备的葡萄酒粕油在H_(2)O_(2)、百草枯、热和光诱导的应激模型中显著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平均寿命最高延长了33.09%(P<0.001)。进一步通过2种质谱技术分别鉴别出103种和123种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是脂肪酸和酯类,其次为萜类和萜烯类。葡萄酒粕油的物质种类丰富,含有亚油酸、齐墩果酸、β-生育三烯醇和β-谷甾醇等典型活性物质以及角鲨烯、神经酰胺等稀有成分,同时大豆皂醇E、灵芝酸F和灵芝醇I等成分首次在葡萄酒粕油中发现。综上,AT-LCPE是实现油脂和活性成分同步高效提取的有效措施,其制备的葡萄酒粕油品质高、功效好。本研究结果可为葡萄酒粕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粕油 酸热预处理 低温连续相变萃取 抗衰老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瓜籽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6
作者 蔡舒 钟诚 +2 位作者 黎敏姿 罗钧匀 周爱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2-362,共11页
南瓜籽提油后会产生大量废弃饼粕,而多糖是南瓜籽粕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减少资源浪费并充分利用其价值,该研究以提油后的南瓜籽粕为原料,经连续相变萃取装置大批量提取南瓜籽粗多糖后,采用95%乙醇醇沉、Sevage法与酶法相结合除蛋白、DEA... 南瓜籽提油后会产生大量废弃饼粕,而多糖是南瓜籽粕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减少资源浪费并充分利用其价值,该研究以提油后的南瓜籽粕为原料,经连续相变萃取装置大批量提取南瓜籽粗多糖后,采用95%乙醇醇沉、Sevage法与酶法相结合除蛋白、DEAE-52和Experdex-75柱进行分离纯化,最后结合体外酶活抑制实验和3T3-L1脂肪细胞实验探究与比较各组分的降血糖活性,并初步探索其降糖机制。研究发现,南瓜籽多糖纯化后得到5种多糖组分(PSP、PSP-1、PSP-1-1、PSP-1-2、PSP-1-3),其中PSP-1-1、PSP-1-2、PSP-1-3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有一定差异。体外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表明,效果最佳的PSP-1-1组分的IC_(50)值分别为0.88 mg/mL和3.92 mg/mL。细胞实验则表明,PSP-1-1显著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同时极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至257%,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48.65%、55.91%、50%,说明其能通过改善糖脂代谢来缓解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并猜测其降血糖机制为PSP-1-1通过促进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也称AKT)通路中基因的表达,恢复细胞正常代谢,达到降血糖效果。该研究提高了南瓜籽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为开发毒副作用低的降糖功能食品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籽多糖 分离纯化 酶活力 3T3-L1 脂肪细胞 降血糖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佛手多糖体外发酵对降血糖活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结构变化
7
作者 钟诚 罗钧匀 +1 位作者 马文聪 周爱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6-198,共13页
本文以纯化的广佛手多糖(FCP-2-1)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体外模拟消化特性以及体外发酵对其降血糖活性、调控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并对其体外发酵降解物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体外模拟消化后,FCP-2-1的分子量无显著变化。FCP-... 本文以纯化的广佛手多糖(FCP-2-1)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体外模拟消化特性以及体外发酵对其降血糖活性、调控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并对其体外发酵降解物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体外模拟消化后,FCP-2-1的分子量无显著变化。FCP-2-1体外发酵8 h降解物(DFPG-8)具有良好的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51.73%和55.67%),分别比发酵前提高了11.37%和17.57%。此外,经体外发酵8 h后,FCP-2-1可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比值(F/B),提高真杆菌属(Eubacterium eligens_group)、普拉梭菌属(Faecalibaterium)以及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并显著提高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含量。结构分析表明,与未发酵的FCP-2-1(DFPG-0)相比,DFPG-8的平均直径降低,表面被肠道菌群分解,形成更为粗糙的表面结构;分子量从1.503×104 Da降解为1891 Da;单糖组成由阿拉伯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0.342:0.280:0.276)转变为阿拉伯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和鼠李糖(0.117:0.208:0.326:0.123);FT-IR分析发现其存在α和β构型,并且1735 cm−1处吸收峰明显减弱。上述结果说明,FCP-2-1不会在胃肠道被消化,但可被肠道菌群利用,经肠道菌群利用后所产生的降解物结构发生变化且具有更好的降血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佛手多糖 体外发酵 降血糖活性 肠道菌群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H2O2诱导RAW264.7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伟 张小英 +4 位作者 叶嘉宜 陈熔 李一峰 陈运娇 曹庸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62-69,共8页
该文旨在研究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H2O2诱导RAW264.7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能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良好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一定浓度下抗氧化效果与抗坏血酸相... 该文旨在研究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H2O2诱导RAW264.7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能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良好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一定浓度下抗氧化效果与抗坏血酸相当。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能有效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乳酸脱氢酶活力及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值,剂量依赖性保护氧化损伤的RAW264.7细胞。其中,余甘子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最佳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氧化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这与其富含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及槲皮素有关。总之,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能有效改善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该研究为开发余甘子功能食品或保健品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抗氧化 RAW264.7细胞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叶多酚提取物体内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伟 叶嘉宜 +1 位作者 陈运娇 曹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168,共9页
桉叶资源丰富且生物活性高,但少有研究对桉叶多酚提取物进行系统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本实验旨在研究纯化后桉叶多酚提取物体内外抗氧化活性。以化学法、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模型为评价方法,以自由基清除率... 桉叶资源丰富且生物活性高,但少有研究对桉叶多酚提取物进行系统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本实验旨在研究纯化后桉叶多酚提取物体内外抗氧化活性。以化学法、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模型为评价方法,以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酶活力及线虫寿命等为指标,评价桉叶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桉叶多酚提取物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在一定质量浓度下效果接近抗坏血酸。桉叶多酚提取物能显著提高氧化损伤RAW264.7巨噬细胞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并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呈量效关系。此外,桉叶多酚提取物显著降低常规培养和氧化损伤条件下线虫体内活性氧积累量(P<0.05),提高线虫抗氧化能力,起到延长线虫寿命的作用。桉叶多酚提取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具备开发食品抗氧化剂或功能食品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叶多酚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RAW264.7巨噬细胞 秀丽隐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见草素B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伟 张小英 +3 位作者 陈熔 苗建银 陈运娇 曹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8-352,368,共6页
月见草素B(Oenothein B,OEB),最初是从月见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大环二聚体单宁。早期研究多关注OEB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以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国内外关于OEB的研究性论文缺少归纳总结,其... 月见草素B(Oenothein B,OEB),最初是从月见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大环二聚体单宁。早期研究多关注OEB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以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国内外关于OEB的研究性论文缺少归纳总结,其生物活性及机理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旨在综述OEB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见草素B 抗肿瘤 抗炎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生红球藻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和抗氧化活性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何宛诗 许瑾 +2 位作者 曹庸 王忠铭 刘晓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48-257,共10页
为了高值化利用藻渣,本文展开雨生红球藻藻渣制备抗氧化蛋白酶解物的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主要反应条件(底物浓度、加酶量、温度、pH和时间)对酶解产物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水解度的影响,并对最优酶解物进行抗氧化活... 为了高值化利用藻渣,本文展开雨生红球藻藻渣制备抗氧化蛋白酶解物的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主要反应条件(底物浓度、加酶量、温度、pH和时间)对酶解产物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水解度的影响,并对最优酶解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及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蛋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底物浓度9%(w:v)、加酶量0.7%(w:w)、温度40℃、pH11.5和时间3 h。最优酶解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IC_(50)为481.574μg/mL,FRAP能力为19.641μmol FeSO_(4)·7HO_(2)/g(浓度为1000μg/mL),显著优于蛋白非酶解物。抗氧化酶解物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必需氨基酸含量达34.4%,营养价值高,且含较多与抗氧化密切关联的疏水性氨基酸。本研究为雨生红球藻高附加值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蛋白酶解物 抗氧化活性 响应面试验 氨基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蛋白降血脂肽的酶解制备、氨基酸组成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笑莹 钟婉滢 +4 位作者 马凤 叶灏铎 苗建银 李静 巩发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29-139,共11页
以苦荞麦为原料提取苦荞蛋白,以胰脂肪酶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筛选出苦荞蛋白降血脂肽的酶解条件,同时对苦荞蛋白降血脂肽的氨基酸组成和降血脂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菠萝蛋白酶酶解苦荞蛋白得到的降血脂肽对胰... 以苦荞麦为原料提取苦荞蛋白,以胰脂肪酶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筛选出苦荞蛋白降血脂肽的酶解条件,同时对苦荞蛋白降血脂肽的氨基酸组成和降血脂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菠萝蛋白酶酶解苦荞蛋白得到的降血脂肽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更高,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2.1 h,酶解温度62.0℃,底物浓度3.23%,pH7.0和酶底比0.4%,在此条件下酶解物的胰脂肪酶抑制率为81.22%±0.16%。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苦荞蛋白降血脂肽中必需氨基酸占比27.82%,疏水性氨基酸占比32.11%,酸性氨基酸占比35.86%,精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为2.28。苦荞蛋白肽显示出良好的体外降血脂活性,其牛磺胆酸钠结合率、胆固醇酯酶抑制率和胰脂肪酶抑制率的EC_(50)/IC_(50)值分别为9.136、3.902和0.051 mg/mL。研究结果为苦荞麦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苦荞蛋白活性肽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蛋白 酶解 响应面优化 降血脂肽 氨基酸组成 活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皮新肉桂酰胺B的小鼠降脂活性及毒副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丹妮 王赛男 +7 位作者 尹朝春 许泽文 郭晓敏 李康瑗 王嘉炜 陈立平 曹庸 肖苏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究鸡心黄皮果核中黄皮新肉桂酰胺B(lansiumamide B,LB)作用于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模型C57BL/6J小鼠的降脂活性及在实验过程中的毒副作用,为其应用于更多活性领域研究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以C57BL/6J小鼠为动物模型,经... 目的:探究鸡心黄皮果核中黄皮新肉桂酰胺B(lansiumamide B,LB)作用于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模型C57BL/6J小鼠的降脂活性及在实验过程中的毒副作用,为其应用于更多活性领域研究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以C57BL/6J小鼠为动物模型,经口灌胃LB以探究对小鼠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作为降脂实验浓度设置依据;建立HFD模型后,以LB 1/100、1/50、1/25 NOAEL剂量对小鼠给药灌胃4周,通过体质量、血脂生化指标、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指标评价LB降脂活性。结果: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得出LB对C57BL/6小鼠的NOAEL为2 g/kg mb;HFD模型实验结果显示LB能够显著降低小鼠体质量,LB高剂量组与HFD组相比,体质量下降15.51%、Lee’s指数下降3.2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上升38.04%,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提高41.86%、41.95%和105.50%。结论:LB的NOAEL为2 g/kg mb,LB在NOAEL剂量范围内对小鼠具有显著降脂活性且无明显可见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皮新肉桂酰胺B 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 降血脂 胰岛素抵抗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麻籽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温林凤 刘果 +1 位作者 宋明月 曹庸 《中国果菜》 2021年第2期21-27,共7页
汉麻在全球分布广泛,其籽、杆、茎等不同部位均有应用价值。汉麻籽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与食品的优势资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具有多种有益健康的功能作用,近年来已引起研究者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汉麻籽食品的开发还处... 汉麻在全球分布广泛,其籽、杆、茎等不同部位均有应用价值。汉麻籽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与食品的优势资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具有多种有益健康的功能作用,近年来已引起研究者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汉麻籽食品的开发还处于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还有待进一步研发。本文介绍了汉麻籽的主要成分(汉麻籽油、蛋白、纤维及酚类物质等)、功能,及其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旨在为汉麻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籽 活性物质 汉麻籽油 汉麻籽蛋白 食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基递送体系对植源活性物健康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美妙 王浩楠 +1 位作者 邱哲瀚 肖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51-360,共10页
植源活性物是指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特定健康效应的活性物质。部分植源活性物受溶解度低、胃肠道稳定性差、肠上皮细胞吸收及淋巴转运效率低、体内代谢速率快等因素影响,造成其经口摄入后健康效应发挥受限。乳液基递送体系可通过以下途... 植源活性物是指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特定健康效应的活性物质。部分植源活性物受溶解度低、胃肠道稳定性差、肠上皮细胞吸收及淋巴转运效率低、体内代谢速率快等因素影响,造成其经口摄入后健康效应发挥受限。乳液基递送体系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植源活性物的健康效应:1)改善植源活性物胃肠道溶解度和稳定性,避免活性物直接接触胃肠道环境,减少活性物的失活;2)乳液油相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形成胶束对脂溶性活性物起增溶作用,改善活性物在小肠处经血液或淋巴的转运吸收效率;3)调节活性物在消化道中的时滞性释放及特异性黏附行为,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或调控活性物释放吸收靶点等方式影响活性物与肠道菌群的互作过程。本文综述了乳液基递送体系的特点及优势,着重论述乳液基递送体系对植源活性物增溶、消化道控释吸收及与肠道菌群互作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源活性物 递送体系 消化吸收 健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对胰腺α-淀粉酶的抑制效果差异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晓君 郑钦生 +5 位作者 赵凯欣 冯裕杰 肖杰 贺丽苹 曹庸 刘晓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5-46,共12页
通过光碘-乙醇初提-柱层析相结合方法制备高纯度顺式虾青素,以虾青素与降血糖关键调控α-淀粉酶相互作用为切入点,采用酶活性抑制实验、光谱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虾青素异构体抑制猪胰腺α-淀粉酶(porcine pancreaticα-amylase,PPAA... 通过光碘-乙醇初提-柱层析相结合方法制备高纯度顺式虾青素,以虾青素与降血糖关键调控α-淀粉酶相互作用为切入点,采用酶活性抑制实验、光谱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虾青素异构体抑制猪胰腺α-淀粉酶(porcine pancreaticα-amylase,PPAA)活性能力的差异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备并鉴定高纯度9-顺式(95.07%)和13-顺式(90.87%)虾青素,顺式虾青素比全反式虾青素具有更强的抑制PPAA活性效果(P<0.05)。虾青素异构体与PPAA的相互作用均对Trp残基微环境造成轻微影响,不会明显改变蛋白构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虾青素异构体的结合位点均位于PPAA的催化口袋,与酶竞争性抑制剂阿卡波糖的结合位点相同,并且与酶催化中心的关键氨基酸残基Asp197、Glu233和Asp300具有相互作用,从而表明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通过竞争性结合酶催化位点的方式抑制PPAA活性。荧光猝灭结果表明,虾青素异构体与PPAA发生结合时均为静态猝灭。进一步研究发现,虾青素异构体与PPAA的主要相互作用力均为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并且均与Glu233残基形成氢键,但顺式虾青素的氢键键长更短,表明其具有更强的氢键作用力。与此同时,与全反式相比,顺式虾青素具有更高的结合亲和力、更多的相互作用氨基酸残基和更低的热力学参数,表明其与PPAA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使得顺式虾青素比全反式虾青素具有更强的酶活性抑制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虾青素异构体的降血糖活性差异和潜在机制,对于开发降血糖的新型功能性食品和药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全反式虾青素 顺式虾青素 胰腺α-淀粉酶 抑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与胰腺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
17
作者 劳雨露 郑钦生 +3 位作者 赵凯欣 肖杰 曹庸 刘晓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1-42,共12页
从雨生红球藻和红法夫酵母中分离制备左旋和右旋虾青素(astaxanthin,AST),聚焦其对猪胰腺α-淀粉酶(porcine pancreaticα-amylase,PPAA)活性的抑制效果,通过圆二色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等技术揭示AST-PPAA相互... 从雨生红球藻和红法夫酵母中分离制备左旋和右旋虾青素(astaxanthin,AST),聚焦其对猪胰腺α-淀粉酶(porcine pancreaticα-amylase,PPAA)活性的抑制效果,通过圆二色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等技术揭示AST-PPAA相互作用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并鉴定高纯度的左旋(>94%)和右旋(>96%)AST,两者对PPAA活性抑制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对PPAA的色氨酸残基微环境产生轻微影响,但不改变蛋白整体构象。分子对接分析表明,AST异构体与PPAA的结合位点位于其催化口袋,与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的结合位点相同,并与酶催化中心的Asp197、Glu233和Asp300关键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其中Glu233与AST立体异构体均形成氢键,表明左旋和右旋AST均是通过竞争性抑制机制抑制PPAA活性。内源性荧光光谱显示,AST立体异构体与PPAA相互作用时均表现出静态猝灭现象,表明AST与PPAA在基态形成了非荧光复合物。尽管右旋AST表现出较低的热力学参数、较短的氢键键长以及与较多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但其与左旋AST的结合亲和力相当,由此表明其抑制活性不受立体构型差异影响。研究结果为AST作为预防高血糖的天然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开发新型PPAA抑制剂和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立体异构体 胰腺α-淀粉酶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褐藻胶裂解酶海洋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18
作者 胡梦迪 黎耀祖 +2 位作者 张晓勇 莫梅清 高向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38,共7页
褐藻胶裂解酶大多来源于具有独特生存环境的海洋细菌,该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采用透明圈法初筛及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酶活复筛,从56株海洋细菌中筛选高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 褐藻胶裂解酶大多来源于具有独特生存环境的海洋细菌,该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采用透明圈法初筛及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酶活复筛,从56株海洋细菌中筛选高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以褐藻胶裂解酶活力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筛选菌株产褐藻胶裂解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高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I14,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产褐藻胶裂解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海藻酸钠添加量5 g/L、可溶性淀粉添加量5 g/L、酵母粉添加量4.30 g/L、蛋白胨添加量10 g/L、NaCl添加量30 g/L、CaCl_(2)添加量0.30 g/L、初始pH 6.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4 h、装液量30 mL/100 mL。在此优化条件下,褐藻胶裂解酶活力达81.29 U/mL,是优化前的4.76倍。该研究为褐藻胶裂解酶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菌种选择,同时拓展该菌株在降解褐藻胶、生产多糖裂解酶等食品、生物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筛选 鉴定 褐藻胶裂解酶 发酵条件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大豆对高盐稀态酱油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梁锦云 温林凤 +4 位作者 李思颖 戴伟杰 陈志韶 郑仲沐 曹庸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194,共7页
该研究以7种大豆(SB1~SB7)为原料,采用高盐稀态工艺酿造酱油,测定了大豆的基础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及游离脂肪酸组成,并对酱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成分及非挥发性滋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种不同大豆的基础理化指标... 该研究以7种大豆(SB1~SB7)为原料,采用高盐稀态工艺酿造酱油,测定了大豆的基础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及游离脂肪酸组成,并对酱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成分及非挥发性滋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种不同大豆的基础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游离脂肪酸比例均具有一定差异;SB1、SB2、SB7大豆酱油样品的感官评分较佳(分别为7.86分、7.89分、8.01分)。其中,SB7大豆酱油样品综合品质较好,其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及总酸含量较高(分别为0.86%、4.08%、1.59%),游离氨基酸及有机酸总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0.32 mg/mL、118.73 mg/mL),其挥发性风味成分检出种类最多(50种),总含量最高(213.2 mg/mL),主要体现在醇类、呋喃类较高(分别为36.86 mg/mL、11.92 mg/mL),感官评分为8.01分,呈现鲜美柔和的特点,具有浓郁的酱香和酯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大豆 高盐稀态发酵 理化指标 风味 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曲霉不同发酵时间的添加对酱油风味的影响
20
作者 李思颖 温林凤 +4 位作者 梁锦云 冼灼琼 陈志韶 郑仲沐 曹庸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6-162,共7页
现阶段对于酱油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菌种优化及底物优化。菌种优化主要涉及的菌种包括米曲霉、黑曲霉等,黑曲霉能够分泌大量的蛋白酶,其能够将酱油发酵过程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解成能够形成香气或... 现阶段对于酱油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菌种优化及底物优化。菌种优化主要涉及的菌种包括米曲霉、黑曲霉等,黑曲霉能够分泌大量的蛋白酶,其能够将酱油发酵过程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解成能够形成香气或者滋味的小分子物质或其前体物质。该研究通过在酱油发酵40 d及60 d单独外源添加黑曲霉,在发酵90 d后对酱油样品进行感官评价、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及挥发性物质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发酵60 d时添加黑曲霉会使酱油的风味提升更为显著(P<0.05),在滋味方面,60 d添加黑曲霉的全氮(1.50 g/100 mL)、总糖(3.83 g/100 mL)、总酸(1.80 g/100 mL)均较优,鲜味(8.80±0.88)mg/mL、甜味氨基酸(10.59±1.23)mg/mL及柠檬酸(23.98 mg/mL)含量也比对照组更高(P<0.05),均有助于改善酱油的滋味;在香气方面,60 d添加黑曲霉的特征性香气物质3-甲硫基丙醇相较于对照组提升了9.64倍。因此,在发酵60 d添加黑曲霉有助于酱油形成更丰富、多元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高盐稀态酱油 挥发性物质 游离氨基酸 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