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番荔枝果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1
作者 崔一平 王晓宇 +3 位作者 宋晓兵 程保平 黄峰 凌金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43-151,共9页
为明确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地区番荔枝果实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室内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LSU、GAPDH和Alt α14个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病原菌确定为交链孢霉(Alternaria jac... 为明确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地区番荔枝果实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室内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LSU、GAPDH和Alt α14个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病原菌确定为交链孢霉(Alternaria jacinthicola)和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本研究分别对上述分离菌的代表菌株FLZ-6、FLZ-7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FLZ-6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5℃,而FLZ-7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FLZ-6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培养更有利于菌丝生长,FLZ-7在24 h黑暗条件下培养更有利于菌丝生长。选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SC)、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WG)、400 g/L氟菌·戊唑醇悬浮剂(SC)、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G)、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SC)5种常见杀菌剂,分别对FLZ-6、FLZ-7进行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FLZ-6、FLZ-7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325 g/L苯甲·嘧菌酯SC对FLZ-6、42.4%唑醚·氟酰胺WG对FLZ-7的抑菌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0.080 2、0.000 9μg/mL。因此,325 g/L苯甲·嘧菌酯SC、42.4%唑醚·氟酰胺WG可作为防控番荔枝果腐病的田间推荐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 果腐病 链格孢属 生物学特性 防治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梁思聪 陈东 +4 位作者 张景欣 沈会芳 孙大元 陈少华 蒲小明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26,共14页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基于玉米茎腐病国内外研究成果,该文总结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侵染方式、致病机制、防控技术等研究现状。玉米茎腐病可分为8种类型,即赤霉茎腐病、镰孢茎腐病、腐霉茎腐病、炭疽茎腐病、炭腐茎腐病、色二孢茎腐病、球二孢茎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我国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腐霉等,且在不同玉米种植地区优势病原菌种类也存在差异。病原菌菌丝侵染方式主要为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进入玉米茎秆节间。其致病机制为,病原菌分泌一系列能破坏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毒力因子,如毒素、细胞壁降解酶,使病原菌顺利进入寄主细胞内并大量生长繁殖,破坏寄主植物组织,从而导致玉米内茎髓部腐烂坏死,最终整株于茎部折断或枯死。该文还阐述国内外防治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包括抗病品种选育、化学药剂防治、田间农业措施管理、生防菌生物防治等。目前玉米茎腐病防控难度仍较大,要秉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监测,继续深入系统研究病原菌致病机理,强化生物防治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急防控产品,积极开展生态种植模式研究,保障玉米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镰刀菌属 腐霉菌属 侵染途径 致病机理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种群周年动态及发生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齐国君 钟文东 +4 位作者 陈婷 石庆型 陈洁 黄德超 张振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2-799,共8页
为了明确广东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种群周年消长动态及发生特征,根据2020年和2021年广东省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及田间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成虫及幼虫种群周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1)草地贪夜蛾在... 为了明确广东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种群周年消长动态及发生特征,根据2020年和2021年广东省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及田间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成虫及幼虫种群周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1)草地贪夜蛾在广东省大部分冬种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仅在清远、韶关、河源等地未发现幼虫为害;不同地区之间草地贪夜蛾越冬虫源基数差异较大,粤西发生为害较重,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相对较轻;(2)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全年均可发生为害,而季节发生区一般于3-4月才零星始见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且诱蛾量、幼虫种群数量及为害程度均相对较低;(3)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种群消长动态呈多峰型,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于5-10月,期间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高峰,但峰期、蛾量和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本研究明确了广东省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周年消长动态及发生特征,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周年繁殖区 种群动态 发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火龙果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控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晓兵 朱晓峰 +3 位作者 崔一平 林群 谭伟斌 彭埃天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68-73,共6页
火龙果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是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优稀水果之一。随着火龙果连年种植以及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火龙果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火龙果溃疡病、茎腐病、蚧壳虫等病虫害在部分果园大面积暴发,造成较为严... 火龙果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是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优稀水果之一。随着火龙果连年种植以及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火龙果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火龙果溃疡病、茎腐病、蚧壳虫等病虫害在部分果园大面积暴发,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火龙果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防治难点以及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火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病虫害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曲叶病毒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分析
5
作者 都梦丹 李正刚 +2 位作者 何自福 佘小漫 汤亚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目的】甘薯曲叶病是影响甘薯产业的一种重要病害,旨在监测该病害在广东甘薯产区的发生与分布,明确甘薯曲叶病毒(Sweet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为SPLC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3年,通过对广州... 【目的】甘薯曲叶病是影响甘薯产业的一种重要病害,旨在监测该病害在广东甘薯产区的发生与分布,明确甘薯曲叶病毒(Sweet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为SPLC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3年,通过对广州、茂名、湛江、汕尾4个广东省甘薯主要产区进行系统调查,采集疑似甘薯曲叶病样本。利用RCA扩增、分子克隆以及序列分析方法,获得SPLCV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进一步利用SDT、MEGA、RDP、DnaSP等生物学软件对SPLCV广东种群各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全长序列相似性、系统进化、重组、种群多态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获得SPLCV广州(GS01)、湛江(GS02)、茂名(MM01)3个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SPLCV广东种群的基因组结构基本一致,均编码6个ORFs,但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存在差异,序列相似性为87.00%~99.90%,其中GS01分离物的序列差异明显,与其他分离物相似性低(87.00%~87.90%)。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样表明,GS01分离物与广东其他分离物遗传距离较远,聚集在不同分支,表明GS01分离物与广东其他6个分离物的来源不同。重组分析显示,SPLCV广东种群的基因组未发生重组。种群多态性分析发现,SPLCV广东分离物核苷酸多样性为0.06544,总体变异程度较低。进一步分析SPLCV广东分离物AV1、AV2、AC1、AC2、AC3、AC4基因的选择压力,发现AC4基因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大,处于多样性选择。【结论】甘薯曲叶病在广东省广州、茂名、湛江等甘薯主产区均有发生,其病原物SPLCV广东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AC4基因的突变是引起SPLCV广东种群变异的主要原因。同时,首次在广东茂名甘薯产区检测到SPLCV,表明SPLCV在广东省的分布正在扩大,对甘薯生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需加强对SPLCV监测及甘薯种苗调运监管,及时控制田间烟粉虱,以有效控制甘薯曲叶病的发生与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曲叶病毒 广东种群 病毒序列 种群多态性 选择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6
作者 凌金锋 黄荣 +5 位作者 董丁铭 孔广辉 习平根 李敏慧 彭埃天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报道了5个复合种共22个种,其中,盘长孢状刺盘孢复合种C.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为优势种群。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每年4—6月为我国荔枝炭疽病的爆发期。本文从荔枝炭疽病病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根据其侵染过程对已报道的刺盘孢属真菌的致病因子进行了归纳,对荔枝炭疽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的荔枝炭疽致病机制研究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荔枝炭疽菌 优势种群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致病机理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信息物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自传播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平平 李思洁 +5 位作者 邓海滨 张景欣 沈会芳 孙大元 杨祁云 蒲小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8-588,共11页
昆虫病原微生物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但其防治效果不稳定、速效性差、自然流行慢,因此探索增强昆虫病原生物流行技术是提升其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自传播技术利用昆虫自身传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该技术提高了昆虫病原... 昆虫病原微生物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但其防治效果不稳定、速效性差、自然流行慢,因此探索增强昆虫病原生物流行技术是提升其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自传播技术利用昆虫自身传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该技术提高了昆虫病原微生物在田间的传播效率和精准防控效果,是目前害虫防治具有开发潜力的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结合信息物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自传播技术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自传播技术的原理、昆虫病原微生物类群、防治对象和装置等,并对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控害虫效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微生物 自传播 昆虫信息物质 害虫防治 绿色植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沙皮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峰 彭埃天 +4 位作者 宋晓兵 崔一平 凌金锋 陈霞 李红叶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22-33,共12页
柑橘沙皮病是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在柑橘上引起的一系列病害的统称。已报道柑橘间座壳属真菌超过30种,包括多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内生真菌和腐生真菌,以及具有内生和腐生生活史的潜在病原真菌。其中,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citri)导... 柑橘沙皮病是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在柑橘上引起的一系列病害的统称。已报道柑橘间座壳属真菌超过30种,包括多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内生真菌和腐生真菌,以及具有内生和腐生生活史的潜在病原真菌。其中,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citri)导致的症状最为复杂,在柑橘果实和叶片上产生的黑点和沙皮症状对柑橘危害最严重。目前,针对柑橘间座壳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和方法已建立,可用于病菌田间动态监测和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柑橘间座壳菌在田间的侵害与柑橘受自然伤害的伤口以及连续降雨密切相关,柑橘沙皮病的防治应提倡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同时结合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应注重清理由果园枯枝败叶等产生的病菌侵染源,合理修剪和施肥以增强树势;物理防治应注重减少低温冻害、日灼和连续降雨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病害暴发;化学防治需注意早期预防、适期防治以及精准用药;生物防治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筛选的拮抗菌和有效的抗菌物质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未来可作为化学药剂的重要补充。综述了国内外柑橘沙皮病的主要研究进展,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柑橘沙皮病 柑橘间座壳菌 致病机制 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蒂蛀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9
作者 郭义 李鹏燕 李敦松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19-128,共10页
【目的】明确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分子变异情况,为其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科学证据,为不同区域的荔枝蒂蛀虫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用我国南方5个产区的荔枝蒂... 【目的】明确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分子变异情况,为其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科学证据,为不同区域的荔枝蒂蛀虫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用我国南方5个产区的荔枝蒂蛀虫为材料,利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技术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再利用SAMTOOLS软件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根据SNP基因分型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GBS技术对5个地区荔枝蒂蛀虫进行测序,共获得高质量有效数据27.39 Gb(平均每个样本5.48 Gb)、高质量SNP位点11767个。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四川泸州种群单独聚为一支,与其他4个种群亲缘关系较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地区荔枝蒂蛀虫可划分为2个类群,四川泸州种群单独为一簇,明显区分于其他4个种群。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均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荔枝蒂蛀虫在遗传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种群观测杂合度(Ho)为0.2099~0.2531、期望杂合度(He)为0.1937~0.2203、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495~0.2748,表明5个荔枝蒂蛀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种群间的遗传变异(0.87%)小于种群内(99.13%),表明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而不是种群间。【结论】不同地区的荔枝蒂蛀虫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其中,四川泸州种群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与其他4个种群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简化基因组测序 系统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茶枝柑黄龙病病情的3种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马冲 何桢锐 +4 位作者 孔广辉 周江文 钟君泽 周而勋 程保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目的】为比较3种不同黄龙病病情定量评估方法的优劣之处。【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定量分析了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茶枝柑的叶脉、叶肉、果皮、囊壁、果实中柱、树皮、根系等... 【目的】为比较3种不同黄龙病病情定量评估方法的优劣之处。【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定量分析了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茶枝柑的叶脉、叶肉、果皮、囊壁、果实中柱、树皮、根系等多个部位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使用“橘园黄龙病病情指数分析、病树中CLas含量分析及黄龙病发病率检测”3种方法定量评估了新会区两个茶枝柑果园中黄龙病的发病情况。【结果】CLas在茶枝柑各部位含量的大小:叶脉>橘络>果实中柱>根>叶肉>绿树皮>果皮白瓤>囊壁>外果皮。茶枝柑叶脉中CLas 16S rDNA基因平均含量为10^(7.89)CN/g FW,茶枝柑外果皮中CLas 16S rDNA基因平均含量为10^(4.54)CN/g FW。三江镇联合村果园20棵茶枝柑的平均病情指数为52.75;随机采集叶片样品,可在其中18棵茶枝柑的叶脉样品中检出CLas,其16S rDNA平均含量为10^(5.57)CN/g FW;选择性采集显症叶片样品,可检测出20棵茶枝柑树的黄龙病发病率为100%。双水镇大树村果园20棵茶枝柑的平均病情指数为30.75;随机采集叶片样品,可在其中3棵茶枝柑的叶脉样品中检出CLas,其16S rDNA基因的平均含量为10^(4.99)CN/g FW;选择性采集显症叶片样品,可检测出20棵茶枝树的黄龙病发病率为100%。【结论】明确CLas在茶枝柑不同部位的定量分布情况,为茶枝柑的黄龙病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3种定量评估茶枝柑黄龙病病情的方法各有优劣,综合运用才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出黄龙病在果园的发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茶枝柑 病情指数 发病率 柑橘黄龙病菌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火龙果使用农药登记现状与分析
11
作者 宋晓兵 崔一平 +2 位作者 黄峰 凌金锋 林接英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80-84,共5页
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火龙果产业趋向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火龙果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南亚热带水果。华南地区高湿多雨,火龙果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化学防治仍然是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截至2024年8月31日,我国火龙果用农药登... 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火龙果产业趋向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火龙果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南亚热带水果。华南地区高湿多雨,火龙果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化学防治仍然是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截至2024年8月31日,我国火龙果用农药登记产品77个。文章具体从农药产品的防治对象、有效成分、产品剂型等方面,分析了火龙果用杀菌剂和杀虫剂的登记特点和市场需求;阐明火龙果用农药存在登记产品数量少、防治对象单一、农药种类不均衡、有效成分同质化等问题。此外,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产品尚未见登记。为改善火龙果用药现状,需加快农药新产品、新剂型的研发,配套植保无人机用药和助剂,普及科学用药技术和相关法规,制定植保标准化技术规程并宣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农药登记 有效成分 农药类别 科学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广东丝瓜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在广东的分布
12
作者 都梦丹 蓝国兵 +7 位作者 李正刚 奚有为 季英华 于琳 丁善文 何自福 佘小漫 汤亚飞 《江苏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122-130,共9页
丝瓜曲叶病是广东地区新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卷曲、皱缩、黄化等症状。PCR扩增结果显示,疑似病样中均检测到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进一步通过滚环扩增(RCA)与克隆,获得侵染广东丝瓜的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广... 丝瓜曲叶病是广东地区新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卷曲、皱缩、黄化等症状。PCR扩增结果显示,疑似病样中均检测到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进一步通过滚环扩增(RCA)与克隆,获得侵染广东丝瓜的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广东分离物是一个双组分病毒,包含DNA-A、DNA-B这2个组分,其中DNA-A组分全长2 739 nt,编码7个开放阅读框(ORF),DNA-B组分全长2 693 nt,编码2个ORF。广东分离物中DNA-A、DNA-B基因组全长序列与已报道的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New Delhi virus,To LCNDV)中国分离物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也与To LCNDV中国分离物聚集在同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根据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最新分类标准,研究获得的广东分离物属于To LCNDV分离物。用To LCNDV的PCR特异引物对采集自广东广州、惠州、江门、阳江、汕头、佛山的88份丝瓜曲叶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可知To LCNDV已在广东多个地区分布。研究系首次在广东检测到To LCNDV,对监测To LCNDV在我国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 分子特征 基因组序列 广东分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粗胫翠尺蛾卵黄原蛋白基因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作者 朱国林 姚琼 +3 位作者 李文景 徐淑 刘凯 段双刚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6-86,共11页
【目的】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通过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介导的内吞作用,为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提供必需营养,二者在昆虫生殖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旨在探究荔枝重要食叶害虫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Vg及... 【目的】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通过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介导的内吞作用,为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提供必需营养,二者在昆虫生殖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旨在探究荔枝重要食叶害虫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Vg及其受体Vg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和在荔枝粗胫翠尺蛾生殖调控中的功能。【方法】根据荔枝粗胫翠尺蛾转录组信息,利用PCR技术克隆TiVg和TiVgR的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ORF Finder、SignalP 5.0、ProtParam、SMART、TMHMM 2.0、MEGA v5.05等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荔枝粗胫翠尺蛾卵、幼虫、蛹和成虫转录组数据和qRT-PCR技术,分析TiVg和TiVgR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模式。【结果】TiVg和TiVgR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5343和5250 bp,分别编码1780和174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预测分子量分别为202.403和196.248 kDa;二者均为亲水性蛋白,亲水性指数分别为-0.681和-0.329。信号肽预测结果显示,TiVg和TiVgR的N端分别存在1个由16和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区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TiVg与冬尺蠖(Operophtera brumata)的Vg亲缘关系最近,TiVgR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VgR亲缘关系最近。以TPM值为表达量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TiVg在蛹期开始表达,雌成虫期显著高表达,TiVgR在雌成虫期显著高表达,卵期微弱表达。qRT-PCR结果表明,TiVg在雌成虫脂肪体相对高表达,TiVgR在雌成虫卵巢相对高表达。【结论】成功克隆荔枝粗胫翠尺蛾的Vg及VgR基因,二者含有Vg和VgR家族保守的元件,且不同发育阶段及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TiVg和TiVgR可能参与荔枝粗胫翠尺蛾生殖调控的生理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荔枝粗胫翠尺蛾生殖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粗胫翠尺蛾 卵黄原蛋白 卵黄原蛋白受体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荔枝农药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14
作者 张湛辉 姚琼 +3 位作者 董易之 张华璐 徐赛 李文景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67-72,共6页
对广州30户荔枝种植户2023年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鼠剂的农药种类、各类农药使用总量及有效成分使用量等数据。结果表明:调研区域荔枝种植面积共145.93 hm^(2),使用农药种类72种... 对广州30户荔枝种植户2023年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鼠剂的农药种类、各类农药使用总量及有效成分使用量等数据。结果表明:调研区域荔枝种植面积共145.93 hm^(2),使用农药种类72种,有效成分60种,使用总量1 553 430 g,有效成分使用量290 401.06 g,每公顷用药量为10 640 g,每公顷有效成分使用量为1 990 g,其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分别占农药使用总量的55.39%、22.36%、15.28%、6.98%,没有使用杀鼠剂。农药的使用以微毒、低毒以及中毒农药为主,没有使用高毒以及禁限用农药的情况,微毒、低毒农药使用总量为1 191 630 g,占农药使用总量的76.71%;中毒农药使用总量为361 800 g,占农药使用总量的23.29%。本研究结果为推进荔枝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农药使用 有效成分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蒂蛀虫在荔枝果实上的产卵部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董易之 全林发 +3 位作者 徐淑 李文景 姚琼 陈炳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7-355,共9页
【目的】揭示荔枝蒂蛀虫在荔枝果实上的产卵部位选择以及影响其选择的因素,为荔枝蒂蛀虫产卵行为调控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调查,比较荔枝果实表面各个区域的荔枝蒂蛀虫落卵量;通过产卵选择试验,探究... 【目的】揭示荔枝蒂蛀虫在荔枝果实上的产卵部位选择以及影响其选择的因素,为荔枝蒂蛀虫产卵行为调控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调查,比较荔枝果实表面各个区域的荔枝蒂蛀虫落卵量;通过产卵选择试验,探究荔枝果表不同区域的产卵引诱作用,以及形状和气味等因素对荔枝蒂蛀虫在荔枝果实上产卵部位选择的影响。【结果】在荔枝果实上,荔枝蒂蛀虫偏好在果蒂附近区域产卵,该区域的落卵量占整个果实落卵量的65.87%~90.29%。荔枝果表不同区域的气味均可引诱荔枝蒂蛀虫产卵,其中果蒂至果肩区域气味的产卵引诱作用最强。形状和表面纹理结构对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部位选择无明显影响,在荔枝果蒂和果顶的形状和表面纹理结构趋于一致的条件下,荔枝蒂蛀虫仍偏好在果蒂附近区域产卵,该区域的落卵量占比达72.28%~75.23%。产卵引诱物气味浓度对荔枝蒂蛀虫产卵选择有明显影响,成虫趋向在气味浓度较高的部位产卵。在不同的产卵介质上,产卵引诱物气味浓度越高,荔枝蒂蛀虫落卵量越多;而在同一产卵介质的不同位置上,成虫则偏好在产卵引诱物气味较浓的位置产卵。果蒂和果顶的气味也表现出相同的情况,在果顶气味浓度不变的条件下,荔枝蒂蛀虫对果蒂的产卵选择性随着果蒂气味浓度减小而减弱;当果蒂的气味浓度减小至一定水平时,荔枝蒂蛀虫偏好在果蒂产卵的习性会发生改变,而多选择在果顶产卵。【结论】在荔枝果实上,荔枝蒂蛀虫偏好在果蒂附近区域产卵。该虫对产卵引诱物气味浓度有产卵选择性,偏好在气味较浓的位置产卵。推测果蒂附近区域气味较浓是荔枝蒂蛀虫趋向在果蒂产卵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荔枝果实 产卵部位选择 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翅目昆虫卵黄原蛋白及其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盘碧琼 黎海霖 +3 位作者 徐淑 郑霞林 陆温 王小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1-891,共11页
昆虫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s,Vg)是一种多功能的生殖发育关键调控蛋白,在不同昆虫体内的结构、合成调控及功能不尽相同。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运用分子手段调控Vg的合成,可减少卵黄发生,降低昆虫的繁殖力,成为有效防治害虫的优势... 昆虫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s,Vg)是一种多功能的生殖发育关键调控蛋白,在不同昆虫体内的结构、合成调控及功能不尽相同。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运用分子手段调控Vg的合成,可减少卵黄发生,降低昆虫的繁殖力,成为有效防治害虫的优势方法之一。因此,Vg及其合成调控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半翅目害虫是农林业的重点防治对象之一,除直接刺吸为害寄主外,其常传播植物病原体,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半翅目昆虫Vg除在生殖发育中的关键作用外,还与病原菌的传播、寄主免疫等密切相关,可成为分子水平防治半翅目害虫及其继发病害的优势靶标。因此,本文总结了半翅目昆虫Vg的合成方式、合成场所,指明了其结构上蛋白亚基数目的差异,概述了其与昆虫免疫反应、植物防御、病毒传播等有关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合成的保幼激素(包括保幼激素受体Methoprene-tolerant和转录因子Krüppel homolog 1等关键调控因子等)、蜕皮激素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主要的内分泌激素调控通路,以及以营养信号调控为主的非激素调控通路,为探索半翅目害虫的分子防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原蛋白 半翅目 激素调控 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7
作者 全林发 姚琼 +3 位作者 董易之 徐淑 池艳艳 陈炳旭 《农学学报》 2023年第9期38-45,共8页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昼夜和季节的节律性周期变化——生物钟(circadian clock)。鳞翅目昆虫是当前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群体,包括蝴蝶和飞蛾约16万种,其中近70%的重要农林害虫属于鳞翅目。而鳞翅目昆虫生物...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昼夜和季节的节律性周期变化——生物钟(circadian clock)。鳞翅目昆虫是当前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群体,包括蝴蝶和飞蛾约16万种,其中近70%的重要农林害虫属于鳞翅目。而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对于深入剖析鳞翅目昆虫丰富多变的生理行为调控机制,有效开展鳞翅目经济昆虫的生产及农林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昼夜节律生物钟对鳞翅目昆虫孵化与取食、生长与变态、生殖与滞育、求偶与迁飞等生理行为的影响,重点概述了鳞翅目昆虫生物钟分子调控机制、生物钟与内分泌激素协同调控机制等重要研究进展,并基于生物钟原理探讨了鳞翅目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关系及重要生态意义,展望了将生物钟理论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和经济昆虫饲养改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生物钟 信号转导 生理行为 代谢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雾滴雾化沉积飘失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潇楠 齐鹏 +1 位作者 于聪伟 何雄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5-1079,共15页
农药、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为植物化学保护的三大支柱,其中施药技术是连接农药学科和植保机械学科的关键环节,是农药从研发到田间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农药科学使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农药和施药量的药物学问题,而是涉及作物学、植... 农药、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为植物化学保护的三大支柱,其中施药技术是连接农药学科和植保机械学科的关键环节,是农药从研发到田间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农药科学使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农药和施药量的药物学问题,而是涉及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工程学、气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本文就农药雾滴雾化与运动特性、沉积与分布状态、流失与飘失行为,以及害虫行为与农药雾滴雾化运动和沉积分布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总结该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为提高植保机械水平与施药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与防治效果、减轻农药负面影响、提高粮食与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机械 施药技术 农药雾滴 雾化 沉积与飘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晓兵 黄峰 +2 位作者 崔一平 彭埃天 岳茂峰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产业的毁灭性病害,带病苗木、带菌接穗和田间病株是病害的初侵染源,建立一套病原菌超灵敏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柑橘黄龙病亚洲种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基于微滴数字...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产业的毁灭性病害,带病苗木、带菌接穗和田间病株是病害的初侵染源,建立一套病原菌超灵敏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柑橘黄龙病亚洲种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基于微滴数字PCR技术的检测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准确性。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柑橘黄龙病亚洲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其检测灵敏度是荧光定量PCR的10倍。建立的微滴数字PCR检测技术为柑橘种质资源的早期黄龙病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黄龙病菌亚洲种 ddPCR 早期检测 柑橘种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蒂蛀虫海藻糖酶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琼 梁展图 +3 位作者 段双刚 董易之 徐淑 李文景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3-21,共9页
【目的】海藻糖酶(Trehalase,Tre)是昆虫体内海藻糖代谢的关键酶,通过专一性地将海藻糖分解为葡萄糖,在昆虫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克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CsTre1)和膜... 【目的】海藻糖酶(Trehalase,Tre)是昆虫体内海藻糖代谢的关键酶,通过专一性地将海藻糖分解为葡萄糖,在昆虫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克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CsTre1)和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CsTre2),探讨其在荔枝蒂蛀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解析这2个基因及其酶蛋白的分子特征。【方法】利用荔枝蒂蛀虫转录组数据和RACE技术,克隆CsTre1和CsTre2的全长cDNA序列,并应用ORF Finder、ProtParam、SignalP 4.1、ProtScale、NetPhos2.0 Server和IQ-TREE等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CsTre1和CsTre2在荔枝蒂蛀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模式。【结果】CsTre1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701 bp,编码56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4.53 kD。CsTre2的ORF长1821 bp,编码60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9.08 kD。信号肽预测分析表明,CsTre1和CsTre2前端均有1个信号肽,其位置分别为1-16和1-17。蛋白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CsTre1有24个Ser、15个Tyr、10个Thr可能成为蛋白激酶的结合位点,而CsTre2有27个Ser、10个Tyr、13个Thr可能成为蛋白激酶的结合位点。RT-qPCR结果显示,CsTre在荔枝蒂蛀虫的蛹和成虫期均有表达。在成虫期中,CsTre1的表达水平远高于CsTre2,且CsTre1在雄成虫第2 d和第5 d的表达水平陡然下降,在雌成虫中则保持稳定高表达。【结论】该研究成功克隆了荔枝蒂蛀虫的2个海藻糖酶基因,其分子特征及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Tre1可能是荔枝蒂蛀虫主要调控海藻糖代谢的基因。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提供重要线索,为开展害虫防治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糖酶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荔枝蒂蛀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