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观扩散系数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树金 吴晓冰 +2 位作者 张绍伟 刘起旺 代丽萍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4期255-259,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中不同范围b值的平均ADC值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筛选出在不同b值下的平均ADC值及SD值。采用Medcalc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SMD值及SMD(95%CI)。结果纳入文献10篇。当b值≤400s/...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中不同范围b值的平均ADC值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筛选出在不同b值下的平均ADC值及SD值。采用Medcalc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SMD值及SMD(95%CI)。结果纳入文献10篇。当b值≤400s/mm2、500s/mm2≤b值≤700s/mm2、800s/mm2≤b值≤1000s/mm2时,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平均ADC值的SMD(95%CI)分别为0.86(-0.46~2.19)、1.50(0.79~2.21),0.93(0.40~1.46)。当b值≤400s/mm2时,良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当500s/mm2≤b值≤700s/mm2及800s/mm2≤b值≤1000s/mm2时,良恶性病变间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500s/mm2≤b值≤700s/mm2时的SMD值明显大于800s/mm2≤b值≤1000s/mm2时的SMD值。结论 500s/mm2≤b值≤700s/mm2时,ADC值在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方面可能更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软组织肿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颈骨折愈合及患肢疼痛程度的比较 被引量:43
2
作者 曹晓东 叶军 王俸武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18-520,524,共4页
目的:研究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颈骨折愈合及患肢疼痛程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全髋组和半髋组,全髋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 目的:研究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颈骨折愈合及患肢疼痛程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全髋组和半髋组,全髋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个月时采集血清并测定骨代谢标志物、骨细胞细胞因子、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术后1个月时,全髋组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IGF-Ⅱ的含量显著高于半髋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组织蛋白酶K(CatK)含量显著低于半髋组;手术后当天,两组血清中疼痛介质SP、CGRP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手术后36h时,全髋组患者血清中SP、CGR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半髋组。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骨代谢情况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疼痛程度弱于半髋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代谢 疼痛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室整体护理对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学红 巢自莲 欧阳小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观察手术室整体护理对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妇科手术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每组50例。整体护理组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方式,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式。观察两组... 目的:观察手术室整体护理对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妇科手术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每组50例。整体护理组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方式,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反应、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与传统护理组比较,整体护理组出现焦虑、恐惧等3~4级的患者显著减少(P〈0.05)。与术前1d比较,传统护理组入室后5min的血压及心率显著升高(P〈0.01);而整体护理组除心率加快外(P〈0.01),血压变化并不显著(P〉0.05)。结论:整体护理对妇科手术患者焦虑的减轻有积极作用,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及心率具有稳定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心率 外科手术 妇产科 心理过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DWI、SWI在下肢肌肉血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树金 张辉 +2 位作者 张绍伟 钱丽霞 刘起旺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MR DWI及SWI在下肢肌肉血肿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经手术或穿刺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肌肉血肿15例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SE序列T1WI、T2WI和T2WI-Fs扫描,DWI及SWI扫描。结果急性期及亚急性早... 目的探讨MR DWI及SWI在下肢肌肉血肿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经手术或穿刺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肌肉血肿15例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SE序列T1WI、T2WI和T2WI-Fs扫描,DWI及SWI扫描。结果急性期及亚急性早期血肿均呈与肌肉或肌间隙走形一致的长梭形,T1WI呈等或等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DWI呈中央低信号,周围呈高信号,SWI呈高信号为主,中央呈不不规则片状低信号,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环形低信号;亚急性晚期或慢性期血肿呈形态不规则圆形或长梭形,T1WI及T2WI均呈上部高信号,下部呈低信号,并形成明显液液平,DWI及SWI上部呈高信号,下部呈低信号。结论 DWI及SWI序列可以较MR常规序列提供更多的信息,作为常规序列的重要的补充,可以明显减少急性期及亚急性早期血肿的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下肢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WI-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树金 吴晓冰 +4 位作者 谢颖 李笑琴 李瑞荣 严友松 张绍伟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03月至2019年11月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的20~30岁及40~60岁女性的资料,将其分为3组,即Ⅰ组20~30岁,Ⅱ组40~50岁,Ⅲ组50~60岁;采用Siemens Essenza1.5 TMR扫... 目的探讨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03月至2019年11月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的20~30岁及40~60岁女性的资料,将其分为3组,即Ⅰ组20~30岁,Ⅱ组40~50岁,Ⅲ组50~60岁;采用Siemens Essenza1.5 TMR扫描仪机DWI序列采集胸12椎体上缘至腰4椎体下缘水平DWI,用自动生成的ADC图于第3腰椎水平测量椎旁肌的平均ADC值。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用x±s表示,腰大肌和竖脊肌的对比用配对的t检验,不同组间椎旁肌的对比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361例,竖脊肌和腰大肌平均ADC值分别为1.279±0.133、1.119±0.109,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5.52,P<0.01)。Ⅰ组(105例)椎旁肌的平均ADC值1.220±0.091,Ⅱ组(143例)椎旁肌的平均ADC值1.208±0.084,Ⅲ组(113例)椎旁肌平均ADC值1.159±0.122,三组间椎旁肌平均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1.46,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组间椎旁肌平均ADC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以Ⅰ组平均值减去2SD为肌少症诊断阈值,则以椎旁肌平均ADC值诊断肌少症的阈值为1.038,Ⅱ组及Ⅲ组低于1.038的共计有23例,其中22例经随访证实均为肌少症。结论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量化的方法诊断肌少症,降低了因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误差,对肌少症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围绝经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应晶 陆燕华 董海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2期2667-2668,共2页
目的:探讨3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方案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川崎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89例川崎病小儿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A组为IVIG0.4g/(kg·d),连用4~5d;B组为IVIG1.0g/(kg·d)单次静脉滴... 目的:探讨3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方案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川崎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89例川崎病小儿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A组为IVIG0.4g/(kg·d),连用4~5d;B组为IVIG1.0g/(kg·d)单次静脉滴注;C组为1.0g/(kg·d),连用2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0.4g/(kg·d)(连用5d)、IVIG1.0g/(kg·d)单剂和1.0g/(kg·d)(连用2d)均能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B组的疗效优于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均能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采用1.0g/(kg·d)单剂静脉滴注是一种更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7
作者 刘华仁 冯文峰 漆松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34-236,共3页
报道近3年来收治的脑外伤患者中进行了再次手术的51个病例,对再手术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既有共同原因,且各类型血肿再手术也各有其特点。
关键词 再手术 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强的松联合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唐锦程 廖纪华 朱礼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哮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强的松5mg,qd+茶碱缓释片100mg,bid,对照组给予强的松10mg,qd+茶碱缓释片100mg,bid,比较两组治...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哮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强的松5mg,qd+茶碱缓释片100mg,bid,对照组给予强的松10mg,qd+茶碱缓释片100mg,bi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HPAA)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及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数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浆皮质醇基础浓度及ACTH激发血浆皮质醇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强的松联合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支气管哮喘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效果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单仁勇 余清河 +2 位作者 曹自华 刘平 王兴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688-689,共2页
目的:评价新型局麻药盐酸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并与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4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布比卡因(B)... 目的:评价新型局麻药盐酸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并与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4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布比卡因(B)组于蛛网膜下隙注入0.5%的布比卡因2mL加生理盐水1mL,左旋布比卡因(LB)组于蛛网膜下隙注入0.5%的左旋布比卡因2mL加生理盐水1mL,注药速度为0.2mL/s。结果:(1)两组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感觉最高平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两组病例阻滞完善,麻醉质量均为I级。(2)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无低血压、心率减慢、呼吸抑制、ECG异常改变。术后随访膀胱恢复排尿功能时间,LB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结论: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安全且完善,有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麻醉 硬膜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肺部感染为主的惠普尔病1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曾灏瑜 佘德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9-611,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以“活动后气促1个月,反复腹泻半个月,气促加重2 d”为主诉于2020年10月14日就诊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上楼梯1~2层即气促明显。入院前半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大便3~5次,解稀水样...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以“活动后气促1个月,反复腹泻半个月,气促加重2 d”为主诉于2020年10月14日就诊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上楼梯1~2层即气促明显。入院前半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大便3~5次,解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患者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后腹泻逐渐好转,但气促症状仍进行性加重,夜间不能平卧,伴有咳嗽、咯痰、全身乏力。入院当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由家属送至我院就诊。入院时患者精神极差,呼吸急促,应答不利,当天解稀便1次,尿量少,近半个月体重下降约2 kg。既往史:近5年有嗜酒史,每日饮5~8瓶啤酒,发病期间仍间断饮酒。否认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结核”“乙肝”等传染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普尔病 惠普尔养障体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肠道破裂15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连愿 单仁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4期3891-3892,共2页
目的:通过对外伤性肠道破裂157例外科临床分析,以提高对外伤性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本组收集1995年5月至2007年6月157例外伤性肠破裂,男134例,女23例。伤因有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刀刺伤、钝物击伤、子弹击伤。腹开放性损... 目的:通过对外伤性肠道破裂157例外科临床分析,以提高对外伤性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本组收集1995年5月至2007年6月157例外伤性肠破裂,男134例,女23例。伤因有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刀刺伤、钝物击伤、子弹击伤。腹开放性损伤72例,腹闭合性损伤8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h内105例,4~8h内50例,2周手术1例,3周手术1例。本组病例根据病史、体征及腹腔穿刺、腹透、CT或MRI等检查综合分析确立早期诊断,合并腹内出血者于剖腹探查得以早期确诊。根据肠道损伤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术式。结果:治愈152例,合并严重多发伤死亡5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提高外伤性肠道破裂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科用一次性多功能安全输液器的设计与模拟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单仁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1098-1099,共2页
目的:设计一种全新的能满足麻醉科安全方便使用的一次性多功能安全输液器。方法:将普通输液管的莫非氏管顶部和底部改造成平滑半球形结构,在莫非氏管下面增加一个容量相当或略小的贮液管,在贮液管下面增加一个注射口并在莫非氏管中增加... 目的:设计一种全新的能满足麻醉科安全方便使用的一次性多功能安全输液器。方法:将普通输液管的莫非氏管顶部和底部改造成平滑半球形结构,在莫非氏管下面增加一个容量相当或略小的贮液管,在贮液管下面增加一个注射口并在莫非氏管中增加一个与该管下段半球形结构相吻合的光滑、柔软、无毒且能自动浮起的小球。结果:(1)本装置在正常输液时,小球浮起,输液管道自动开放,在液体输完后,小球落入莫非氏管下段的球形结构,堵塞液体通道时,输液管道能自动关闭,这样既可减轻医务人员监视和排气的工作压力,还可避免加压输液时可能导致空气进入人体的危险。(2)在紧急的情况下,本装置还可以作为一简易加速泵使用,简单操作即可达到快速输液的目的。(3)本装置在需要进行静脉推注药物时,能通过原有的滤网,避免把玻璃碎片或微粒直接注入体内给病人造成伤害,并可方便地向液满时的莫菲氏管中注入空气。(4)可根据给药的速度自由调整,避免因没有进行稀释导致进入病人体内的药物一过性浓度太高,易造成病人生命体征的波动。结论:本装置适合作为麻醉科反复加药、加速、减速、排气、药物推注多种操作,可望成为一种多功能安全的一次性输液器,但其确切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设备安全性 一次性多功能安全输液器 设计 模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