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卫星地转流线的表层黑潮入侵南海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
1
作者 杜小彤 梁朋 杨丽娜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307,共14页
黑潮入侵对南海的动力和生态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异规律,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和黑潮地转流线形态,量化了黑潮流套和分支入侵南海的时空变化,并统计分析了二者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异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 黑潮入侵对南海的动力和生态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异规律,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和黑潮地转流线形态,量化了黑潮流套和分支入侵南海的时空变化,并统计分析了二者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异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年际尺度上,当PDO指数处于负位相时,Niño3.4指数与流套入侵流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5(90%显著性检验为0.352),即当Niño3.4指数增大时,流套入侵减弱,Niño3.4指数减小时,流套入侵增强,这与ENSO对吕宋海峡处纬向风应力的调控作用有关,而当PDO指数处于正位相时,Niño3.4指数与黑潮流套入侵流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7(90%显著性检验为0.549),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PDO指数与黑潮分支入侵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90%显著性检验为0.296),这与PDO对副热带海区风应力旋度调控引起的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变化有关。②在年代际尺度上,在PDO指数暖(冷)位相期间,流套入侵流量与分支入侵流量均增大(减弱),两类入侵流量与PDO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72(90%显著性检验为0.296),这与PDO造成的副热带海区风应力旋度的年代际变化造成的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量化并统计了不同黑潮入侵形态的流量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理解黑潮入侵南海的时空演变和动力机制,提升黑潮入侵南海的可预报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入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年际变异 年代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的楚科奇陆架区流场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2
作者 施旭东 李敏 +2 位作者 于婷 李丙瑞 谢玲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26,共14页
楚科奇海是北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为更好地了解北太平洋入流水在陆架区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93~2020年的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对楚科奇陆架区流场的空间分布和关键通道断面流场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平... 楚科奇海是北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为更好地了解北太平洋入流水在陆架区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93~2020年的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对楚科奇陆架区流场的空间分布和关键通道断面流场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平均结果显示,太平洋入流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后主要由汉娜德海谷、中央水道、巴罗峡谷和德朗海峡断面流出陆架,四支路径的流量占白令海峡入流的比例分别为50.3%、25%、16%和6.9%。季节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峡和德朗海峡断面流量的月变化在5月达最大,其余断面则在7月达峰值。德朗海峡断面西侧东南向沿岸流在秋季最强。5 m和30 m流速的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模态较为类似,体现了垂向结构的一致性。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均为同位相分布,且四支主要路径上呈现高值,其时间序列在冬夏半年呈反位相变化。第二模态主要体现陆架区西侧西伯利亚沿岸流场的上下半年呈反位相变化。将各断面的流量序列分解为与风相关的部分和非风因素相关的部分进行分析发现,气候态平均流量除德朗海峡处风起主要贡献外,其余断面均为非风因素对流量起正贡献而风起负贡献,非风因素引起的流量达0.23×10^(6)~1.33×10^(6) m^(3)/s,不过风和非风因素对各断面季节变化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气压场和风场季节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夏冬季波弗特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导致了东北风强度变化,进而影响了楚科奇陆架中心区冬/夏半年北向流的弱/强。而春秋季主要分别是波弗特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东西位置变化对西伯利亚沿岸的流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 季节变化 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楚科奇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刘思萌 李君益 +2 位作者 叶小敏 谢玲玲 曾飞鸿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目的】研究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为北部湾初级生产力评估及深远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20年逐月卫星遥感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温度(SST)、降雨数据以及再分析风场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分解(... 【目的】研究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为北部湾初级生产力评估及深远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20年逐月卫星遥感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温度(SST)、降雨数据以及再分析风场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SST、降雨、风等环境因子对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近岸高、中央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年际变化特征明显,2016年为浓度峰值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6 mg·m^(-3),2010年质量浓度最低,仅为1.1 mg·m^(-3)。在季节变化方面,北部湾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浓度最低,涠洲岛南侧海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节最低。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叶绿素a质量浓度高于春、冬叶绿素a质量浓度。长山山脉东侧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最高,在春季最低。月变化方面,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5月最低,12月最高。海表面温度、降雨和风是影响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北部湾的中、东海域,海表面温度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P <0.05,r <-0.8)。降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湾西部,降雨增加的径流量提供更多营养物质,使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季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高,长山山脉东岸区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达到峰值。风速与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P <0.01,r=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叶绿素a质量浓度 经验正交分解分析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JO对南海夏季降水的调制及其对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
4
作者 谢晓丽 杨婧灵 凌征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基于向外长波辐射、降水、大气再分析资料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盐度等资料,研究了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降水的调制,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结果显示:MJO对南... 基于向外长波辐射、降水、大气再分析资料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盐度等资料,研究了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降水的调制,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结果显示:MJO对南海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调制作用,导致南海降水具有强的季节内变化,其最显著周期为45 d。降水季节内信号在泰国湾北部、吕宋岛以西和台湾岛西南等迎风坡区域较强,而在越南外海的安南山脉背风区域较弱,且降水信号会随着MJO信号向东北方向移动。MJO对流抑制(活跃)中心所在区域,低层大气辐聚减弱(增强),中层大气对流减弱(增强),导致降水减少(增加);此外,MJO对流抑制(活跃)中心伴随的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会改变风场,风场减弱(增强)使得迎风区域的降水减少(增加)。MJO引起的降水异常进一步影响南海盐度,南海表层盐度也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其显著周期和降水基本一致,为47 d,且盐度异常信号也随降水异常向东北移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降水和表层盐度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MJO 盐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差异的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旭钢 陈柏洋 +2 位作者 吴敏敏 骆鉴洲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8期131-133,136,共4页
季风降雨的变异和异常会对农业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了季风的变异规律可以为农业活动提供有益的信息。对比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由20世纪90年... 季风降雨的变异和异常会对农业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了季风的变异规律可以为农业活动提供有益的信息。对比全球各主要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准4年周期为主,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准2年周期为主。相反,印度夏季风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准2年周期为主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准4年周期为主。南非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准4年周期的显著增强,与之相反的,澳洲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准4年周期的显著减弱。与全球其他季风相比较,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年际变化主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的变异特征与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年际变化主周期的变异特征一致。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跨洋盆相互作用的增强可能是引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准2年周期变化显著增强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主周期 年代际变异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准2年周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3年湛江湾海岸线变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关焯强 李君益 +2 位作者 谢玲玲 郑全安 叶小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2038,共14页
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文章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 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文章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了103.13 km,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湛江湾主航道和南三水道沿岸。其中东、西海岸向海扩张的岸段比例分别为51.4%和71.6%,而东海岛向陆侵蚀岸段比例为58.0%。岸线分形维数与其长度变化趋势一致,从20世纪70年代的1.086上升到21世纪20年代的1.124。1973—2023年间岸线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湛江湾西岸、东岸西南部和东海岛北部有大规模填海,填海总面积为82.82 km2。其中,2010年后的填海面积占比达到57.5%;沿海养殖场面积在1992—2023年间增加了26.98 km2;东海岛东侧及南侧岸线存在较大侵蚀。此外,湛江湾岸线分型维数、岸线长度与湛江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倒数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6和-0.99,意味着湛江市经济与其岸线变化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岸线 分形维数 光学卫星影像 填海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海湾表层沉积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研究——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苏琼源 王才广 +6 位作者 黄亮亮 冯逸珊 韦美亦 徐浩 承亚男 李楠 胥鹏 《中国环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221-232,共12页
为了解广西主要海湾表层沉积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2021年8月在广西珍珠湾、钦州湾和廉州湾采集了25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和8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含... 为了解广西主要海湾表层沉积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2021年8月在广西珍珠湾、钦州湾和廉州湾采集了25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和8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N、TP和TOC均值分别为776.00,206.33mg/kg和0.41%,变异系数分别为53.35%,64.78%和47.33%.营养盐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评价表明表层沉积物的TN、TP和有机物均属于轻度污染.表层沉积物As、Cd、Cr、Cu、Hg、Ni、Pb和Zn均值分别为13.38,0.058,31.83,13.71,0.024,13.18,24.24和1.66mg/kg,且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Ⅰ类标准.地累积指数(I_(geo))评价发现3个海湾沉积物As、Cd、Ni属于轻度污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RI)在17.77~133.88之间,均值为56.45,属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其中,Cd、As和Hg对RI值的总贡献率达79.37%.广西主要海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u、Hg、Ni、Pb和Zn的主要来源为工业源以及矿山开采和水产养殖复合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营养物 重金属 风险评价 广西主要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晨 李君益 +1 位作者 郑全安 谢玲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位数据中的陆架波信号,并计算其传播相速度。【结果与结论】陆架波冬半年月平均信号数量约为1.34个,波动周期约为60~380 h,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站陆架波信号的平均振幅依次为0.424、0.425、0.313、0.297、0.314 m。陆架波信号发生数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能较好对应。陆架波向南传播过程中在5个站位的频率基本不变,坎门-厦门站之间的传播相速度为11.0~17.3 m/s,厦门-闸坡站的传播相速度为5.7~22.5 m/s,信号的传播性质与陆架波频散关系吻合。由陆架波信号与沿岸风的超前滞后关系得知,南海北部陆架波主要以自由波形式沿岸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波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 寒潮 频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映仪 侯庆华 +1 位作者 蓝东和 张际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1-301,共11页
为探究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了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ARGs(sul1、tetQ和qnrS),整合子基因... 为探究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了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ARGs(sul1、tetQ和qnrS),整合子基因(intI1),以及16S rRNA基因4个季节的丰度变化。结果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各基因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其平均相对丰度均呈现夏季最高,说明ARGs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从站位分布来看,3种ARGs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出Z21>Z04>Z06,而平均相对丰度均表现为Z06>Z21>Z04,说明ARGs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RGs基因之间,以及ARGs、intI1分别与16S rRNA基因绝对丰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intI1与sul1相对丰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ARGs的绝对和相对丰度分别与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Mn、Cu等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基因与环境因子的RDA和VP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重金属对ARGs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的分布受到细菌总量、intI1、理化因子、抗生素及重金属的潜在影响,且环境因子中重金属的潜在影响最大,周围的城市、工业污水排放均是影响其季节和空间分布的潜在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抗生素抗性基因 表层沉积物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陆坡流的海表时空特征
10
作者 薛宇璇 李敏 +1 位作者 王贵圆 谢玲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2,共10页
【目的】研究2002-2018年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多个卫星高度计融合的海表动力高度和地转流场数据产品,分析2002-2018年8-10月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楚科奇海东北部陆坡流特征明显,研... 【目的】研究2002-2018年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多个卫星高度计融合的海表动力高度和地转流场数据产品,分析2002-2018年8-10月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楚科奇海东北部陆坡流特征明显,研究区域内陆坡流的平均宽度为(41±11)km,平均最大流速为西向(0.15±0.06)m/s,最大流速处离90 m等深线(陆架坡折处)的平均距离为(63±14)km,且流径在向西过程中发生侧向摆动。该3个特征量在8-10月呈季节内变化,宽度主要为25~60 km,最大流速主要为0.06~0.24 m/s,最大流速所在位置距90 m等深线的距离主要为40~80 km,且宽度的最小值、最大流速以及最大流速位置距90 m等深线最小距离均出现在9月。8-10月研究区域陆坡流的3个平均特征量均呈现明显年际变化,2003年平均最大流速较弱且平均宽度最大,2011年和2017年平均最大流速较强且2017年平均宽度较小,这些年份北极海域和南部的阿留申群岛海域的气压及所引起的风场均明显不同。2006年前后陆坡流最大流速和偏东风之间的位相关系变化也体现风场对陆坡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陆坡流 海表动力高度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各主要季风区降雨与ENSO之间关系的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桂焕 彭旭钢 +2 位作者 翁锦文 陈柏洋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3期102-105,共4页
季风区降雨可以对农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和预测季风区降雨的变异对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比了全球各主要季风区降雨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关系的差异(包括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以及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旨... 季风区降雨可以对农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和预测季风区降雨的变异对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比了全球各主要季风区降雨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关系的差异(包括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以及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旨在更好地理解全球季风降雨的演变规律和季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各个主要季风降雨量与同时期Ni?o3.4指数之间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存在显著的差异。西北太平洋季风、东亚季风和南非季风存在季风降雨—ENSO的相关系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正负符号转变的现象。印度夏季风降雨与Ni?o3.4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以后增强;与之相反,北非夏季风降雨与Ni?o3.4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以后则减弱。澳洲夏季风和北美夏季风降雨与同时期Ni?o3.4指数的相关关系比较稳定。相比较全球其他季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雨与ENSO具有更强的准两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ENSO 降雨 年代际变异 相关关系 准两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量的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鑫杨 陈柏洋 +2 位作者 吴敏敏 甘秋莹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8期76-80,共5页
在西北太平洋(WNP)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TC)可能会对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对WNP海域TC生成数量的气候预测可以为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指出春季(3—5月)的热带大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西南太... 在西北太平洋(WNP)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TC)可能会对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对WNP海域TC生成数量的气候预测可以为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指出春季(3—5月)的热带大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西南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暖池之间的SST梯度和热带北大西洋SST)可以作为预报因子,预测台风盛期(6—10月)WNP海域生成的TC总数量。本文分析了2021年这两种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21年春季西南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暖池之间的SST梯度呈现负异常(-0.33℃),同时热带北大西洋SST也呈现负异常(-0.12℃),这两种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的负异常可能会引起WNP海域出现TC生成数量偏多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春季海温预报因子 热带北大西洋海温 西太平洋海温经向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2021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春季环境因子的特征分析
13
作者 翁锦文 甘秋莹 +1 位作者 彭旭钢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1期74-78,共5页
对2021年春季影响西太副高的3种春季环境因子(热带印度洋与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差值、赤道中太平洋5月与3月SSTA的差值、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春季热带印度洋与西北太平洋海域SSTA的差... 对2021年春季影响西太副高的3种春季环境因子(热带印度洋与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差值、赤道中太平洋5月与3月SSTA的差值、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春季热带印度洋与西北太平洋海域SSTA的差值表现为负异常(-0.32℃)、赤道中太平洋5月与3月的SSTA差值表现为弱的正异常(0.02℃)、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则出现负异常(-0.79)。利用3个春季环境因子构建的预报方程对2021年夏季西太副高指数的预报值为-0.44,这与2021年夏季西太副高指数的实测值(0.28)存在一些偏差。春季热带印度洋与西北太平洋的SSTA差值在3个环境因子中对2021年西太副高的预报结果有着最大的贡献,西北太平洋海域SSTA的暖异常可能是引起2021年夏季西太副高预报强度偏弱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2021年夏季各月的西太副高指数观测值发现,8月与7月的西太副高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夏季各月之间差异的增大可能是导致预报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在西太副高的预报方面,需要进一步针对夏季各月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改进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春季环境因子 海温异常 印太海温纬向梯度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云团发展率特征的对比
14
作者 王懿彬 彭旭钢 +2 位作者 翁锦文 吴敏敏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8期121-124,共4页
热带云团(Tropical Cloud Cluster,TCC)和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热带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对热带地区的农业活动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TCC是TC的初始胚胎状态,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展为TC,TCC的发展率可以用来定量地表征能... 热带云团(Tropical Cloud Cluster,TCC)和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热带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对热带地区的农业活动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TCC是TC的初始胚胎状态,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展为TC,TCC的发展率可以用来定量地表征能够发展为TC的TCC所占的比例。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是西半球TCC和TC活动活跃的海域。利用1982—2018年的TCC和TC数据,对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TCC发展率的变异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季节变化方面,东北太平洋的TCC发展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13.22%),北大西洋的TCC发展率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16.09%);在年际变化方面,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TCC发展率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长期变化趋势方面,东北太平洋TCC发展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北大西洋TCC发展率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TCC发展率的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云团 热带气旋 东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