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掘传统文化中农业气象学术资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被引量:4
1
作者 曹宁 范伶俐 薛宇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7期155-158,共4页
“大思政”背景下,在高等学校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当前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加强大学生德育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本科专业课应用气象学课堂教学为例,围绕古文诗词中的农业气象话题,通过课堂互动、撰写小论文、开放式... “大思政”背景下,在高等学校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当前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加强大学生德育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本科专业课应用气象学课堂教学为例,围绕古文诗词中的农业气象话题,通过课堂互动、撰写小论文、开放式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中国古典文化中科学精神的探索热情,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农业气象 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冬季南海北部低云日变化研究
2
作者 姚海兰 龙景超 +3 位作者 谢丹惠 何维帅 李钟锐 薛宇峰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7期144-147,共4页
低云对区域辐射能量平衡和天气、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和中国香港探空站资料研究了冬季南海北部低云日变化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南海低云量呈现西北多东南少、夜多昼少,低云高度呈夜高昼低,低云厚度呈夜厚昼薄的特征... 低云对区域辐射能量平衡和天气、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和中国香港探空站资料研究了冬季南海北部低云日变化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南海低云量呈现西北多东南少、夜多昼少,低云高度呈夜高昼低,低云厚度呈夜厚昼薄的特征。(2)冬季南海北部低层大气稳定性强,海气界面稳定性弱,云层下方边界层混合均匀,有利于低云形成。(3)夜间,陆风环流系统改变海洋风场和湿度场的分配,异常南风使近海水汽辐合抬升,为云层发展提供水汽。(4)夜间逆温层强度虽弱但发生频率更高,且云底以下边界层退耦减弱,边界层混合加强,云顶短波辐射加热作用消失,促使低云的产生。这都将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南海低云日变化的理解和数值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云 南海北部 日变化 海陆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16号台风“三巴”影响过程分析
3
作者 黎诗晴 朱陵晶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176-179,共4页
2023年10月18—20日受第16号台风“三巴”影响,华南多地出现了暴雨至特大暴雨,利用多种资料对此次台风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三巴”受东环副高偏南气流影响由南海沿海南岛西侧向北部湾移动,然后副高减弱东撤,冷空气从台... 2023年10月18—20日受第16号台风“三巴”影响,华南多地出现了暴雨至特大暴雨,利用多种资料对此次台风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三巴”受东环副高偏南气流影响由南海沿海南岛西侧向北部湾移动,然后副高减弱东撤,冷空气从台风西北侧入侵,推动台风向东移动之后向南回落,路径预报出现较大的偏差。(2)较高的平均海温和弱的垂直风切变都有利于台风增强,然后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和垂直风切变增强,台风暖心结构遭到破坏后逐渐消失。(3)“三巴”期间湛江地区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第一阶段主要受台风外围的螺旋云系影响,中低层冷暖平流触发大气不稳定能量;第二阶段台风本体云系和南下冷空气交绥形成锋面,从而引发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台风 “三巴” 台风路径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海温在增暖停滞期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琪 龙景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HadSST3原始观测数据和HadISST1重组数据,分析了东中国海海温在增暖停滞期(1998—2014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两组数据的海温变化特征和程度相似。在增暖停滞期,渤海、黄海和东海海温线性趋势主要表现为负,降温最多的集中在长江... 通过HadSST3原始观测数据和HadISST1重组数据,分析了东中国海海温在增暖停滞期(1998—2014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两组数据的海温变化特征和程度相似。在增暖停滞期,渤海、黄海和东海海温线性趋势主要表现为负,降温最多的集中在长江口附近,约-1℃。渤海、黄海及东海部分区域的净热通量对海温降低起正作用,而在东海黑潮区海洋的净热通量对海温降低起负作用,黑潮入侵的减弱可能是东海海表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增暖停滞期,海温变化趋势具有较显著的区域性季节特征。春季海温几乎呈现全海盆的下降趋势,尤以长江口附近下降最多,可达-1.4℃;夏季海温下降趋势较春季减弱,下降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秋季渤海海温下降较明显;冬季海温变化主要在长江口沿岸,渤黄海海温的变化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表温度 增暖停滞期 净热通量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副热带东北太平洋低云的影响
5
作者 何维帅 龙景超 +5 位作者 朱陵晶 庄淑淇 徐海 张树钦 薛宇峰 徐建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83-94,共12页
【目的】探究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同期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ubtropical Northeastern Pacific,SNEP)低云量的影响。【方法】基于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模式模拟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感热与SNEP低... 【目的】探究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同期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ubtropical Northeastern Pacific,SNEP)低云量的影响。【方法】基于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模式模拟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感热与SNEP低云量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青藏高原感热和SNEP低云量奇异值分解的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为33.76%,时间序列相关系数达0.84。(2)春季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异常增加时,大气环流异常自青藏高原到SNEP呈现“+-+-+”的准正压波列状结构。SNEP异常反气旋环流会加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使其向东北移动。同时,异常正压反气旋环流加强下沉运动,大气低层逆温层强度加强,低云高度降低。(3)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东北风异常加速背景风速,导致海表感热增加,海气界面稳定度减弱,湍流混合运动加强,因此有利于海面向云层输送水汽,促使低云量增加。(4)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强年的响应显著大于弱年,体现不对称性。本研究探究青藏高原与SNEP低云变异的物理联系,可为SNEP低云的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 低云 感热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