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风路径右侧海表温度下降的幅值和范围要远大于左侧;观测点处,海表温度下降2~4℃,混合层加深10~20 m,海洋热容量变化为-10^-20 k J·cm^(-2),上升流及垂向夹卷对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海表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海表温度降低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垂向的夹卷相较于上升流又占据着主导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超强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方法】利用中尺度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超强台风“利奇马”,结合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哥白尼全球海洋物理再分析资料,分...【目的】研究超强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方法】利用中尺度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超强台风“利奇马”,结合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哥白尼全球海洋物理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在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结果】在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海表面温度呈下降趋势,约-1.3℃/d,且降温范围向周围扩大;热带气旋路径区域海平面高度呈负异常;台风内核热带气旋热势(Tropical Cyclone Heat Potential,TCHP)显著降低,而在远离台风路径的地区TCHP会增加;海表盐度呈下降趋势,在快速增强结束时达到最低;台风中心附近出现正负速度中心交替现象,呈弧形分布向周围传播,最终消散。【结论】海表面温度和海平面高度负异常会减弱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快速增强过程导致的TCHP负异常也会抑制台风增强过程的发展;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前后台风内核、外围海域TCHP下降率不一致,外围的下降率在快速增强前大于内核;海表盐度的下降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强风有关。快速增强期间内核TCHP下降率达到最大,与海表温度、盐度以及海表面风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ka BP以来经历了“强(13.2—7.5 ka BP)—弱(7.5—3.0 ka BP)—强(3.0—0 ka BP)”的变化,并在全球冷事件新仙女木、9.2 ka和8.2 ka时期均有明显减弱。PC1变化显示华南沿海地区风化强度大约在3 ka BP处于最强期,反映此时降雨量处于最大期,可能与热带辐合带(ITCZ)在此时期南移至低纬度有关。PC1频谱分析揭示风化强度存在一个约2 ka的周期,与厄尔尼诺(ENSO)周期一致,说明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在千年尺度上很可能受ITCZ南移和ENSO的共同调控。展开更多
文摘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风路径右侧海表温度下降的幅值和范围要远大于左侧;观测点处,海表温度下降2~4℃,混合层加深10~20 m,海洋热容量变化为-10^-20 k J·cm^(-2),上升流及垂向夹卷对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海表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海表温度降低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垂向的夹卷相较于上升流又占据着主导作用。
文摘【目的】研究超强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方法】利用中尺度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超强台风“利奇马”,结合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哥白尼全球海洋物理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在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结果】在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海表面温度呈下降趋势,约-1.3℃/d,且降温范围向周围扩大;热带气旋路径区域海平面高度呈负异常;台风内核热带气旋热势(Tropical Cyclone Heat Potential,TCHP)显著降低,而在远离台风路径的地区TCHP会增加;海表盐度呈下降趋势,在快速增强结束时达到最低;台风中心附近出现正负速度中心交替现象,呈弧形分布向周围传播,最终消散。【结论】海表面温度和海平面高度负异常会减弱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快速增强过程导致的TCHP负异常也会抑制台风增强过程的发展;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前后台风内核、外围海域TCHP下降率不一致,外围的下降率在快速增强前大于内核;海表盐度的下降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强风有关。快速增强期间内核TCHP下降率达到最大,与海表温度、盐度以及海表面风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文摘【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ka BP以来经历了“强(13.2—7.5 ka BP)—弱(7.5—3.0 ka BP)—强(3.0—0 ka BP)”的变化,并在全球冷事件新仙女木、9.2 ka和8.2 ka时期均有明显减弱。PC1变化显示华南沿海地区风化强度大约在3 ka BP处于最强期,反映此时降雨量处于最大期,可能与热带辐合带(ITCZ)在此时期南移至低纬度有关。PC1频谱分析揭示风化强度存在一个约2 ka的周期,与厄尔尼诺(ENSO)周期一致,说明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在千年尺度上很可能受ITCZ南移和ENSO的共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