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研究进展
1
作者 谢玲玲 黄家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70,共24页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的结果显示,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不同分辨率下有所不同。中尺度分辨率下,垂向流速的水平分布以偶极子或四极子结构为主,而亚中尺度下,则主要为正负交替的螺旋涡丝状结构且流速增强。与水平流速类似,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呈现涡心弱、边缘强的特征,常在次表层达到最大值。对于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时间演变,数值模拟与实测诊断合成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亟待更多研究。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受涡度的平流、涡旋的传播和变形、亚中尺度过程、涡-风相互作用、涡-涡相互作用和地形强迫等多种机制调控,其与调控机制的量化关系有待发展。此外,次表层涡旋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垂向流速性质有待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垂向流速 空间结构 时间演变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牧场的雷电灾害防护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锴晶 王俊栋 +2 位作者 冷丁丁 张原子 陈宇轩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287-289,共3页
海洋渔业是保护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而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推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核心所在。构建现代化的海洋牧场体系,不仅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行动,还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然而,雷电活动对... 海洋渔业是保护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而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推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核心所在。构建现代化的海洋牧场体系,不仅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行动,还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然而,雷电活动对海洋牧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根据海洋牧场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揭示了雷电对渔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轻雷电的负面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雷电灾害 渔业 灾害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威马逊”对南海西北海域海洋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薛 付东洋 +5 位作者 张莹 刘大召 丁又专 王文芳 栾虹 蒋城飞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8,共10页
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过境南海并穿越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给海南、广东和广西造成了严重损失,并对南海西北海域海洋动力与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卫星遥感水色水温及风场数据,分析了台风前后海表温... 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过境南海并穿越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给海南、广东和广西造成了严重损失,并对南海西北海域海洋动力与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卫星遥感水色水温及风场数据,分析了台风前后海表温度、悬浮泥沙浓度、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及上升流分布特征与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超强台风"威马逊"诱发了强烈的混合夹卷和上升流,并加强了季节性上升流;海表温度最大降幅近2℃,相对台风路径呈显著的"右偏性",而台风引起的强降水却具强烈的"左偏性";台风后悬浮泥沙浓度平均升高51.4%,叶绿素浓度增幅达28%,且最大浓度有3d的延迟,初级生产力增加34%;上层水体混合加剧,混合层深度平均增长近10.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威马逊”(1409)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叶绿素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汛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气象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范伶俐 杨柳嫦 +3 位作者 李惠清 丁钰琳 温精敏 杨云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81-85,共5页
选取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61~2003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汛期广东省整体平均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前汛期、后汛期线性倾向率分别为-15.8... 选取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61~2003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汛期广东省整体平均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前汛期、后汛期线性倾向率分别为-15.86 mm/10a和-13.79 mm/10a;但变化趋势在广东省内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前汛期、后汛期粤东、中部部分地区分别有16、12个站呈上升趋势;前汛期6种气象因子单独对蒸发的决定程度按大小依次为:日照时数>气温>风速>降水>饱和差>气温日较差,后汛期6种气象因子单独对蒸发的决定程度按大小依次为:日照时数>降水>饱和差>风速>气温>气温日较差,整个汛期日照时数与其它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决定作用都很大。日照时数和风速总体上的下降是导致广东省汛期蒸发皿蒸发量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趋势分析 影响因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在海洋氮循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法锦 陈建芳 张海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7-133,共7页
海洋中硝酸盐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认识海洋中氮的循环,确定海洋中硝酸盐的来源以及研究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同来源的硝酸盐往往具有不同的氮、氧同位素,并且硝酸盐的生物地... 海洋中硝酸盐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认识海洋中氮的循环,确定海洋中硝酸盐的来源以及研究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同来源的硝酸盐往往具有不同的氮、氧同位素,并且硝酸盐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信息也会反映在氮、氧同位素上。因此,近十年来,利用氮、氧同位素方法研究海洋硝酸盐问题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海水硝酸盐N、O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用硝酸盐中N、O同位素来研究海洋硝酸盐的不同来源和示踪其地球化学过程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最后对我国海洋硝酸盐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硝酸盐 氮同位素 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及城市化对我国雷暴活动特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朱学超 张羽 徐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基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我国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城市化对雷暴活动的影响以及海洋与雷暴活动的关系3个方面综述了雷暴研究的一些结果与进展。研究表明:我国雷暴活动局地性较强,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多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起下... 基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我国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城市化对雷暴活动的影响以及海洋与雷暴活动的关系3个方面综述了雷暴研究的一些结果与进展。研究表明:我国雷暴活动局地性较强,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多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起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经过城市上空的雷暴活动影响显著;海洋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着我国对流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我国雷暴活动有着一定的牵连。但是由于监测面狭窄、应用资料不全面及侧重点宽泛,城市化及海洋与我国雷暴活动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城市化 海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层海洋对热带风暴“天鹰”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蒋晨 张书文 +1 位作者 伊小飞 曹智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76-81,共6页
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 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风路径右侧海表温度下降的幅值和范围要远大于左侧;观测点处,海表温度下降2~4℃,混合层加深10~20 m,海洋热容量变化为-10^-20 k J·cm^(-2),上升流及垂向夹卷对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海表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海表温度降低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垂向的夹卷相较于上升流又占据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风暴 海表温度 混合 夹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侯庆华 毛铁墙 陈清香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96-104,共9页
【目的】建立对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分布的系统认识,为海洋聚球藻的生态演替及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述了海洋聚球藻的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演替特征。【结果】海洋聚球藻各亚型呈现出一定的... 【目的】建立对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分布的系统认识,为海洋聚球藻的生态演替及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述了海洋聚球藻的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演替特征。【结果】海洋聚球藻各亚型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营养盐、海流及光强等。【结论】在环境要素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各类群间相互作用及海洋动力过程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聚球藻 生态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聚球藻生态类群在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庆华 叶映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为探究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态类群在近岸上升流区精密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共存关系,采用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对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夏季水体中的10... 为探究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态类群在近岸上升流区精密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共存关系,采用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对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夏季水体中的10个聚球藻主要分型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个聚球藻主要分型在琼东上升流水体中广泛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Ⅱ、Ⅲ、Ⅹ和CRD1(Costa Rica Dome)型聚球藻为优势类群,其中Ⅱ型聚球藻平均丰度最高;Ⅱ、Ⅲ、Ⅳ和Ⅹ型聚球藻在琼东上升流表层水体中呈现高丰度分布且存在共存关系,其中Ⅱ、Ⅲ和Ⅳ型聚球藻的丰度呈现出等值线向近岸次表层水体明显抬升,且与温度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说明上升流动力过程影响了Ⅱ、Ⅲ和Ⅳ型聚球藻在琼东海域的分布及共存;Ⅰ、Ⅷ和Ⅹ型聚球藻的丰度在近岸河口表层水体中达到峰值,三者主要受到河流径流的影响,而上升流动力过程对其影响不大;CRD1、CRD2、ⅩⅤ和ⅩⅥ型聚球藻在琼东海域次表层水体的分布存在共现性,但从整体上看,其与温度、DO及盐度相关性不大。研究表明,聚球藻不同生态类群在琼东上升流区占据不同生态位,温度、盐度、DO、上升流动力过程及河流径流是影响聚球藻不同生态类群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海洋聚球藻各生态类群的功能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藻 生态类群 ITS qPCR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连续多个台风的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同宇 张书文 +2 位作者 陈法锦 蒋晨 马永贵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62-74,共13页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影响中尺度涡区域的海表温度(SST)、浮游植物繁殖程度,引入动力学参数S判断海洋内部上升流和混合重要性。【结果和结论】冷涡(CE)区域海洋表层降温(SSC)(3.5℃)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0.5mg/m3)对于台风响应比暖涡(AE)区更为剧烈,与其内部热力学结构有关,出现在Megi过境CE区,主要原因是海洋本身CE特征、强上升流(EPV)=2.5×10-4 m/s,S<1,台风向海洋输入巨大的能量(W>80 kJ)引起剧烈的混合夹卷、强降雨,导致海水迅速重新层化、逐渐加强的非线性CE有更强的封闭性,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将底层(营养盐跃层100m以下)富含营养盐的冷水输送到上层;Malaks过境CE(124.9°E,22.3°N)缺乏强上升流(EPV=5×10-5 m/s),以湍流混合为主(S>1);Merantia使CE区域表现下沉流(EPV<0),SSC主要是湍流混合的作用(W>25kJ),Chl-a浓度增长到0.27mg/m3。AE热力学结构比较稳定,连续台风导致SSC<2℃,Chl-a增加仅200%,Merantia、Malaks过境AE(125.1°E,20.6°N)分别以强上升流(S<1)和湍流混合(S>1)为主,混合层厚度约80 m,同时AE周围无强障碍带,易与周围水体交换,Chl-a浓度微弱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台风 中尺度涡 海洋响应 上升流 混合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琼东上升流区过去1900年海洋生产力记录 被引量:3
11
作者 计超 徐利强 +2 位作者 张一辉 郭敏 孔德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06,共10页
对南海琼东陆架上升流区一根45 cm海洋沉积柱样进行了年龄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并利用生物源Ba(Babio)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 900年的海洋生产力记录。结果表明海洋生产力在过去的1 900年中变化明显,在中世纪暖期时生产力相对较高,而在气候... 对南海琼东陆架上升流区一根45 cm海洋沉积柱样进行了年龄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并利用生物源Ba(Babio)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 900年的海洋生产力记录。结果表明海洋生产力在过去的1 900年中变化明显,在中世纪暖期时生产力相对较高,而在气候相对凉爽的小冰期时生产力相对低。海洋生产力在过去100多年增加迅速(当前Babio约为210μg/g),达到过去1 9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过与气候环境记录对比,发现琼东上升流区海洋生产力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显著,并与温度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气候温暖期,东亚夏季风强度增加,引起沿岸上升流增强,使得海洋生产力提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区海洋生产力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BA 生产力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分析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的海洋环境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小龙 付东洋 +4 位作者 刘大召 刘贝 余果 钟雅枫 王焕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94,共14页
根据近10 a ECMWF的数值预报资料,主要分析了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四季和全年的海表温度、海面风场、有效波高的空间分布,利用经验正交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 根据近10 a ECMWF的数值预报资料,主要分析了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四季和全年的海表温度、海面风场、有效波高的空间分布,利用经验正交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分析了空间和时间变化特性。研究表明:海表温度、海面风场、有效波高的四季及全年时空分布有着显著的变化;海表温度的第一、第二、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2.59%、10.98%和6.7%,具有0.5 a、1 a和3 a的周期变化;海面风场的第一、第二、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29%、18.39%和9.36%,具有0.2~0.25 a、0.5 a和1 a的周期变化;有效波高的第一、第二、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4.17%、17.35%和10.96%,具有0.2~0.3 a、0.5~1 a和1 a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海面风场 有效波高 EOF分析 EM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掘传统文化中农业气象学术资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宁 范伶俐 薛宇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7期155-158,共4页
“大思政”背景下,在高等学校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当前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加强大学生德育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本科专业课应用气象学课堂教学为例,围绕古文诗词中的农业气象话题,通过课堂互动、撰写小论文、开放式... “大思政”背景下,在高等学校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当前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加强大学生德育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本科专业课应用气象学课堂教学为例,围绕古文诗词中的农业气象话题,通过课堂互动、撰写小论文、开放式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中国古典文化中科学精神的探索热情,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农业气象 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鹏 万凌峰 常舒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82,共11页
【目的】研究超强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方法】利用中尺度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超强台风“利奇马”,结合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哥白尼全球海洋物理再分析资料,分... 【目的】研究超强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方法】利用中尺度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超强台风“利奇马”,结合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哥白尼全球海洋物理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在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结果】在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海表面温度呈下降趋势,约-1.3℃/d,且降温范围向周围扩大;热带气旋路径区域海平面高度呈负异常;台风内核热带气旋热势(Tropical Cyclone Heat Potential,TCHP)显著降低,而在远离台风路径的地区TCHP会增加;海表盐度呈下降趋势,在快速增强结束时达到最低;台风中心附近出现正负速度中心交替现象,呈弧形分布向周围传播,最终消散。【结论】海表面温度和海平面高度负异常会减弱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快速增强过程导致的TCHP负异常也会抑制台风增强过程的发展;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前后台风内核、外围海域TCHP下降率不一致,外围的下降率在快速增强前大于内核;海表盐度的下降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强风有关。快速增强期间内核TCHP下降率达到最大,与海表温度、盐度以及海表面风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利奇马” 海洋响应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海洋再分析资料的吕宋海峡热能输送及其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宁 李润朝 +2 位作者 叶颖昕 郑兆轩 刘春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1,共10页
【目的】揭示吕宋海峡热能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评估不同海洋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的异同。【方法】基于CMEMS的1993-2019年四套海洋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吕宋海峡120.75oE剖面热能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通... 【目的】揭示吕宋海峡热能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评估不同海洋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的异同。【方法】基于CMEMS的1993-2019年四套海洋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吕宋海峡120.75oE剖面热能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通过吕宋海峡的热能输送主要发生在500 m以浅,呈“流套型”或者“弯曲型”结构。净的热能输送以输入南海为主,夏季微弱净流出,其他季节是净流入,冬季最强。吕宋海峡净热输运年际变化存在约6 a周期,与ENSO显著正相关(P<0.05),在ENSO发展期的10月份和衰退期的4月份相关系数最高。【结论】吕宋海峡净热输运及相关流场和混合层的季节变化受南海季风和海洋环境季节变化影响显著,在年际尺度主要体现为与ENSO相关的变化特征。四套资料在描述吕宋海峡热能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在输运强度和流场结构变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FOAM资料的差异性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热能输运 海洋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变化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鼎妍 李敏 +1 位作者 胡睿 谢玲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8,共15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以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占主,且平均最大强度强于夏季。相比夏季,秋TCs更大比例(72.4%)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生成经纬度偏南、偏东;秋TCs的年均破坏潜力指标(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可达0.4×10^(7)m^(3)·s^(-2),与夏季相当;秋TCs登陆后比夏季更快消亡,移速更慢,PDI较小。秋TCs登陆数量长期变化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与夏季相当,登陆强度上升且上升速率为夏季1.8倍,移速减缓速率为夏季2.5倍,PDI下降速率明显弱于夏季。不同于夏季登陆TCs在拉尼娜年增多,秋TCs更易在厄尔尼诺年登陆广东;登陆广东秋TCs数与上一年冬春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3,并对后一年ENSO具有指示作用。秋TCs登陆频数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显著相关,1977—1996和1997—2016暖冷两个位相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8。对比有无秋TCs的环境场,发现南海北部海温暖异常时,其西北侧激发的气旋性引导气流利于TCs登陆广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登陆热带气旋 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东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的扰动天气图系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文秋实 梁卓轩 +1 位作者 魏丹淇 钱维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49,共17页
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已成为当前各地气象台短期天气预报中的重要参考信息。我国各级气象台站都建立了多模式产品的一体化显示平台。但是,业务化平台上绘制的仍然是传统天气图。近十年来,为了更方便预报员客观地从中识别各种类极端天气,北... 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已成为当前各地气象台短期天气预报中的重要参考信息。我国各级气象台站都建立了多模式产品的一体化显示平台。但是,业务化平台上绘制的仍然是传统天气图。近十年来,为了更方便预报员客观地从中识别各种类极端天气,北京大学发展的基于欧洲中心全球模式产品的扰动天气图制作方法已经应用于对国内外多种类极端天气的大量个例分析,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新近发展了基于广东区域模式(CMA-GD)产品的扰动天气图绘制系统。但是,与欧洲全球模式相比广东区域模式具有完全独立的非静力平衡状态偏差特征,并且不同模式系统之间的系统偏差也不一致,因此提出了一套生成区域模式自有扰动天气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案,以减小模式系统性误差和气候漂移造成的虚假天气扰动信息,更有效地展现模式中的扰动天气系统特征细节。针对该系统网页端输出结果,实际应用台风个例介绍区域模式扰动天气图分析、使用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欧洲中心全球模式产品生成的扰动天气图,基于本地化模式数据生成的扰动天气图能够展示更多区域模式独有的物理量非静力特征时空特征。希望能帮助读者认识扰动法并熟悉扰动天气图在日常天气预报业务和天气过程复盘总结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模式产品 扰动天气图 业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冬小麦品质影响作用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熙昊 范伶俐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163-165,共3页
通过对不同播期冬小麦籽粒品质进行分析,探究冬小麦品质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利用不同播期的冬小麦气象和籽粒品质资料,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研究小麦品质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品质受抽穗后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P<... 通过对不同播期冬小麦籽粒品质进行分析,探究冬小麦品质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利用不同播期的冬小麦气象和籽粒品质资料,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研究小麦品质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品质受抽穗后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P<0.05);主要因素为开花期平均温度、灌浆期最低温度、高温胁迫、日照时数4个因素。因此,做好冬小麦全生育周期的预报,合理安排适播期,对提升小麦籽粒品质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营养品质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JO对南海夏季降水的调制及其对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
19
作者 谢晓丽 杨婧灵 凌征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基于向外长波辐射、降水、大气再分析资料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盐度等资料,研究了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降水的调制,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结果显示:MJO对南... 基于向外长波辐射、降水、大气再分析资料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盐度等资料,研究了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降水的调制,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结果显示:MJO对南海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调制作用,导致南海降水具有强的季节内变化,其最显著周期为45 d。降水季节内信号在泰国湾北部、吕宋岛以西和台湾岛西南等迎风坡区域较强,而在越南外海的安南山脉背风区域较弱,且降水信号会随着MJO信号向东北方向移动。MJO对流抑制(活跃)中心所在区域,低层大气辐聚减弱(增强),中层大气对流减弱(增强),导致降水减少(增加);此外,MJO对流抑制(活跃)中心伴随的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会改变风场,风场减弱(增强)使得迎风区域的降水减少(增加)。MJO引起的降水异常进一步影响南海盐度,南海表层盐度也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其显著周期和降水基本一致,为47 d,且盐度异常信号也随降水异常向东北移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降水和表层盐度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MJO 盐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海域沉积物元素组成变化揭示的全新世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
20
作者 杨嘉雯 彭诗云 +2 位作者 许嘉莉 冯伟家 孔德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ka BP以来经历了“强(13.2—7.5 ka BP)—弱(7.5—3.0 ka BP)—强(3.0—0 ka BP)”的变化,并在全球冷事件新仙女木、9.2 ka和8.2 ka时期均有明显减弱。PC1变化显示华南沿海地区风化强度大约在3 ka BP处于最强期,反映此时降雨量处于最大期,可能与热带辐合带(ITCZ)在此时期南移至低纬度有关。PC1频谱分析揭示风化强度存在一个约2 ka的周期,与厄尔尼诺(ENSO)周期一致,说明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在千年尺度上很可能受ITCZ南移和ENSO的共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沉积物 元素 风化强度 琼东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