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视角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
作者 杨文炯 刘洋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是多元性的各美其美——“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而且是一体性的美美与共——“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灵魂温馨的归宿——一个有容乃大的“家”:56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安顿下自己又能容下世界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学:构建“何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基于西方东方学的反思
2
作者 杨文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53,共9页
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历史变迁的晴雨表,作为思想史的学术又是权力的话语,是一种文明之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创造性的重要指标。在反思、对话西方关涉“中国性”的东方学话语的同时,... 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历史变迁的晴雨表,作为思想史的学术又是权力的话语,是一种文明之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创造性的重要指标。在反思、对话西方关涉“中国性”的东方学话语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西方东方学的话语体系里无法讲清楚“何为中国”的故事,在东方学的民族主义的学术逻辑与认知理路里无法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从东方学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无法看清被边缘化的中国“何来、何在、何去”的整体历史、文明突出特性及其现代性的必然势向。因此,在保持与西方东方学的开放、交流、对话的同时,中国民族学界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要有学术的文化自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视野,以民族学-中华民族学的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根基,构建“何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民族学的智慧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 中华民族学 自主知识体系 东方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政策的双重性: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结构性影响
3
作者 马海龙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8,155,156,共14页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马来西亚复杂的民族构成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双边合作构成深层挑战。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从历史与现实、国别与区域相结合的多维视角出发,分析马来西亚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特别是...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马来西亚复杂的民族构成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双边合作构成深层挑战。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从历史与现实、国别与区域相结合的多维视角出发,分析马来西亚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特别是对马来西亚社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英国殖民时期的“分而治之”策略与后殖民时代的“马来人优先”政策,共同造就了以“大地之子”(Bumiputera)制度为核心的族群政治体系。这种制度化的族群区隔不仅导致政治资源分配失衡、经济发展差距固化、文化教育政策倾斜等社会矛盾,更通过宗教身份与政治权力的绑定强化了族群边界。在“一带一路”实践中,这种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政治博弈对重大项目的政策反复、经济优待政策对企业运营的制度性约束以及文化差异对民心相通工程的潜在风险。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对外合作必须建立在地化认知体系,通过制度保障、文化调适与风险预警的多维机制,实现发展战略与对象国社会结构的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民族政策 马来西亚 族群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黔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探究——以三都县高硐村为例
4
作者 郑蓉 《村委主任》 2024年第3期121-123,共3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了解并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章以黔南州三都县普安镇高硐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了解并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章以黔南州三都县普安镇高硐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高硐村的基本情况、民俗风情、村落发展实践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民族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 振兴路径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如何拥抱乡村振兴
5
作者 塔力哈尔·努尔苏力旦 蒋嫦媛 杨素玲 《村委主任》 2025年第2期43-45,共3页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铸就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铸就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多元的民族风情,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着特殊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莲塘村的狮舞文化产业为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其传承与发展现状,从文化和经济两个维度阐述狮舞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通过田野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分析莲塘村凭借狮舞文化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参考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传承与发展 狮舞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空心化症结如何治疗
6
作者 祝小芳 《村委主任》 2025年第2期96-98,共3页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迁徙,传统的实心村逐渐演变成空心村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重新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有效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文章以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杜步镇东山村为例,发...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迁徙,传统的实心村逐渐演变成空心村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重新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有效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文章以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杜步镇东山村为例,发现该村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教育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医疗水平滞后等原因,出现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失、耕地荒芜、宅基地荒废等方面的问题,致使该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几乎陷入了停摆状态,空心化现象十分明显。基于现实情况,文章认为东山村应当积极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持青年返乡参加基层管理工作,即通过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乡村人才振兴的治理策略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制约 农村空心化 杜步镇东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企业自媒体叙事对民族非遗传承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毓 谢兆雪 曹秀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03-114,155,156,共14页
基于质性研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丹寨万达小镇的企业自媒体叙事方式及其对非遗传承的作用机制。企业自媒体叙事中涉及的主体、环境和事物错综复杂,企业利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资本,进行地方非遗资源重组和超现实的文... 基于质性研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丹寨万达小镇的企业自媒体叙事方式及其对非遗传承的作用机制。企业自媒体叙事中涉及的主体、环境和事物错综复杂,企业利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资本,进行地方非遗资源重组和超现实的文化想象。在资本动因之外,通过将消费者的文化选择纳入,实现信息反馈的循环加工和圈层文化品位制造。在自媒体叙事的外力推动下,丹寨的非遗传承趋向“本土现代性”,力图革新非遗设计理念,开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生存格局,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自媒体叙事 多模态话语分析 本土现代性 贵州丹寨万达小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异与突破:明清岭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农业交流 被引量:1
8
作者 汤苑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2,共8页
明清时期,岭南少数民族在制度、政策推动与自身发展需求的双重动力作用下,以农业交流为载体,与汉族建立经济联系,逐步突破岭南民族地域分异格局。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农副产品、农业技术、农产品消费方式等三个方面都有所交流... 明清时期,岭南少数民族在制度、政策推动与自身发展需求的双重动力作用下,以农业交流为载体,与汉族建立经济联系,逐步突破岭南民族地域分异格局。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农副产品、农业技术、农产品消费方式等三个方面都有所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岭南的地理交汇区特性,造就了明清岭南少数民族地区产品的独特性与高品质,这也是推动岭南民族地域分异格局突破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岭南 民族地域分异格局 少数民族 农业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全过程治理”研究——以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一洁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7期158-160,共3页
灾害治理研究已形成“全过程治理”研究体系,是指对灾害发生的全阶段进行的预警阶段、应急阶段与重建阶段并重研究。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具有治理工作更艰巨、当地抵御能力更薄弱、重建工作更困难三个现状特点。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 灾害治理研究已形成“全过程治理”研究体系,是指对灾害发生的全阶段进行的预警阶段、应急阶段与重建阶段并重研究。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具有治理工作更艰巨、当地抵御能力更薄弱、重建工作更困难三个现状特点。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为例,立足于“全过程治理”体系,以灾害前期预警为出发点、当期治理为核心、后期处置为落脚点进行分析,构建民族地区灾害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治理 民族地区 “全过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华南经验——以连山地区壮族祠堂文化为例
10
作者 符昌忠 杨志成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7-196,共10页
本文是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撰写的分析文本,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聚居地区福堂镇班瓦村莫氏祠堂为例,讨论壮汉嵌入式居住社区不同民族间长期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文化现象。该社区壮汉民族以儒家文化和祖先信仰为依归,以祠堂文化为载... 本文是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撰写的分析文本,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聚居地区福堂镇班瓦村莫氏祠堂为例,讨论壮汉嵌入式居住社区不同民族间长期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文化现象。该社区壮汉民族以儒家文化和祖先信仰为依归,以祠堂文化为载体,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壮汉共同审美理念。连山地区的壮族和汉族通过构建共同的祠堂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汉一家亲"的命运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民族融合发展的"华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连山 壮族 汉族 祠堂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催开茉莉致富路
11
作者 崔嘉华 《村委主任》 2024年第23期125-127,共3页
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和强大动力,对促进乡村繁荣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选取广西横州茉莉花产业为研究案例,针对该产业面临的挑战与现实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来赋能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和强大动力,对促进乡村繁荣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选取广西横州茉莉花产业为研究案例,针对该产业面临的挑战与现实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来赋能产业发展。具体而言,建立以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农村品牌,旨在促进当地农村的振兴与发展,并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 研究案例 茉莉花 提质增效 生产力 创新引领 三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及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 被引量:36
12
作者 罗浩 冯润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6-123,共8页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剖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继而延伸到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的界定,试图厘清以上误区。研究结果认为:旅游景区是(景区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硬件)、人员(软件)的组合所营造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是景观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是原赋的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原赋)资源,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一种生产要素;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可为旅游业利用的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和人造旅游吸引物,后者本质上是资本和/或劳动,而不是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 旅游吸引物 经济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以来西北地区土汉民族交融的实践论析——基于民间文献《闲词一宗》的历史文本分析
13
作者 杨文炯 桑凡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23-33,共11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份的差异而言,双方之间的边界或身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因人、因时、因地、因利而宜的流动性或有意的模糊性。随着土汉民众间频繁的婚姻、物产、土地等交往交流,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双方之间的身份差异也在长期的齐民话语导向下不断消弭,“土民”(土官所管之人)逐渐获得与汉族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乡邻关系。在此基础上,“土民”依据其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接纳、学习汉文化因素,使得土汉民族文化与习俗不断渗透交融。这一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结构过程的局部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性 西北地区 土民/土人 民间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籍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润 陈仁 罗浩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3-108,共6页
广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优势。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粤籍华侨华人情况及与广东合作交流情况,探讨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历史、文化、资本、人才、亲缘、地缘等优势,提出发挥粤... 广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优势。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粤籍华侨华人情况及与广东合作交流情况,探讨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历史、文化、资本、人才、亲缘、地缘等优势,提出发挥粤籍华侨华人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服务的主要方面,推动广东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从而促进广东新一轮经济增长和文化建设,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籍华侨华人 海上丝绸之路 资源优势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对宗教的影响研究新进展:宗教物质、仪式和旅游感知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毓 孙九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5期144-150,共7页
旅游对宗教的影响是旅游影响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文章在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旅游对宗教的影响研究的三大主要议题:旅游对宗教旅游地的影响、旅游对宗教节庆仪式的影响、宗教人士和宗教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和... 旅游对宗教的影响是旅游影响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文章在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旅游对宗教的影响研究的三大主要议题:旅游对宗教旅游地的影响、旅游对宗教节庆仪式的影响、宗教人士和宗教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和态度等。通过综述发现,目前旅游对宗教影响研究在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反思相对不足;研究对象局限于舞台化、商业化的宗教旅游情境,而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同宗教事件和旅游的关系研究缺乏关注。期冀本研究回顾对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层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影响 宗教物质 仪式 旅游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人类学未来研究趋势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毓 孙九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5期144-150,共7页
长期以来,人类学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方法,由此形成旅游人类学这一交叉学科,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探讨文化变迁、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旅游族群性、社区参与旅游、流动性、旅游体验等核心理论命题和创新研究方法,揭示旅... 长期以来,人类学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方法,由此形成旅游人类学这一交叉学科,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探讨文化变迁、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旅游族群性、社区参与旅游、流动性、旅游体验等核心理论命题和创新研究方法,揭示旅游人类学在面对复杂的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格局时的研究旨趣和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人类学 旅游体验 文化变迁 文化商品化 文化原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信用评价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沃林 夏苒若 周艺文 《征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23,共7页
信用评价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组织稳健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准确地分析社会组织信用建设的现状及其困境,制定更好的政策加快推进社会组织信用评价机制建设成为研究焦点。选取广东省141名社会组织负责人的调研数据,结合博弈论和信息不... 信用评价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组织稳健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准确地分析社会组织信用建设的现状及其困境,制定更好的政策加快推进社会组织信用评价机制建设成为研究焦点。选取广东省141名社会组织负责人的调研数据,结合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建构信用评价机制过程中面临的约束,同时借鉴不同地域及领域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经验,认为社会组织信用机制建设包括“一个地方标准”“一个管理章程”“一个监管平台”三大部分,并指出社会组织信用机制建设的核心在于信用评价指标建构、应用和反馈机制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信用评价 信用管理 信用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交流与情感沟通:1947~1948年新疆青年歌舞团参访演出启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5,共9页
1947~1948年,由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发起,约50人规模的新疆青年歌舞团先后在南京、上海、杭州、台湾等地演出近百场歌舞节目。新疆青年歌舞团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观众的称赞,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讨论和学习新疆文化的风潮,成为共同的历史记忆... 1947~1948年,由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发起,约50人规模的新疆青年歌舞团先后在南京、上海、杭州、台湾等地演出近百场歌舞节目。新疆青年歌舞团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观众的称赞,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讨论和学习新疆文化的风潮,成为共同的历史记忆。新疆青年歌舞团代表人物康巴尔汗与梅兰芳、戴爱莲、喻宜萱等知名艺术家结下深厚的友谊,展现了新疆与内地艺术家的团结友爱。这一事件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 新疆青年歌舞团 康巴尔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政府时期国家认同教育的评述与思考——以国立边疆学校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喜饶尼玛 李双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国家认同教育是边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中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国民政府为培育和强化边疆各族青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在首都设立了国立边疆学校,专门招收边疆学生,并针对边疆学生的特殊性,设计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案,如课程知... 国家认同教育是边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中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国民政府为培育和强化边疆各族青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在首都设立了国立边疆学校,专门招收边疆学生,并针对边疆学生的特殊性,设计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案,如课程知识选择、师资安排、学生管理、文化认同教育等。边疆教育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其历史经验及教训还可为现今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边疆学校 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渔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策略:基于海南省澄迈镇东水港村的田野调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苒若 郑沃林 符昌忠 《河北渔业》 2023年第8期13-19,共7页
为探讨近海渔业升级转型,以海南省澄迈东水港村为研究区域,采取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解构约束渔民和村干部盘活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推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包括带动渔民公司合作、党建引领村干部、强化渔民转型能力、激励推动... 为探讨近海渔业升级转型,以海南省澄迈东水港村为研究区域,采取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解构约束渔民和村干部盘活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推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包括带动渔民公司合作、党建引领村干部、强化渔民转型能力、激励推动基层干部,并提炼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提出确定核心发展路径,形成产业经营体系、融合企业-高校-科研组织发展,快速构建乡村共享体系、经济-生态同步推进,形成环境友好发展模式三个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渔业 渔业转型 产业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