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种类及覆盖率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锋 沈城 +3 位作者 张艳苹 周洁 彭慧湃 刘丽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4期304-308,共5页
于2018年4月采用样带调查法对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内的珊瑚资源进行调查,共设置10个调查站位,主要从珊瑚种类、覆盖率、多样性及珊瑚病害4个方面对保护区内珊瑚资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共有珊瑚12科46种,角孔珊瑚和盾形陀螺珊... 于2018年4月采用样带调查法对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内的珊瑚资源进行调查,共设置10个调查站位,主要从珊瑚种类、覆盖率、多样性及珊瑚病害4个方面对保护区内珊瑚资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共有珊瑚12科46种,角孔珊瑚和盾形陀螺珊瑚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优势物种,推测气候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导致了当地珊瑚礁优势种的转变。2、4 m水深石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0.71%、8.35%,同时还发现,所调查站位中珊瑚多样性指数较低,珊瑚死亡率也较低,推测珊瑚礁覆盖率减少除与环境变化有关外,站位选择也会对调查结果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徐闻 样带法 珊瑚覆盖率 优势种 多样性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环境状况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艳苹 沈城 +2 位作者 李锋 彭慧湃 刘丽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39-43,共5页
2017年10月对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质进行调查监测,共设置调查站位10个。监测指标包含pH值、水温、盐度、透明度、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 COD、石油类、悬浮物等12个。采用单项水质指数法、有机... 2017年10月对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质进行调查监测,共设置调查站位10个。监测指标包含pH值、水温、盐度、透明度、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 COD、石油类、悬浮物等12个。采用单项水质指数法、有机体污染指数法以及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法对监测海域水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保护区内部分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对应站点水质评价指数>1,有机污染指数>1,但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在10个站位均<1,表明保护区内水质开始受到轻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单项水质指数法 有机污染指数法 富营养化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3
作者 陈庆鑫 陈粤超 +2 位作者 吕荣 李鹏程 陈春苗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5期55-59,共5页
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开展科普宣教的重要场所。通过以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人才队伍、课程内容、活动形式和媒体宣传5个方面分析保护区科普宣教体系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与挑... 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开展科普宣教的重要场所。通过以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人才队伍、课程内容、活动形式和媒体宣传5个方面分析保护区科普宣教体系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与挑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珊瑚礁类型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科普宣教 徐闻珊瑚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闻珊瑚礁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廖宝林 刘丽 刘楚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91-96,共6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生物种类最丰富,与陆地的热带雨林齐名的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宝库,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力具有特殊价值。全世界珊瑚虫纲物种多达6 100多种[1],我国从台湾岛开始,直到南海一带均有珊瑚分布,
关键词 徐闻 珊瑚礁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珊瑚及其生态功能与保护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雪芹 《海洋与渔业》 2018年第7期100-102,共3页
珊瑚生长在热带的海域里,其形体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并形成各种形状奇特的三维珊瑚礁盘。因此,珊瑚不仅是热带海洋中一种特殊自然的、令人赞叹的生态景观,更有"海底森林"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美称,珊瑚礁的三维空间结构,是海洋生... 珊瑚生长在热带的海域里,其形体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并形成各种形状奇特的三维珊瑚礁盘。因此,珊瑚不仅是热带海洋中一种特殊自然的、令人赞叹的生态景观,更有"海底森林"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美称,珊瑚礁的三维空间结构,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海洋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生长 生态功能 三维空间结构 热带海洋 保护 珊瑚礁盘 海洋生物 生态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角孔珊瑚的形态学鉴定及辅助特征分析
6
作者 沈城 黄文靖 +1 位作者 陈庆鑫 刘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6-735,共10页
由于传统形态学鉴定参考资料不足,近缘种在分子分类学地位上接近,使角孔珊瑚属常发生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的现象。因此,为了准确区分团块角孔珊瑚Goniopora lobata(Milne Edwards,1860)、扁平角孔珊瑚Goniopora planulata(Ehrenberg,1834... 由于传统形态学鉴定参考资料不足,近缘种在分子分类学地位上接近,使角孔珊瑚属常发生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的现象。因此,为了准确区分团块角孔珊瑚Goniopora lobata(Milne Edwards,1860)、扁平角孔珊瑚Goniopora planulata(Ehrenberg,1834)、诺福克角孔珊瑚Goniopora norfolkensis(Veron et al,1982)三种近缘种,利用电子显微镜、正置荧光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对三种角孔珊瑚宏观形态特征及辅助特征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宏观结构特征、微观骨骼形态、细胞结构特征、刺丝囊形态。二代测序技术分析虫黄藻共生系群种类、qPCR测定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团块角孔珊瑚杯直径为(3.32±0.06)mm,隔片数量为(21.71±2.36)个;扁平角孔珊瑚杯直径为(4.80±0.4)mm,隔片数量为(21.10±1.8)个;诺福克角孔珊瑚杯直径为(3.20±0.63)mm,隔片数量为(14.00±2.81)个。(2)团块、扁平、诺福克角孔珊瑚隔片刺形状分别为匀称、平缓、弯曲稀疏;诺福克角孔珊瑚隔片刺数量最多,扁平角孔珊瑚最少;诺福克角孔珊瑚隔片刺无颗粒。(3)刺丝囊囊长、刺长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扁平角孔珊瑚、诺福克角孔珊瑚、团块角孔珊瑚;囊宽三者无明显差异。三种珊瑚共生虫黄藻系群组成无明显差别。团块角孔珊瑚的绿色荧光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珊瑚,紫蓝非荧光色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另外两种珊瑚。研究表明三种角孔珊瑚骨骼微观结构是角孔珊瑚属内物种鉴定的重要特征,而刺丝囊形态和荧光蛋白表达量可作为辅助的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块角孔珊瑚 扁平角孔珊瑚 诺福克角孔珊瑚 形态鉴定 虫黄藻 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胁迫及恢复初期稀杯盔形珊瑚共生虫黄藻Hsp70、Hsp90、psaA、psbA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沈城 刘楚吾 刘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78,共7页
以SAM(S-腺苷酰-L-甲硫氨酸)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稀杯盔形珊瑚(Galaxea astreata)共生虫黄藻(Symbiodinium spp.)Hsp70、Hsp90、psa A和psb A基因在升温至32℃持续胁迫及恢复至28℃后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 以SAM(S-腺苷酰-L-甲硫氨酸)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稀杯盔形珊瑚(Galaxea astreata)共生虫黄藻(Symbiodinium spp.)Hsp70、Hsp90、psa A和psb A基因在升温至32℃持续胁迫及恢复至28℃后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温至32℃时,Hsp70、Hsp90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随着高温胁迫的持续,Hsp70与Hsp90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到32℃7d时2个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胁迫前的10.3倍和28.2倍);在随后的降温过程中,Hsp70和Hsp90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当温度恢复至28 5d℃时2个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至较低水平(分别为胁迫前的0.6倍和2.0倍,p<0.01),且趋于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psa A的表达量略有升高(p>0.05),在31 24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胁迫前的1.2倍),随后显著下降(p<0.01);而psb 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31℃24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胁迫前的1.9倍),继续升温至32℃持续胁迫24h后才开始显著下降(p<0.01)。当温度降至28℃时,2个基因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仍显著低于胁迫前的表达水平(p<0.01),28℃9d时分别为胁迫前的0.27倍和0.15倍,表明热应激可能使虫黄藻的光合功能受到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基因表达 温度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387~#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宋双 薛艳钰 +3 位作者 陆勇军 李静 廖宝林 刘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1,共5页
采用色谱技术对Fusarium solani 38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以及与文献谱图、数据对照的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387#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镰红菌素... 采用色谱技术对Fusarium solani 38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以及与文献谱图、数据对照的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387#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镰红菌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R)-deoxyfusarubin(1)、5(S)-deoxyfusarubin(2)、3-methyl ether fusarubin(3)、Fusarubin(4)、Anhydrofusarabin(5)、Anhydro-5-deoxyfusarubin(6)、2-acetony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rin(7)、Javanicin(8)、2-acetonyl-3-methyl-5-hydrogen-7-methoxy-naphthazarin(9)。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首次确定了化合物1和2的绝对构型及存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腐皮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