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度的碳排放量,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生态承载指数表征其净碳排放程度。同时采用Tapio脱钩模型评价该区域的净碳排放和经济效应的脱钩指数进行探讨,结合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识别和分析净碳排放的脱钩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产视角碳排放总量处于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1.75×10^(8)t增长到2020年的4.87×10^(8)t,增长率为178.29%。(2)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碳吸收量由1.84×10^(8)t增长到2.06×10^(8)t,增长率为11.9%。林地和耕地是城市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贡献者,其碳吸收量占总的碳吸收量的97%以上。(3)珠三角地区碳生态承载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地区周边的肇庆、惠州和江门生态承载指数高,与之相反,佛山和东莞的生态承载指数低。(4)碳排放强度因素、能源消耗因素、效率因素和人口因素对净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有着显著的作用。提高生态服务和增加绿地管理有助于增强碳汇能力,进而促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因此,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建议珠三角地区应在未来的发展中重点加强碳汇能力的提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对高碳排放行业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促进区域内低碳、绿色、协同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该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展开更多
研究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DIN)浓度的精确时空监测,为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近海水质评价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国近海DIN浓度遥感反演模型,通过递归特征消除法与网格搜索交叉验证法...研究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DIN)浓度的精确时空监测,为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近海水质评价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国近海DIN浓度遥感反演模型,通过递归特征消除法与网格搜索交叉验证法优化模型参数,重点分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50 n miles范围内的典型近岸海域,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DIN浓度与人类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达0.836,平均绝对误差(M_(AE))为0.047 mg/L。2003—2021年中国近海DIN浓度空间异质性显著:近岸高于远岸、封闭性海湾高于开敞性海域,渤海近岸浓度最高,为(0.315±0.045)mg/L,高于东海(0.200±0.006)mg/L和黄海(0.193±0.007)mg/L,南海相对较低,为(0.118±0.017)mg/L。DIN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近岸50 n miles海域冬季浓度最高,为(0.221±0.007)mg/L,夏季最低,为(0.155±0.005)mg/L,全年呈“先降后升”的单峰趋势。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DIN的影响不同:华东地区DIN浓度与废水排放、GDP正相关,华南受农业扩张与城市污染共同影响,华北与GDP、海水养殖负相关,东北无显著相关性。展开更多
文摘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度的碳排放量,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生态承载指数表征其净碳排放程度。同时采用Tapio脱钩模型评价该区域的净碳排放和经济效应的脱钩指数进行探讨,结合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识别和分析净碳排放的脱钩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产视角碳排放总量处于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1.75×10^(8)t增长到2020年的4.87×10^(8)t,增长率为178.29%。(2)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碳吸收量由1.84×10^(8)t增长到2.06×10^(8)t,增长率为11.9%。林地和耕地是城市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贡献者,其碳吸收量占总的碳吸收量的97%以上。(3)珠三角地区碳生态承载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地区周边的肇庆、惠州和江门生态承载指数高,与之相反,佛山和东莞的生态承载指数低。(4)碳排放强度因素、能源消耗因素、效率因素和人口因素对净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有着显著的作用。提高生态服务和增加绿地管理有助于增强碳汇能力,进而促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因此,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建议珠三角地区应在未来的发展中重点加强碳汇能力的提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对高碳排放行业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促进区域内低碳、绿色、协同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该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摘研究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DIN)浓度的精确时空监测,为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近海水质评价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国近海DIN浓度遥感反演模型,通过递归特征消除法与网格搜索交叉验证法优化模型参数,重点分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50 n miles范围内的典型近岸海域,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DIN浓度与人类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达0.836,平均绝对误差(M_(AE))为0.047 mg/L。2003—2021年中国近海DIN浓度空间异质性显著:近岸高于远岸、封闭性海湾高于开敞性海域,渤海近岸浓度最高,为(0.315±0.045)mg/L,高于东海(0.200±0.006)mg/L和黄海(0.193±0.007)mg/L,南海相对较低,为(0.118±0.017)mg/L。DIN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近岸50 n miles海域冬季浓度最高,为(0.221±0.007)mg/L,夏季最低,为(0.155±0.005)mg/L,全年呈“先降后升”的单峰趋势。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DIN的影响不同:华东地区DIN浓度与废水排放、GDP正相关,华南受农业扩张与城市污染共同影响,华北与GDP、海水养殖负相关,东北无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