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DIN)浓度的精确时空监测,为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近海水质评价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国近海DIN浓度遥感反演模型,通过递归特征消除法与网格搜索交叉验证法...研究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DIN)浓度的精确时空监测,为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近海水质评价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国近海DIN浓度遥感反演模型,通过递归特征消除法与网格搜索交叉验证法优化模型参数,重点分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50 n miles范围内的典型近岸海域,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DIN浓度与人类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达0.836,平均绝对误差(M_(AE))为0.047 mg/L。2003—2021年中国近海DIN浓度空间异质性显著:近岸高于远岸、封闭性海湾高于开敞性海域,渤海近岸浓度最高,为(0.315±0.045)mg/L,高于东海(0.200±0.006)mg/L和黄海(0.193±0.007)mg/L,南海相对较低,为(0.118±0.017)mg/L。DIN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近岸50 n miles海域冬季浓度最高,为(0.221±0.007)mg/L,夏季最低,为(0.155±0.005)mg/L,全年呈“先降后升”的单峰趋势。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DIN的影响不同:华东地区DIN浓度与废水排放、GDP正相关,华南受农业扩张与城市污染共同影响,华北与GDP、海水养殖负相关,东北无显著相关性。展开更多
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是近十余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对进一步开展湿地演化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及可持续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图谱,通过文献发表情况、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检测手段,对CNKI和Web of Science平台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识...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是近十余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对进一步开展湿地演化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及可持续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图谱,通过文献发表情况、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检测手段,对CNKI和Web of Science平台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识别该领域的主题演变路径和前沿热点,透视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国内较晚,都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3个阶段,表现出理论研究转向实例验证的共性特征;②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景观格局量化评估、动态模型、驱动机制、研究尺度和保护修复5个方向,其演变进程与政策规划具有强耦合性;③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国外对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更为关注,与生态水文学的交叉融合更紧密.最后提出展望:①加强湿地景观格局与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助力“双碳”目标;②构建驱动机制模型,定量表征驱动因素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程度;③探讨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推进陆海统筹发展;④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作用机制仍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主题.展开更多
文摘研究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DIN)浓度的精确时空监测,为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近海水质评价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国近海DIN浓度遥感反演模型,通过递归特征消除法与网格搜索交叉验证法优化模型参数,重点分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50 n miles范围内的典型近岸海域,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DIN浓度与人类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达0.836,平均绝对误差(M_(AE))为0.047 mg/L。2003—2021年中国近海DIN浓度空间异质性显著:近岸高于远岸、封闭性海湾高于开敞性海域,渤海近岸浓度最高,为(0.315±0.045)mg/L,高于东海(0.200±0.006)mg/L和黄海(0.193±0.007)mg/L,南海相对较低,为(0.118±0.017)mg/L。DIN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近岸50 n miles海域冬季浓度最高,为(0.221±0.007)mg/L,夏季最低,为(0.155±0.005)mg/L,全年呈“先降后升”的单峰趋势。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DIN的影响不同:华东地区DIN浓度与废水排放、GDP正相关,华南受农业扩张与城市污染共同影响,华北与GDP、海水养殖负相关,东北无显著相关性。
文摘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是近十余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对进一步开展湿地演化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及可持续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图谱,通过文献发表情况、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检测手段,对CNKI和Web of Science平台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识别该领域的主题演变路径和前沿热点,透视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国内较晚,都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3个阶段,表现出理论研究转向实例验证的共性特征;②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景观格局量化评估、动态模型、驱动机制、研究尺度和保护修复5个方向,其演变进程与政策规划具有强耦合性;③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国外对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更为关注,与生态水文学的交叉融合更紧密.最后提出展望:①加强湿地景观格局与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助力“双碳”目标;②构建驱动机制模型,定量表征驱动因素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程度;③探讨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推进陆海统筹发展;④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作用机制仍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