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除PAMM基因对小鼠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雪荣 徐明锋 +8 位作者 吴洪福 梁杰 吴志远 陈露珠 和文奕 李伟玲 张之炜 刘新光 史玉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05,共9页
目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单核细胞活化的类过氧化物酶2(peroxiredoxin-like 2 activated in M-CSF stimulated monocytes,PAMM)是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功能的蛋白,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本文拟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探究PAMM对白色和棕... 目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单核细胞活化的类过氧化物酶2(peroxiredoxin-like 2 activated in M-CSF stimulated monocytes,PAMM)是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功能的蛋白,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本文拟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探究PAMM对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及基因表达等的影响,以期为其功能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CRISPR-Cas9等技术构建PAMM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用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作为对照。收集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inguinal adipose tissue,IAT)和背部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利用RNA-seq和RT-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通过基因组PCR及测序,证明基因敲除小鼠构建正确。敲除PAMM后IAT和BAT形态无明显变化,但E2F靶点、未折叠蛋白反应等基因集在IAT或BAT中富集。比较WT和KO小鼠组织,发现33个基因的变化趋势在IAT和BAT中保持一致;而仅在IAT中出现变化的基因,分布在胞外、胞膜等部位,参与免疫和趋化反应等,与钙信号通路等相关;仅在BAT中出现变化的基因,分布在胞外基质、胞核等部位,参与葡萄糖稳态、生物节律等过程。RT-qPCR检测钙通路及生物节律相关基因,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类似。本文还观察了敲除PAMM对IAT和BAT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发现WT和KO小鼠BAT/IAT的差异基因和通路大多相同,但也有部分基因和通路发生了变化。结论:PAMM敲除对IAT和BAT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影响了二者的基因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还可能影响IAT和BAT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PAMM基因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海华 吴泽勇 +2 位作者 陈秀凤 李小芳 王绥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探讨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解剖学,为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6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外侧动脉"垂直段"及其穿支血管的位置、口径、数目及分布规律。结果位于小腿后骨筋... 目的探讨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解剖学,为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6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外侧动脉"垂直段"及其穿支血管的位置、口径、数目及分布规律。结果位于小腿后骨筋膜鞘深部的腓动脉于外踝尖上(6.6±1.1)cm(5.5~9.4 cm)发出腓动脉前穿支和跟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下行穿出分隔小腿后骨筋膜鞘浅、深部之小腿后筋膜隔到达外踝后间隙,于腓骨肌腱与跟腱之间移行,继续绕外踝向前下方分布。小腿下段腓动脉、跟外侧动脉穿支数为(3.6±0.7)支,口径为(0.9±0.29)mm,营养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腓动脉、跟外侧动脉,为跟外侧动脉的命名、临床应用以及小腿中下段皮瓣的设计和跟部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后间隙 跟外侧动脉 穿支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MM不影响人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明萌 王颖 +8 位作者 梁杰 吴洪福 史玉仓 吴志远 饶敏腊 彭健愉 蒋智文 刘新光 孙雪荣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05-1317,共13页
目的PAMM(peroxiredoxin-like 2 activated in M-CSF stimulated monocyte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的分泌因子,但其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为了给PAMM功能研究提供新线索,本文探讨了PAMM在白色脂肪生成中的可能作用及P... 目的PAMM(peroxiredoxin-like 2 activated in M-CSF stimulated monocyte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的分泌因子,但其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为了给PAMM功能研究提供新线索,本文探讨了PAMM在白色脂肪生成中的可能作用及PAMM调节的下游基因。方法利用成脂分化液或“成脂分化液+IL-1α”建立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成脂分化和成脂抑制模型。用si RNA干扰和过表达质粒转染的方法抑制或上调PAMM表达水平。采用基因芯片、m RNA测序及定量RT-PCR检测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评价蛋白质表达水平,用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沉积。结果随着ADSCs向白色脂肪分化,PAMM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而随着成脂抑制,PAMM表达明显下降。在ADSCs中沉默或过表达PAMM后,再进行成脂分化。结果发现,上调或下调PAMM对脂滴形成及成脂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类似地,在高度分化的脂肪细胞中敲低PAMM表达,对细胞形态及脂滴含量亦无明显影响。本文进一步利用si RNA干扰、m RNA测序及q RT-PCR,筛选和验证了一批受PAMM调节的下游基因及功能性基因集,包括SULF1、A2M基因及调节P53稳定性的基因集等。结论PAMM可作为白色成脂分化的标志基因,但其自身对白色脂肪细胞生成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筛选出来的PAMM下游基因及基因集,可为进一步研究PAMM的功能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M 脂肪细胞 成脂分化 干细胞 脂肪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激酶1与糖尿病难愈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嘉琪 张培华 黄海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909-1915,共7页
慢性难愈创面已成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创面修复过程中炎性反应、血管形成及基质重塑等事件均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激酶1(PIN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 慢性难愈创面已成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创面修复过程中炎性反应、血管形成及基质重塑等事件均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激酶1(PIN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主要定位在线粒体。PINK1参与调控线粒体自噬,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害;另外,其在调控炎性反应、促进脂质代谢等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PINK1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综合征发病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显示PINK1可参与调控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本文综述了PINK1参与糖尿病创面修复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通过阐明PINK1调控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发现目前该方面研究尚存的问题。现有研究未能揭示创面修复的不同阶段PINK1参与的分子机制与信号转导过程的时序性和交互作用,且目前仍缺乏PINK1调控糖尿病难愈创面修复的体内研究,期待后期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糖尿病难愈创面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难愈创面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激酶1 创面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