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盐碱地农田土壤水分的监测——以巴彦淖尔市山旱区为例
1
作者 于宇婷 云耀新 +2 位作者 孙龙 杨秀花 陈敏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9期72-74,共3页
以巴彦淖尔市山旱区为例,依托巴彦淖尔市山旱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项目及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持的河套灌区农业精准化配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应用一体化水分自动监测仪智墒进行了农田土壤水分的监测。试... 以巴彦淖尔市山旱区为例,依托巴彦淖尔市山旱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项目及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持的河套灌区农业精准化配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应用一体化水分自动监测仪智墒进行了农田土壤水分的监测。试验表明使用一体化水分自动监测仪智墒为巴彦淖尔市山旱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提供了一种省时省力的监测途径,可以准确、实时地获知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水量及任一时间土壤含水量,为差异化的农业灌溉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实现非盐碱地农田土壤含水量自动化监测、现代化农业精准配水及自动化控制灌溉技术提供一种选择,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农田灌溉 非盐碱地 自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及作物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孔繁瑞 屈忠义 +1 位作者 刘雅君 马月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48,共5页
对20个地中测坑进行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土壤水、盐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WUE)、养分(NO3-N)及作物生物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深为1.5~2.5m时,有利于作物生长,但从盐渍化控制角度看... 对20个地中测坑进行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土壤水、盐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WUE)、养分(NO3-N)及作物生物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深为1.5~2.5m时,有利于作物生长,但从盐渍化控制角度看,地下水埋深宜控制在2.0m左右为宜;当地下水埋深大于2.0m时,目前的灌溉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出现亏缺灌溉,需要增加灌水定额,本研究说明适宜地下水位的控制对于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水分 养分 生物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权马尔科夫链模型的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地下水埋深预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彬 史海滨 +2 位作者 李祯 张建国 周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6-212,共7页
以拓展和深化区域地下水埋深预测研究为目的,运用随机理论,建立了基于加权马尔科夫链的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预测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在未来时段内地下水埋深所处区间值。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灌区中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2.... 以拓展和深化区域地下水埋深预测研究为目的,运用随机理论,建立了基于加权马尔科夫链的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预测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在未来时段内地下水埋深所处区间值。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灌区中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2.380,2.742)区间,下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2.218,2.506)区间,这两个区间的数值都低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临界地下水埋深2.0 m,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河套灌区中下游的盐渍化有望进一步减轻。而上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1.227,1.727)区间,此区间的数值高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临界地下水埋深2.0 m,在未来的时间河套灌区上游是控制地下水埋深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改造 地下水埋深 马尔科夫链 预测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六排域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洋 张相柱 +4 位作者 张义强 张云 胡宜刚 吴攀 张志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5-962,共8页
为了研究河套灌区六排域植物物种多样性。于2010年8—9月进行调查,以排沟等级为原则,在干沟、支沟、斗沟或农沟的上、中、下游设置调查断面,每断面沿沟道垂直剖面从沟底到边坡共设置0.5 m×0.5 m的草本样方101个、边坡设置5 m×... 为了研究河套灌区六排域植物物种多样性。于2010年8—9月进行调查,以排沟等级为原则,在干沟、支沟、斗沟或农沟的上、中、下游设置调查断面,每断面沿沟道垂直剖面从沟底到边坡共设置0.5 m×0.5 m的草本样方101个、边坡设置5 m×5 m的灌木样方22个,调查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六排域植物由22个科,41个属,43个种组成;其中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所占比重最大;植物群落主要以芦苇为主的草本组成型;干沟、支沟和斗/农沟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值分别为0.79、0.37、3.20和0.55,0.90、0.54、4.37和0.62,0.89、0.53、4.25和0.63。随着排沟等级的降低,α多样性指数值随之增加;边坡较沟底有明显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六排域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长灌域耕地土壤盐碱化评价指标分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瑞萍 张义强 +2 位作者 夏玉红 王鹏 张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79-281,286,共4页
为了摸清义长灌域耕地土壤的盐碱化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确定了102个采样点位,测定了采样点位土壤的pH值、全盐量、八大离子、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总量等盐碱化指标,以土壤全盐量、总碱度、碱化度和钠吸附比为评价指标对土壤的盐碱化程... 为了摸清义长灌域耕地土壤的盐碱化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确定了102个采样点位,测定了采样点位土壤的pH值、全盐量、八大离子、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总量等盐碱化指标,以土壤全盐量、总碱度、碱化度和钠吸附比为评价指标对土壤的盐碱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盐碱化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征土壤盐碱化特征的pH值、碱化度、全盐量、总碱度和钠吸附比5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尤其是pH值与总碱度、钠吸附比与全盐量、碱化度与全盐量、钠吸附比与碱化度存在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进一步对5个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可以用pH值作为初步判别土壤酸碱性的依据,碱化度、钠吸附比和全盐量作为进一步评价土壤盐碱化程度的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化 土壤 指标 义长灌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秋浇水量对轻度盐碱地土壤墒情及冻融规律的影响
6
作者 韩天凯 夏玉红 +4 位作者 栗军 袁宏颖 李政葵 赵莎 刘嘉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29,共8页
河套灌区秋浇灌溉水量约占全年引水量的1/3,秋浇可以起到提升土壤墒情、洗盐压碱等作用。河套灌区是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的重点地区,适宜的秋浇灌溉量对提升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重大意义。针对轻度盐碱地开展秋浇灌溉试验,通过分析冻融... 河套灌区秋浇灌溉水量约占全年引水量的1/3,秋浇可以起到提升土壤墒情、洗盐压碱等作用。河套灌区是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的重点地区,适宜的秋浇灌溉量对提升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重大意义。针对轻度盐碱地开展秋浇灌溉试验,通过分析冻融期土壤水、热、盐的变化规律,探究适宜的秋浇灌溉水量。于2021-2022年开展试验,共设置W1(1425 m^(3)/hm^(2))、W2(1500 m^(3)/hm^(2))、W3(1575 m^(3)/hm^(2))、W4(1650 m^(3)/hm^(2))、W5(1725 m^(3)/hm^(2))、W6(1800 m^(3)/hm^(2))6个秋浇灌水量梯度。结果表明:秋浇后各处理在40 cm处土层均形成含水率大于25%的含水带,在稳定冻结期,各处理由地面向下出现含水率小于10%的冻干层。除W1处理,其他处理土层均在35~80 cm处形成一个3.5 g/kg左右的积盐层;W5(1725 m^(3)/hm^(2))为最优处理,对玉米播种较适宜;W4(1650 m^(3)/hm^(2))为次优处理,对小麦播种较适宜;通过分析秋浇后及封冻期的土壤水盐情况,可预判翌年春播土壤情况,当秋浇后0~10 cm土层土壤盐分淋洗至2 g/kg以下,积盐层深度超30 cm,且稳定冻结期冻干层最大厚度保持在40~45 cm时,土壤情况对春播较为有利。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秋浇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盐碱地 秋浇 洗盐压碱 土壤盐分 冻融规律 土壤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种苦豆子无毛毛壳菌Achaetomium sophora HY17产槐定碱发酵条件优化
7
作者 唐致云 王文凯 +1 位作者 刘冠兰 顾沛雯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1-163,共13页
本研究旨在从苦豆子内生真菌中筛选获得高产槐定碱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产碱发酵条件优化,提高碱产率,为发酵过程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以前期从苦豆子健康种子中分离的50株内生真菌为材料,采用生物碱沉淀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初筛... 本研究旨在从苦豆子内生真菌中筛选获得高产槐定碱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产碱发酵条件优化,提高碱产率,为发酵过程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以前期从苦豆子健康种子中分离的50株内生真菌为材料,采用生物碱沉淀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初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复筛得到高产槐定碱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确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 design试验考察培养基成分(培养基种类、碳源和氮源)、发酵条件(培养天数和pH)、前体物质和诱导子对该菌株碱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产碱培养基、发酵条件和前体物质。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高产槐定碱的菌株HY17,经鉴定为新种,命名为苦豆子无毛毛壳菌。Achaetomium sophora HY17菌株产槐定碱的最佳发酵参数为:在初始pH=6,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玉米粉和干酪素的SDY液体培养基上培养8 d,添加L-赖氨酸、L-哌啶酸和苯丙氨酸浓度分别为1.044 g·L^(-1),0.081 g·L^(-1),1.995 g·L^(-1)时,碱产率达到最大,为1.369 mg·g^(-1)。与对照相比,优化后碱产率提高了61.95%。A.sophora HY17菌株能够稳定高产槐定碱,这为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槐定碱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无毛毛壳菌Achaetomium sophora HY17 筛选鉴定 槐定碱 发酵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牛敬 王瑞萍 +3 位作者 李亚平 夏玉红 王富 黄永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9期18-23,共6页
为探究不同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3种间作模式、2种向日葵单作模式、1种大豆单作模式开展了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向日葵与大豆生长特性、产量等。结果表明:向日葵—大豆间作4∶4(向日葵与大豆行数比... 为探究不同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3种间作模式、2种向日葵单作模式、1种大豆单作模式开展了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向日葵与大豆生长特性、产量等。结果表明:向日葵—大豆间作4∶4(向日葵与大豆行数比,下同)模式下向日葵与大豆生长指标均表现良好,向日葵和大豆的产量、干物质重、干物质重占比等指标均较优;其次为向日葵—大豆间作4∶2模式。向日葵—大豆间作4∶4模式下,大豆粗蛋白含量高达34.20%,符合一级豆制品业大豆的质量标准;该模式下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一级油脂用大豆标准,大豆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 株高 茎粗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秋浇覆膜灌溉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义强 魏占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18,21,共5页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灌区每年农业用水量45亿m3左右,其中秋浇用水量占到1/3。秋浇是河套灌区特有的灌水方式,也是灌区节水保墒的关键。以河套灌区具有代表性且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套种玉米田块为研究对象,进行秋浇覆...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灌区每年农业用水量45亿m3左右,其中秋浇用水量占到1/3。秋浇是河套灌区特有的灌水方式,也是灌区节水保墒的关键。以河套灌区具有代表性且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套种玉米田块为研究对象,进行秋浇覆膜灌溉新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试验方案的跟踪观测,系统地分析了这种灌溉新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浇 覆膜灌溉 玉米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10
作者 李亚平 王瑞萍 +3 位作者 牛敬 夏玉红 王富 王培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8-19,共12页
为促进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推广应用,进行3个间作模式(4+4处理:4行向日葵+4行大豆;4+2处理:4行向日葵+2行大豆;2+4处理:2行向日葵+4行大豆)和3个灌溉水平(H:高水量、M:中水量、L:低水量)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向日葵-大豆间作模... 为促进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推广应用,进行3个间作模式(4+4处理:4行向日葵+4行大豆;4+2处理:4行向日葵+2行大豆;2+4处理:2行向日葵+4行大豆)和3个灌溉水平(H:高水量、M:中水量、L:低水量)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和灌水量对作物生长、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间作模式下,向日葵盘径、大豆有效荚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不同灌溉量处理间均表现为高水量(H)>中水量(M)>低水量(L),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作物生长及关键收获部分花和荚的积累。同一灌溉量下,4+4和4+2处理向日葵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高于2+4处理,4+4和2+4处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高于4+2处理,向日葵在产量贡献中占主要地位,且向日葵的遮荫会显著抑制大豆生长和荚的积累。从不同灌溉量来看,高水量更具间作优势,从不同间作模式来看,4+4处理的间作模式更具间作优势,此外间作会导致大豆减产、向日葵增产,间作体系生产力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向日葵。间作系统纯收益表现为4+4处理>4+2处理>2+4处理,高水量(H)>中水量(M)>低水量(L)。综上,4+4处理间作模式为向日葵-大豆间作最优配置模式,向日葵灌溉定额900 m^(3)·hm^(-2)、大豆灌溉定额1080 m^(3)·hm^(-2)为砂壤土向日葵-大豆间作适宜灌溉制度,具有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可以在内蒙古河套灌区适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大豆间作 灌溉水平 生长指标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改良剂组合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增产的协同效应
11
作者 彭遵原 韩天凯 +2 位作者 夏玉红 黄永平 敖云飞 《草原与草业》 2025年第3期13-19,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多种改良剂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适用于中重度盐碱区的最佳改良组合。试验选用玉米作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4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盐碱化土壤上开展田间试验。旨在探索多种改良剂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 本研究旨在探索多种改良剂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适用于中重度盐碱区的最佳改良组合。试验选用玉米作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4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盐碱化土壤上开展田间试验。旨在探索多种改良剂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适用于中重度盐碱区的最佳改良组合。试验设定了6个处理组T1(菌肥EM菌+溶磷菌水溶肥料+腐殖酸)、T2(菌肥EM菌+溶磷菌水溶肥料+腐殖酸+化肥)、T3(ETS微生物土壤修复剂)、T4(SAP)、T5(PAM)以及CK(对照组),以此评估不同改良剂对玉米生长表现、产量以及土壤pH值、盐分和碱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T1-T5)均显著促进玉米株高(5.67%~17.00%)和产量提升(10.31%~56.24%),同时有效降低了土壤pH值(1.08%~6.67%)、全盐含量(33.68%~40.72%)以及碱化度(12.71%~29.73%)。综合各项指标,T2(菌肥EM菌+溶磷菌水溶肥料+腐殖酸+化肥)与T3(ETS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在降低土壤盐碱性和促进玉米增产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推荐作为本区域土壤改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盐碱地 改良剂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盐渍化农田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凡 屈忠义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5期68-75,共8页
土壤盐渍化已成为阻碍农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且盐碱地综合治理契合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方针政策。生物炭作为农林资源的再生产物,因其具有保水保肥、大比表面积、强吸附性等特性,在土壤改良与固碳减排等方面均具有较好... 土壤盐渍化已成为阻碍农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且盐碱地综合治理契合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方针政策。生物炭作为农林资源的再生产物,因其具有保水保肥、大比表面积、强吸附性等特性,在土壤改良与固碳减排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可以降低环境及地下水面源污染的风险,备受国内外科学领域的关注。文章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对生物炭在农业领域及土壤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生物炭及其复配物在农业领域及对土壤改良方面的成果,对未来生物炭及其复配物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且对生物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提出不足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土环境 盐碱土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盐胁迫条件下作物根系吸水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晓瑜 霍再林 +1 位作者 冯绍元 夏玉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48,54,共5页
提高盐渍化土壤农业生产力已成为边际土壤地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途径,研究盐分胁迫对根系吸水的影响及其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是该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介绍了作物根系吸水模型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水盐胁迫... 提高盐渍化土壤农业生产力已成为边际土壤地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途径,研究盐分胁迫对根系吸水的影响及其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是该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介绍了作物根系吸水模型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水盐胁迫条件下作物根系吸水模型及其相关研究作了综述指出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突出水分胁迫与盐分胁迫对根系吸水耦合、体现作物根系吸水特征空间差异是水盐胁迫条件下作物根系吸水模型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根系吸水 盐分胁迫 根系吸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垄耕作下施加脱硫石膏和生物炭对盐渍土壤水热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哈斯格日乐 屈忠义 王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22,28,共5页
为探明粉垄耕作下施加脱硫石膏和生物炭对河套灌区盐渍土壤水热盐的效应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选用合理改良措施,2018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共设4个处理:常规耕作(CK)、粉垄耕作(F0)、脱硫石膏+粉垄耕作(F1)、... 为探明粉垄耕作下施加脱硫石膏和生物炭对河套灌区盐渍土壤水热盐的效应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选用合理改良措施,2018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共设4个处理:常规耕作(CK)、粉垄耕作(F0)、脱硫石膏+粉垄耕作(F1)、生物炭+粉垄耕作(F2),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温度、电导率以及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0、F1、F2处理均能降低土壤的容重,应用VG模型拟合分析,参数θ_s、θ_r、a和容重呈负相关且F1、F2处理的持水能力均高于CK;F0、F1和F2处理均能降低土壤电导率,与CK比较平均降低了23.85%、28.80%、32.11%,同时均能显著提高向日葵产量(p<0. 05),F0、F1、F2处理籽粒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130%、266%、311%。综合分析,土壤粉垄耕作条件下施加脱硫石膏和生物炭可提高土壤保墒抑盐能力,促进作物增产,而且比单一粉垄效果显著,其中施加生物炭(施用量为22.5 t/hm^2)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脱硫石膏 生物炭 水分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泥沙对中度盐渍化土壤氮素淋失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宇乐 屈忠义 +2 位作者 王丽萍 杨少东 王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共5页
氮素淋失是主要的氮肥损失方式之一,不仅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同时造成水体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黄河水滴灌中利用水梦吸附剂进行水沙分离时会产生絮凝泥沙,为了有效利用絮凝泥沙资源、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探讨絮... 氮素淋失是主要的氮肥损失方式之一,不仅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同时造成水体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黄河水滴灌中利用水梦吸附剂进行水沙分离时会产生絮凝泥沙,为了有效利用絮凝泥沙资源、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探讨絮凝泥沙对中度盐渍土的水力特性、氮素淋失、pH及电导率的影响规律。试验共设5个处理,絮凝泥沙施用比例分别为0(CK)、20(T1)、40(T2)、60(T3)、80(T4)g/kg,每个处理3个重复。施用絮凝泥沙能改善盐渍化土壤的水力特性,处理T1、T2、T3、T4的持水能力随絮凝泥沙施用比例的增加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絮凝泥沙能够有效提高砂壤土对氮素的吸持能力,随着絮凝泥沙施用比例的增大,土壤淋溶液中氮素浓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氮素累积淋溶量也逐渐减小,处理T1、T2、T3、T4淋溶液中氮素的淋失总量较CK分别降低了3.4%、6.18%、8.06%和11.27%;絮凝泥沙对不同处理盐渍化土壤的pH值无显著影响;当絮凝泥沙使用量不超过60 g/kg时,可以降低土壤电导率值,但效果不显著。絮凝泥沙施用量为40~60 g/kg时,能够有效改变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氮素的淋失量,进而可提高土壤氮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地下水面源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泥沙 盐渍化土壤 氮素淋失 面源污染 氮素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种条件下限水灌溉对小麦生长影响试验研究
16
作者 于泳 屈忠义 刘雅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3,17,共4页
为了研究套种条件下作物耗水规律和非充分灌溉制度,对河套灌区的主要农作物小麦进行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生理指标的对比,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及不同种植条件对作物产量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分析表明,在相同灌水处理条件下,套... 为了研究套种条件下作物耗水规律和非充分灌溉制度,对河套灌区的主要农作物小麦进行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生理指标的对比,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及不同种植条件对作物产量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分析表明,在相同灌水处理条件下,套种小麦的穗粒数、产量均高于单体种植;拔节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而灌浆期的灌水量影响最小;在套种模式下更有助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种 非充分灌溉 灌水量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与黄河水轮灌对向日葵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金刚 陈菁 +2 位作者 黄永平 贺一凡 孙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65,173,共11页
为探究河套灌区适宜的再生水灌溉向日葵模式,针对向日葵关键生育阶段(出苗—现蕾期、现蕾—灌浆期、灌浆—蜡熟期)设置T1(HHH)、T2(HZZ)、T3(ZHZ)、T4(ZZH)、T5(ZZZ)共计5组黄河水(H)与再生水(Z)灌溉方式,结合膜下滴灌技术开展连续两年... 为探究河套灌区适宜的再生水灌溉向日葵模式,针对向日葵关键生育阶段(出苗—现蕾期、现蕾—灌浆期、灌浆—蜡熟期)设置T1(HHH)、T2(HZZ)、T3(ZHZ)、T4(ZZH)、T5(ZZZ)共计5组黄河水(H)与再生水(Z)灌溉方式,结合膜下滴灌技术开展连续两年野外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黄河水灌溉量服从T5<T2<T4<T3<T1,反之,再生水灌溉量服从T1<T3<T4<T2<T5;再生水与黄河水轮灌对膜内和膜外0~40 cm土壤pH无显著性影响;再生水灌溉水量越高,膜内土壤含盐量变化幅度、土壤及籽粒中典型重金属元素含量越大;T2处理对应轮灌方式相对其他灌溉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向日葵生长、增加籽粒产量、提高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然而T3处理对应土壤及籽粒中砷、铅、镉、铬含量相对其他试验处理更低,且相对T1处理节约黄河水量100~120 mm,籽粒产量、生物量、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分别提高了4.34%~7.19%、6.20%~6.68%、9.25%~20.50%、7.39%~13.37%;短期再生水灌溉不会导致向日葵籽粒和收后0~100 cm土体中的典型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以节水控盐、增产提质为目标,推荐T3处理对应轮灌方式为河套灌区向日葵生育期内适宜的再生水灌溉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再生水安全高效灌溉向日葵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负压计 花盘径 生物量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年内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0
18
作者 杜军 杨培岭 +4 位作者 李云开 任树梅 张建国 侯志强 李仙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31,F0002,共7页
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统计学方法、普通Kriging、Arc GIS9.0和GS+等工具,分析2003年3个不同特征季节的地下水位埋深和矿化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在3月份灌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5m,且绝大部分区域地下水矿化度&... 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统计学方法、普通Kriging、Arc GIS9.0和GS+等工具,分析2003年3个不同特征季节的地下水位埋深和矿化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在3月份灌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5m,且绝大部分区域地下水矿化度<4000mg/L;随着夏灌、秋灌、秋浇后,在11月时浅层地下水埋深减小为1.0m,且大部分区域地下水矿化度>5000mg/L。灌区浅层地下水埋深由灌区西南向东逐渐递减,且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灌区西北和东南部的地下水矿化度相对较高,中间部分相对较低。浅层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之间线性关系不明显,但是在特定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分布规律能够定性地反映出矿化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大时,相应的矿化度较小;浅层地下水埋深较浅时,相应的矿化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灌溉 河套灌区 地下水埋深 矿化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改造前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彬 史海滨 +1 位作者 张建国 李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99-110,共12页
为了研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区域农田水环境的变化,该文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图解法(包括H.И.托尔斯基汉方格图解法、Piper三角图示法和多矩形图解法(m... 为了研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区域农田水环境的变化,该文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图解法(包括H.И.托尔斯基汉方格图解法、Piper三角图示法和多矩形图解法(multi-rectangular diagrams,MRD)),全面系统地研究节水改造前(2007年)后(2008,2009年)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3 a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蒸发浓缩和阳离子交换是控制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与2007年(节水改造前)相比,2008和2009年HCO3-在河套灌区地下水中绝对含量由在阴离子中最小变为最大成为地下水的主要阴离子;Ca2+、Mg2+、HCO3-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它们在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Na+、Cl-、SO42-的变异系数较大,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化较大,是随环境因素而变化的敏感因子,是决定地下水盐化作用的主要变量。整个灌区地下水的主要化学类型为HCO3—Na型、SO4—Na型和Cl—Na型,Cl—Na型水和SO4—Na型水主要分布在灌区的上游和下游,HCO3—Na型水在灌区上中下游都有分布。与2007年(节水改造前)相比,2008年和2009年HCO3-浓度有所增加,Cl-和Na+的浓度有所减少,灌区地下水向着淡化,对作物危害减小的方向转变。全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时空变异十分复杂,沿着地下水总体水流的方向(灌区上游→灌区中游→灌区下游)Na+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地下水化学类型上,2008年和2009年HCO3-在阴离子占主导地位的化学类型多于2007年(节水改造前)的。与皮伯三线图解法和H.И.托尔斯基汉方格图解法相比,多矩形图解法提供了更明晰、易懂的水化学类型的信息,对于处理复杂地下水化学系统,多矩形图解法的优点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实施对农田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 节水 节水改造 水化学 时空变异 演变规律 内蒙古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施肥和浅水埋深对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淋溶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杜军 杨培岭 +6 位作者 李云开 任树梅 王永忠 李仙岳 杜静 张建国 贺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4,共8页
利用ArcGIS9.0软件中嵌套地质统计模块分析河套灌区浅层地下水埋深(2009年)空间分布状况,结合在2010年3-7月间开展的灌溉量、施氮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春小麦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淋溶损失影响的显著性以及最优组合研究,确定出适用于河套... 利用ArcGIS9.0软件中嵌套地质统计模块分析河套灌区浅层地下水埋深(2009年)空间分布状况,结合在2010年3-7月间开展的灌溉量、施氮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春小麦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淋溶损失影响的显著性以及最优组合研究,确定出适用于河套灌区内不同区域的春小麦农业管理的最优综合模式。研究表明,表层(0~80 cm)土壤含水率随着浅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当浅水埋深≥2.0 m时,在同一浅水埋深水平下灌溉量成为土壤含水率显著影响因子;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程度高低是浅水埋深>灌溉量>施氮量,影响显著因子为浅水埋深;对硝态氮淋溶量影响程度高低是灌溉量>施氮量>浅水埋深;灌溉量对硝态氮淋溶影响呈极显著性,施氮量对其影响呈显著性,而浅水埋深起到辅助作用。灌区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主要有3个阈值:1.25~1.75、1.75~2.25和2.25~3.00 m。在灌区内浅水埋深不同区域内(1.5、2.0和2.5 m)时,三因素最优综合组分别为灌溉量(280 mm)+施肥量(尿素150 kg.hm-2,二铵165 kg/hm2)、灌溉量(320 mm)+施肥量(尿素150 kg/hm2,二铵165 kg/hm2)和灌溉量(360 mm)+施肥量(尿素255 kg/hm2,二铵3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肥料 试验 小麦 硝态氮 浅层地下水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